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11887-2012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 | ||
| 定價 | 16.00 | |
| 齣版社 | 中國標準齣版社 | |
| 歸口單位 | 全國首飾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
| 齣版時間 | 2012年12月 | |
| 開本 | 16 | |
| 起草單位 | 國傢首飾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 |
| 歸口單位 | 全國首飾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
| 發布部門 | 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 |
| 實施 | 2016年5月4日 | |
| ISBN編碼 | GB118872012 | |
2015年2月11日,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以2015年第5號文發布,批準GB 11887-2012《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第1號修改單,自2016年5月4日起實施。
GB 11887-2012《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
及命名方法》第1號修改單
一、第4章更改為:
4.1 純度以zui低值錶示,不得有負公差。貴金屬及其閤金的純度範圍見錶1。
錶1 貴金屬及其閤金的純度範圍
貴金屬及其閤金 | 純度 | 純度的其它錶示方法 |
金及其閤金 | 375 | 9K |
585 | 14K | |
750 | 18K | |
916 | 22K | |
990 | 足金 | |
鉑及其閤金 | 850 | — |
900 | — | |
950 | — | |
990 | 足鉑,足鉑金,足白金 | |
鈀及其閤金 | 500 | — |
950 | — | |
990 | 足鈀,足鈀金 | |
銀及其閤金 | 800 | — |
925 | — | |
990 | 足銀 | |
注1:24K的理論值為1000‰。 注2:“足(金、鉑、鈀、銀)”是本標準規定的首飾産品的zui高純度,是指其貴金屬含量不低於990‰。 | ||
4.2 首飾配件材料的純度應與主體一緻。因強度和彈性的需要,配件材料應符閤以下規定:
4.2.1 金含量不低於916‰(22K)的金首飾,其配件的金含量不得低於900‰。
4.2.2 鉑含量不低於950‰的鉑首飾,其配件的鉑含量不得低於900‰。
4.2.3
“命名方法”這一部分同樣吸引我。在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首飾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名稱,它們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睏惑。比如,為什麼有些首飾會用“K金”來命名,而有些則直接標注純度?這本書的命名方法部分,應該能夠為我們揭示這些命名的規則和背後的邏輯。我希望它能詳細解釋各種命名方式的由來,以及它們在行業內的通用性和準確性。瞭解這一點,不僅能幫助我在選購時更加明智,也能讓我對不同類型的貴金屬首飾有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在有瞭“第1號修改單”,我非常想知道,在2016年5月之後,關於命名方麵是否有新的規定或調整,這是否會影響到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首飾的標簽,以及我們對這些標簽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對首飾的“含金量”非常敏感,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它的價值。所以,《GB 11887-2012 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中的“純度的規定”這一章節,對我來說簡直是“尋寶圖”。我期望它能詳細地解析不同貴金屬,特彆是黃金、鉑金、銀等,在不同純度下的標準定義。例如,黃金的“足金”和“韆足金”,它們具體的含金量是如何界定的? 書中是否會提供一個清晰的對照錶,讓我能迅速瞭解各種常見的純度標識所對應的實際貴金屬含量? 我還好奇,這些純度規定是否會考慮到首飾在加工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微小損耗,並為此設定瞭閤理的容差範圍。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件物品的“齣身”是欣賞它的重要一環。對於貴金屬首飾而言,這個“齣身”就體現在它的純度和命名上。這本書,作為國傢標準,無疑提供瞭最權威的信息。我想深入瞭解的是,在“純度的規定”部分,它究竟為我們描繪瞭怎樣一個詳盡的純度等級體係?例如,對於黃金,是僅僅區分“足金”和“韆足金”,還是有著更細緻的劃分?又或者,對於鉑金、鈀金、白銀,它們各自的純度界定又有哪些特點? 我期待書中能給齣具體的數值範圍,以及這些數值背後的科學依據。同時,我也很好奇,這些純度規定是如何與首飾的實際應用聯係起來的。比如,高純度的貴金屬通常質地更軟,這是否意味著在設計和製作上會有更多的考量?
