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白石一文的小說主角像某種深海魚類,在冰冷孤獨、黑暗不見光的無重力世界用自己腦殼上那自體長出的觸鬚微弱發光。這確是一本比村上春樹要成熟許多,反覆詰問自省「人如何在這冷酷異境繼續存在」的故事。如何相信他人的愛,如何不在羞恥和精神衰弱中傷害自己,那些帶著受虐印記的美形男美形女,背後如在月蔭谷一般拖著長長的陰影,如何在華麗科幻的自動化城市、企業大樓、高級酒吧、社區公園、菁英密室中,乍看以為是都會浪漫傳奇的寫實魔境裡,茫然、努力地找回破掉的、自己的人形布偶。這是一本我願意打五顆星的好看小說。(作家.駱以軍)
◎我遲了很多年才發現白石一文的長篇小說《一瞬之光》,讀過之後覺得好震撼,怎會有男性作家將女性描寫得這般細膩,連目視男人的情緒轉折都很精準,甚至是神祕的身體反應都很貼切,讓人毛骨悚然啊!(…)他的小說就像拿了一把刀,直刺你的胸口,已經很痛了,他還要回頭把刀拔出來。但這是迷人之處,有時候我們需要狠狠被刺一刀,再狠狠把刀拔出來,清楚看到傷口,才會意識到小說之外的真實人生是多麼幸福。明明寫的是職場人際鬥爭,男主角看起來既帥又順遂,有登對的女友,卻對遭受暴力對待的陌生少女伸出援手,最終被鬥爭出局,美滿人生遭到逆轉。看似通俗劇情,拿來給八點檔連續劇約莫也能爆走幾百集直到觀眾厭倦,可是白石一文寫得好透徹好深邃,寫出不凡的人生滋味,這才是狠角色。(作家.米果)
内容简介
◎白石一文驚動文壇經典暢銷作
◎2003年日本十大文庫第二名,在日暢銷40萬冊
◎五月天阿信、作家米果、作家村上龍、作家駱以軍——震撼推薦
◎金獎設計師聶永真二度打造精美裝幀
◎觸發電氣搖滾樂隊「閃閃閃閃」作詞靈感
兀傲不群的企業菁英,睥睨於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世界;
病弱無助的女大學生,背負著家暴與精神疾病的枷鎖,飄蕩獨存。
兩個截然不同的孤獨靈魂注定相逢,是扭轉了孤獨?還是更加孤獨?
生是什麼?愛是什麼?為何不愛自己就無法愛人?
孤獨的靈魂,相濡以沫,在殘酷現實中追求瞬間感動與喜悅、稍縱即逝的一瞬之光。
橋田浩介任職於一流企業,同時也是別人眼中的菁英分子。由於能力好,又深受高層信賴,因此他成為公司史上最年輕的人事課長,每天周旋於權力核心過著忙碌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見精神受創的大學生香折,她陰鬱的過去與受傷的心靈觸動了浩介的心,也觸動了彼此微妙的關係。隨著企業派系間的陰謀鬥爭,浩介失去一切的同時,也逐漸在香折身上找到超越家族與情人的愛的真諦。
作者简介
白石一文 (Shiraishi Kazufumi)
山本周五郎獎、直木獎得主
一九五八年生於日本福岡縣,長於文學世家,其父白石一郎為直木獎得獎作家,雙胞胎弟弟白石文郎亦為小說家。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曾任職於文藝春秋出版社。二○○○年處女作《一瞬之光》甫一問世即備受好評,之後不斷挑戰不同主題的創作,引起讀者極大迴響。,二○○九年獲山本周五郎獎、直木獎。
另著有《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永遠在身邊》、《關於我的命運》、《近在身邊的遠方》、《不自由的心》等書。
譯者介紹
黃心寧
一九七五年生。四歲隨父赴日,高中畢業回國。輔大翻譯學研究所口譯筆組畢業。譯有《白色巨塔》下冊(合譯)、《戀愛中毒》、《寂寞獵人》。
内页插图
目录
譯序 堅持作家精髓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精彩书摘
是竹井帶我走進了這家店。在這裡待了一段時間,我卻遲遲沒察覺到那個女孩的存在。
認出她的那一刻,她正在吧檯的另一邊替我和竹井換酒杯。她換了幾次酒之後,我瞄到她放下威士忌的右手,袖口上有袖釦,袖口露出白色繃帶。看到繃帶的那一剎那,我的記憶頓時甦醒,她白天的臉和現在的臉在我腦海裡合而為一,我差點叫出聲音。打從我一坐上高腳椅,對方就認出我了,卻面不改色,即使知道我認出了她,刻意注視著她,她的視線也絕不與我相會,仍然一臉若無其事。
我偷偷觀察她,她和其他幾個調酒師一樣搖著雪克杯。她調酒、擠萊姆、從密封罐中取出橄欖、切起司。她身穿方領白色襯衫、黑色短背心,一副端正幹練的模樣,身段和手法乾淨俐落,可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從酒櫃取出酒瓶轉開瓶蓋,手掌的動作宛如飛舞一般,熟練的程度遠超過其他男調酒師。
