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兆麟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及博物大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曾参加我国首次民族调查,参与多次民族普查,掌握了大量一手民族考察资料,出版一系列相关学术论著。80年代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后,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文物调查,拥有丰富的考古调查实践经验。《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是宋先生从事民族考古60年的学术回顾,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再现了他所参与的历次民族调查及考古实践。
目录
一 故乡的无名河
二 家世变迁
三 小孩最爱过节
四 鬼子的哀鸣
五 叔叔抗战归来
六 八路窝子
七 进城读书
八 订婚风波
九 北大生活.
十 广西民族调查
十一 洛阳王湾考古
十二 “双肩挑”袭来
十三 调往博物馆
十四 奔赴大兴安岭
十五 林海狩猎
十六 版纳访古
十七 小凉山
十八 两次“四清”
十九 动乱岁月
二十 干校当猪倌
二十一 无据的审查
二十二 西北参观
二十三 中年丧偶
二十四 再访泸沽湖
二十五 坐皮筏过江
二十六 途中遇“鬼”
二十七 雪山骨折
二十八 杭州考古会议
二十九 黔东南行旅
三十 筹建民族博物馆
三十一 在威尼斯开会
三十二 东北行
三十三 台湾游记
三十四 深圳民俗村
三十五 三峡民俗调研
三十六 黎寨践行记
三十七 毛道河边骨裂
三十八 西北选购民族文物
三十九 日韩学术交流
四十 必要的撰写工作
四十一 参与非遗保护
四十二 整体保护古村落
四十三 捐赠文物纪实
四十四 民族考古比较研究
后记
精彩书摘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
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总忘不了当地的山、水和孩童时代的故事。
(一)村名来历
我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北郊半拉山子村。为什么叫这么一个村名呢?因为村南有一座山,我们叫南山,又叫半拉山,村子以山为名。这里还有一个历史传说呢!
相传宋代杨二郎曾在此抵抗金兵,金兵就驻守在一座山上。杨二郎久攻不下,他一挥钢鞭,把该山劈为两半,一半留在此地,山的东面像被刀削似的,西面为缓坡,故名半拉山,因以村名。另一半飞到边外去了,听说那里也有一座半拉山。
上述传说可能寄托一定的爱国之心,但并不可信,一来杨二郎并没有在辽东抗过金兵,二来即使传说可信,他的钢鞭也没有劈山之力。
据观察,半拉山是石灰岩结构,是远古造山运动的产物。又有一条小溪从山南绕过山东侧流向西北,说明河水对山的冲击也不小。记得小时候经常到南山前头的河里洗澡,发现河石上有鱼化石。1955年我还从岩石上敲下两块鱼化石。后来在北京大学上乐森寻教授讲授的古生物学课,我还把两块标本送给乐教授,他很高兴,说:“这是很完整的鱼化石,说明当时当地河水不小呀!”这些话更加深了我对半拉山成因的认知。
由于山体为石灰岩,山上没长过大树,但遍山长有灌木和杂草,主要是酸枣树和野榆树。春天人们都到山上采榆树叶,回来做汤。秋天则上山采酸枣,酸枣果实很小。南山也是村民玩的地方。大概1935年夏天,叔叔宋洁涵回乡,曾领大哥宋祥麟爬南山玩,哥哥还在山顶上拉了泡屎,叔叔夸奖他说:“这孩子从小就在山上撒野,将来一定错不了。”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人的天下,叔叔又常发表反日言论,日本人想抓他。据说他是跳窗户逃走的,自此一别就是十多年。
半拉山的妙用是可采石料,一是盖房子用石料打地基,二是能烧石灰,一烧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把整个半拉山都烧光了。
20世纪40年代,山上还缺乏人工建筑,仅在山顶上有一个铁制的测量架,是日伪时建筑的。它已经随着日本人的垮台而消失。但是南山上的烧石灰活动却越搞越多,先是日本搞了两座石灰窑,运走了很多石灰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又建造许多石灰窑,把巍峨的半拉山炸平了,有些地方炸成大坑,形成水池。人们征服了半拉山,这似乎是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自然又报复了村民,炸药味、石灰末淹没了良田,侵蚀了庄稼,污染了河水,严重地破坏了村落的生态。更为严重的是,还诱发了疾病,使肺癌多发。
由于半拉山被夷为平地,该村的象征毁了。过去人们很远就能看见半拉山,但是现在半拉山没有了,村落标志也没有了。这是很可惜的,尽管还有东山、西山,但远不如南山具有象征意义。
(二)无名河
半拉山子村呈长条形,东西长,南北窄,有两条河把村子分为三个小村。一条河为东沟,沟东为东沟村,沟西为中街村。另一条河为无名河,河东为中街村,河西为河西村。东沟村较小,仅十几户。东边就是东山了,相当于辽东丘陵西部边缘,附近有沈家峪、魏家沟等村。东山地区多乔木,灌木也不少,每年秋后开山时,大家都去东山采榛子,过后就封山了。大家都约定俗成,家家遵守,所以生态较好,野猪、狼群经常出没。有一次几个孩子淘气,把五六只狼崽子抓来,扣在一个大缸内。这下可坏了,夜里大狼进村,又抓鸡又吃猪,寻找狼崽,弄得鸡犬不宁,民众不安。结果孩子只能把狼崽放了,但都弄瞎了眼睛。后来这些狼长大了,都一个咬住另一个狼尾巴,排成一列,孩子们都知道怎么回事。东沟水流量较小,是从东山上流下的溪水,夏秋多水,冬天干涸。在东沟村北有一个水塘,旁边有一水井和小龙王庙。有一次求雨就到了东沟村,还把水井淘干了,民众以为水井干了,龙王就会降下喜雨。东沟的水流入村中,水上还搭一个石桥,桥北有一个大水泡子。在水泡子东南角还有一个石砌的水簸箕,夏天有不少妇女在此洗衣服,小孩子在此打水仗,后来水簸箕也没有水了。
村中最大的河,因无名字,一般都称它为无名河,一年到头不断流。它发源于古燕州城北面的鸡冠山,经海家屯、朱家店而抵半拉山。河底为细沙,水较深,我们去对面耕作,必须中蹚水过河。记得我小时候,村民都在清晨去河里汲水,认为河水香甜。入夏以后,河水变浊,就改吃井水了。雨季河水较大,有时发大水,把河西的高粱都淹了半截,仅有高梁穗在洪水中摇动。