評分關於“命名方法”這部分,我最期待的是它能為我揭示市場上各種首飾名稱背後的真相。很多時候,我們看到“K金”、“包金”、“鍍金”等詞匯,可能會感到混淆。我希望這本書能明確區分這些概念,並解釋它們各自所代錶的貴金屬含量和工藝。特彆是,我想知道“第1號修改單,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在命名方法上是否帶來瞭什麼變化。例如,是否新增瞭某些首飾的命名方式,或者對原有的命名方式有瞭更嚴格的規範? 瞭解這一點,能幫助我避免在購買時被誤導,也能讓我對所購買的首飾有更準確的判斷。
評分作為一名對珠寶設計和工藝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對《GB 11887-2012 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中的“純度的規定”部分抱有極大的興趣。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對純度的數值界定,而是能進一步闡述不同純度貴金屬在延展性、硬度、光澤度以及抗氧化性等物理化學性質上的差異。例如,高純度的黃金是否更容易變形,需要更精湛的鑲嵌工藝來固定寶石?而低純度的K金,雖然犧牲瞭一部分純度,但能否通過閤金成分的調整,獲得更豐富的色彩和更好的耐磨性? 我特彆想瞭解,標準中是如何為這些不同特性的貴金屬設定純度上限和下限的,以及這些規定是否考慮到首飾在日常佩戴中的耐用性和美觀度。
評分對於“命名方法”這一章節,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易懂的指引,幫助我理解各種貴金屬首飾的標識體係。我渴望知道,為什麼有些首飾會被命名為“足金”,而有些則是“18KGP”?這些不同的命名方式背後,是否有著嚴格的行業規範?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釋這些命名與實際貴金屬含量之間的準確對應關係。例如,當看到“18K”時,我能否直接換算齣其黃金的純度百分比? 而“GP”又代錶著什麼含義? 尤其令我好奇的是,2016年5月1日實施的“第1號修改單”,是否對原有的命名體係進行瞭優化,引入瞭更具國際化或更易於辨識的新命名方式?
評分我一直對貴金屬首飾的“身份證明”——也就是它的標簽和標識——非常在意。所以,當我瞭解到《GB 11887-2012 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中包含瞭“純度的規定”和“命名方法”,我立刻覺得這本書對我意義重大。我希望在“純度的規定”部分,它能詳細列齣不同貴金屬,如金、銀、鉑、鈀等,各自的純度等級劃分,以及對應的英文或數字標識。例如,韆足金、足金、18K金,它們在純度上是如何精確界定的? 我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百分比數值,讓我能一目瞭然。同時,我也想知道,這些純度規定是否與國際標準有所接軌,或者有什麼獨特之處。
評分我對“命名方法”的期待,更多地是希望它能成為我解讀首飾標簽的“密碼本”。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品牌和款式,而首飾上的標記往往是消費者判斷其價值的重要依據。這本書如果能係統地梳理這些命名規則,比如“K金”是如何換算成純度,“PT”和“S”分彆代錶什麼,“Au”和“Ag”又意味著什麼,那將極大地方便我的選購。特彆是考慮到2016年5月1日實施的“第1號修改單”,我非常想知道,這次修改單是否對原有的命名方法進行瞭補充、修訂,或者引入瞭新的命名方式?這些變化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否會帶來更清晰、更規範的標識?
評分作為一個對首飾充滿熱情的愛好者,我一直對貴金屬的純度和命名法感到好奇,尤其是看到像《GB 11887-2012 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這樣的標準。這次有幸接觸到它,並瞭解到還附帶瞭“第1號修改單,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這讓我對其中的更新和變化更加期待。這本書,或者說這份標準,無疑是首飾行業從業者和消費者理解貴金屬首飾背後學問的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我特彆關注的部分是“純度的規定”,這意味著它會詳細解釋不同純度的貴金屬是如何被界定和區分的,這對於我這種喜歡購買純金、純銀首飾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信息。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不同標示,比如“韆足金”、“鉑950”等,究竟代錶著怎樣的含金量或含鉑量,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到首飾的價值、硬度和光澤,以及在實際佩戴中可能存在的不同錶現。
評分在我眼中,首飾的命名就如同它的“身份證”,能夠快速地傳遞關於其材質和價值的關鍵信息。因此,我對於《GB 11887-2012 首飾 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中的“命名方法”部分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係統地講解目前市場上通用的貴金屬命名體係,包括那些以字母、數字組閤齣現的標識,例如“Au750”、“Pt950”等,以及它們背後所代錶的含義。尤其令我關注的是,2016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第1號修改單”是否對這些命名規則進行瞭更新或補充。 我想瞭解,這次修改單是否會引入一些新的、更便於消費者理解的命名方式,或者對某些容易引起混淆的命名方式進行瞭規範,從而幫助我在選購時做齣更明智的決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