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 [The Illuminated Heart:Perspectives on East-West Psychology and Thought]

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 [The Illuminated Heart:Perspectives on East-West Psychology and Though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基卓(Jock McKeen),黃煥祥(Bennet Wong) 著,傅馨芳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东方哲学
  • 西方哲学
  • 比较哲学
  • 心智
  • 意识
  • 冥想
  • 灵性
  • 文化研究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事業
ISBN:9789576938306
商品编码:16068842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The Illuminated Heart:Perspectives on East-West Psychology and Thought
出版时间:2014-01-16
页数:50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的世界與宇宙世界之間的介面是心。
  人與天地的力量合一,就能在照料生命花園這件事上,
  培養出越來越強的覺察力與責任感,
  繼之以活在當下的態度去因應世界,展現出跨越時空的潛能。
  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心靈盛宴
  古代中國人相信一個人的心通達宇宙的深層。
  當一個人向內看,發現自己真實的反應,
  然後跟另一個人分享時,就可能進入心靈的溝通。
  每個人都可以看見宇宙的美,聽見宇宙的樂章,然後跟別人分享。
  這讓我們想起《悲慘世界》裡的一句話:
  愛一個人,就是看見上帝的面孔。
  40多年來,麥基卓博士和黃煥祥博士來回穿梭於東學與西學,從心理學、精神醫學到哲學與中西醫學,足跡遍布五大洲,協助人們處理健康、疾病、生活型態、親密關係方面的問題。《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整合他們的生命閱歷與專業經驗,始於心理療癒,穿透人性的表裡,演繹出不朽的洞見,是集一生精華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黃煥祥(Bennet Wong),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加拿大內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在梅寧哲精神醫學院(The Menninger School of Psychiatry)接受精神醫學訓練。
  麥基卓(Jock McKeen)
  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及針灸師,曾在英國牛津的中國針灸學苑研習針灸,並獲有英國頒發的針灸開業執照。
  在40多年來專業合作的職涯中,他們於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他們旅遊、講學,足跡遍及亞洲和歐洲各地,以及俄國、非洲和南美洲,因而能夠自如地將不同文化的進路融入工作。而身為許多機構、企業和團體的顧問,也讓他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
  他們在專業上所採取的進路,主要是根據他們對兩人關係的認真探究,以及他們協助案主的經驗。他們獨特、平易近人的方法營造出一種親密、信任的氛圍,使得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轉化。
  2004年海文基金會成立,它是加拿大國家認可的非營利慈善機構。作者和他們的三個兒子將海文學院*的所有權轉讓給海文基金會,以便海文學院的設施與工作得以永續經營發展。2012年,兩位作者榮獲溫哥華島大學(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傅馨芳,美國伊利諾大學教育心理哲學博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退休副教授。
  譯有《快樂女人從自主開始》(Women and Desire,方智)、《走出宮殿的女科學家》(再版:《情緒分子的奇幻世界》,Molecules of Emotion,張老師文化)、《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張老師文化)、《自閉天才的圖像思考》(Thinking in Pictures,心靈工坊)。

目录

推薦序1 色不異空 金樹人
推薦序2 充實 蔣勳
前言
致謝
本書結構
第一部 開始
1-1 序曲
1-2 橋上
1-3 思想的交會
1-4 物歸原主
1-5 重要概念
1-6 助人
1-7 動態同理心模式
1-8 煥祥的職業拼圖

第二部 西方
2-1 西格蒙·佛洛依德:備受爭議的先驅
2-2 自我動力:成長與防衛
2-3 客體關係:發展連續系統
2-4 不可能的任務?
2-5 雷普斯的間奏
2-6 威漢·賴克與身療法
2-7 何謂正常?
2-8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被漠視的鼻祖
2-9 潛意識的多種表達方式
2-10 卡爾·榮格:搜尋靈魂
2-11 接受未知:煥祥的觀點
2-12 存在主義:於今日世界尋找意義
2-13 參與
2-14 完形療法:接觸、覺察、行動
2-15 非一般次元的實相
2-16 深度對話心理學

