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建筑 28.0元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平装: 17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209054693, 9787209054690
条形码: 9787209054690
商品尺寸: 21 x 14.8 x 1.4 cm
商品重量: 222 g
品牌: 山东人民出版社
《自然的建筑》主要有流水——水平建筑,然后是粒子建筑、石材美术馆——割裂的修复、Chokkura广场——与大地相互融合的建筑、广重美术馆——赖特、印象派与多层次空间、竹子——万里长城的冒险、安养寺——土墙的民主、龟老山嘹望台——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和纸——最薄的墙壁等建筑内容。
负建筑 48.0元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平装: 209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209043519, 9787209043519
条形码: 9787209043519
商品尺寸: 22.8 x 15.6 x 1.6 cm
商品重量: 440 g
品牌: 山东人民出版社
《负建筑》这本书,隈研吾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什么是负建筑的答案,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建筑师对自身使命的叩问和思索。
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隈研吾却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奔跑吧!建筑师 59.8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0月1日)
平装: 21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121267567
条形码: 9787121267567
商品尺寸: 20.8 x 14.2 x 1.4 cm
商品重量: 299 g
隈研吾,是世界级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本书以记述的方式描绘了这位建筑大师的前半生,从中可以更好地让我们领会大师的设计理念。
编辑推荐
《自然的建筑》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隈研吾 译者:陈青
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交塾大学教授。
目录
序章 话说20世纪
1 流水——水平建筑,然后是粒子建筑
2 石材美术馆——割裂的修复
3 Chokkura广场——与大地相互融合的建筑
4 广重美术馆——赖特、印象派与多层次空间
5 竹子——万里长城的冒险
6 安养寺——土墙的民主
7 龟老山嘹望台——自然与人工的界限
8 和纸——最薄的墙壁
终章 自然建筑是可持续的吗?
后记
……………………………………………………………………………………………………………………………………………………
编辑推荐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隈研吾最想表达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发,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负建筑”——最适宜的建筑。——朱锷 旅日著名平面设计师
目录
序
自序
Ⅰ 分割、批判、形式
1.从分割到统一
2.场和物
3.何谓批判性?
4.形式与自由
Ⅱ 透明、民主与唯物论
1.透明得让人倍感凄凉的风格派
2.辛德勒:民主主义的理想
3.内田祥哉:二战后的民主主义
4.村野藤吾:制度和唯物论
5.三爱梦幻中心:场所、建筑物、表象
6.威尼斯双年展1995:给我一个家,让我看电视
7.威尼斯双年展2000:少女与行者
Ⅲ 品牌、虚拟、圈地运动
1.正统、品牌、个性
2.风俗住宅
3.混凝土时代
4.虚拟世界
5.“美”的终结
6.圈地运动
结束语
出处一览
巴黎设计师推荐的私房小店
……………………………………………………………………………………………………………………………………………………
编辑推荐
隈研吾是日本现代建筑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在中国相继设计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和三里屯VillAge等项目。这本书中的隈研吾不仅是一个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建筑师,更是一位眼界开阔、思维独特的精神领路者。当你平心静气地读完这本书,或许会发现一个最直白、最本真的隈研吾。
媒体推荐
展览:1999 、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2000 奥尔良建筑实验室2000,法国
1997 虚拟建筑——大学博物馆,东京 都文京 区大学
1995 米兰双年展,意大利
1996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个展——传输速率,东京 都港区间画廊
1995 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1993 迷宫城市,东京 都丰岛区涩谷艺术博物馆/兵库县尼崎市Tsukashin Hall
1992 个展——东京 M2专栏,东京 都世田谷区
2008中国展
作者简介
隈研吾是日本现代建筑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惯用竹子、木材、泥砖、石板、和纸等自然建材,建筑风格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计画学系客座研究员。1990年在东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2001-2008年任教于庆应大学科技科学系。2009年开始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他在中国相继设计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和三里屯VillAge等项目,目前在中国和欧洲仍有许多在建项目。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大奖,近十年更一手囊括日本AIJ奖、美国AIA、全球创新建筑奖、芬兰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国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国际大奖。
目录
第①章 环游世界011
一票环游世界012
建筑师似跑马014
20世纪建筑师成功的“双六棋盘”(日本的一种棋盘游戏)016
建筑拥有战斗力018
新客户的抬头020
中国四千年的利益诱导023
中国才是重视“文化”和“环境”的国家?025
不能这样做!027
被利用的“隈研吾”之名029
中国的“老板文化”、日本的“员工文化”031
用尽礼节的“恋爱”033
法国果然是高手035
犹太人是媒体和建筑的主宰037
俄罗斯人爱幻想040
终于有盗版了,恭喜!042
我,其实就是一个乡下人043
第②章 挑战歌舞伎座剧场045
困难大于荣誉046
新建筑不受表扬的规律047
艳丽的歌舞伎座剧场049
现代主义与茶室式雅致建筑的融合053
围绕唐破风展开的攻守战056
东京的巴洛克058
多亏了众多意见相持不下061
世界稀有的歌舞伎世界064
梦魇缠身066
第③章 20世纪的建筑069
“世纪性的发明”——房屋贷款070
纯白的房子和纯黑的石油073
石油危机导致的挫折075
工薪职员生活077
在纽约讲日本的坏话080
重视讨论的陷阱082
换个地方较量084
柯布西耶与混凝土086
安藤忠雄建筑与混凝土089
不看理论看本事!092
抓住人性心理的混凝土094
拥有公寓之“疾病”097
超越混凝土革命099
懂得放弃,人生才有趣101
寂寞的母亲103
有些寂寞的工薪阶层107
官员们想在海岸安装栏杆109
没有工作现场的人们111
重新审视“两败俱伤”113
第④章 反20世纪115
泡沫导致的喝倒彩116
右手受伤118
地方就是“褶皱之地”121
看不到的建筑122
“看不到的建筑”的进化125
没有预算=产生创意128
用尽石头131
与赖特的建筑关联起来134
土豪手法的流行138
我以前都在做什么?141
辛苦、觉悟、挑衅、改变143
到现场去146
超越自己的基准149
中央政府讨厌的乖僻之人151
感谢经济不景气154
创作的原点——破旧的家乡155
为什么日本建筑师辈出?157
第⑤章 灾害与建筑161
建筑师的临死体验162
改变人类史的里斯本大地震165
忘记死亡的城市168
在死亡边缘的建筑师171
从小物件出发174
破坏的方法不止一个176
第⑥章 弱建筑179
超越虚无180
“讨厌建筑”181
频繁移动,锻炼建筑师184
“直接见面”是必要理由185
秒速判断187
筛选能干人才的现场面试190
组织经营能力也是一种本事192
不想被贬低194
自我怀疑是幸福的196
反对箱形建筑的集大成“AORE长冈”198
视线自上而下才能构建“纽带关系”201
“缺乏沟通”胜“沟通”204
认真享受“快乐”207
后序210
《自然的建筑》这个名字,就像一股清泉,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我一直深信,最伟大的建筑,莫过于那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本来就属于那里的作品。隈研吾的名字,在我眼中,早已是“自然”的代名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究竟是如何理解“自然”的,是那种原始的、粗犷的自然,还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自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如何运用竹子、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和表现力,让建筑能够“呼吸”,能够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实景图片,最好是不同光线、不同季节下的展示,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些建筑所带来的宁静与舒适。我好奇他如何利用水、光、风这些自然元素,在建筑内部创造出动态而富有诗意的空间。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隈研吾在设计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未来可持续建筑发展的愿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寻找内心平静的精神之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绿洲。
