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是一本国际政治学教科书。作者李少军以国际政治学学科为着眼点,阐释了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侧重介绍了当代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和范式;以国际安全为着眼点,阐释了国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即国际冲突与合作,并就安全概念、对外政策、干涉主义、争端解决等国际安全的主要层面进行了探讨;以世界政治为着眼点,就当代全球性问题的主要表现,诸如生态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以及难民问题等,进行了专题阐释。
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退休。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撰写和主编的主要成果包括:《国际体系:理论解释、经验事实与战略启示》(2012年)、《国际战略学》(2009年)、《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2008年)、《当代全球问题》(2006年)、《国际战略报告》(2005年)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两次。
丛书总序
第四版前言
**部分 国际政治学理论
**章 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
**节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第三节 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第四节 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第二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节 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
第二节 自由主义
第三节 建构主义及其他国际关系理论
第四节 怎样看待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第三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
**节 **行为体
第二节 非**行为体
第三节 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第四章 国际体系
**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第二节 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第三节 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
第四节 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
第五节 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
第二部分 国际安全
第五章 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节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安全关系与安全观
第三节 安全战略分析
第六章 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
**节 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第二节 战争的起因
第三节 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
第四节 联合国与国际和平
第七章 对外政策与外交
**节 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第二节 **的对外政策决策
第三节 外交
第八章 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节 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安全
第三节 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
第四节 危机与安全
第三部分 当代全球问题
第九章 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
**节 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人类面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
第十章 恐怖主义
**节 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
第三节 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与根源
第四节 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
**节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
第三节 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
第十二章 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
**节 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节 有关核武器未来的思考
第十三章 难民问题
**节 难民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节 难民的理论界定
第三节 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
第四部分 中国与世界
第十四章 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
**节 千年兴衰——中国文明的再崛起
第二节 中西文明对比——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
索引
这本厚重的家伙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抱了一块砖头,但翻开第一页,那种学术的严谨性就扑面而来。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腔调,没想到作者在梳理宏观理论脉络时,展现出了相当高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对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经典辩论,不是简单的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国际事件时的适应性和局限性。比如,讲解“权力转移”理论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模型的展示,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对冷战后格局演变的分析,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抽象概念是如何在现实的国际剧场中发挥作用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笔记和地图,去回味那些关键的术语和理论框架,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切开,展示出底层的逻辑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啃食那些理论基石,但一旦跨过那个门槛,你会发现自己对国际新闻的理解深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外交辞令,而是开始探究背后的利益博弈和结构性力量的较量。总而言之,它是一份扎实的知识地图,指引着我们穿越迷雾重重的国际政治森林。
评分我花了一整个暑假才算勉强把这本书啃完,最大的感受是它对“历史感”的强调。很多当代国际政治现象,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支撑,很容易被误读为孤立的事件。这本书的强项在于,它总能将当下的热点问题,如地区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追溯到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去。例如,在讨论安全困境时,作者没有止步于图西德斯的描述,而是将其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起源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权力真空期进行了深度捆绑。这种纵深的历史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稳定”与“变动”的理解——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常态,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动态平衡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个时间机器里,既能观察到罗马帝国的衰落对欧洲地缘政治的影响,也能看到全球化浪潮下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重塑。这种跨越时空的历史纵深感,是纯粹的新闻报道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说实话,不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设计,但正是这种略显朴素的风格,反而凸显了其内容本身的重量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很多国际政治导论读物,要么过于侧重美苏争霸的二元对立,要么就是把注意力死死钉在西方视角下,但这本书明显没有走这条老路。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能动性,以及新兴大国崛起的复杂性,比如对“金砖国家”现象的分析,就不是简单的归类,而是从历史路径依赖和国内政治动员两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从跨国公司到国际非政府组织,作者没有把它们当作点缀,而是严肃地分析了它们如何重塑国家主权的边界和国际规范的形成过程。这种超越传统国家中心论的视野,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碎片化、多极化的世界秩序至关重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世界地图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和相互渗透的权力网络。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过去对国际政治只有零星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其逻辑推演的层层递进,它有效地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巨大鸿沟。开篇的理论梳理固然重要,但真正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是作者对于“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的区分与联系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约束力,这本书通过经典的制度学派理论,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层级规范的效力基础,比如强制性规范(Jus Cogens)与任意性规范之间的张力。而且,作者在论述国际合作的困境时,没有陷入悲观主义,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博弈论的思想模型,虽然没有直接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但其背后的逻辑推理是相当严密的。这使得我在面对诸如气候变化协定、军控谈判这类复杂的全球性议题时,能够迅速把握住各方行为体的激励机制和潜在的合作陷阱。可以说,它教会的不是“应该怎么做”,而是“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院派的精准和克制,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冷峻”,缺乏那种引人入胜的煽动性笔法,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很少使用情绪化的词汇,而是专注于概念的清晰界定和论据的充分支撑。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意识形态和价值冲突时的中立姿态。当讨论到人权干预与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的对立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呈现了不同理论流派(如批判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这些核心价值的解构与重构。这迫使我必须审视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学会从多个“剧本”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个国际事件。这种学术上的“去魅”过程,让我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在这个领域,很少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相互冲突的利益和被不同规范塑造的理性选择。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沉静的导师,引导你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喂给你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