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 陈克安 科学出版社

正版现货 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 陈克安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克安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声
  • 听觉感知
  • 自动识别
  • 信号处理
  • 模式识别
  • 声学
  • 机器学习
  • 陈克安
  • 科学出版社
  • 音频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9911
商品编码:1335946644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

:128元

作者:陈克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30409911

字数:440000

页码:3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目标识别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心理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现代声学科学与技术丛书: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与听觉科学、心理声学、模式识别与信号处理、水声学等学科有关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科研人员,本书既可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有关研究人员和应用工程师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以环境声的听觉感知及其利用为主线,全面介绍了听觉感知的心理声学基础、声音听觉属性的感知机理与建模、环境声辨识的听觉机理及其应用。环境声的听觉感知与自动识别共分七章,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声的物理特性与听觉感知机理、环境声的主观评价方法与数据处理、听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声听觉属性(响度与音色)的感知与建模;声源的听觉感知与基于听觉特征的环境声自动识别。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第1 章声音特性与听觉感知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声音包围的世界里,其中既有自然现象发出的声音,如大海
的波涛声、丛林中的鸟鸣声、山涧的流水声、狂风暴雨的呼啸声,又有人类活动发
出的声音,如人的讲话声和演唱声、演奏乐器的乐曲声、车辆和航行器发出的噪声、
建筑施工的嘈杂声。声音源于物体或特定区域介质振动发出的声波,广义上讲,声
音既包括人类可以感觉得到的声波,也包括人类感觉不到、其他动物能够感觉到或
现代仪器能检测到的声波,如次声和超声。不过,本书主要针对人类听觉系统能够
感受到的声音,即可听声或音频声。
按声音的产生方式和所携带信息的特性分类,可听声又分为语音声(speech
sound)、音乐声(music sound) 和环境声(environmentAl sound) 三大类。前两种声
音分别简称为语声和乐声,它们是在人类大脑有意识的主动控制之下、由人的发
声器官或操纵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传递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
体。环境声是除语声和乐声以外所有声音的总称,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的声音
类别。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源于声源,而声源的辨别在人类生活、生产与军事斗争中
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环境声的自动识别,
在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向前推进的进程中,其作用与地位日渐突出,是当今信息化和
