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里希·弗洛姆著叶安宁译的论文集《论不服从》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依然应该是我们的主要宗旨。
在人类历史上,是不服从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社会进步,而不服从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需要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艾里希·弗洛姆著叶安宁译的论文集《论不服从》所探讨的主题。
《论不服从》出版于1981年,由艾里希·弗洛姆在世时发表的多篇论文合集而成,论述了“服从”与“不服从”究竟意味着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
艾里希·弗洛姆反对盲从因袭,对常识中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他结合社会和政治现象扶得独特的心理学洞见,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策、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作为一位人本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艾里希·弗洛姆还在多篇论文中阐述他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结构分析。他坚定地指出,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高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纳粹上台后于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1980年于瑞士洛迦诺逝世。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在潜意识中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的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序言
**章 价值观、心理学与人类生存之道
第二章 作为心理和道德问题的不服从
第三章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之于马克思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先知与祭司
第五章 以人为重
第六章 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保证*低收入的心理层面分析
第八章 单边裁军问题
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问题
坦白说,《论不服从》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作者某些观点而感到脊背发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深的认同感。他对于“顺从的陷阱”的描述,极其精准地刻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自觉的行为模式。书中的一个篇章,探讨了“教育体制”下“服从性”的培养,让我反思了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许多教育理念对个体独立性的潜在影响。作者并没有将矛头指向任何具体的机构或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服从”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个体的。他强调,真正的“不服从”,不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它能够催生出新的思想、新的模式,甚至新的社会结构。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不惹麻烦”,更应该思考如何“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往往需要打破固有的束缚,敢于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定论”。它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启发。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指引了我们通往更自由、更真实的道路。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了这本《论不服从》,名字就很吸引人,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现代社会,我们被太多规则、期望和“应该”所裹挟,好像一切都应该按部就班,乖乖听话才是正途。但“不服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一种反叛的味道。我总觉得,很多时候,真正的进步和突破,往往就发生在打破常规,质疑权威的节点上。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洁,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只有书名,这反而让我觉得它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邀请我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不被轻易言说的东西。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不服从”的?它仅仅是消极的反抗,还是包含着积极的创造?它是否会讨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不服从者,比如甘地、马丁·路德·金,他们又是如何运用“不服从”来推动社会变革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不得不”,以及那些我选择“服从”的原因。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没有选择,而是被习惯和恐惧蒙蔽了双眼。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重新解锁那些被压抑的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评分《论不服从》这本书,就像是在我的思想迷宫里点燃了一盏灯。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视角。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在探讨“个体与集体的张力”时,让我深有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连接的时代,群体的力量和影响力无处不在。有时候,为了融入,为了不被孤立,我们不自觉地会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作者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个体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敢于与群体主流意见保持距离。他分析了“群体思维”的弊端,以及它如何扼杀创新和批判精神。我尤其喜欢他关于“道德勇气”的阐述,认为不服从的背后,往往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这不仅仅是智识上的理解,更是情感上的驱动。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培养不服从的素养”时,感觉像是获得了一份行动指南。它提醒我,从小事做起,从每一次对不合理现象的质疑开始,逐渐锻炼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表达意愿的勇气。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作为个体,我们拥有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去发掘和运用。
评分不得不说,《论不服从》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社会运动或者政治哲学的书,但实际内容却更加宏大,触及到了存在的本质。作者在后面的章节里,开始探讨“不服从”与人类的创造力、自由意志之间的深刻联系。他引用了大量哲学家的观点,但又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这些复杂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对现实的分析中。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沉默的同意”这一概念的剖析,它揭示了许多情况下,我们看似被动的接受,实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源于对未知风险的恐惧,或者对既有秩序的依赖。但是,正是这种“沉默的同意”,才使得不公正的制度得以维系,使得个人的潜能被束缚。书中的一段论述,关于“有意义的不服从”是如何驱动进步的,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基于对更美好、更公正世界的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不服从并非终点,而是通往真理和解放的必经之路。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那声音在当下听起来多么微弱,多么不合时宜。
评分读完《论不服从》的第一部分,我感觉我的大脑被狠狠地搅动了一下。作者没有直接抛出空洞的口号,而是从一个我从未设想过的角度切入,将“不服从”的种子播撒在最平凡的生活场景中。他举了好多日常的例子,比如在工作中,面对那些看似合理却又令人费解的指令,我们通常是怎么做的?是盲目执行,还是会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又比如在家庭关系里,长辈的期望,朋友的建议,我们又该如何权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不服从”,并非只有轰轰烈烈的抗议,更多时候,它体现在一种精微的、内在的觉醒。它是一种对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坚守,是对盲从和习惯性接受的警惕。作者的语言非常犀利,又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力量,仿佛他能直接看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纠结和不安。读他的文字,我时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过往的许多经历,那些我曾以为是无奈的选择,也许在当时,我本可以做出不同的决定。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责任”和“自由”的关系,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真正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