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美)拉塞尔·L·阿克夫(Russell L.Ackoff),(美)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 著;杨彩霞 译 著作 定 价:39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页 数:291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0202648 拉塞尔·l·阿夫和丹尼尔·格林伯格编著的《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精)》秉承着“翻转式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即先让孩子学习,老师随后通过提问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式教学——创办了瑟谷学校。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广泛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然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仍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作者凭着深邃的洞察力向我们展示了当今 “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等
●绪论:何为教育
●部分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教与学
●第二章课堂环境
●第三章科目和学科
●第四章新世界
●第五章反民主式教育
●第六章抵制变革的因素
●第二部分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发达社会为个体实现提供的环境
●第八章自由民主环境对于个体实现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九章个体对自身教育做出的贡献
●第十章艺术的位置
●第三部分构想理想化的终身教育
●第十一章构想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原因与方式
●第十二章学龄前的岁月
●第十三章重新审视幼儿园到十二年级
●第十四章大学经历
●第十五章教育和工作生活
●第十六章退而不“休”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主要讲述了,翻转式学习,即让孩子先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再将进行教授。这一学习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创办了瑟谷学校。在书中,两位作者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驯良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当今“工厂式”学校的颠倒、错误与可笑之处。告诉我们,对个人教育有帮助的内在工具和外在环境是什么;构建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理想教育的蓝图。
作者所主张的教育理念被很多靠前品质中小学校所接受,并在不断推广之中,而大规模网上学习课程的涌现,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过程。 (美)拉塞尔·L·阿克夫(Russell L.Ackoff),(美)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 著;杨彩霞 译 著作 拉塞尔·L·阿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荣誉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动力学中心杰出成员。拥有英国赫尔大学系统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国家独立大学、伯明翰大学、里斯本大学、(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书,在各类书刊上发表200多篇文章。他在研究、咨询、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涉及美国350多家公司和75个政府机构。
丹尼尔·格林伯格,曾阐发关于儿童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独特观点,实践了一种适合21世纪的性教育理念。帮助成立并发展位于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的瑟谷学校,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探讨这一独特教育环境的哲学和实践。为那些有教育实践新理念,并使参与式民主的思等 何为教育
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
——缪丽尔·斯帕
在开始探讨教育实践之前,有必要先退一步明确一下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如果不清楚理解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对实施这些目标的机构提出合理的建议。
通常,提出这一话题时,都是采用某种概括性的话语加以处理。下面就是这样的一句表述: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当今复杂社会中为生活做好准备。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假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或者不具备充分技能的成.人,在此意义上,他们也“像孩子一般”)等
《新课堂:激活学习力的深度探索》 引言 教育,一场永恒的变革与创新。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渴望主动探索、深度思考的参与者。如何打破课堂沉寂,点燃学生内驱力,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书《新课堂:激活学习力的深度探索》,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深入剖析当前教育的症结,并系统性地提出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框架。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学习的本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深度学习的课堂。 第一章:审视现状:传统课堂的局限与挑战 我们首先需要诚实地审视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课堂依然延续着“讲授-练习-考试”的线性模式,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聆听和机械记忆的状态。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知识的碎片化与表面化: 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往往倾向于传授知识点,而学生则忙于记录和背诵,难以形成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学习内容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迁移。 学习动机的低迷: 缺乏自主性、缺乏挑战性、缺乏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分数成为唯一的驱动力,而非对知识本身的渴望。 能力培养的缺失: 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1世纪核心素养,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可能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 评价体系的单一: 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个体发展。它更多地衡量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学习能力。 技术应用的浅层化: 尽管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很多情况下,技术只是被用作“课件展示”的工具,并未真正改变教学的本质,未能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体验。 这些局限性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教育者们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需要认识到,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也必须随之而变。 第二章:学习的本质:从“知道”到“做到”的跃迁 理解学习的本质是构建新课堂的前提。我们认为,真正的学习并非仅仅是将信息“装进”大脑,而是要实现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能力技能的深刻改变。学习的本质在于: 构建与意义化: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他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已有经验、与新信息的互动,在认知中形成新的理解和意义。 挑战与成长: 学习发生在学生能力所及但又需要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适度的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思维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迁移与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学习需要与现实生活、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内化与反思: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内化和反思,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互动与协作: 学习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通过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在交流、讨论、协作中共同进步。 从“知道”到“做到”,是学习深度的体现。知道一个概念是一回事,能够运用这个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是另一回事。本书强调的正是这种从表层认知到深度掌握的跃迁。 第三章:新课堂的设计蓝图: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实践 基于对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我们提出了构建新课堂的设计蓝图,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整合多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情境驱动的学习: 将真实世界的问题、案例、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重要载体。 探究式学习模式: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得出结论。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项目式学习(PBL): 将学习内容组织成一系列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项目。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证据的讨论与辩论: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和辩论。他们需要搜集信息,分析不同观点,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同伴互助与协作学习: 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小组合作、同伴辅导等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获得启发,并提升协作能力。 个性化支持与差异化教学: 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风格和需求都不同。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和多元的评价方式,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挑战。 反思性学习环节: 在每个学习环节结束后,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技术赋能的辅助: 恰当运用技术工具,支持资源的获取、知识的呈现、学生作品的展示、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 这并非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为教育者提供的灵活的设计框架,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四章:教师角色的重塑:从“讲台上帝”到“学习伙伴” 新课堂的实现,离不开教师角色的深刻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和支持者。 学习的设计者: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学习体验。 学习的引导者: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突破瓶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需要营造积极、开放、支持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和表达,促进深度互动和协作。 学习的评估者: 教师需要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的伙伴: 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需要展现学习的热情,并与学生一起探索未知。 这种角色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引导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 第五章:学生能力的激活:点燃内驱力,拥抱挑战 新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和问题,点燃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规划学习、管理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复杂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协作地解决问题。 塑造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质疑信息、分析论证、辨别真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展创造力: 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势,提出新颖的想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倾听、表达、协商和共享,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模式。 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也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第六章:评价的革新:关注过程,看见成长 传统的以分数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堂需要革新评价方式,实现: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贡献、问题解决的思路、协作过程等。 表现性评价: 通过项目成果、口头报告、作品集、技能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性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时教师也需要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价。 个性化评价: 承认并肯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独特成长,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准确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持续努力,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结语 《新课堂:激活学习力的深度探索》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提出了一套理念和框架,旨在为教育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实践方向。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激发深度学习的新课堂,需要教育者、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需要勇气去打破传统,需要智慧去创新实践,更需要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坚守。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每一个课堂都能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火花,孕育无限可能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