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年 第二卷(全二册 精装)(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
:268.00元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9809495
字数:98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10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和党制定的外交方针、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放全国的胜利进军、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西藏的和平解放、大规模的剿匪斗争等。
目录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一、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三、中国大陆的统一
四、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五、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
六、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战争
一、反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三、朝鲜停战的实现
第三章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一、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二、全社会的民主改革运动
第四章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
二、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三、民主建政和民族工作的开展
四、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
五、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六、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七、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第五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个五年计划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 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第六章 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
三、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七章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实行
二、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进展
三、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增强党的团结及审干肃反运动
五、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一、出席日内瓦会议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出席亚非会议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的斗争
第九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完成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完成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第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第十章 党的八大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面临的国际形势
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三、党的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 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第十一章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
二、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三、反右派斗争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运动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第十三章 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和纠“左”过程中的探索
一、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展开
三、在纠“左”中对若干问题的新认识
第十四章 庐山会议纠“左”的曲折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庐山会议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二、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及其严重后果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的探索
第十五章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
一、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
二、七千人大会与全面调整的决策
三、各领域的全面调整和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四、维护民族团结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
第十六章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党的外交方针和中国对外关系
一、为维护国家主权同美国、苏联进行斗争
二、中国周边形势的变化和为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
三、与美、苏两大国对抗格局的形成
第十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继续和完成
二、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业绩
三、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及其政治影响
三、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第十九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
一、突出成就和基本经验
二、探索中的曲折及基本分析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二、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三、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
四、“文化大革命”迅速扩展到全国
第二十一章 从“全面夺权”到党的九大
一、“全面夺权”导致“天下大乱”
二、中央领导层反对动乱的抗争
三、“全面内战”和试图控制局面的努力
四、党的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章 “斗、批、改”运动与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
一、战备高潮与“斗、批、改”运动
二、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
第二十三章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覆灭
一、九届二中全会与林彪、江青两个集团矛盾的激化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第二十四章 批判极左思潮和落实党的政策
一、“批林整风”运动
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三、批判极左思潮的中断与十大的召开
第二十五章 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一、外交工作受到冲击和对外关系的初步
二、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三、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出现
第二十六章 1975年的全面整顿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毛泽东批评“四人帮”
二、挫败江青集团“组阁”阴谋的斗争
三、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
四、对邓小平的错误批判导致整顿中断
第二十七章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二、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性抗议运动
三、党在关键时刻扭转危局
第二十八章 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基本分析
一、“文化大革命”内乱的严重危害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若干进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第四编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二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二、国民经济的复苏和急于求成倾向的出现
三、党的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十章 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平反冤假错案和澄清教育科学文艺领域的是非
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真理标准讨论对拨乱反正的有力推动
第三十一章 实现历史的转折
一、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外交工作的积极成果
二、改革开放和工作重点转移的酝酿
三、历史性转折的实现
结束语 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年 第二卷》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以最真实、最细腻的笔触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那段历史的脉络,更在于它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决策的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社会思潮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论述某个重要会议的召开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会议的议程和决议上,而是详细描绘了会前紧张的氛围,各派力量的博弈,以及与会者内心深处的考量。那种仿佛置身现场的代入感,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无数艰难抉择共同谱写的壮丽诗篇。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转折点的描述,如某个政策的提出与调整,如何经历内部的争论、试探,最终得以确立或被搁置,书中展现出的历史的辩证法,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明白,任何重大的历史进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试错、反思和调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人物的复杂性所打动,他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受制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选择,既有远见卓识,也可能带有时代特有的认知偏差,这种人性化的描写,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年 第二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党史”书籍,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一部深入人心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精妙挖掘和解读,呈现出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场景,仿佛能够听到那个年代的喧嚣与寂静。举例来说,在描述某个时期社会思潮的演变时,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理论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究了这些思潮是如何在民众中传播、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它们最终如何与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股推动历史前进的洪流。这种对社会情绪和个体认知的刻画,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鲜有见到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展现了他们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担当。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部《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年 第二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涤荡心灵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与错综复杂。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反复,以及那些曾经被忽略或被掩盖的细节。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政策制定过程的描述所吸引,它详细展现了决策者们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以及思想碰撞的复杂环境中,一步步走向最终的决定。这种对决策过程的还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同时,书中对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描绘,更是让人感同身受。那些在时代变迁中随波逐流、或奋起反抗、或默默承受的个体,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底色。我曾读到一段描述,关于某个时期集体化运动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家庭结构,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数据和宏观政策,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个案,展现了这场变革对具体家庭带来的冲击,以及人们在适应新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改变。这种微观的视角,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有温度,有血肉。
评分《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年 第二卷》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洞察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刻的思想启迪录。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同时,更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动因以及权力运作的逻辑。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刨根问底地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产生的多种走向”。这种对历史“可能性”的探讨,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而是在无数次的机遇与选择中逐步形成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个时期思想解放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没有将此简单视为一次简单的理论更新,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分析了各种思想力量的角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书中对一些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描绘,更是让我体会到,在特殊的年代,思想的火花与政治的风暴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既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成为个体遭受磨难的诱因。这种对思想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
评分这部《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年 第二卷》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它打破了我以往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客观、辩证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作者在叙事中,并非一味地强调成就,而是同样关注那些曲折、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某个重大社会运动的分析,它不仅仅列举了运动的口号和目标,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剖析了运动的动员机制、社会参与者的心态以及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非理性因素。这种对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细致观察,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高层决策的结果,更是社会情绪、个体动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书中对于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也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努力去展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以及他们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某个领导人的评价,书中并没有回避其犯下的错误,但同时,也肯定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性格中闪光的品质。这种 nuanced 的评价,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