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

合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文瑜 著,翁倩玉 编
图书标签:
  • 合掌村
  • 合掌造
  • 传统建筑
  • 日本文化
  • 世界遗产
  • 乡村风光
  • 建筑摄影
  • 历史
  • 民俗
  • 岐阜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64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6788
包装:平裝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0-01-29
页数:28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翁倩玉版畫,創作首度在台驚豔集結,讓您一次賞閱三十八幅精品
詩人江文瑜為版畫感動創作,詩歌幸福盪漾,足以撫慰靈魂
翁倩玉創作版畫三十年,不但在各屆日展中有八次入選,作品〈紅樓依綠〉更得到了特選,作品向來被收藏家們所珍愛。李登輝、柯林頓、橋本龍太郎、盛田昭夫……都收藏翁倩玉的版畫,本書一次讓您賞閱三十八幅精選作品,聆聽畫中的心音台灣知名女詩人、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為翁倩玉的版畫寫了許多精彩的詩,「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從我的一張畫中開創了這樣開闊的世界,讓讀者有了這樣豐富的文字饗宴,真不愧是江教授!」翁倩玉說。
江文瑜詩作意象豐富,饒富變化,分為:前奏:追聲音的孩子;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帶給讀者詩與畫美的饗宴。

作者简介

翁倩玉(Judy Ongg)
生於台灣。三歲隨父母親赴日,九歲進入東京向日葵劇團。11歲因美日合資的電影《大波浪》飾演女主角而第一次登上銀幕,該電影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Pearl S. Buck)同名小說改編。之後跨越國界,活躍於日本與台港的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舞台上。翁倩玉15歲成為「華僑三寶」之一,22歲以電影《真假千金》獲得台灣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23歲以電影《愛的天地》獲得第19屆亞洲電影展特別演技獎。16歲時開始歌手生涯,唱出無數的流行歌,華語歌以〈祈禱〉、〈愛的奉獻〉〈溫情滿人間〉、〈海鷗〉、〈永遠相信〉(日劇《阿信》主題曲)等聞名。在日本於1979年以〈愛的迷戀〉一曲揚名,並獲得日本唱片大賞及其他各種獎項。1988年以《阿信的故事》廣東版主題曲〈信〉在香港獲得白金唱片獎。翁倩玉持續策劃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包括在1999年為台灣921大地震舉行慈善音樂會,號召日本藝人來台義演募款救災。她也熱中參與志工活動,擔任World Vision Japan (NGO)的親善大使,援助開發中國家的孩童。更從25歲開始投身木刻版畫創作三十餘年,多次舉辦個人版畫展,作品屢屢在日本各種版畫展中入選或得獎,極高榮譽如〈紅樓依綠〉獲37回日展特選,〈鳳凰迎祥〉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日本平等院鳳凰堂收藏、供人觀賞。2006年獲選為社團法人日展的會友,確立她在日本美術界的地位。版畫作品多次於台灣展覽;又於2008年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出個人的木版畫展。她還在2002年發表了「Judy Japan」和服系列,用自己的版畫的圖案創作和服。其著作有《中國繪畫真奧妙》、《美?????藥膳》、《Judy Balance》等書。翁倩玉雖已移居日本,但仍心繫台灣,計畫把她的演藝和版畫事業的成果與台灣人民分享,近年來與台南縣政府共同籌劃在當地成立她的資料館暨版畫館。江文瑜(Wen-yu Chiang)
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台灣後,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目前為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於2003年春季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涵蓋音韻學、語音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評論等。江文瑜熱愛文學創作,創作以詩為主軸,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著有詩集《男人的乳頭》,獲1999年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詩集《阿媽的料理》於2001年出版。另編輯《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詩作多次被選入各種詩選集與「年度詩選」。江文瑜也致力於推廣詩閱讀與創作,曾多次在台灣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中英詩賞析」、經典人文學程的「經典詩的語言賞析」,也將英文詩的閱讀融入「大一英文」課程裡。其中,「中英詩賞析」曾獲選台灣大學通識教育之績優課程,江文瑜更兩度獲得「共通與服務性課程教學優良教師」。江文瑜期許自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期間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也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目录