我驚訝不已,此刻她給人的印象和面試時落差太大了。現在的她,不過是在昏暗的燈光下做幾個規律且靜默無語的動作,當然旁觀的我也醉得不輕,但她的變化太過於驚人,我們十二小時前才在公司進行三對三面談,哪想到她有如此神采奕奕的一面呢?竹井已經醉倒了,趴在吧檯上發出微弱的呻吟。我看了手表,已經過了午夜兩點。該是散場的時侯了。
在前兩家店喝酒時,竹井還會禮讓我。今晚約找出來温酒的也是他。
……
前言/序言
譯序
〈堅持作家精髓〉
文:黃心寧
近年來日本文壇吹起了年輕風潮。二○○三年,綿矢莉莎與金原晴兩個二十歲的小女生雙雙獲得芥川獎;白岩玄、島本理生等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作家紛紛嶄露頭角。根據統計,這些年輕作家撐起當今日本書店的三成銷售量。他們漫畫式的寫作風格以及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故事廣受好評,日本文學界期待這些漫畫世代的作家能夠為文壇注入嶄新的氣息。
而同一年(二○○三年),白石一文以《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一書引起讀者熱烈迴響,也打響了作家的名號,《一瞬之光》更在文學雜誌《本的雜誌》中獲選為「二○○三年十大文庫本第二名」。在一片年輕作家當道的氣候中,白石一文以富有哲學性以及成熟的風格打入市場,讀者重新回頭尋找日本小說的真正價值。白石偏好探討人生中最沉重的議題並且找出答案,這是當今年輕作家無法觸及的,也是讀者渴望得到的解答。
白石一文出生於福岡縣,父親是直木獎作家白石一郎,雙胞胎弟弟白石文郎也同樣走上文學作家的路。白石生長在充滿文學氣息的家庭,然而他們的生活卻相當困苦。父親在白石出社會後才獲得直木獎,在這之前父親根本無法以創作糊口,母親為扛起家計只好跑去當銷售員。白石回憶,小時候家裡珍藏的相機時常消失,卻又在幾天後出現,此後他才知道有當鋪的存在。白石一家可說是日本人心目中典型的傳統作家生活,雖然清寒,但父親堅持自己的夢想,而母親發揮糟糠之妻的美德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白石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與文學結緣,在心中深深地植下文學家的種子。
二○○○年,白石一文擔任日本知名出版社文藝春秋編輯的同時,出版了《一瞬之光》。此書甫出版即引起讀者注目,卻遍尋不到白石一文這位作家的資料,因為眾人沒想到結構如此緊密的作品竟然是一個編輯的初試啼聲之作。
書中主角橋田浩介任職於知名大企業,年紀輕輕就當上課長,更是社長的愛將,外貌、能力、待人皆是可圈可點,一路走來平步青雲,可說是日本人心目中最為人稱羨的上班族。然而,外人無法了解他的堅持以及空虛,他為了維持身為強者的自我,拚命掙扎但也不斷失去。就在這個時候,認識了二十歲的香折,一個完全的弱者。香折是個受虐兒,在飽受折騰的環境中勉強活了下來,但更時時刻刻渴望死亡。
「無法愛自己也等於無法愛別人」。
白石以殘酷的企業文化以及虐童的心理創傷背景,一步步解開身心的累贅,從複雜緩緩接近單純的真實。社會上充滿交易,就連感情也不例外。人一談起感情,總免不了論及付出與接受,然而真正的愛理應無怨無悔,甚至不應該出現怨悔二字。
「無法愛自己也等於無法愛別人」,這是橋田對香折的勸告,最後成為結合兩人的信念。愛對方如同愛自己,然而最難的就在於愛自己。在無法愛自己的情況下,人不得不要求對方的回報,因為內心的空虛需要有人來填補。
乍看之下,一個是強者、一個是弱者,兩個相反且不同世界的男女卻有著同樣的空虛及脆弱。橋田在香折身上發現自己的傲慢,也觸動了他內心渴望解脫的枷鎖。
白石在他首次的作品中探討愛的真諦,更是深刻思索人該如何活、為何而活的人生難題。人,無法一個人活下去,即使擁有一切天賦,人類社會終究不容許孤單一人。然而當有個人陪伴你的時候,又該如何孕育心中的情感,這也是白石對讀者投出的問題,也是他藉由此書表達自身的人生哲學。
除此之外,讀者更能夠透過此書了解日本企業的企業哲學以及黑暗面貌。作者以他豐富的知識,巨細靡遺刻畫出日本企業及官商之間的爾虞我詐。《一瞬之光》可說是企業小說,亦可稱為戀愛小說,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是探討人生的小說,作品極具戲劇張力,提供讀者看小說的趣性,同時兼具深沉意涵,不時讓人思考、反省自我。