第三部 中國哲學
3-1 黃河之地
3-2 空與滿
3-3 易經
3-4 先哲的學說
3-5 孔子:人本主義的先鋒
3-6 心與三個層次
3-7 道家思想
3-8 尋訪寒山寺
3-9 佛教與禪宗
3-10 天台山

第四部 中醫
4-1 科學與直覺
4-2 古典中醫
4-3 指導靈、轉世、祖先
4-4 古典中醫的心靈層面
4-5 奇遇

第五部 統合
5-1 個人與社群
5-2 雷普斯:已經加入了
5-3 模式與歷程
5-4 自我與非自我
5-5 「我」的問題
5-6 保羅·雷普斯:一位現代禪師
5-7 影響未來
5-8 兩個世界:可預測性與混沌
5-9 循環
5-10 意識與連結
5-11 明心
5-12 從放逐到合一
5-13 結語

附錄1 關鍵詞再解
附錄2 中文詞彙註解
註釋
《心之镜鉴:跨越古今的智慧之光》 书籍简介 《心之镜鉴:跨越古今的智慧之光》是一部深刻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意识流变以及存在意义的跨学科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地域性思想体系,而是着眼于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智者们对“内在世界”所进行的不懈探求和精妙阐释。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让读者得以审视那些超越文化藩篱,关于人性、感知、伦理和宇宙观的普世性思考。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人类对自身经验的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感知的边界、存在的基石、以及道德的罗盘。通过对这些维度的深入剖析,我们力图揭示不同思想传统是如何构建他们对现实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塑造了个体的生命体验。 第一部分:感知的边界——真实与幻象的交织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人类如何构建和体验“现实”。我们审视了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洞穴寓言到印度吠檀多哲学中关于“摩耶”(幻相)的论述,并非为了对比二者的具体教义,而是为了理解不同文明对“什么是可信的经验”这一问题的共同焦虑。 书中详细考察了早期认知科学的先驱者如何尝试将感觉器官的局限性纳入对知识获取的讨论中。例如,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经验主义者如何依赖直接的感官数据来建立世界模型,与东方某些传统中强调“超越感官的直觉洞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并非对立,而是对“有效信息来源”这一哲学命题的不同侧重。我们探讨了关于“时间”的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结构——线性时间的累积感与循环时间中的当下永恒感,在不同思想体系中如何重塑了个体的存在感。 我们深入分析了叙事结构在固定认知框架中的作用。人类心智倾向于用故事来解释混乱,本书考察了不同文化如何编织出关于起源、目的和终结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何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底层操作系统。重点在于分析这些叙事结构如何既是认知的解放者,也可能成为思想的囚笼。 第二部分:存在的基石——自我、无我和万物的联系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我是谁”这一永恒追问的哲学探究。我们考察了西方哲学中对“独立、理性主体”的建构过程,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先验自我,探讨了“个体性”被视为思想和行动中心的思想路径。 与此相对,本书也梳理了那些强调“关系性存在”的思潮。这里涉及的并非特定流派,而是那种将“自我”视为环境、社群或更宏大场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我们分析了这种“关系性自我”如何在伦理决策和目标设定中发挥作用,它如何促使个体将自身的福祉与外部世界的健康状态紧密联系起来。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关于“空性”或“虚无”的哲学思考。这不是对虚无主义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认识论工具,用以剥离对实体性、永恒不变的自我的执着。通过对这种“无我”概念的冷静审视,本书试图展示,对终极实在的追求往往始于对既有身份认同的解构。 第三部分:道德的罗盘——行动、责任与理想的社会秩序 第三部分聚焦于人类如何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界定“善”与“正当性”。我们跨越了纯粹的规范伦理学讨论,转而关注道德实践的心理基础。 书中分析了不同思想体系如何处理“动机”与“结果”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有些路径强调行为的内在纯洁性与意图的良善;另一方面,另一些路径则更侧重于群体福祉的最大化和实际影响。本书旨在清晰地描绘这些关注点的差异,而不是判定其优劣,从而理解人类社会如何在不同的道德权衡中运作。 我们还考察了“责任”的范围和深度。这种责任是局限于人际互动的小圈子内,还是延伸至对未来世代、非人类生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义务?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公民义务”和“普世关怀”的界定,揭示了道德视野的拓展与收缩是如何伴随着社会结构和认知理解的演变。 最后,本书讨论了“理想社会”的构建。我们检视了那些试图设计完美社会蓝图的尝试,不论是基于理性的秩序构建,还是基于和谐共生的自然法则。这些理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试图为人类的混乱本性提供一个可依循的、具有意义的结构。 结语:对话的潜力 《心之镜鉴》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冷静、广阔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思想源头中汲取资源,以应对当代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本书不提供单一的答案,而是旨在激活一种持续的、审慎的“思想对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身心智的构造,并在广袤的人类智慧遗产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且富有意义的立足点。它邀请读者成为自己思想的深层探险家,以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观察、感知和存在于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内容却异常引人入胜。《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心”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我过往的认知里,心理学似乎是西方人研究人类行为和情感的学科,而东方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或者生活态度。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整合视角。 书中对东方哲学,比如佛教、道家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将其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对比和碰撞。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自我”概念时,引用的例子。西方心理学通常强调个体独立的自我,而东方思想则更倾向于无我或者更广阔的整体性。这种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原来可以如此不同,也如此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它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带领我一步步探索内心的奥秘。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心智的洗礼。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并尝试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人性和世界。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开眼界”的书。《存乎人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我一直认为,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需要一套全面的理论体系,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框架。 书中关于“目标”的讨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西方心理学通常聚焦于具体目标的设定和达成,而东方智慧则更多地强调“道”或者“目的地的意义”。作者通过对比,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人生追求的理解差异。我以前总是埋头于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却很少停下来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并思考如何将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行为相协调。另外,书中对“变化”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西方心理学倾向于稳定和控制,而东方思想则拥抱流动和无常。这种视角让我学会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不再恐惧和抗拒。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又不乏人文关怀,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评分