智能化仪器与设备必不可少的功能。
要实现环境声的自动识别,关键问题是提取环境声中蕴含的有效特征,其中的
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基于人类听觉原理的特征提取,也就是听觉特征的提取。对于
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对环境声的特性与发声机理、人类的听觉感知机理,以及模
式识别理论与技术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也就是要对与环境声识别相关的物理声
学、心理声学及信息科学融会贯通,从中寻找创新的源泉。
本章介绍环境声的物理特性及与听觉感知相关的知识。
1.1 可听声的特性与发声机理
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看,所谓的可听声是指人类听觉系统能够感受得到的声波,
它是强度在一定水平之上,频率范围受限的一类声波。概略地讲,在空气介质中,
要求声压级在0dB 以上、频率范围在20Hz?20kHz。
1.1.1 声音的产生与基本特性
1. 声波的产生
1) 声波的基本特性
声波是机械波的一种,其产生源于物体或一定区域内介质的振动,这些振动的
物体或介质区域称为声源。换句话说,声波是具有机械性质的波动状态在介质中的
传播,因此,产生声波的必要条件有两项:声源和介质。声源可以是某个具体的物
体(如振动的球体),也可以是某个区域的介质(如紊流扰动的某个区域);介质可
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如耳道中的空气、中耳中的听小骨、内耳中的淋巴液等。
真空中没有介质存在,因而不能传播声波。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只是介质振动状态的传递,在宏观上介质本身并没有向
前运动。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其介质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传播出去的是
物质的运动形态,这种运动形式是一种机械性质的波动。在气体、液体等理想流体
介质中,声振动传播的方向与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一致,此类声波称为纵波,在固体中
还会存在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以及成一定角度的剪切波等。
拥有声波的介质空间形成声场。在声场中,定量描述声波的基本的物理量是
声压,此外还有介质的质点振速,以及反映声波携带能量特性的物理量|| 声强。
需要注意的是,声压实质上是声波扰动引起的偏离大气压的逾量压强,单位为帕斯
卡(PA)。
在声场中,描述声波物理属性的参量(如声压、质点振速) 的时间、空间变化
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数学方程称为声波的波动方程,它是一切声学理论研究的基
础。声波方程的推导在声学教科书中一般都有详细叙述,本书不再赘述,仅给出
相关结论。
对于人耳能够忍受的声音,其声波强度在理论研究中被归类为小振幅声波,同
时为了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一般仅讨论所谓的理想流体介质情况,也就是介质中
不存在黏滞性,同时介质在宏观上是均匀的、静止的,并假定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为绝热过程,这种类型的声波归于线性声学研究的范畴。由此推导出来的波动方程
称为线性声波方程。
在理想流体介质中,声波扰动的传播必然满足三个基本物理定律:牛顿第二定
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物态方程。由此得到小振幅声波遵守的三个基本方程为运动方
程、连续性方程和物态方程。在一维空间中(如x 方向),上述三个方程可分别表示
为式中,?0; c0 为无声波扰动时介质的密度和声波的传播速度;p; v; ?0 分别为声场中
某一点由于声波扰动引起的声压、质点振速和介质密度,它们都是x 和t 的函数。
以上三个方程分别给出了三个声波物理量(声压、振速和密度) 中两两之间的
关系,尤其是被称为运动方程的式(1.1.1),给出了声压与质点振速之间的关系,在
实际中有广泛应用。消去以上三式中的任意两个变量,如质点振速和介质密度变
量,剩下的两个式子分别对x 和t 求导,综合整理后可以得到@ 2
p(x; t)
@x2 =
1
c20
@ 2
p(x; t)
@t2 (1.1.4)