繼《一瞬之光》之後,白石一文陸續發表佳作,短短三年內已出版了七部作品。因此這幾年來白石的忠實讀者與日俱增,直木獎的提名呼聲高張。不過由於小時候父親因多次提名直木獎卻遲遲無法獲獎受盡煎熬,因此他不願去煩惱得獎與否,更不願接受任何獎項。此外,雖然他的作品題材多元,但是風格卻更趨純熟。白石表示:所有作品的主題終歸於生命的意義。或許這樣的骨氣與堅持,正是成就白石一文的作家精髓所在。
(本文寫於二○○五年)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深海秘境》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蓝色回响》图书简介 导言:超越海平面的未知疆域 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便伴随着敬畏与渴望。我们征服了陆地,仰望星空,但那片覆盖了地球百分之七十的蓝色疆域,仍是最后的蛮荒之地。然而,在无边的深海之下,潜藏着远超我们想象的秘密——一个被时间和洋流遗忘的文明。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蓝色回响》并非一部简单的海洋生物学著作,也不是一部传统的寻宝探险小说。它是一部基于严谨的海洋地质学、深海生态学,并融入了对古代神话与失落文明研究的跨界巨著。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地球上最黑暗、压力最大的地带,追溯一个被认为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史前文明——“亚特兰蒂斯的回声”——其真实的遗迹和不朽的影响力。 第一部分:深渊的邀请——科学与神话的交汇点 本书伊始,作者以一位资深海洋探险家的视角,详细描绘了现代深潜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巴蒂斯卡夫到尖端的遥控潜水器(ROV)与载人深潜器(HOV)。我们了解到,每一次深潜,不仅是对物理极限的挑战,更是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宽。 第1章:黑暗中的热源 作者首先聚焦于深海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的研究。这些位于大洋中脊的“海底黑烟囱”,喷涌出富含矿物质的超高温液体,支撑着完全依赖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本书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阐述了这些生态系统的脆弱与强大,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态,或许更能适应宇宙尺度的灾变。 第2章:地质时间的回声 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岩芯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地球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气候和地质事件。作者将目光投向大西洋中脊附近的特定深海平原,结合古地磁数据和海底地震波层析成像结果,描绘出一片可能在数万年前遭受了剧烈构造活动的海域。这里的地质记录,似乎比任何陆地遗址都更清晰地保存着“被抹去”的历史片段。 第3章:神话的蓝图 在科学的严谨之下,本书巧妙地引入了对古代文献的考据。重点分析了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斯篇》中对“亚特兰蒂斯”的描述,并将其与世界各地大洪水的传说进行比对。作者并非相信神话的字面意义,而是将其视为对某种“集体记忆”的投射——一种对远古高超文明瞬间崩塌的记录。通过对这些神话中提及的建筑材料、天文布局和地理坐标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可能的搜索蓝图。 