评分《自然的建筑》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建筑,不应该是对自然的征服,而应该是对自然的对话,甚至是对自然的“学习”。隈研吾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和“自然”这个词画上了等号。我非常好奇,他究竟是如何理解“自然”的,是那种纯粹的、原始的自然,还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化的自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他如何利用竹子、木材、纸张这些天然材料,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和表现力,让建筑能够呼吸,能够与环境和谐共存。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展示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光线,让建筑内部充满流动的光影,如同置身于森林之中;如何利用水景,创造出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空间;如何通过植物的种植,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实例,详细介绍这些建筑是如何与周围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相呼应的,例如如何利用当地的材质,如何根据风向和日照来调整建筑的朝向和开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隈研吾在设计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未来可持续建筑发展的愿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探寻,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评分这套书的光是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尤其《负建筑》那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我感受到建筑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几乎不可见的联系。我一直觉得,伟大的建筑,不应该喧宾夺主,而是应该融入环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甚至能够提升环境的美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理解隈研吾所提出的“负建筑”理念,它究竟是如何通过对材料、形态、空间等元素的精妙运用,达到一种“隐身”于自然之中,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实景案例,不仅仅是展示最终的成品,更能深入探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何实现“负建筑”的构想,或是如何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尤其好奇,在现代城市中,他是否会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例如利用穿孔板、竹子、木材等材料,来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自然气息的空间。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与自然连接的设计灵感。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建筑的阅读,更是一次关于如何与我们所处的世界建立更加和谐、更加尊重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评分“奔跑吧建筑师”这个书名,给我带来一种力量感和动感,仿佛一位不知疲倦、在建筑世界里不断探索前行的先行者。隈研吾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一位沉静而内敛的艺术家,他用细腻的观察和精巧的设计来回应世界。所以,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展现他更具活力、更具挑战的一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作为一名“建筑师”的成长轨迹,他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重要的转折点,又克服了哪些困难?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他早期的、不太为人所熟知的作品,甚至是那些充满尝试和错误的经历,因为这些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建筑师真实的心路历程。我同样期待能够看到他与业主、与团队、与施工方之间的合作故事,了解在具体的项目落地过程中,他如何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又如何在现实的限制下做出巧妙的平衡和创新。我很好奇,他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或者他对新兴技术、新材料的看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大师“成功事迹”的记录,更是对他内心驱动力、他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以及他不断追求卓越、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的展现。这应该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激励的阅读,让我看到坚持和热爱能够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硬壳封面,触感细腻,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格调,摆在书架上就有一种艺术品的感觉。拿到手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的是《负建筑》这本书的封面,那种若隐若现、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隈研吾“负建筑”理念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试图“消失”在自然中的建筑感到着迷,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一种对土地的尊重和谦逊,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和取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是不是真的能感受到建筑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几乎无形的对话。我期待看到书中详细阐述“负建筑”的理论基础,它究竟是如何在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前提下,通过材料、形态、空间等方面的巧妙运用,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实景图片,最好是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拍摄的,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理解隈研吾的设计哲学。另外,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很感兴趣,比如那些挑战性极强的项目,它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负建筑”的美学和功能性的。我总觉得,理解一个建筑师的理念,不仅仅是读他的理论,更是去感受他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考,去体会他想要传递的情感。这套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肯定非常丰富,希望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建筑之旅,让我对“负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灵感和启发,能让我重新审视建筑与我们生活环境的关系,甚至是与我们自身的关系。
