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1995 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谊之书
◎四十多年鱼雁往返 三百多封书信选录 近三百条经典语录
◎带你认识一个天真健谈、语带机锋的张爱玲
海报:
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优美的部份来。——张爱玲
一九五二年,张爱玲由沪到港,为生计所迫应征美新处翻译,与宋淇、宋邝文美夫妇结识,一见如故。起初几年,差不多每天见面,无话不谈,留下许多围绕写作、友谊、女人等的隽思妙语。
一九五五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双方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鱼雁往返。今由宋以朗整理,三百多封书信选录、近三百条经典语录,不仅全面展示了张爱玲后期的创作心路历程、作品出版情况,更有鲜为人知的生活点滴。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谊之书。那在艰难中始终音问不断、相知相扶的情谊,让人低回不已。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以一系列小说震动文坛,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享年七十四岁。
宋淇(1919—1996),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笔名林以亮,浙江吴兴人,戏剧家宋春舫之子。一九四〇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就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与电影界也有很深的渊源。与夏志清、张爱玲、钱锺书、傅雷等人均有深交,夏志清开始读张爱玲、钱锺书的作品便是出自宋淇的推荐。
宋邝文美(1919—2007),宋淇夫人,曾在美国新闻处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译文学作品。
张爱玲从内地到香港至转赴美国这段时间,曾在美国新闻处担任翻译,受到时为同事的宋淇、宋邝文美夫妇的诸多照顾,彼此成为下半生的知己好友。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去世,所有遗产均赠予宋淇夫妇。
宋以朗,宋淇夫妇长子,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一九四九年生于上海,一九七八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并获博士学位。曾任知名统计公司KMR顾问。二〇〇三年回到香港,创立“东南西北”博客,引述及翻译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备受关注。
我们若想通过张爱玲本人的文字、角度去了解其下半生,这批书信就顺理成章成为关键。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
《张爱玲私语录》里那些机智可爱闪闪发光的句子,像是一个没有防备的人在知己前的天真健谈。
——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
全书前言宋以朗
第一部分我所认识的张爱玲邝文美
第二部分私语张爱玲宋淇
第三部分张爱玲语录
第四部分书信选录
人生
我的人生——如看完了早场电影出来,有静荡荡的一天在面前。
每次事情悬而不决,一过了我生日就会好转,今年也是,先是那眼镜,然后是《秧歌》。算命的说我眼睛不够亮,带了眼镜运道就会好②。
Alllongthingsbecomesnakes[所有长的东西都变蛇],比夜长梦多还要好。看见人家往远处计划,我就替他担心。
人生本是compromise[妥协],有许多时候反而因祸得福,如《有口难言》。
美国人总说要reallylive[实在地活],就是做自己爱做的事。尤其在动荡的乱世,更应该享受(总算看了TheJacarandaTree[《紫薇树》]和TheBrideComestoEvensford[《新娘来到伊凡斯弗德》])。
我常常故意往“坏”处想——想得太坏,实际发生的事不会那么坏。
“他生未卜今生休”
父母根本不必为子女担忧。
Thebestcureoflifeis“life”[“人生”,就是人生最佳的治疗]——你的创伤很快结疤,因为后来你一直在liveafulllife[充实地活着]。
幼时,每日傍晚跳自由舞,口唱:“又一天过去了,离死又近一天。”
中年以后说起“十几年前”如指顾间事,年青人以“十几年”为wholelifetime[一生一世]。
中年之乐——有许多人以为青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其实因为他们已经忘记adolescent[青年]时候的许多不愉快的事——那时还没有“找到自己”,连二十几岁时也是。我倒情愿中年,尤其是earlymiddleage[中年初期](中国人算来是三十前后,外国人算起来迟得多,一直到五十几岁)人渐渐成熟,内心有一种peace[宁静],是以前所不知道的。
Aspeoplegetolder,theylearntolivewithalotofbadmemories(gnawingmemories)withoutlettingthemaffecttheirpeaceofmindtoomuch.[人年纪大了,就懂得跟许多不快的回忆(咬啮性的回忆)过活,而不致令平静的心境受太大干扰。]多不愁。
我们经过了许多变故,还没有对人类失去信心——的确非常难得。
我从来不故意追忆过去的事,有些事老是一次一次回来,所以记得。
聪明而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往往不能专心,结果反而一事无成。
一个人太聪明圆滑反不能成大事。发大财者皆较笨,较single-trackmind[思想单一]者。
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不会拣太太。
把一生最好的时间浪费在没有意思的事上,同无聊的人打交待,怎不叫旁人急煞?