我必须说,《存乎人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生动有趣,而且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游走在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点。 书中对“情绪”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西方心理学往往将情绪视为一种需要管理和控制的对象,而东方思想则更倾向于接纳和顺应。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喜怒哀乐。我以前总是觉得,不开心的时候就要努力让自己开心起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仅仅是“允许”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反而更能带来内心的平静。此外,书中对于“联结”的阐述也极富启发性。它探讨了从个体心理到社会关系,再到宇宙万物的内在联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而和谐的世界。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次漫长而奇妙的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评分

读《存乎人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愉悦和富有启迪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深处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方式,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 书中对于“联系”这个概念的阐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常常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其实与周围的世界,与他人,甚至与宇宙都紧密相连。西方心理学侧重于个体心理的分析,而东方智慧则强调万物一体的和谐。作者巧妙地将这两种视角融合,让我理解到,个体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与他人的良好连接,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冥想”和“正念”的探讨,它不仅解释了这些练习的心理学原理,也展现了它们在东方文化中的深厚根源。这本书的语言优美,节奏舒缓,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思想花园,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它没有给我一种说教的感觉,而是像一位智者,在与我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存乎人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的书名就已经很吸引我了,它承诺了一种跨文化的洞见,而读完之后,它远超我的期待。我一直对人类的意识和感知非常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欲,而且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认知”这个问题上的手法。西方心理学对认知偏差、思维模式等有详尽的分析,而东方哲学则强调“观照”和“觉察”。这本书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明白,我们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认知,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去改变和优化它。书中对于“意图”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达成目标,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内在的意图不够清晰,或者行动与意图之间存在着某种阻碍。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也很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但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充满了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