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乐口述 著,杨乐 口述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中国科学史
  • 杨乐
  • 20世纪中国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回忆录
  • 历史
  • 科技史
  • 访谈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57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6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杨乐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家世、求学经历(南通和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工作经历和成果,以及担任领导职务所做的一些工作,分享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

杨先生担任曾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多年,数学界的大事,他几乎都参与了领导工作:如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是“数学天元基金”的发起人之一;他协助丘成桐创办与运作了开放性新型研究所“晨兴数学研究中心”,这一中心对国内外数学交流、人才培养等,成绩卓著,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杨乐,1939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杨乐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并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和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杨乐出任首任院长。杨乐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特别是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方面有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启蒙与探索:中国现代科学的开端与奠基 本书以时间为轴,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寻求民族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科学如何从零星的萌芽走向系统的建立与初步的探索。它不是一部纯粹的科学史,而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知识分子命运与国家现代化图景交织的社会史。 第一部分:西学东渐与科学的火种(1890s - 1920s) 本卷深入剖析了晚清“自强”运动遗留下来的科学机构与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果,以及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如何为科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重点描绘了早期留学归国学者群体的精神面貌和他们在教育、科研领域所进行的艰难拓荒工作。 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困境: 详细考察了清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唐山路矿学堂(后来的北方交通大学)等新兴高等学府在引进西方科学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和教材翻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叙述了早期科学教育如何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试图确立科学方法论作为知识体系的中心。特别关注了早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奠基人,例如在上海、南京等地建立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实验室的先驱们。 学术团体的孕育与壮大: 详细记录了中华民国初期科学团体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社(Science Society of China)的成立及其在推动中国科学研究国际化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早期《科学》杂志的分析,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对于科学救国的热切期盼,以及他们在有限资源下如何努力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努力。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索,更多地体现为对西方成熟体系的模仿、翻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而非原创性的突破。 知识分子的抉择与挣扎: 探讨了在军阀混战和政治动荡的大环境下,早期科学家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资金短缺、设备老化、以及政治势力对学术自由的潜在干预,构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巨大背景噪音。许多人不得不兼顾教职、行政工作,甚至为了生计而暂时搁置纯粹研究。这一部分的叙述着重刻画了那一代人,如何在“科学”与“实业救国”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为后来的研究机构积累了宝贵的人脉与经验。 第二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1930s - 1940s) 本卷将视角转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科学界所经历的“西迁”与“内迁”的史诗性转移。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中国现代科学体系在极端困境中自我保护和延续的过程。 西南联大的科学力量: 集中笔墨描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在昆明所创造的学术奇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顶尖的数学、物理、化学教授们如何维持高标准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通过描述几位在联大期间做出杰出贡献的年轻学者的故事,展现了动荡年代里,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应用科学的紧急需求: 剖析了战争对特定应用科学(如军事工程、基础医药、农业改良)的刺激。例如,如何在中国简陋的工业基础上,摸索出满足战争急需的材料、弹药和医疗用品的制造方法。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科学服务于国家生存的迫切性,以及如何在没有成熟工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创新”的尝试。 人才培养的接续: 重点关注了国民政府时期,尽管面临战争,但中央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如何在夹缝中维持并遴选出第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学者。记录了这一时期通过公费留学制度输送出去的青年学者,他们所肩负的期望,以及他们在海外学习的经历对他们回国后所开展的工作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从模仿到觉醒:基础研究的萌芽(1920s - 1940s)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试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到中国科学家开始进行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初步原创性研究的微弱信号。 地域性科学的探索: 探讨了在动植物学、地质学和气象学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学科中,学者们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田野调查和分类学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在国际上可能尚未引起轰动,却是构建中国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关键一步。例如,中国昆虫学、古脊椎动物学在这一时期的奠基性工作。 理论思维的初步尝试: 尽管受制于理论深度和计算工具的匮乏,但本卷仍将关注那些在理论物理、数学等领域做出零星但重要的贡献的学者。他们往往是孤独的探索者,其工作更多是基于个人对西方前沿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消化。这标志着中国科学界不再满足于简单复制,而开始尝试在理论前沿进行局部性的思考和对话。 总结: 全书贯穿的主题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建立制度、培养人才和坚持学术独立,为未来可能到来的大规模科学发展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描绘的不是辉煌的成就,而是充满荆棘的拓荒史,展现了第一代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学术良知与民族担当。全书语言力求平实、客观,注重史料的运用和细节的还原,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张力的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个人精神。杨乐先生的数学成就固然令人瞩目,但作为一本口述史,它更触动我的是那份“沧桑”二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革,科学研究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科学家们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甚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我设想,在这本书中,杨乐先生不仅仅会谈论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更会描绘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包括求学时的艰辛,科研中的瓶颈,以及与同事、前辈、后辈们的学术交流和情谊。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杨乐,一个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精神面貌的珍贵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评分

这本书《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杨乐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数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研究成果,早已是我仰望的高峰。而“口述史”这种形式,恰恰能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窥见高峰背后的攀登者。我更关心的是,在杨乐先生的讲述中,能否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研究的“温度”。20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易事,充满了挑战与不易。我想知道,杨乐先生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保持对数学的纯粹热情?他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书中是否会透露他与同时代其他科学家的交往,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理解中国科学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一次感受科学家精神力量的绝佳机会。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本《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迫不及待地翻开,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尽管我尚未深入细读,但仅仅是目录和杨乐先生的名字,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杨乐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中国科学界乃至国际数学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学术成就,比如在复动力系统和代数动力系统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早已为无数同行所称道。这本书以口述史的形式,将带领我们走进这位科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如何在中国科学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年代中,一步步成长,攀登数学高峰。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一位顶尖科学家是如何平衡科研的艰辛与生活的热情,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坚持对真理的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史诗。我期待着通过杨乐先生的视角,去感受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脉搏,去体会那一代科学家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难得的窗口,去窥探中国科学的过去,去理解那些奠基性的努力是如何塑造了今日的中国。

评分

当我看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词: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口述史意味着它将是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独特视角的叙述,而不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数海沧桑”则暗示了杨乐先生在数学领域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起伏跌宕,充满了挑战与感悟。我对杨乐先生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他的学术成就上,对于他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如何在中国科技发展相对薄弱的时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我相信会为我们揭示他学术道路上的点点滴滴,那些可能不为外人所知的艰辛付出,以及在困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他与国内外顶尖数学家交流的细节,以及他对中国数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后辈学习者来说,将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光听名字就觉得分量十足。20世纪,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数海,自然是指代数学的浩瀚领域。杨乐先生作为中国数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段浓缩的中国科学发展史。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不仅仅是对数学本身的热情,更是对那个时代科学工作者们所经历的奋斗历程感到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科研条件可能非常有限,但正是凭借着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这本书,无疑会从杨乐先生的亲身经历出发,为我们展现那个时代科学研究的真实图景,以及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期待能从中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治学精神,以及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坚持探索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