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编著的《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颠覆欧美长久以来认为他们*重要的哲学概念全部起源于西方**以及西方文化圈内这一观点。在此,作者要指出的是,从同情(sympathy)这一概念的发展来讲,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作者也要说明“中国”这一概念是如何帮助欧洲“思考”并且理解众多关于现代生活的重要观念的,其中就包括世界历史、宗教融合、**与个人残忍行为之间的关系、自然与尚古主义的关系以及身体与自作者的关系等诸多概念。在每一项当中,某种欧洲或美国观念的历史都与某一特定的中国概念息息相关,这一中国概念确实对文化和哲学具有重要影响。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种概念发生影响的历史。
韩瑞编著的《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 疼痛)》通过对小说、医案、游记、照片、绘画的解读 ,《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揭示出 西方同情与人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西方式对 华“同情”的来龙去脉,并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 关于“中国”的整体印象。作者在该书中的这种分析 开启了思考西方过去与当今对华关系的新的可能性, 而且通过对同情、受苦、经济交流以及再现式交换这 四个术语的专门论述,进而建立起分析中国历史话语 、同情与现代性的新网络。在结合了文化研究、亚洲 研究、美国研究以及医疗史观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中西方关系的独特视角。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导论
一、轶事理论
1.叙述语法
2.代理者的疼痛语言
3. 轶事理论
二、怜悯之交换:刑罚、服饰、同情,1800-1801
1.装束与习俗
2. 特殊刑罚
3.英式书写,“中式”图片
4.怜悯之交换
三、疼痛中的中国身体:1838—1852年美国传教士的医疗救助活动
1.市场渗透
2.脸庞、肿瘤、风格
3.林呱所绘的肖像画
4饱受煎熬的结石病
四、中国人的身体,中国人的未来:19世纪晚期美洲的“苦力”
1中国人的入侵
2.机器身体
3.反乌托邦的感觉
4.学着失去
5.拟人化的光圈
五、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或现代主义的双重视野
1.线条的作用何在
2.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
3.疼痛与剑桥哲学
4.受苦的中国性
5.假设的满大人(回归)
六、麻醉的观念:针灸、照相与物质形象
1.麻醉与审美
2.审美的地理学
3.质素:图像的意图
4.缺失现代性的现代性
七、结语
1.终结意识(I)
2.终结意识(Ⅱ)
3.终结意识(Ⅲ)
4.趋于同情
译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在书店里吸引了我,那种带着浓厚历史感和一点点悬疑色彩的组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封面设计上的那种老旧质感所吸引,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旧书的气息。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一些关于遥远东方国度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那些表面上的风光,而是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去描绘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挣扎的个体和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无奈。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似乎预示着某种深刻的哲学思辨,让人在阅读前就已然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能力,是否能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小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评分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气息,让我立刻感受到一股不容忽视的学术力量。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的结构和论证方式透露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特别关注它在理论框架上的建构,是否能够有效地整合多元的视角,比如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工具,来解剖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期望作者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箱,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文化情境下的复杂性。那种“同情现代性”的提法,尤其令人玩味,它暗示了一种对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的阵痛的理解与包容,但这种包容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批判力度,是让我最想探究的。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一种既非全盘西化也非固步自封的中间路线的理论支撑,那它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区域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非西方文化圈的脉动尤为关注。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在暗示一个核心问题:在接受外来影响的过程中,本土的“疼痛”是如何被感知、被表达,乃至被转化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那种身份认同的张力,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来回拉扯的内心煎熬。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非常精准地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用生动的案例或严密的逻辑来支撑其论点。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能解释“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能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并且为我们思考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如果它能引发我个人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审视,那就更妙了。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来看,这套“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显然是定位在一个相当高的学术层级。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这通常预示着内容质量的可靠性。我个人非常看重作者在材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是否包含了田野调查的鲜活记录?这些都是我衡量一本书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前人未曾触及的视角或新发现的材料,从而拓宽我对该研究领域的认知边界。阅读这样的著作,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对话,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批判性的思考。它不应该给我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应该抛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我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凤凰文库”身份,让我对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所期待。我希望它能超越单纯的个案研究,上升到对特定时代精神或文化范式的总结层面。我尤其关注“疼痛”这个词汇在学术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它是否仅仅指代社会结构性矛盾,还是包含了更广义的精神创伤和文化失落感?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这种“疼痛”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全球现代性叙事中去考察,通过对比和参照,揭示出其独特性和普遍性,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不可估量。我期待读完之后,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打通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能够用一套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理论框架去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