这就是一维声场中的声波方程。
在三维空间中,式(1.1.4) 可以推广表示为如下形式
r2p =
1
c20
@ 2
p
@t2 (1.1.5)
其中,r2 为拉普拉斯算子,在直角坐标系中为
r2 = div(grAd) = @ 2
@x2 + @ 2
@y2 + @ 2
@z2
式(1.1.5) 就是在不考虑声源所在区域,小振幅声波在理想介质中遵从的物理规律,
它表明声压在空间中的二阶梯度与在时间上的二阶导数成比例,比例常数为声速
平方的倒数。上述关系反映了物理规律与数学定律的完美统一。
2) 结构振动与声辐射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声音源于物体的机械振动。如乐曲来自乐器的振动声辐
射,扬声器发声源于纸盆的振动,机械噪声来自机器零部件的振动。虽然实际物体
的几何形状和大小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可以分为规则结构和复杂结构两大类。规则
结构的几何形状及振动量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解析表达,通常的研究对象有棒、平
板、圆柱等;复杂结构的振动与声响应通常需要采用数值算法求解,如有限元法、
边界元法等。另外,振动系统又可分为集中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两大类。集
中参数系统是实际工程结构的简化,又称为质点振动系统,它假设构成振动系统的
基本元件(惯性、弹性和阻尼元件) 可以看成是物理性质集中的系统;分布参数系
统的基本元件在空间位置上是连续分布的,用于描述弹性体的振动。不管是哪类系
统,其基本振动特性都可以用单自由度系统加以说明,所谓自由度是指确定一个振
动系统空间位置所需独立坐标的个数。
A. 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假定有一单自由度系统,其基本元件为质量块和弹簧,其质量和弹性系数分别
记为Mm 和Km。实际系统在振动时总是会受到阻尼力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Rm 称为阻力系数或力阻。当质量块被施加作用力
离开平衡位置后,在弹性范围内,质量块的振动位移w(t) 可用如下方程表示
d2w(t)
dt2 + 2±
dw(t)
dt
+ !2
0w(t) = 0 (1.1.6)
其中,!0 = 2 f0 =
p
Km=Mm ,f0 为系统的固有频率或特征频率;± = Rm=2Mm
为衰减系数。式(1.1.6) 为单自由度系统的衰减振动方程,其一般解为
w(t) = A(t) cos(!00
t ? '0) (1.1.7)
式中,A(t) = A0e?±t,A0 为初始位移。式(1.1.7) 表明,位移振幅将随时间而衰减,
并以几何级数规律进行,每隔一个周期,振幅的衰减为e±T 。此外,系统的固有频
率也发生了变化,为!00
=
p
!2
0 ? ±2。
当系统受到外部激扰力或强迫力的持续作用时,系统的振动称为强迫振动。如
果外力为简谐力,有FF = FA cos !t,则强迫振动方程为
d2w(t)
dt2 + 2±
dw(t)
dt
+ !2
0w(t) = Hej!t (1.1.8)
其中,H = FA=Mm。强迫振动方程的通解由特解和相应的自由振动方程解线性相
加而成,有
w(t) = A0e?±t cos(!00
t ? '0) + wA cos(!t ? ?) (1.1.9)
上式项为瞬态解,第二项为稳态解。稳态解的振幅与外部激扰力振幅和系统特
性有关,即
wA = FA
!Zm
(1.1.10)
其中,Zm 为系统的力阻抗,一般为复数,其实部和虚部分别称为力阻和力抗,力
抗又包括质量抗和弹性抗两部分。力阻抗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Rm 和Xm 分别为力阻和力抗,而力抗中!Mm 为质量抗,Km=! 为弹性抗。
质点系统的稳态振动特性主要由系统的力学品质因数Qm 决定,其表达式为
Qm = !0Mm
Rm
(1.1.12)
上式表明,Qm 与力阻Rm 成反比。Qm 越大,系统发生共振时的位移振幅越大。
B. 弹性体的振动
弹性体可以看成由无数个质点组成的连续系统,其中的每个质点都具有独立
的自由度。在一个无限大的弹性体内部,激扰力产生的弹性波主要有纵波、横波
(弯曲波) 和扭转波。下面分别介绍部分规则结构的振动响应。
A. 棒的纵振动
考虑一横截面均匀的细直棒,其横向尺寸比它的长度小。设棒的长度为l,截
面积为A,单位体积的质量为?,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取棒的纵向为x 轴,棒的
纵向振动位移为w(x; t),于是纵波振动方程为

