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诗史互证说六朝》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六朝史,文史相通,相得益彰。所收29篇文稿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的人物、地理、朝代、文化及风俗诸多方面。作者用史家的眼光阅读古诗,以诗人的心态感悟历史,让逝去的历史生动起来,治学严谨而富有趣味,言之有据而可信可读。
作者简介
张承宗,1943年生,江苏苏州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史学史专业。曾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教授,2004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著有《吴门探史录》、《江南文化与经济生活研究》、《六朝民俗》、《六朝妇女》、《魏晋南北朝风俗》、《中国妇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等书。发表论文150余篇。
目录
唐诗中的曹操形象
——读《丹青引》、《邺城引》及《铜雀台》诗
诸葛二题
天下打拼说孙权
唐诗咏史说孙吴
陆机二十作《文赋》
再赋《三都》谈何易
唐人登岘山诗
唐人咏王溶诗
石崇金谷园与家妓绿珠
阅史读诗说陶侃
唐诗咏史说金陵
唐诗咏史说建业
咏史说建业沧桑怀六朝
唐诗咏史说建康
唐诗咏史说江宁
吕温咏六朝诗
李商隐咏北齐及南朝诗
胡曾咏六朝诗疏证
徐夤咏三国两晋南朝诗疏证
周昙咏三国两晋六朝诗疏证
孙元晏咏六朝诗史事钩沉
唐诗中的“凤凰台”
唐宋诗词中的黄鹤楼及鹦鹉洲
《桃花源记》对唐诗的影响
《襄阳乐》与唐诗
《莫愁乐》与唐诗
唐人咏苏小小及真娘诗
唐人咏重阳节风俗诗
李杜二题
后记
校后补记
精彩书摘
《诗史互证说六朝》: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这座高峰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这些诗歌的典故,用来研究六朝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一、唐人咏吴主孙权及其兄孙策诗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唐代名润州。罗隐《题润州妙善前石羊》(《全唐诗》卷六六二)诗前小序:“吴主孙权与刘备尝此置会云。”二人置酒高会,把酒言欢,以共同对付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很石犹存事可寻。汉鼎未安聊把手,楚醪虽满肯同心。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何知日渐深。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韦庄《润州显济阁晓望》(《全唐诗》卷六九七)诗云:“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远烟藏海岛,初日照扬州。地壮孙权气,云凝庾信愁。一篷何处客,吟凭钓鱼舟。”孙吴时期扬州的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建安十七年(212),孙权由京口迁都秣陵,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秣陵为建业,并筑石头城,这是南京城市史上建都的开始。东晋南朝时改称建康,扬州的治所仍设于此,故建康又称“扬都”。隋朝平陈,统一南北,改建康为蒋州。扬州的治所移到江北的江都。隋唐时京口改名为润州,才形成润州与扬州隔江相望的景观。
孙吴江东政权最初的首邑是吴(今江苏苏州),故皎然《访陆处士羽》(《全唐诗》卷八一六)诗云:“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唐代陆羽著《茶经》,记载了我国古代茶叶栽种与饮用的历程。孙吴境内产茶,并形成了饮茶及以茶代酒的习俗。如《三国志》卷六五《吴书·韦曜传》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藓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今日苏州太湖的东山、西山,仍产茗茶。
三国时期人们普遍习武,田猎之风很盛。孙策、孙权兄弟在吴地居住时喜好射猎,《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正是这种“轻佻果躁”的性格,使其“陨身致败”,在射猎之时被许贡的奴客刺杀:
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即催斩之,县
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注引《搜神记》日:策欲渡江袭许,与吉俱行。……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日:“天旱不雨,道涂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将士哀
惜,共藏其尸。天夜,忽更兴云覆之。明旦往视,不知所在。裴松之案:“《江表传》、《搜神记》于吉事不同,未详孰是。”①笔者据以上不同记载推测,当时刺杀孙策的许贡奴客,可能是道教首领于吉的信徒。
罗隐《吴门晚泊寄句曲道友》(《全唐诗》卷六六三)诗云:“采香径在人不留,采香径下停叶舟。桃花李花斗红白,山鸟水鸟自献酬。十万梅锅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未知到了关身否,笑杀雷平许远游。”
……
前言/序言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人们常把武汉大学的唐长孺教授与山东大学的王仲荦教授并称为“南唐北王”。其实唐长孺先生是苏州吴江平望人,王仲荦先生是浙江余姚人。他们的家乡相距不远。唐长孺早年治学,受金松岑、吕思勉的影响。王仲荦是章太炎的弟子,其挚友朱季海与他同出太炎先生门下,长期隐居于苏州,著有《南齐书校议》等书,二人生前诗词唱和不断。
金松岑故居在苏州濂溪坊,就在今姑苏区干将东路与凤凰街的交界处。近年来城市拆迁之风盛行,拓宽干将路,把金松岑的故居拆掉了,在路中的小河边,面向北立了一个很不起眼的矮屋模样的碑。碑的斜面上方,从右至左,横刻“金松岑先生故居遗址”九个大字;下方竖分二十行,每行八字,镌刻《金松岑先生故居遗址碑记》,钱仲联撰:“先生名天羽,又名天翮,字鹤望,号松岑(一八七四至一九四七),江苏吴江人。甲午战败,痛清廷不足以图存,创雪耻会,入兴中会。邹容入狱,力图营救。兴学校,开新式教育之先河。民国后历任吴江教育局长、江南水利局长、光华大学教授。与章太炎、李根源等办国学会。长期寓苏,诗文号大家。刊《孤根集》、《天放楼文言》、《红鹤词》行世。故居在濂溪坊,己废。今拓路者立碑为记。”
吕思勉是常州武进人,从1925年起任上海沪江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唐长孺1940年任光华大学讲师,当时的历史系主任就是吕思勉。章太炎晚年在苏州讲学,故居还保存完好,在今苏州姑苏区体育场路与锦帆路的交界处。
我的业师祁龙威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课余常到金松岑先生家请教,研习国学;并与太炎弟子王仲荦、朱季海交游,切磋学问。他们继承先贤之爱国情操,发扬光大。国学之学术功底,则可追溯到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宗旨。
195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仲荦的学术著作《曹操》。1959年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史学界纷纷响应,文章很多,后来汇编成《曹操论集》。在这种风气下,19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打算再版此书,嘱王仲荦先生加以修订。在1960年写的《续后记》中,王仲荦先生写道:“替曹操翻案,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使历史真面目还原。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拥护这一新说法,而把曹操那种残酷的性格完全抹掉,如果把曹操从属的那个生活烙痕抹掉,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本书描述曹操封建专制残酷性格的一些部分,再版时仍旧把它保存了下来,是不是对,还请同志们批评。”①仲荦先生的话,说得很谦虚,但坚持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却是一以贯之。
诗史互证说六朝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