序一:邀請進入我們兩人的世界/翁倩玉
序二: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江文瑜
前奏:追聲音的孩子
1. 畫作:椿 (小.處女作)
詩:總有第一次
2. 畫作:波斯菊□□□□
詩:追聲音的孩子
3. 畫作:昌蒲□□□□
詩:有三朵菖蒲花的明信片
4. 畫作:白椿
詩:風箏帶著椿花一起飛向天空
5. 畫作:台南古邸
詩:我走回童年的光影
6. 畫作:銀閣瑞雪
詩:送我一張下雪的畫
7. 畫作:山門迎福
詩:門.徒
8. 畫作:午後
詩:一根茅草,從屋頂飄落
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
1. 畫作:線菊
詩:花的獨立宣言
2. 畫作:天菊
詩:你代替熄滅的燭光
3. 畫作:紅椿
詩:玫瑰,你想以何種方向進入空瓶?
4. 畫作:花昌蒲
詩:尋找逆風的花朵
5. 畫作:聽春
詩:別在百科全書裡讀我
6. 畫作:夏天涼風
詩:進來吧,一雙需要想像力的眼睛
7. 畫作:冬陽
詩:合掌
8. 畫作:油屋2
詩:轉個彎,遇見壺/湖
9. 畫作:琉球朱夏
詩:遺憾的蟬,和他的傾訴
10.畫作:綠葉翠歌
詩: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11.畫作:雨過苔青
詩:Ⅰ. 我站立在雨中,收下淚水
Ⅱ. 收下淚水,我站立在雨中
12.畫作:小庭雅綠
詩:雨.蛙
13.畫作:微風柔水
詩:水滴的發願
14.畫作:鳳凰迎祥
詩: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
15.畫作:心(白),心(灰)
詩:解.脫
16.畫作:BUDOKAN‘89
詩:當.下
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
1. 畫作:木蓮
詩: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
2. 畫作:茶花
詩:你怎麼知道一朵花在微笑
3. 畫作:夏窗
詩:圓窗之歌
4. 畫作:春宴
詩:當下還有許多情歌
5. 畫作:樁(大)
詩:迴旋三部曲
6. 畫作:Cattleya (Pink)
詩:拈花
7. 畫作:町屋
詩:我是你腳下的一顆鵝卵石
8. 畫作:油屋
詩作:風的情書兩款
9. 畫作:唯一的Tonight
詩作:Let my hair down,放下我的髮
10.畫作:秋白楓紅
詩作:這世界需要歡樂的詩篇
11.畫作:祇園白川
詩作:只需一陣微風
12.畫作:紅樓依綠
詩作:在情關入口處
附錄
木版畫的魅力 翁倩玉
版畫製作的親密伴侶 翁倩玉

精彩书摘

合掌
那一天我合掌許願
開始注意到兩隻手的大小
不一

在燈光下仔細觀察
沒有一條紋路
穿越手掌
留下同樣的幽徑

左手的感情線纏繞
飛躍的繩索
右手的感情線絲連
游離的蛛網
這手的智慧線串縫
天地與雲彩的書頁
那手的智慧線穿越
細針的隙孔
左手的生命線犁過
等待插秧的沃土稻田
右手的生命線彎入洞穴
曲折前進不見終點

