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韩瑞,译者:袁剑 编
图书标签:
  • 现代性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批判
  • 凤凰文库
  • 海外中国研究
  • 知识分子
  • 历史
  • 文学
  • 疼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092298
商品编码:102939520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作者:(美)韩瑞|译者:袁剑
  • 定价:34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ISBN号:978721409229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4-01
  • 印刷时间:2013-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2
  • 字数:3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韩瑞编著的《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颠覆欧美长久以来认为他们*重要的哲学概念全部起源于西方**以及西方文化圈内这一观点。在此,作者要指出的是,从同情(sympathy)这一概念的发展来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作者也要说明“中国”这一概念是如何帮助欧洲“思考”并且理解众多关于现代生活的重要观念的,其中就包括世界历史、宗教融合、**与个人残忍行为之间的关系、自然与尚古主义的关系以及身体与自作者的关系等诸多概念。在每一项当中,某种欧洲或美国观念的历史都与某一特定的中国概念息息相关,这一中国概念确实对文化和哲学具有重要影响。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种概念发生影响的历史。

内容提要

韩瑞编著的《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 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 ,《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揭示出 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 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 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 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 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 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 、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 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导论
一、轶事理论
1.叙述语法
2.代理者的疼痛语言
3. 轶事理论
二、怜悯之交换:刑罚、服饰、同情,1800-1801
1.装束与习俗
2. 特殊刑罚
3.英式书写,“中式”图片
4.怜悯之交换
三、疼痛中的中国身体:1838—1852年美国传教士的医疗救助活动
1.市场渗透
2.脸庞、肿瘤、风格
3.林呱所绘的肖像画
4饱受煎熬的结石病
四、中国人的身体,中国人的未来:19世纪晚期美洲的“苦力”
1中国人的入侵
2.机器身体
3.反乌托邦的感觉
4.学着失去
5.拟人化的光圈
五、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或现代主义的双重视野
1.线条的作用何在
2.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
3.疼痛与剑桥哲学
4.受苦的中国性
5.假设的满大人(回归)
六、麻醉的观念:针灸、照相与物质形象
1.麻醉与审美
2.审美的地理学
3.质素:图像的意图
4.缺失现代性的现代性
七、结语
1.终结意识(I)
2.终结意识(Ⅱ)
3.终结意识(Ⅲ)
4.趋于同情
译后记