以上方程的解为
w(x; t) = (Acos kx + B sikx) cos(1t ? ') (1.1.14)
式中,k = 1=cL,1 为常数,cL =
p
E=? 为纵波沿棒纵向的传播速度;待定常数
A;B 和' 由系统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决定。典型的边界条件有简支边界、固支
边界和自由边界。
b. 棒的弯曲振动
如果棒受到一个与轴线垂直方向的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弯曲。由于棒本身的劲
度,这种弯曲形变要恢复其平衡状态,由此引起了棒的与轴垂直方向的振动,称为
横振动或弯曲振动。自由弯曲振动方程为

其中,c2 = E=?。在数学上,它是一个四阶偏微分方程,要完整地求解,必须结合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c. 薄板的弯曲振动
板是棒的二维推广,由于板的声辐射主要源于其弯曲振动,因此,我们着重研
究薄平板的弯曲振动。所谓薄,指的是板的厚度相对于板表面尺寸较小,并且与板
材料中相应的波长相比也小得多。直角坐标下板的弯曲自由振动方程为
EI
'

设矩形板沿平面X 和Y 方向的长度分别为lx 和ly,板的厚度为h,单位体
积的质量为?。对于简支边界条件,式(1.1.16) 的解可以表示为
式中,m 和分别为沿X 和Y 轴方向简正波的序数,这种振动状态也称为振动模
态。因此,(m; n) 就称为模态序数,Wm则称为(m; n) 阶模态的模态幅度,?m; ?n
为模态函数。
以上描述说明,不管是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还是连续系统,其基本振
动特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结构受到外力作用后,其振动响应分为稳态响应和
瞬态响应两部分,其中瞬态响应是由初始位移与初始速度激发的振动状态,它随时
间而逐渐衰减,衰减的快慢取决于系统阻尼;稳态响应反映了振动系统对外力作用
的响应,由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外力特性两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固有特性主要有特征
频率(或共振频率) 和阻尼,前者与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边界条件及周围介质
有关,结构自身的阻尼可用内损耗因子描述,它反映了由热弹性、黏弹性及声辐射
引起的能量损耗。
C. 结构振动声辐射
声波的产生来源于声源对周围介质的扰动。不同形式的扰动可以等效为质量
源、力源和应力源,这三种扰动源的声辐射可以分别等效为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
子。偶极子和四极子可以由不同振动相位的单极子组合而成。
A. 简单源的声辐射
简单的声源是脉动球源。采用球坐标系,设有一球形声源,其半径为A,球
表面的振动速度为u(t) = uAej(!t?kA)。当球源半径远小于声波波长时,该球形声源
称为点声源,在自由空间中,点声源产生的声波为球面波,其声压表达式为
p(r; t) =
jk?0c0
4 r
qej(!t?kr) (1.1.18)
其中,?0,c0 分别为介质密度和声速;q = 4 A2uA 为脉动球源的容积速度幅值,称
为点声源强度。点声源产生的声压在同一半径上是均匀的,也就是该声源没有指向
性,因此点声源也被称为单极子声源,它既是实际声源的一种抽象化,又是复杂声
源的基本组成形式。
b. 复杂结构振动声辐射
已知结构表面任一点rs 的法向振动速度为v(rs),则远场任一点的声压为
p(r; t) = ej!t
Z
S
j!?0v(rs)e?jkR
2 R
dS (1.1.19)
其中,R = jr ? rsj,表示观察点r 至结构振动表面rs 点的距离。式(1.1.19) 称为
瑞利方程,它说明已知结构表面任一点的振动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声场任一点的辐
射声压。同时可以证明,对于实际中存在的任意形状的结构,其声辐射均可等效为
有限个点声源声辐射的叠加,也就是说,复杂结构声源可以等效为有限个点声源的
集合。

