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改革

农民与改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树凯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改革
  • 农村发展
  • 农民问题
  • 中国农村
  • 社会变迁
  • 政策研究
  • 乡村治理
  • 土地制度
  • 脱贫攻坚
  • 新农村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15007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59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以“资政”为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文化、政治与网络、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执政理念,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一项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作者简介

赵树凯,1959年11月生,山东莱西人。法学博士、研究员,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8月起在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1990年8月起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其间地方工作两年(河北省涿鹿县委、张家口市政府),国外研究三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哈佛大学)。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中国农村发展项目顾问。2006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要著作有《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农民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1)、《农民的新命》(商务印书馆,2012)等。

目录

前 言/1
第一编 农村改革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思路/1
万里与“大包干”/2
王郁昭与“大包干”/31
政府理念与农村变革/41
政府治理何处去/47
维护稳定与政治改革/58
第二编 农民与民主的关系/69
政府改革的根本动力/70
基层组织的“民主化”/76
基层民主的“法治化”/80
基层民主的“主体”/86
基层民主的“参与”/92
基层民主的发展策略/98
第三编 乡村管理体制的变革/105
土地承包与乡村治理/106
村务管理何以出现危机/117
乡镇政府的再造/131
乡镇改革的历史审视/148
第四编 村庄选举与自治/157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158
农民组织的生长需求/167
村级民主的艰难成长/171
当选举进入村庄/176
第五编 农民流动与社会治理/191
“农民工”政策三十年/192
农民工就业与社会稳定/199
农民工失业与社会治理/208
农民培训与政治治理/216
信访制度改革棋在局外/225