《东方之韵: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多维审视》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古代中国丰富而迷人的艺术与文化遗产,从多个维度剖析其独特的美学理念、精神内涵和社会功能。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物与艺术品,而是力求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与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揭示隐藏在精美器物、磅礴画卷、庄严建筑以及细腻诗文背后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与社会结构。 第一章 探寻青铜时代的精神回响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与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物质文明水平,更承载了丰富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本章将从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史的交叉视角,审视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我们将深入研究鼎、簋、尊、卣等器物的造型特征、纹饰图案及其象征意义。例如,饕餮纹的神秘与威严,龙纹的祥瑞与统治,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以及对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的认同。 我们还将探讨青铜器在祭祀、宴飨、朝聘等重要社会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其如何作为权力的象征、身份的标识以及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政治制度、伦理观念以及早期文字的演变。本章将力图还原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庄重仪式的青铜世界,展现古代中国人早期精神信仰的独特魅力。 第二章 笔墨丹青:水墨画的意境与精神 水墨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本体,从技法、审美和哲学三个层面进行阐释。我们将详细考察笔墨的“五彩”——点、线、皴、擦、染,分析不同笔触如何传达不同的情感与质感,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如何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水墨画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绘画并非追求对客观事物的精确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是水墨画的最高追求。我们将在经典画作中寻找范例,如山水画中对自然精神的捕捉,花鸟画中对生命活力的赞颂,人物画中对内心世界的挖掘。我们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留白、笔意、构图等手法,引导观者进入一个超越物质的、充满哲思与诗意的精神空间。 本章还将追溯水墨画的发展脉络,从唐宋的写实与意趣,到元明的文人画,再到清代的多元风格,展现其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画家、流派及其艺术贡献。通过对水墨画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中“写意”的东方美学精髓。 第三章 琼楼玉宇:古代建筑的哲学与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理念、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的物质载体。本章将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色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们将从规划布局、单体设计、材料运用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规划布局上,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群落的规整与秩序,如都城的宫殿、庙宇、住宅的轴线对称、院落组合等,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谐”以及等级观念。我们将考察皇家宫殿的宏伟壮丽,寺庙的庄严肃穆,园林的精巧雅致,以及民居的朴实实用,分析不同建筑类型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 在单体设计方面,我们将关注屋顶的飞檐翘角、斗拱结构、门窗的雕饰等,这些精巧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实用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斗拱的层层叠叠象征着稳定与和谐,屋顶的曲线则模仿自然山峦的起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如木、砖、瓦、石等,以及色彩、雕刻、彩绘等装饰艺术如何进一步丰富建筑的表现力,并传达吉祥、尊贵的寓意。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古人如何将天人关系、社会秩序与审美情趣巧妙地融入到生存空间之中。 第四章 诗词歌赋:抒发古人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悟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本章将精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作品,从内容、形式和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关注诗词中所抒发的家国情怀。从边塞诗的慷慨激昂,到山水田园诗的淡泊宁静,再到咏史怀古诗的沉郁顿挫,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对民族气节的赞颂。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之中。 同时,诗词也是古人抒发人生感悟的载体。离愁别绪、思念故乡、感叹时光流逝、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普遍的人类情感在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超然,李清照的婉约凄美,分析他们如何运用比兴、象征、对偶等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触动读者的心灵。 本章还将触及诗词的音乐性。从格律的严谨到声韵的和谐,诗词的音韵美是中国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尝试从音韵学的角度,解读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如何增强其感染力。通过对诗词的赏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情怀。 第五章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物质流动的千年回响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其影响深远而持久。本章将聚焦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将从物质文明的交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两个维度进行探讨。 在物质文明方面,我们将考察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色商品的西传,以及香料、宝石、毛皮等西方商品的东渐。这些商品的流通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我们将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追溯这些商品贸易的实际运作,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不同地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 在精神文明方面,佛教的东传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章将探讨佛教如何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中国哲学、艺术、文学以及社会习俗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一些思想、技艺,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本章还将关注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迹,如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等,这些遗迹是物质与精神交流的生动见证。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全面考察,我们希望展现古代中国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进行深度互动,并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东方之韵: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多维审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古代中国那些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朽魅力。本书的研究方法力求严谨,论述力求深入浅出,希望能引起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探索的欲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书店里吸引了我,那种带着浓厚历史感和一点点悬疑色彩的组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封面设计上的那种老旧质感所吸引,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旧书的气息。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一些关于遥远东方国度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那些表面上的风光,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去描绘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挣扎的个体和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无奈。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似乎预示着某种深刻的哲学思辨,让人在阅读前就已然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能力,是否能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小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评分

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气息,让我立刻感受到一股不容忽视的学术力量。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的结构和论证方式透露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特别关注它在理论框架上的建构,是否能够有效地整合多元的视角,比如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来解剖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期望作者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箱,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文化情境下的复杂性。那种“同情现代性”的提法,尤其令人玩味,它暗示了一种对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的阵痛的理解与包容,但这种包容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批判力度,是让我最想探究的。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一种既非全盘西化也非固步自封的中间路线的理论支撑,那它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我是一个对区域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非西方文化圈的脉动尤为关注。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在暗示一个核心问题:在接受外来影响的过程中,本土的“疼痛”是如何被感知、被表达,乃至被转化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那种身份认同的张力,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来回拉扯的内心煎熬。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非常精准地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用生动的案例或严密的逻辑来支撑其论点。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能解释“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并且为我们思考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如果它能引发我个人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审视,那就更妙了。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来看,这套“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显然是定位在一个相当高的学术层级。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这通常预示着内容质量的可靠性。我个人非常看重作者在材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是否包含了田野调查的鲜活记录?这些都是我衡量一本书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前人未曾触及的视角或新发现的材料,从而拓宽我对该研究领域的认知边界。阅读这样的著作,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对话,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批判性的思考。它不应该给我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应该抛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我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凤凰文库”身份,让我对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所期待。我希望它能超越单纯的个案研究,上升到对特定时代精神或文化范式的总结层面。我尤其关注“疼痛”这个词汇在学术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它是否仅仅指代社会结构性矛盾,还是包含了更广义的精神创伤和文化失落感?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这种“疼痛”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全球现代性叙事中去考察,通过对比和参照,揭示出其独特性和普遍性,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不可估量。我期待读完之后,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打通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能够用一套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理论框架去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