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人是如何谈判的
定价:65.00元
作者:(美)所罗门,(美)昆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802324770
字数:368000
页码:3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7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提供了有关美国官员谈判行为和习惯做法的丰富和翔实的内容。它对美国决策者、外交官与外国对手如何谈判及影响谈判的诸多因素一一包括文化、机制、历史和政治因素一一进行了客观评估。
通过与50多名外国及美国谈判者进行讨论和采访,理查德·H·所罗门和奈杰尔。昆内认为,美国谈判行为由4种心态组成。他们检查探讨了美国人如何在谈判桌上使用时机、语言、诱惑和施加压力等战术手段,以及他们如何在正式谈判领域之外利用(或忽视利用)媒体、幕后渠道和招待等手段宋促成谈判目标。他们对美国国内各机构间的紧张竞争以及限制美国谈判者自由发挥空间的国会的猜疑亦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有关跨文化谈判行为观念和具体国家个案的*研究文集。其他有关跨文化谈判系列研究分别对伊朗、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法国、德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谈判行为模式进行了探讨。
目录
绪 论:跨文化谈判项目以及本书的初始
鸣 谢
供稿人
部分 导论
章 导论
一、文化与谈判
二、本书的构成
第二部分 美国谈判者的肖像
第二章 四种面相的谈判者
一、生意人式的谈判者
二、法学家式的谈判者
三、道德家式的谈判者
四、超级大国的谈判者
第三章 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
一、建立关系
二、安排诱饵
三、施加压力
四、盯着钟点
五、跨越谈判桌的对话
六、多边谈判
第四章 谈判桌之外的讨价还价
一、幕后渠道:一种美式迷恋
二、媒体:变化中的权力平衡
三、酒店招待:一种粗俗的富足
四、谈判桌之外的其他形式
第五章 美国人与美国人谈判
一、束缚与激励:国会的影响
二、滴答作响的时钟:选举周期的影响
三、各机构间竞争的影响
四、便利的目标:美国谈判者的政治脆弱性
第三部分 历史的视角
第六章 美国历届总统及其谈判者(1776—2009)
一、个人外交时代(1776—1898)
二、作为大国进行谈判(1898—1932)
三、现代外交官僚体系的发展(1933—1945)
四、遏制和共识时代的谈判(1945—1968)
五、从谈判时代到冷战结束(1968—1989)
六、冷战后的世界
七、结论
第四部分 外国的视角
第五部分 结语
附录 跨文化谈判研究项目中所使用的分析范畴
部分参考书目
我一直对商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一直好奇的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对“美国人”在谈判中的心理驱动因素的剖析,简直像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精密仪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信任建立”和“互惠原则”的论述。不同于某些文化中将信任视为一种自然的、基于长期关系的产物,书中似乎在强调一种更主动、更具策略性的信任构建方式。他们是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沟通和行动,让对方产生信任的?书中列举的一些“小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展现同理心,甚至是一些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都让我觉得豁然开朗。而“互惠原则”的应用,更是将谈判从单纯的“交换”提升到了“合作”的高度。当一方愿意先做出让步,或者提供一些超出预期的价值时,对方往往会感到有义务回馈,从而推动谈判朝着更有利的 Tdirection 发展。这种“双赢”的思维模式,如果能够掌握并运用得当,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谈判的成功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谈判并非总是零和博弈,很多时候,它是一门关于如何创造和分配价值的艺术,而“美国人”似乎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认为谈判是个很“硬核”的技能,需要大量的策略、信息和心理博弈,所以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甚至觉得可能会有点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和内容组织,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权威”和“社会认同”在谈判中如何被巧妙运用的部分。书中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和商业案例,揭示了“美国人”是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在谈判桌上获得优势的。比如,他们如何通过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用权威数据,或者引用行业内的成功范例,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这种“借力打力”的方式,让我看到了谈判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它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能力的对抗,而是对外部资源和普遍心理规律的巧妙整合。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微观的谈判技巧层面,上升到了对整个谈判生态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对手的思维模式和心理需求,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谈判优势,是多么重要的一课。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事务和跨文化交流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人”在谈判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文化印记的窗口。我深受书中关于“个人主义”和“风险规避”的讨论所启发。书中提到,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这在谈判中也体现为一种对个人利益的强烈追求,以及对独立决策的重视。这种特质使得美国谈判者在面对分歧时,往往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过多地考虑集体利益或团队和谐。同时,书中对“风险规避”的探讨也很有意思,它似乎揭示了美国人在做出决策时,一种谨慎而又权衡的态度。他们可能不会轻易冒险,但在评估风险后,一旦认为可行,又会果断出击。这种“谨慎中的果断”的特质,在谈判中是如何体现的?是他们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又是如何在风险面前做出决策?书中通过各种具体的场景分析,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谈判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巧,更在于深刻理解谈判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开启了我对跨文化交流的新视角!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谈判是一种 universally applicable 的技能,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原理通了,到哪儿都适用。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美国人”这个标签本身就蕴含了如此丰富的谈判基因。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直接沟通”和“以结果为导向”的章节所吸引。在我以往的经验中,我们更倾向于委婉含蓄,注重人情往来,谈判往往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中间需要铺垫、试探,甚至是为了避免直接冲突而牺牲一些实际利益。但书中描绘的美国人谈判风格,则显得如此“高效”和“坦诚”。他们似乎更愿意开门见山,把自己的诉求和底线清晰地表达出来,然后围绕这些核心点进行博弈。这种风格让我一度感到惊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其中的逻辑。他们认为,清晰的沟通能够减少误解,节省时间,最终更快地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这种“直截了当”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社会文化中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利益发声,并且期望得到公正的回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些在会议室里你来我往的精彩瞬间,思考着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运用这些原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美国人”谈判艺术的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长期合作”和“关系构建”的章节。虽然前面提到他们注重效率和结果,但这本书也强调了美国人在某些情境下,非常重视建立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如何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长期的关系?书中分享的那些关于“建立信任”、“保持承诺”以及“寻求共同点”的策略,让我看到了谈判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再是简单的买卖交换,而是更像是一种“价值共创”的过程。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并付诸实践,将能够极大地提升谈判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谈判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场博弈,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和关系建立的艺术,而“美国人”的谈判方式,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