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你可曾經驗過這樣的旅行?
在最當令的季節,到最盛放的產地,品嘗最新鮮適口的美味食材料里?不止是味蕾的驚奇,還有食物背后的人情,人情背后的故事,以及孕育故事的風土、文化、歷史……
春:二月到宜蘭,清甜微辛的三星蔥,滿口初春的新鮮感與生命力;三月到金門,肥碩石蚵配鮮嫩韭菜,Q彈有勁,是最豪邁的蚵仔煎春盤;四月澎湖臭肉鮭腥香滿溢,云林口湖玫瑰小番茄酸甜爆漿,路數不同,卻都訴說春日的美好。
夏:五月是空心菜的季節,馬祖的脆勁與宜蘭礁溪的溫柔口感,各有所好,但同樣清爽宜人;六月小琉球的愛文芒果,渾圓多汁性感,大大滿足旅人夏日的奔放渴望;七月暑氣如潮,點盤絲瓜面線或來碗金瓜米粉,讓你熱氣全消。
秋:八月龍眼當令,臺南東山的香醇龍眼乾讓吳寶春師傅的酒釀桂圓面包名揚世界,不可不試;九月臺南的虱目魚,最是鮮嫩肥美,一碗熱騰騰魚粥下肚,化開入秋的瑟肅寂涼;十月寒露霜降如約而來,到臺西海港試試肥蚵與香蛤吧!鮮甜海味,忍不住感恩九降風的賜予。
冬:十一月到苗栗泰安泡溫泉,順便來顆水氣飽滿的甜柿,全身毛細孔更舒張暢快;十二月冬至,別忘了屏東東港的烏魚子之約,細火烤出外脆內軟、柔而不膩的口感,是下酒絕配;一月已是冬季尾聲,冷鋒高潮的小寒、大寒節氣,品嘗汁甜飽滿的蓮霧是歲末的最大驚喜,不管是高雄六龜的黑鉆石或是屏東林邊的黑珍珠,都讓人感佩臺灣果農帶給我們的幸福。這是行遍城鄉離島、嘗遍季節食材與鄉土料理的浪漫旅人獻給讀者的禮物。這是深入家鄉最自在的玩味旅行。
邀您一起上路品嘗。
作者简介
洪震宇,政大社会系、清大社会学研究所毕。
曾任《天下杂志》创意总监、《天下杂志》副总编辑、《GQ》国际中文版副总编辑。现为自由作家、企业与媒体创意顾问、专职奶爸。
因为喜欢吃,在台湾各地旅行的记忆,都充满在地食物的原味。
因为喜欢问,常常挖出平凡食物背后有趣的细节和故事。
因为喜欢变,从天下杂志资深记者转到GQ国际中文版当副总编辑,又回到天下杂志担任创意总监与策划319乡专刊,成为台湾少数跨财经、时尚与在地生活文化的创作者。
因为喜欢玩,希望透过时尚的态度、在地的深度与财经的高度,创造属於台湾的独特风格与故事。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薦序一 季節的廚房,旅人的食材曆
推薦序二 用心用情的食材行旅
專文推薦
自序 在地好味,節氣之歌
二月
立春——雨水
蔥·春盤·魚鮮·老酒
三月
驚蟄——春分
石蚵·韭菜·茼蒿·狗母魚·楊桃·枇杷
四月
清明——穀雨
臭肉鮭·菜干·莧菜·番茄
五月
立夏——小滿
蕹菜·佛手·魚麵·黃魚·石狗公·地瓜餃
六月
芒種——夏至
芒果·鬼頭刀·綠竹筍
七月
小暑——大暑
花生·絲瓜·小管·南瓜
八月
立秋——處暑
龍眼·咖啡·蘆筍·野蓮·睡蓮
九月
白露——秋分
虱目魚·吳郭魚·芋頭
十月
寒露——霜降
蚵仔·文蛤·高麗菜
十一月
立冬——小雪
甜柿·柿餅·草莓·冬菇·旗魚
十二月
大雪——冬至
烏魚子·烏魚·櫻花蝦·紅甘蔗·紅葡萄
一月
小寒——大寒
蓮霧·仙草·黑糖·香米
精彩书摘
季節的廚房,旅人的食材曆
在歐洲也好,在臺灣也好,我走在路上,眼底是熟悉或陌生的街景,季節不斷遞變,我留不住光陰,索性貪心地把季節吃下去,讓舌尖記得四季的滋味。
夏季走到尾聲了,上午逛菜場,看到紅緇好新鮮,一口氣買了四條,吃個過癮。當令的紅鯔不腥氣,我打算簡單煎二烈,把外皮煎脆,食用前淋點檸檬汁,魚肉嚐來會更甜,香味也更突出。先前已在有機店買了彩椒、節瓜、番茄和圓茄,要做一鍋費工但美味的普羅旺斯燉菜(ratatouile),一部分用來佐魚,還有一部分明天拌庫斯庫斯吃。
彩椒是本週促銷口叩,價格特別好,乾脆多買一點,回家就送進烤箱烤到外皮微焦,去籽,剝去薄膜,用手撕開成長條,拌上油醋和蒜頭,醃上半天,最後撒點洋香菜末,便是一道義式開胃小菜。那鮮紅、亮橘、明黃色的甜椒在翠綠的洋香菜襯托下,鮮麗討喜,看著就開心,滋味則酸酸甜甜,很爽口,椒肉烤熟以後,質地更是柔軟得幾乎不必咀嚼便可滑下肚,好吃到真叫人停下了口,到目前為止,除了痛恨椒味的「死硬派」,親友中凡吃過這味小菜的,沒有下愛的。
肩扛著一袋的菜,懷裡捧著一束花,看到水果攤上的草莓和藍莓,忍不住各買了一盒當飯後水果,再過一兩星期就吃不到荷蘭本上產的新鮮漿果了,這夏季的滋味可得及時把握。
坐在回家的公車上,心裡在盤算,開胃菜有了,主菜有了,飯後甜點有了,還欠個澱粉類主食,要做什麼呢?乾脆利用冰箱裡現成的材料吧。前兩天在街坊的青果店買了兩公斤紅番茄,加蒜頭和洋蔥熬了一鍋番茄醬汁,已用掉半鍋,今天就來加料,添上辣椒和黑橄欖,最後撒上自家種的羅勒,就是饒富義大利風味的麵醬,拌尖管麵吃好了。這麼一來,這一頓夏末的晚餐算得上很豐富了,週末嘛,算是慰勞忙了一星期的丈夫,當然還有自己。
這一餐雖「澎湃」,花費卻不多,因為幾乎每一樣新鮮材料都是當季盛產的農產,價廉物美不說,且就算不足有機農產,而是慣行農法栽種的,只要是荷蘭本上所產,非千里迢迢越洋運送而來,我吃來都比較放心,因為想來不會吃進太多不必要的化學藥劑。大自然有它的節奏和韻律,萬物生長自有其定時,農民只要順應季節來栽種蔬果,不必施太多化肥、農藥和生長劑,應時的蔬菜水果便生機不絕、欣欣向榮,故而多多食用當今農產,不但省了荷包,而且不會毒害自己的身體和孕育生命的上地。像這樣多少服膺慢食文化的理念,是我近年來在日常生活儘量實踐的主張。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图书《旅人的食材曆》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自然,并尽量避免提及AI痕迹。 --- 图书名称:时间之河的渡口:古老仪式的现代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寻常的史学著作,亦非简单的民俗志集。