《阡陌》 《阡陌》是一部以中国北方一个小山村为背景,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农耕文明与现代思潮碰撞下,个体命运变迁的史诗。本书并非聚焦于宏观的政策改革,而是深入挖掘了在那场席卷全国的变革浪潮中,普通农民的挣扎、选择与成长。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那个淳朴而略显封闭的年代。村落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世代以土地为生,生活节奏缓慢,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模式。村民们朴实善良,但也带着几分固守传统的印记。村里的“故事大王”老李头,是那个时代村落的活字典,他的故事里有风调雨顺的祈盼,有邻里间的鸡毛蒜皮,也有对土地深深的眷恋。然而,一股新的风,悄然吹进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主人公是村里的年轻人,比如周家屯的周小满,他头脑灵活,眼神里透着一股不甘平庸的劲儿。小满的父亲是个典型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信奉“面朝黄土背朝天”,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持怀疑态度。然而,小满却通过收听广播,接触到了山外世界的种种变化,他渴望改变,渴望让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好。他开始偷偷尝试一些新的种植方法,偷偷学习一些简单的技术,这些在村里人看来,是“不务正业”。 故事的主线,便是围绕着小满以及他身边的一群年轻人展开。他们是第一批勇敢踏出舒适区,探索未知的人。书中细腻地刻画了他们在改革初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首先是观念上的冲突。当小满提出要承包更多的地,要引进新的农机具,要尝试种植经济作物时,遭到了村里长辈们强烈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违背了“平均主义”的传统,也可能带来风险。书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支书,他深知政策的走向,但他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既想带领村民致富,又担心触碰传统观念的底线,引发更大的动荡。书中对于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民间智慧,以及长辈们出于善意的“规劝”,都做了生动而富有层次的描绘。 其次是资源的匮乏。改革初期,信息不畅,资金稀缺,技术落后,这些都是摆在农民面前的现实难题。小满为了买一台拖拉机,需要四处奔波,贷款无门,甚至要变卖家里的几件老物件。他学习新技术,没有现成的教材,只能依靠零星的广播信息和偶尔来村里推销种子的技术员。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小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克服重重困难,一点点积累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 再者是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随着个体经济意识的觉醒,村里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曾经和睦的邻里,因为争夺资源、利益而产生摩擦。有人因为眼红小满的进步,而说三道四,甚至背后使坏。也有人在小满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书中刻画了这些复杂的人情世故,展现了在变革时期,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比如,村里有个年轻寡妇,生活困难,小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她,这段情节不仅展现了小满的善良,也反映了那个年代在社会转型期,女性生存状态的艰辛。 《阡陌》不仅仅讲述了小满一个人的故事,它还通过其他几个鲜活的角色,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改革对农村生活的冲击。 比如,村里的“能人”张大贵,他头脑更精明,也更具冒险精神。他率先尝试承包鱼塘,做起了小生意,赚了一些钱,也因此被一些人视为“投机倒把”。他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改变的可能,但也引发了新的嫉妒和非议。书中通过张大贵的故事,探讨了在市场经济初期,“先富起来”的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和质疑。 还有,村里那个远嫁他乡的姑娘,梅花。她的丈夫在城里打工,她在家操持家务,却也因为接触到外面的信息,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新的思考。她时常写信给小满,询问外面的世界,也表达着对改变的渴望。她的视角,代表了那些身处乡村,却向往城市生活,或者渴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的女性群体。 书中对于乡村景色的描绘也是极具匠心。从春耕的垄田中,到夏日里随风摇曳的稻穗,再到秋收时金黄色的麦浪,以及冬日里皑皑白雪覆盖的村庄,无不充满诗意。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色,却在改革的浪潮中,悄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耕牛的嘶鸣声,逐渐被拖拉机的轰鸣声取代;田埂上的谈笑声,也夹杂着关于生意经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这种变化带来的失落感,但更多的是展现了一种向前发展的必然性。 《阡陌》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大量运用了北方农村的方言和俗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作者在细节的刻画上,可谓是入木三分,比如,一碗热腾腾的苞米碴子粥,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一把磨损的镰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却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情感。 本书并没有预设任何道德评判,作者只是冷静地观察,并细腻地记录。它不是关于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也不是对某项政策的赞美或批判。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年代,中国农民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面貌。他们有迷茫,有困惑,有挣扎,但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这份向往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阡陌》的结尾,并非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篇章。小满的改革尝试初见成效,村庄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但书中也暗示了,新的挑战仍在前方。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观念,都将不断涌现,而农民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探索属于自己的“阡陌”。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农村变迁历史感兴趣,或者想了解那个年代普通人命运的人阅读。它让你看到,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的汗水、泪水与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将我们这些沉浸其中的读者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开篇便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广袤田野上那些辛勤劳作的身影,那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力,透过文字的缝隙都能扑面而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露水上折射出的光芒,或是农人手掌上因常年劳作而留下的茧子,每一个微小的描写都充满了力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情节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的戏剧性爆发,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细细铺陈开来。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他们内心的挣扎,都以一种非常真实、毫不矫饰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在共情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整部作品的基调是沉稳而深邃的,即使在描绘困境时,也透露着一种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动着对那些平凡而伟大人物的敬意。这种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细腻程度,在近期的阅读体验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无疑是极具辨识度的,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朴实无华的语言锤炼出了宝石般的光泽。开篇时那种略带疏离感的观察者视角,逐渐在故事深入后转变为一种充满温度的内在独白,这种视角的转换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仿佛作者的呼吸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了一体。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情绪爆发点的技巧上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爆发力的平衡。很多重要的冲突场面,作者选择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沉默来烘托,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其冲击力反而远超直接的对话。例如,在描述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时,环境的闷热、窗外昆虫的聒噪,以及人物之间微妙的身体语言,共同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代入感和戏剧张力。整部作品读下来,文字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让人忍不住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布局。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展示了一种看待“变化”的全新维度。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线性思维去审视历史的进程,认为一切都是朝着某个既定目标前进的。然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它是在无数次的试错、反复和阵痛中缓慢发生的。书中对不同代际之间观念冲突的描写尤为深刻,老一辈人对旧有秩序的依恋与新一代人对未来的憧憬之间的巨大鸿沟,被描绘得既尖锐又充满悲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得与失”的辩证探讨,每一次看似的进步背后,都必然有某种不舍的割舍。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接受,使得作品跳脱出了简单的褒贬之分,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力作。它迫使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们,他们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自我观念的对话。

评分

我几乎是屏息凝神地读完了这部书,其节奏掌控能力令人叹服。作者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非常高明,他能够在几页之内跨越数年的光阴,同时也能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将一个瞬间的心理活动拉伸至无限延长。这种时空处理上的弹性,让故事保持了极强的张力,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尤其是在构建高潮部分时,那些看似分散的线索,如同被一条无形的磁力线牵引着,在关键时刻精准汇合,产生了一种水到渠成的震撼感。我特别喜欢那种多线叙事相互交织的段落,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点上,因不同的处境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感受被并置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场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布局,体现了作者对整体把握的强大自信。读完后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是单一的场景,而是一部完整、脉络清晰、情感饱满的视觉长卷,这无疑是叙事艺术上的一次高水准呈现。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感触最深的是它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洞察与刻画。作者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社会变迁,内化成了一个个具体家庭的悲欢离合。书中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就像一幅精密的织锦,每一根线索的交织都指向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烙印。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对某一个家庭内部关于未来选择的分歧,那种源于不同认知和生活经历的冲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丝毫没有脸谱化的倾向。每一个角色的选择,无论在后世看来是明智还是遗憾,当时当地都显得那么无可避免,充满了人性的真实。尤其是在描绘一些关键转折点时,作者的笔力显得尤为老练,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选择的重量实实在在地压在了读者心头,引导我们去反思“在那个时代,我或许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不轻易评判,而是带着理解与同情去看待历史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读来让人感觉无比扎实,绝非泛泛而谈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