兩隻手掌
秘密為我規劃兩種
相異的旅途與航程
在高山與平原
在大河與溪流間
隨時可以交匯選擇
時空的迴流與轉彎

我祈求上蒼
許我兩手一樣大的夢想
我便能右眼看見一片樹海
左眼看見一片草原
兩眼一起望見群鳥高飛
溫煦的陽光緩緩從掌縫湧出

...看全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静默之河》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合掌》无关,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静默之河》 作者:[此处留空,可自行填写] 类型:当代文学 / 哲思小说 字数:约 35 万字 --- 《静默之河》:在时间洪流中寻找失落的岸 一、 故事的开端与核心主题 《静默之河》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商业小说,它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意识漫游。故事围绕着主人公,一位名叫林溪的年近不惑的档案管理员展开。林溪的生活被精确地切割成标准化的时间块:朝九晚五的工作,规律的作息,以及一种近乎仪式性的独处。他负责整理一个即将被拆除的古老城市档案馆中,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关于“失踪者”的零散记录。 然而,这种平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打破。他在清理一批五十年前的城市规划档案时,发现了一组无法归档的信件——它们没有署名,收件人模糊不清,内容却充满了对“消失”的描绘。这些信件如同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激起了林溪内心深处某种沉睡已久的好奇与不安。他开始追溯这些信件背后的线索,试图拼凑出一个被城市历史有意无意忽略的空白地带。 小说的核心主题聚焦于记忆的结构、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消隐,以及现代生活中“静默”的重量。作者通过林溪的视角,探讨了“存在”与“被记录”之间的辩证关系。当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被时间抹去,仅留下几张泛黄的纸片时,我们该如何定义他的一生? 二、 叙事风格与结构设计 《静默之河》的叙事是多层次的,交织着现在进行时的侦查与过去时态的碎片重构。 A. 档案的复活:碎片化叙事 小说的结构模仿了档案整理的过程。它由大量的“发现”组成:褪色的照片、模糊的旧报纸剪报、手写的日记残页,以及城市规划的蓝图。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碎片植入林溪的日常观察中,使得现实的边界时常与被挖掘的历史交叠。读者需要像林溪一样,自行填补信息之间的空白,共同完成对“失踪者”群体命运的想象。这种处理方式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每一次“发现”都伴随着情感上的细微震颤。 B. 心理空间的拓展:内省与哲思 作品的另一重要部分,是林溪的内心独白。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沉浸在观察与思考中的哲学家。随着调查的深入,林溪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所维护的记录,究竟是在保存历史,还是在固化遗忘?他与自己童年时对河流的记忆、对故乡变迁的无力感,形成了强烈的共鸣。这些内省段落,笔触细腻,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性追问,探讨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身份认同的危机。 C. 场景的营造:工业时代的挽歌 故事的主要场景设定在一个正在快速城市化、建筑风格从厚重工业时代向轻盈玻璃幕墙过渡的南方城市。作者对环境的描绘极具质感——湿润的空气、老建筑上苔藓的颜色、档案室特有的灰尘和纸张的气味。这种环境描写不仅是背景,更是角色的情绪投射。静默的河流,象征着城市表面下的暗流涌动,一切都在发生,但都保持着一种近乎肃穆的沉默。 三、 主要人物群像 林溪:档案的守护者与迷失者 林溪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他性格内敛,对规律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但隐藏在其职业表象之下的是对真实连接的渴望。他追寻的“失踪者”,实际上是他试图寻回的自己的一部分。 苏婉:遗失的声响 一位退休的口述历史学者,她曾是林溪的导师。苏婉是林溪调查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她代表了另一种记录方式——声音和记忆的传承。她的出现,为冰冷的数据档案注入了人性的温度和故事的生命力。她与林溪的对话,充满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深刻探讨。 沉默的群像:时代的注脚 “失踪者”并非单一人物,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可能是因政治变动而迁徙的家族,是因工业转型而被拆迁的工人,或是仅仅因为生活选择而被社会性遗忘的人。他们通过信件和记录,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失落与韧性的宏大画卷。 四、 艺术成就与阅读体验 《静默之河》在文学上的尝试是多维度的。它挑战了传统线性叙事,以一种碎片、循环的方式,模拟了人类记忆重构的复杂过程。语言风格沉静、克制,但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静默之河》更像是一种“慢体验”: 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与我们不曾经历的时代和解?我们所依赖的“真相”,有多少是人为构建的叙事? 这部小说适合那些对历史的细微之处抱有敬畏、对当代社会中的个体存在状态有深刻思考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快速情节的期待,转而沉浸于语言的肌理和思想的深度之中。 结语: 《静默之河》是一部关于“铭记”的重量,以及在巨大时代洪流面前,个体微弱却坚韧的回响之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往往不在那些被高高供奉的宏大叙事中,而是在那些被遗忘、被静默覆盖的河流深处,等待着被重新发现。阅读此书,便是潜入这条河流,体验那份独属于失落与追寻的深沉之美。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部作品中对“记忆”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非常赞赏,它完全跳脱了传统回忆录式的线性追溯。