《中国思想史》共分3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其中,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葛兆光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主干内容则以独特的观察与理解,对上古至七世纪以前、七世纪以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作了历史性的描述与阐述。
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同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北京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7年起,先后应邀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客座教授等。2006年底,出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学。
上册
导论(上)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第三节 “道”或“**依据”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导论(下)
续思想史的写法
**节 无画处皆是画
……
中册
**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下册
**编
第二编
第三编
主要徵引书目
后记
从排版和细节来看,这套书的用心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字体选择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而且在关键概念和专有名词的处理上,也做到了恰到好处的标注和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思想遗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历史感”。他没有急于为某个思想下定论,而是将复杂的思想冲突呈现给读者,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思想张力的描述,非常生动有力,让我对“思想是如何成为权力工具,又是如何反过来挑战权力的”这一动态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段需要投入时间去陪伴和消化的旅程,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确实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常备参考书。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拿到手上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内容的厚重。我本来是冲着对古代哲学思潮的好奇心来翻阅的,没想到在阅读过程中,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有了耳目一新的理解。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个学派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将这些思想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剖析,让人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某些思想会应运而生,又为何会经历后世的重塑与发展。特别是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部分,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跟上思路。我尤其欣赏他对文献的引用和解读,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让文字变得枯燥晦涩,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历史的沉淀感。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思想根源的窗户,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思想史”这个题材听起来就门槛很高,生怕自己会陷在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逻辑链条里无法自拔。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流畅,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将丝线(概念)和经纬(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张完整而精美的知识网络。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不同思想流派交锋时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法,没有绝对的褒贬,而是致力于展现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相互启发、相互制约,最终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理解的“中国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和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让人在阅读历史人物的论辩时,仿佛也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这种思维上的触动,远比记住几个哲学家的名字来得珍贵。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研究中国思想史常常感觉像是在迷宫中行走,目标感不强。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叙事框架,使得原本看似松散、跳跃的思潮得以有序地排列。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将同一历史阶段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政治立场的思想家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凸显出他们思想的独特性和共性。我个人特别关注其中对明清之际心学与理学的再审视部分,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没有陷入传统学术界常见的窠臼,而是以一种更具现代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了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这对我现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冲击波”。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又能引导普通读者建立起完整历史观的优秀著作。
评分我一直以为,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绕不开对经典文本的直接阅读,但坦白讲,很多原典的解读往往过于碎片化或受限于特定的诠释角度。这套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宏观梳理上的缺憾。它像一张巨大的地图,将散落在历史各个角落的思想星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群星图谱。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其中的某一卷,被其中对某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准捕捉所震撼。例如,书中对于魏晋玄学的兴起,不仅仅停留在介绍“竹林七贤”的放达不羁,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是对汉代经学僵化的一种集体性逃逸和精神转向的渴望,这种深层挖掘的力度,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集中精力,但每当理清一个脉络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其他任何娱乐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