评分《奔跑吧建筑师》这个书名,带给我一种极强的画面感,仿佛一位永不停歇、勇往直前的追梦者。我一直对隈研吾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好奇,他如何从一个想法,一步步将其转化为宏伟的建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作为一名“建筑师”的思考路径和实践历程。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展示他如何面对设计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障碍,以及如何与不同的团队合作,最终实现他的设计愿景。我很好奇,在“奔跑”的过程中,他是否会遇到一些让他怀疑、让他迷茫的时刻?他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进?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他不太为人所知的早期项目,或者是一些充满争议但对他意义重大的作品,通过这些案例,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他成长中的阵痛与蜕变。我同样期待他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建筑教育、关于建筑与社会、关于建筑的未来等方面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只是对一个成功建筑师的“事迹”的罗列,而是能够触及他内心深处的驱动力,他对于建筑的热爱,以及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次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用双手创造美好世界的生动写照,给我带来满满的能量和启发。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负建筑》这本书,它的封面传递出一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低调而又深刻的美感。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不张扬、不夺目的建筑设计情有独钟,认为它们才是真正尊重环境、与自然对话的典范。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隈研吾所倡导的“负建筑”理念,它究竟是如何通过材料、形式、空间等方面的精巧设计,达到一种“隐身”于自然之中的效果。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实例,展示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竹子、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东方韵味的建筑。我尤其好奇,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隈研吾是如何将“负建筑”的理念进行实践的,他是否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法,来创造出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连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读,更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感受到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取舍和创新。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也尝试创造出更多与自然亲近的角落。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建筑的阅读,更是一次关于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评分《自然的建筑》这个主题对我来说简直是直击心灵。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似乎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情有独钟,仿佛它们本来就属于那里,与山水草木融为一体。隈研吾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早已和“自然”这个词紧密相连。我总觉得,他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冰冷的钢筋水泥,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隈研吾是如何理解“自然”的,是那种粗犷的、原始的自然,还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更具哲学意味的自然?他如何运用竹子、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并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表现力?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图例,详细展示他在不同项目中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例如如何利用光影在建筑内外穿梭,如何通过水景和绿植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又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来调整建筑的形态。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比如依山而建的度假小屋,与森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或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亭台。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展示“美”的建筑,更能让我感受到建筑背后蕴含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隈研吾在“自然”这个主题上的探索,以及他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思考,也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在城市生活中创造更多自然意境的灵感。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建筑书籍,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
评分《奔跑吧建筑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动感和力量,让我联想到一位不知疲倦、不断探索的建筑大师形象。隈研吾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一位沉静而内敛的艺术家,他用细腻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精巧的设计去回应自然。所以,看到这个名字,我有点好奇,这是否会展现他更具活力、更具冲劲的一面?是不是在记录他职业生涯中那些充满挑战和突破的时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隈研吾作为一名“建筑师”的成长历程,他最初是如何走上建筑之路的?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重要的转折点?他又是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理念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他早期的作品,甚至是那些不太为人所知但却对他影响深远的尝试。我同样期待看到他与业主、与团队、与施工方之间的互动,了解在具体的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如何坚持自己的理念,又如何在现实的 constraints 下做出取舍和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他不仅仅是一位设计师,更是一位能够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行动者。我还好奇,这个“奔跑”是否也象征着他对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他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的拥抱,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激励,让我看到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是如何凭借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才华,在建筑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大师的记录,更是对一种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的赞颂。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本身就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触感温润,非常有质感。我特别被《负建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那种将建筑“隐匿”于自然之中的视觉呈现,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探究其背后奥秘的冲动。我一直对那种不喧宾夺主、反而能提升环境美感的建筑设计非常欣赏。我想象着,翻开这本书,就能看到那些仿佛生长在山林间、或是融入水中的建筑,它们没有强烈的存在感,却能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与我们对话。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负建筑”的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选择或形式的模仿,更是一种关于“少即是多”的生活态度和设计理念的体现。我非常期待看到隈研吾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以及对光线、色彩、材质的精细把控,来创造出一种宁静、舒适、与人内心产生共鸣的氛围。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项目案例,并且不仅仅是展示最终的成品,更能深入探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挑战,例如在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如何实现“负建筑”的构想,或是如何平衡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我更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将这种“负建筑”的理念,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设计,甚至是对待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学的书,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启迪,让我思考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