在乱世,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只有人与人间的关系才是“真”的。
天待人总算不错,而且报应越来越快。厚道的人往往有福气。
也许因为她的心情永远是愉快的,所以那么有福气。
有时故意找藉口使自己良心好过一点。
每个人都有一部份“童心未泯”。
我最常常想起的,认为最悲哀的几句话:“肉体的愉快是短暂的;心的愉快是要变为哀愁;只有理智的愉快永远与我们同在,直到最后。”(西班牙格言)
快乐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徒然的,就好像猫和狗也可以快活——不过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与不快乐”——时候过得快!不快之时更快,快乐时较慢,因较充实。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时间觉长,或短亦如此。Lifefull[人生充实]觉长,否则即短。
从不同角度看,我们看见的大概差不多。
Distancelendscharm,butdistancecanalsocaricature.[距离能美化,也能丑化。]
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最开心的莫如“克服困难”,每次想起来都重新庆幸。
一个人死了,可能还活在同他亲近爱他的人的心——等到这些人也死了,就完全没有了。
人生不必问“为什么”!活着不一定有目标。
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大多数人都拿自己看得太重要(例如怕别人看他们的信……)——别人可能根本没空,或没有这份好奇心,可是如果不这样,活着更没有意思了。
在医院门口躺下等车,觉得“improper”[不得体],但想来人总是“见怪不怪”。
听见我因写“不由衷”的信而conscience-stricken[于心有愧]——人总是这样半真半假——拣人家听得进的说。你怕她看了信因你病而担忧,可是我相信她收到你的信一定很高兴,因为写得那么好,而且你好像当她是confidante[闺中密友]——,这样一想,“只要使人快乐就好了。”例如我写给胡适的信时故意说《海上花》和《醒世姻缘》也是有用意的。
“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
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
人生恨事:
(一)海棠无香。
(二)鲥鱼多骨。
(三)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
(四)高鹗妄改—死有余辜。
每次拿起《张爱玲私语录》,都会被她那独特而又极具辨识度的文风所吸引。她的语言,简洁而又充满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落在最需要的位置。她不像一些作家那样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去揭示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欣赏她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日常琐碎,在她笔下却成了极具艺术性的表达。比如,她对服饰、食物、场景的描写,都带着一种浓厚的时代气息,仿佛能将我们瞬间带回那个特定的时间点。更重要的是,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总是那么精准而又深刻。她不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也不美化任何情感,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又冷静的态度,去展现人物的真实状态。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时,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仿佛她道出了我一直以来未能言说的感受。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学会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世界,用更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评分《张爱玲私语录》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人捧腹大笑或者潸然泪下的作品,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智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感受那些精妙的词藻,去琢磨那些深邃的意境。张爱玲的文字,就像一把精雕细琢的刀,能够精准地切割开人性的各个层面,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毫不费力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对于女性心理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那些微妙的内心挣扎,都被她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觉得,她笔下的女性,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她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对爱情的渴望,有着对生活的期盼,但同时,她们也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一种对命运的无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女性内心的孤独与坚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评分这本《张爱玲私语录》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书中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时代印记的复刻。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张爱玲笔下那种独特的哀愁与苍凉,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男女情感的细腻描摹,总是能精准地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她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在她的笔下却承载着千钧的情感重量。比如,一件旗袍的款式,一个眼神的流转,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无尽的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想象那个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一个时代的缩影,将一个女性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笔下的女性,有风情万种的,有隐忍坚强的,有无奈沉沦的,但无一例外,她们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悲剧美,令人心疼,又让人敬佩。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酒,初尝微涩,回味甘醇,越品越有味道。她的人生,她的文字,都像一朵盛开在乱世中的莲花,美丽而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
评分翻开《张爱玲私语录》,我立刻被拉入了一个充满疏离感的世界,一种特有的“张氏”风格扑面而来。她的文字,就像她本人一样,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清冷,又有着一种洞察世事的锐利。她不屑于描绘过于煽情的场景,也不喜欢刻意去渲染某种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将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纠缠,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她那种“看透不说透”的智慧,她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例如,她对爱情的看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你侬我侬,而是带着一种宿命的无奈,一种对人心的洞察,仿佛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这种“苍凉”的美,不是那种令人绝望的黑暗,而是一种看清现实后的豁然开朗,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我常常在读到某段文字时,会突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她点破了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理解的现象。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读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张爱玲灵魂深处的对话,她在用她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更清醒地看待世界,如何更坦然地面对人生。
评分《张爱玲私语录》给予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体验,一种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精致与颓废交织的韵味,一种浓郁的上海风情,一种末世的苍凉感,都扑面而来。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用一种极为冷静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复杂与无奈。我尤其沉迷于她对情感的描写,那种不落俗套的深情,那种带着宿命感的纠缠,总是能深深地触动人心。她从来不去做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将最深刻的情感蕴含其中。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会突然停下来,回味那个场景,那个画面,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着角色的情绪。她笔下的女性,总是那么有味道,她们独立,她们有自己的骄傲,但同时,她们也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女性的传奇,它让我对人生,对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