它是一次深入文明肌理的探寻,旨在梳理并描摹那些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在现代社会中以不同形式存在的古老仪式。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历史学家的严谨考据,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文化图景,观察那些在黎明之初便已形成的生命律动与信仰结构。 第一部分:起源的低语——仪式与宇宙观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社会早期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以及由此衍生的基础性仪式。我们将探讨在农业文明兴起之前,游猎采集社会如何通过祭祀、歌舞来锚定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书中详细分析了“死亡与重生”的主题如何贯穿于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仪式、苏美尔的冥界叙事,以及印加人对“帕查玛玛”(大地之母)的敬拜之中。 不同于传统的宗教史叙述,本书着重于仪式作为一种“社会粘合剂”的功能。例如,我们考察了萨满教仪式中,通过特定的声音、气味和重复的动作,如何实现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沟通。这些仪式并非迷信,而是早期人类应对不确定性、构建社群认同的必要技术。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仪式是人类将“混乱”转化为“秩序”的最早、最有效的方法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将深入剖析“牺牲”的伦理演变。从早期的动物甚至人力献祭,到后来的象征性替代物(如面包、葡萄酒),仪式如何巧妙地处理了生存的残酷性与道德的进步之间的张力。这些演变,清晰地折射出人类社会治理结构和情感复杂性的提升。 第二部分:城邦的秩序——法律、权力和神圣剧场 随着定居和城邦的建立,仪式的功能开始从单纯的自然崇拜,转向维护社会阶层与政治权威。本书细致考察了古希腊城邦的“泛雅典娜节”和古罗马的“百夫长凯旋式”。这些盛大的公共仪式,与其说是宗教活动,不如说是权力的动态展示和市民身份的再确认。 作者通过对这些仪式的空间布局、参与者的服饰、以及固定的台词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模仿古老”来强化“当下权威”的合法性。凯旋式上的俘虏游街,不仅是对敌人的羞辱,更是对罗马公民身份的强化教育——只有在这样的秩序下,你才能享有荣光。而雅典的祭典,则是在一次次的集体参与中,培养了公民对城邦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此外,本书还比较了不同文明中“成年礼”的差异。从美洲原住民部落的忍耐考验,到中世纪欧洲骑士的祝圣仪式,成年礼标志着个体从自然人的身份向社会人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仪式化处理,确保了社会知识和规范的代际有效传递。 第三部分:内向的转向——精神探索与现代残响 在哲学的兴起和世界主义的扩张之后,仪式的焦点开始从外在的公共领域,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神秘主义传统中仪式的深化。 我们追踪了炼金术实践背后的仪式逻辑——“大业”(Magnum Opus)不仅仅是化学实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纯过程,其步骤与古典的星象观测和冥想修行紧密相关。道家追求的“长生”与“内丹”,也是一套高度系统化的、以身体为祭坛的自我重塑仪式。这些内部仪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将宏大的宇宙秩序,微缩并内化到了人体的经络和心识之中。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现代性中的“仪式缺口”进行了严肃的探讨。工业化和世俗化极大地削弱了传统仪式的公共效力,但人类对意义和归属感的需求并未消失。因此,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仪式性的“复活”与“变异”。 例如,作者分析了马拉松赛事的兴起——它继承了菲迪皮德斯的悲壮故事,已然成为一种追求身体极限的现代“苦修”。大型音乐节、体育盛会的组织结构、甚至社交媒体上精心策划的“人设构建”——这些行为模式,都显现出一种对失落的集体仪式感的补偿性需求。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悲观地断言现代社会已失去仪式,而是指出,我们正在不自觉地构建新的、更碎片化的仪式体系。理解古老仪式的结构和心理功能,是我们在未来设计更具人文关怀的社群生活和个人存在方式的基石。 《时间之河的渡口》以其扎实的跨学科研究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张理解人类行为模式的地图,揭示了在技术和信息飞速迭代的时代,我们依然被古老的节奏所牵引和塑造。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深层动机和文明流变保持好奇心读者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