序言



序言
前言
第1 章声音特性与听觉感知 1
1.1 可听声的特性与发声机理 . 1
1.1.1 声音的产生与基本特性 . 2
1.1.2 乐声与语声 8
1.1.3 环境声 16
1.2 声音的感知与听觉效应 29
1.2.1 声音的听觉感知属性 29
1.2.2 人类的听觉感知能力 34
1.2.3 听觉效应 36
1.2.4 环境声的感知 39
1.3 听觉感知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40
1.3.1 声音的客观度量 40
1.3.2 声信号分析与处理 . 41
1.3.3 听觉感知与心理声学 43
参考文献 . 47
第2 章主观评价方法与数据处理 49
2.1 声刺激与声音合成 . 49
2.1.1 典型声刺激及其特性 49
2.1.2 基于互联网的环境声获取 .57
2.1.3 环境声的合成 62
2.1.4 声音的呈现 . 74
2.2 听觉测试与评价方法 77
2.2.1 概述 . 77
2.2.2 感觉阈限的测量 78
2.2.3 阈上感觉的测量 79
2.2.4 信号检测理论 87
2.3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89
2.3.1 实验数据的评价与检验 892.3.2 相关与回归分析 91
2.3.3 聚类分析 92
2.3.4 主成分分析 . 94
2.3.5 多维尺度分析 96
2.3.6 多元统计分析软件 102
参考文献 105
第3 章听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107
3.1 听觉系统概述 107
3.1.1 听觉外周 107
3.1.2 听觉中枢 111
3.1.3 听觉系统建模 . 115
3.2 听觉掩蔽 .119
3.2.1 听觉阈限 119
3.2.2 临界频带 121
3.2.3 能量掩蔽 123
3.2.4 信息掩蔽 126
3.3 听觉辨别与辨识 128
3.3.1 声音基本参数辨别 128
3.3.2 声学参量辨别 . 132
3.3.3 声目标辨识 135
参考文献 145
第4 章响度感知与建模 147
4.1 响度及其建模 147
4.1.1 响度的度量 147
4.1.2 响度的建模 149
4.2 Moore 模型的实现 150
4.2.1 计算步骤 151
4.2.2 关键问题 156
4.2.3 典型计算结果 . 157
4.3 Moore 模型的改进 159
4.3.1 参数的确定 159
4.3.2 计算实例 164
参考文献 166
第5 章音色感知与建模 167
5.1 音色概述 .1675.1.1 定义与基本特性 167
5.1.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68
5.2 音色描述词 . 169
5.2.1 已有的环境声听觉属性描述词 . 170
5.2.2 描述词库的建立 173
5.2.3 水下噪声听觉属性描述词 177
5.3 音色空间 .178
5.3.1 音色空间的构建 178
5.3.2 公共维度的解释 181
5.3.3 特异性与个体差异 186
5.3.4 音色空间的验证 189
5.3.5 音调和响度对音色空间的影响 . 192
5.4 音色描述符 . 194
5.4.1 信号参数描述符 194
5.4.2 心理声学描述符 206
5.5 音色建模 .207
5.5.1 本质音色建模 . 207
5.5.2 听觉中枢模型与音色建模 214
参考文献 218
第6 章声源感知与辨识 223
6.1 生态声学 .223
6.1.1 生态感知 223
6.1.2 日常听音与音乐听音 .224
6.1.3 环境声听觉感知的前期研究 227
6.2 材料辨识 .230
6.2.1 声音合成与特征提取 .231
6.2.2 辨识性能 238
6.2.3 声线索 . 241
6.2.4 边界条件的影响 246
6.3 其他物理属性辨识 251
6.3.1 尺寸辨识 251
6.3.2 几何构型辨识 . 253
6.3.3 激励方式的影响 255
6.4 声源辨识中的个体差异 . 256
6.4.1 多维尺度分析 . 2566.4.2 个体差异分析 . 264
6.5 听觉辨识中的声信息整合 267
6.5.1 特征度和感知权重 267
6.5.2 影响材料识别率的因素 269
参考文献 273
第7 章基于听觉感知的声目标自动识别 276
7.1 声目标自动识别系统 .276
7.1.1 听觉感知与听觉特征 .276
7.1.2 系统构成 277
7.1.3 特征提取与选择 280
7.1.4 分类器设计及评价 282
7.2 广义听觉特征与环境声自动识别 . 285
7.2.1 声环境自动分类 285
7.2.2 公路脱空状态的自动检测 294
7.2.3 扬声器质量的自动判别 300
7.2.4 声源物理属性的自动识别 303
7.3 听觉外周特征与环境声自动识别 . 306
7.3.1 听觉外周表达 . 306
7.3.2 基于听觉外周模型的声目标识别 313
7.3.3 听觉时频特征的应用 .323
7.4 音色特征与环境声自动识别 328
7.4.1 基于音色描述符的环境声自动识别 328
7.4.2 基于本质音色特征的声目标识别 335
参考文献 338
附录名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341
索引 347