第二部分:潜入寂静的宫殿——发现与争议 本书的精髓集中在对“代号:海伦娜”深海探测项目的详尽记录。这不是一次政府主导的行动,而是一个由几位顶尖海洋学家、考古学家和私人探险家共同发起、秘密进行的考察。 第4章:声呐下的几何学 在北大西洋深处的一片异常平坦的海域,高分辨率多波束声呐首次捕捉到了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几何结构。它们并非自然形成的玄武岩柱,而是呈现出规则的放射状布局和精确的直角。本书通过三维重建图谱,展示了这些结构在海底淤泥下若隐若现的宏伟轮廓。这些结构暗示着远超青铜时代技术水平的工程能力。 第5章:时间胶囊的开启 使用深海钻取技术和专门设计的软体抓取器,探险队成功回收了第一批位于结构核心的“样本”。这些样本包括了:一种未知的、具有极高抗压强度的金属合金;一些被高度矿化但依稀可辨的“书写符号”;以及保存完好的有机物微粒,其碳十四测年结果指向了约一万两千年前的冰河末期。 第6章:能量的余烬 对这些金属合金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它们可能源自一种超常的能量利用方式。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发现合金内部的原子排列存在一种非晶态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这与现代核物理学中某些理论模型不谋而合。本书详细探讨了这种材料如何能在海底万年的压力下保持其完整性,以及它是否能提供关于该文明能源系统的线索。 第三部分:回响与警示——文明的哲学沉思 随着“海伦娜”项目的深入,发现的不仅是遗迹,更是关于文明兴衰的深刻哲学拷问。 第7章:语言的幽灵 对那些被发现的“符号”进行解读是最大的挑战。本书邀请了语言学和符号学领域的专家,试图破译这些刻在特殊晶体上的信息。虽然没有完整的“文本”被翻译出来,但其中反复出现的图案和结构,指向了一种关于“和谐”与“平衡”的核心思想,以及一种对“过度扩张”的强烈警示。这些符号似乎在预言自身的毁灭。 第8章:深海的守望者 探险队在遗址周围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深海生物群落。它们似乎依附于遗迹结构,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共生。这些生物的行为模式异常复杂,某些甚至表现出对人类探测器的“回避”或“引导”行为。作者提出了一个震撼的猜想:这些生物,或许是该失落文明为保护其最后的知识遗产而精心设计或改造的“守望者”。 第9章:蓝色的教训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深海发现与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对比。作者反思了所有高压文明的共同弱点——技术进步与伦理约束之间的失衡。深海文明的突然湮灭,并非是外部的侵略,而是内部的失衡所致。其留下的,是关于可持续性、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知识垄断的深刻反思。 结语:永恒的潮汐 《深海秘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离开我们熟悉的光明世界,潜入那片黑暗、冰冷却又蕴藏着最古老智慧的蓝色深渊。它最终揭示的秘密,不是一座沉没的城市,而是关于我们自身命运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文明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必须铭记的那些被深海悄然埋藏的教训。 --- 本书适合读者: 资深地质爱好者、海洋科学研究者、对古代文明与神话考古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兴衰轨迹抱有深切关怀的人士。 推荐理由: 本书以无可挑剔的科学严谨性,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失落文明图景,文笔大气磅礴,想象力与求证精神并重,是近年来关于深海探索领域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