在这里,记忆更像是一种流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它会根据叙事者的情绪需要进行重组和扭曲。某些被遗忘的片段会突然以极其清晰的细节闯入当前场景,而一些重要的节点反而变得模糊不清,这种不靠谱的记忆机制,恰恰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此外,作者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极强的实验性和创新性,部分章节的句子结构非常独特,有时甚至打破了传统语法规范,但这种“不规范”却奇异地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陌生化效果,迫使我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码文字背后的意图。这种对语言边界的探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文本本身的解构与重建。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情感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戏剧性的冲突或刻意的煽情,而是源于一种缓慢积累、最终爆发的巨大张力。作者对“疏离感”的描绘达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高度。角色之间的联系若有似无,他们似乎总是在人群中独处,即使身体紧密相依,精神层面也隔着一层透明却坚硬的屏障。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孤独感,它不是那种吵闹的、抱怨式的孤独,而是一种深沉的、与生俱来的宿命感。这种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控制。每当故事转向描写那些空旷的场景或阴冷的季节时,角色的内心便随之坍塌一分。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可能忽略掉的那一部分脆弱和无助。读罢,我感到一阵透彻的疲惫,但同时也有一种被深刻理解后的释然。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样偏向于内心探索而非强情节驱动的小说抱持着一丝疑虑,生怕它会沦为矫揉造作的抒情集合。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结构的精妙。它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仿佛在不同的篇章间自由穿梭,过去的回响不断投射到当下,而当下的行动又反过来重塑着记忆的形态。这种多维度的时空交织,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节奏,你就会发现这种结构正是为了服务于主题的——即“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枷锁与救赎。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心理描写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反复出现的自然元素,比如远山的雾气、枯井的回声,不仅仅是背景装饰,它们是角色情绪的延伸,是潜意识的具象化。这种高度的文学性,让阅读过程成了一种需要反复咀嚼和品味的智力游戏,而非单纯的消遣。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初读时我便被那种缓缓推进的氛围所吸引,它不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一步步将你引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作者对细节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街角那间老式茶馆里氤氲的水汽,还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不经意间的一个微小动作,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让人感觉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人物塑造上的立体感。主角们并非扁平化的符号,他们身上交织着矛盾与挣扎,他们的决定往往难以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读到中段,我忍不住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置于他人的境地,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与角色进行深层共鸣的体验,是阅读的至高享受之一。尽管故事的主线似乎是关于某种宏大的命运或抉择,但其核心始终紧扣着人性的幽微之处,探讨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文字的韵律感也十分出色,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在关键时刻转为沉郁,极富感染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略显晦涩,初读几页我甚至有些迷茫,以为自己可能抓不住作者的思路。但坚持读下去绝对是值得的,因为一旦突破了最初的屏障,作品的内在逻辑便如冰雪消融般展现出来。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深沉的哲思底蕴,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去审视自身的世界观。它讨论的议题——关于坚持与放弃的界限、理想与现实的拉锯——是如此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困境。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对话的设置上功力深厚,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交谈中,常常蕴含着足以颠覆人物命运的暗流。那些未被说出口的话语,比说出来的话更具重量感。这种“留白”的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读者在合上书本后,故事依然在脑海中持续发酵,久久不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