聆听世界的脉动:感官科学、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的前沿探索 本书籍深入探讨了人类感官系统,特别是听觉感知,在复杂环境信息捕获、处理与决策制定中的核心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下一代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全书内容横跨心理声学、认知神经科学、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解析我们如何从连续的声波数据流中构建出对外部世界的稳定、连贯的感知模型。 第一部分:听觉感知的生物学基础与心理声学模型 本部分聚焦于声音从物理振动转化为有意义的听觉经验的复杂过程。我们首先追溯了声音在物理世界中的传播特性,阐述了声学环境的客观参数——如混响时间、声源定位信息(双耳时间差、强度差)——如何影响后续的感知过程。 随后,重点解析了耳蜗-听觉神经通路中的信息编码机制。详细阐述了基底膜的频率选择性、内毛细胞的能量转换,以及听觉神经纤维如何通过速率编码和时间编码方式,将时域和频域信息传递至中枢听觉皮层。这部分内容结合了电生理学证据和计算模型,揭示了人耳作为高效声学传感器的精妙设计。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心理声学现象。我们将对声音属性的感知(如响度、音高、音色)进行量化描述,并介绍相关的感知标度(如方度、梅尔标度)。尤其关注遮蔽效应(Masking)和听觉分离(Auditory Scene Analysis, ASA)两大核心机制。ASA是理解复杂声景的关键,书中详细分析了Gestalt原则在听觉组织中的应用,包括哪些声学特征(如起止时间、运动轨迹、频谱包络的相似性)驱动着听觉流的分割与整合,从而使我们在喧闹的派对中依然能“听清”特定个体的谈话。 第二部分:环境声的统计特性与信息熵分析 环境声并非随机噪音的简单叠加,而是承载了丰富环境信息的统计结构。本部分将环境声视为一个复杂的随机过程,利用信息论和统计物理学的工具对其进行深入刻画。 首先,我们建立声景的统计模型,研究不同场景(如室内、室外、交通、自然环境)下声学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声学特征的联合概率分布。这为后续的模式识别提供了坚实的统计基础。 其次,引入听觉信息熵的概念。通过衡量特定声学场景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冗余度,我们可以评估该场景对听觉系统的认知负荷。高熵场景(如爆炸或突发性噪音)通常需要更快的认知资源调动,而低熵场景(如稳定的白噪音)则容易被忽略。我们讨论了如何使用稀疏表示(Sparse Representation)来捕捉环境声的本质特征,认为听觉系统倾向于用最少的、最具信息量的基向量来重建复杂的声学输入。 最后,详细分析了声源的动态演化。重点关注声源的运动轨迹预测和潜在声源的恢复。利用马尔可夫随机场(MRF)或状态空间模型,我们描述了声源在时间维度上的连贯性,这是建立“听觉场景记忆”的基础。 第三部分:先进的声学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方法,专注于如何从原始声波中高效地提取出与感知相关的信息特征。 我们首先回顾并超越了传统的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s)。重点介绍感知加权的特征集,这些特征集旨在模仿人耳的非线性响应和鲁棒性。例如,引入听觉变换域(Auditory Transform Domain)的特征,该域能更好地分离瞬态信息和稳态信息。 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本书强调深度特征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详细探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声谱图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设计具有时间-频率局部感受野的滤波器组,以模拟听觉皮层对声学特征的层次化处理。我们对比了使用不同窗口函数和重叠策略对特征鲁棒性的影响。 此外,还专门设立章节讨论鲁棒性声源分离技术。在多声源叠加的环境中,准确分离出单个声源是进行高级识别的前提。我们探讨了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的拓展方法,以及结合深度学习的盲源分离(BSS)算法,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空间声学信息(如麦克风阵列数据)来辅助时间-频率掩蔽的估计,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声源解混。 第四部分:智能系统中的听觉认知与决策 本部分将听觉感知与人工智能决策过程相结合,探讨如何构建能够“理解”环境声音并作出恰当反应的智能体。 我们讨论了如何将高级语义信息融入听觉识别系统中。这不仅仅是识别“这是一只鸟叫”,而是理解“这是一只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鸟的叫声”。这需要引入上下文依赖性和长期记忆模型。我们将认知心理学中的“预期”概念引入到AI模型中,通过构建预测性听觉模型,使得系统在接收到部分或模糊的声学输入时,能够基于先验知识进行高效的补全和验证。 重点分析了声学事件的分类与检索。我们超越了简单的标签分类,转向了对声学事件链的理解。例如,识别一个完整的“汽车启动-加速-驶离”的序列,而不是孤立地识别“引擎声”。这需要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或Transformer架构来有效建模声音事件的时间依赖性。 最后,探讨了人机交互中的听觉反馈与伦理考量。在智能家居和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中,听觉系统不仅是信息输入端,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输出端。我们分析了非语言声音(如警报、提示音)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既能有效传递信息,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听觉压力或干扰。本书总结了构建一个真正“听得懂”世界并能安全、高效地与之互动的智能系统的必要技术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阅目录时,我立刻被其中章节标题的严谨性所吸引。这不像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对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学术专著。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声学场景分析”的那几个章节,这无疑是环境声学研究的核心难点。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声音环境中,如何从海量的噪音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比如远处传来的特定人声、车辆的转向信号等),对生存和日常交流至关重要。我对作者在处理“注意力分配”和“听觉分离”这些心理学概念时采用的方法论非常感兴趣。是更倾向于行为实验的描述,还是更侧重于计算模型的构建?理想状态下,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经典的实验范例被重新审视,并结合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地讨论。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扎实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声音会立刻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而另一些则被轻易过滤掉,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真正成为一个思考工具。