静静的无名河,勾起我不少回忆。在我的孩童年代,有趣的去处有两个:一是半拉山,一是无名河。在河里的游戏可多着呢!有堆沙、抓鱼、掏蟹,冬天是滑冰。
无名河内有不少鱼、蟹、蛙,捉鱼是最好玩的。通常是洪水过后,鱼喜欢在岸边的树根下窝藏,这时用手摸鱼即可。鲫鱼最好摸,手一碰上它,它就挨在泥上一动不动,随便就可以捉住。鲶鱼很滑、好动,只有捉着鱼头才行。螃蟹都藏于土洞内,手要从洞上边伸进去,抓住螃蟹盖可顺利拿出来,绝不能让蟹爪子夹住。至于钓鱼、网鱼也是常有的,多半在水凉之时。还有一种是以帘子漂鱼。鱼有逆流而行的习性,用高梁秆或柳条编一个簸箕形渔具,两侧和后边略高,前面拴两条绳子,由两个人水中挽拉,另一个人在水上扶着帘子,让其逆水在水面上行驶,游鱼会冲到帘子上。扶帘者右手握着柳条,见鱼就抽打,一天也能捕几斤鱼,这种鱼都是白漂鱼。
……
前言/序言
人类必须不断总结过去,继承优秀的文化,摒弃落后的文化,继往开来,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未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国人极其重视自己的历史。国家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如《史记》、《汉书》等;一个家族也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如数以万计的族谱;现代又兴起了个人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本来是一介草民,种过地,放过牛,也做过中学生,念过大学。工作后搞过考古,进行过不少民族调查,许多岁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度过的,见到过不少鲜为人知的文化现象,大大地开阔了一个考古研究者的视野,有感而发,写了数以百计的论文,也出版过若干专著,比较重要的有《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远古文化》、《中国生育·性·巫术》、《巫觋》、《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廿四节气》、《耳苏人象形文字和图经》和《边地民族考察记》丛书。参与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晚年下乡调查已不可能,但就近还有可以调查的场所:旧货市场、私人收藏家等。加上自己对文物或物质文化的浓厚兴趣,我又开始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到旧货市场学习,对收藏家进行研究。这里水很深,一是真假混杂,必须辨伪;二是有不少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有的专家爱发狂语,说“那些全是假的”,一言以蔽之。事实没那么简单,它要比想象的错综复杂。我虽然同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在上述社会现象面前,我还是小学生,不能说接触的文物全是假的,也不能说全是真的,关键是观察、学习,而且要长期如此。同时,在学习中寻找真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其中总会有好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如红山文化的女神陶像、汉代的琴瑟、唐代的金银器、辽代的雕版和活字等。起初我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这些文物,后来也做一点收藏,如汉代的漆瑟、唐代的银佛像、宋代的古筝、元代的缂毛唐卡,等等。这些收藏品为研究而来,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些是抢救而得来的,最后陆续捐赠给国家性质的博物馆。
我的经历是平凡的,不值一提;但我所经历的时代是不平凡的,而且经历过、目睹过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民族社会是动态物,是会变化的,尤其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我看到和经历的事情,前人看过而鲜有记录,后来者肯定是难以目睹了。因此,它又激励着我去写一本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第一,我生于贫困的农村,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但是时代的变迁,又使我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位有益于社会的知识分子。回忆录首先记述了上述经历。
第二,我虽然是学考古的,但又大量从事民族调查,其中有不少探险性,看到和经历过不少鲜为人知的民族风俗,回忆录必然能讲述和介绍很多早已消失的往昔历史。
第三,我从年轻时代起,就专职搜集民族文物,几十年未变。退休后又与旧货市场、收藏家的藏品打交道,所以物质文化或文物是我研究的基本课题。其中又以民俗文物为主,所不同的是,它与非物质文化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互补,缺一不可,其中的物质文化还是整个文化的载体。现在有的人把整个文化撕裂,置物质文化而不顾,只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或者只搞文物而放弃非物质文化,这些都是违反常规的,也不会有生命力的。
总之,《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不仅是我个人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记忆,它将展示不少真实的史实。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说过:“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