评分

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深度的自信。我一直对声音科学和心理声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关于我们如何“捕获”和“解读”周围环境信息的话题。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声学书籍要么过于偏向工程技术,充满了晦涩的公式和仪器参数,要么就是太过科普化,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探究背后的认知机制。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构建从物理声波的采集到大脑皮层最终形成“感知”这一复杂过程的叙述路径。如果能将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与传统的信号处理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那将是极大的突破。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是罗列现象,而是能深入剖析人类听觉系统在处理混响、遮蔽和空间定位等复杂声景时的智能策略。那种对细微差别都能被我们察觉的精妙机制,如果能被清晰地阐释出来,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价值。

评分

我对技术细节的探讨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偏爱,所以这本书里关于“自动识别”的部分自然成了我的重点阅读区域。如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音频处理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荼,从语音助手到智能安防,环境声的自动识别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从早期的基于特征工程的方法到当前深度学习模型的演变过程。更深层次来说,我想知道,人类的听觉感知系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现有的计算模型所模拟或超越?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上下文理解的场景识别(比如判断一个声音源的意图,而不仅仅是声音的类型),机器是否已经触及到了人类感知的“门槛”?如果这本书能对这些前沿的交叉领域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指出当前技术面临的根本性挑战,那么它对于从事相关算法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非声学专业的爱好者,我有时会被那些高度专业化的术语劝退。因此,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能力和知识传达的效率。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能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层次,同时又不牺牲其科学的严谨性。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基础数学工具时,能够辅以直观的声学意义解释,而不是单纯地展示公式本身。例如,当讨论到声源定位时,是着重讲解双耳时差和强度差的计算,还是会花篇幅去解释人脑如何整合这些微小的时间和能量差异来构建三维听觉空间?如果作者能运用丰富的图表、示意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发人深省的听觉错觉案例,来辅助说明抽象的理论,那么这本书的普适性和可读性将会大大提升。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环境声感知的书,我期望能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听”这件事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也在“呼吸”声音,但很少停下来思考这种能力的复杂性和美妙之处。这本书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学术成果的堆砌上,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对日常听觉体验的深度反思。比如,在音乐欣赏中,我们听到的“空间感”究竟是混响的物理特性,还是我们对特定声学环境的记忆投射?在嘈杂的咖啡馆里,我们如何挑选出伴侣的低语?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听觉认知原理。我希望作者能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隐藏在每一个声音背后的精密工程和令人惊叹的生物智能,从而让我们在未来的每一次聆听中,都能多一份觉察和欣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