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研究》旨在从数量上揭示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的趋势、特征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内容分别为人口流动家庭化概念界定及人口流动家庭化特征分析、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及模拟仿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流动家庭化的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宏观审视
第一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内涵演变
一、人口流动家庭化概念阐述
二、微观视角的人口流动家庭化概念
三、宏观视角人口流动家庭化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口流动家庭化理论
二、社会保障理论
三、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第二章 我国人口流动的演变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西方人口迁移理论和实践
二、我国人口流动理论与实践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
第二节 我国人口流动发展过程
一、普查和抽样调查中省际人口流动变动趋势
二、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中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第三节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二、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检验
第四节 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二、人口流动对实际GDP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收敛效应研究
第五节 按人力资本计量的人口流动
一、人力资本流量测度方法
二、分地区从业人员流量估计
三、分地区从业人员人力资本流动估计
四、分地区固定资本存量估计
五、分地区存货增加的估计
六、分地区物质资本存量估计
七、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章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历史演化及特征
第一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微观特征
一、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目的地选择特征
二、人口流动家庭化时间间隔特征
三、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多状态转化特征
第三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宏观特征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各地区人口净流动趋势特征分析
三、净流入地人口流动家庭化的趋势特征分析
四、净流出地人口流动家庭化的趋势特征分析
第四章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动因分析
一、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宏观因素分析
二、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微观因素分析
第二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流人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三、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四、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流出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三、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四、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仿真模型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
一、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第二节 家庭化流入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假设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三、家庭化流入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变量的影响模型
第三节 家庭化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假设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三、家庭化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变量的影响模型
第六章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检验
第一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流人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家庭化流入对社会发展主要变量影响的检验
二、家庭化流入对经济发展主要变量影响的检验
三、家庭化流入对资源环境主要变量影响的检验
四、典型流入地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第二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流出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家庭化流出对社会发展主要变量影响的检验
二、家庭化流出对经济发展主要变量影响的检验
三、家庭化流出对资源环境主要变量影响的检验
四、典型流出地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第三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结果剖析
一、人口流动家庭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家庭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人口流动家庭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出地将更快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与地区分割不符合流动家庭的实际需求
三、城乡公共服务配置不能满足人口流动家庭化的需求
第七章 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管理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人口流动家庭化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人口流动家庭化的复杂性增加了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难度
二、政策体制的不完善是社会保障制度分割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责任的模糊性是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流人地视角下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管理对策
一、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完善生育政策,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二、完善居住证制度并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促进人口流动家庭化
三、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家庭社会保障的可流动性
第三节 流出地视角下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管理对策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降低家庭分居比例
二、加强农村管理和服务,保障留守困难群体的公共服务
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应对人口流动家庭化引起的人口危机
第八章 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书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精彩书摘
《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研究》:
第一个因素是促使移民离开居住地的推动力,这些推动力包括迁出地国家资源供应量的下降、某些特定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量的下降、自然资源的枯竭、失业率升高、不公正的待遇以及对社会或经济环境的不满。第二个因素是促使移民流向目的的拉动力,如就业机会、收人机会、教育机会、环境机会、新文化、新知识、娱乐环境等。第三个因素是当迁移的偏好发生变化时,推动力和拉动力之间的区别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移民更倾向于突出起源地的积极因素和目的地的消极因素,另外,迁移的发生还必须跨越迁移过程中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和政治壁垒。第四个因素是个体特征,移民的个体特征影响着迁移的决定。
依据上述迁移的概念,Lee得出在迁移数量上的众多假设,如影响迁移流向和相反流向的因素、移民的特点等。移民的数量是由个体和地区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这种差异性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带来的迁移量越大,唯一的限制因素是经济障碍和经济波动。Lee在分析后得出如下规律:在一个领土范围内地区的多样化和迁移的规模数量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人类差异化和迁移规模数量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迁移的干预阻碍和迁移规模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经济波动与迁移规模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迁移的规模与迁移的时间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迁移的速率和规模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至于迁移的流向和相反的流向,Lee假设迁移往往发生在特定的迁出地和目的地,从而产生大量迁移流,每一个迁移流向发展的同时,他相反的流向也在发展,迁移流向与相反的流向的比率与迁移迁出地的众多不利因素有直接联系,如果积极和消极因素在迁出地和目的地是相等的,那么这种比率将减少,迁移的效率与干扰迁移的障碍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迁移的效率与经济波动之间也存在直接联系。
由于强制性回迁,迁移流和返乡流的规模以及二者的比例是由于一些因素发挥作用的,这些因素包括迁出地和目的地的推拉力因素,迁出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干预障碍,以及迁出地和目的地的经济。最后随着移民的个体特征差异,Lee推测人们对迁出地和目的地的推拉因素有着不同的反应,因此得出迁移是有选择的。积极选择的迁移行为更多是自愿类型的迁移,但是消极的选择更是多是非自愿类型的迁移。(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即由农业生产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部门组成。在农业生产中,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土地和资本过于丰富,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本部门无法消化这部分劳动力时,便会出现转移行为,而农业生产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向工业部门,意味着对于资本丰富的现代工业部门若按照现行工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刘易斯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间的差异归结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其一,工业部门分布在城镇;其二,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转向工业部门,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其三,工业部门对劳动力吸引力和社会优越感要高于农业部门;其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有所上升。同时,资本家把利润转化为资本的行为,造成了工业部门进一步增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工业部门的扩大和农业部门的缩小。他指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要明确资本使用,工业部门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的过程要一直继续到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资本的稀缺性和劳动力供给无限的假定条件下,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的作用,从事农业部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的时刻,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强调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才会有剩余并提供给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消费,该理论认为劳动力转移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与刘易斯劳动力边际生产率曲线相似,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强调了人口流动的第一阶段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维持人口生存的农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劳动力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小。
……
前言/序言
研究一个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点,而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的不同往往来自于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假设,只是大家并没有明确地阐明他们的假设,抑或是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背后存在着某种假设。如何看待人口流动,或者说人口流动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家庭行为、是个体决策结果还是家庭决策结果,往往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从人口流动的非家庭化视角进行考量,更多地关注流动人口的规模、地区分布、性别年龄结构、受教育状况、就业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等。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发现中国的人口流动带有很多传统和文化特色,比如中国人的行为通常受到集体意识和动机的驱动,而这种集体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家庭环境中,家庭动因有时比个人意识具有更强的驱动力。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家庭共同决策,家庭其他成员协同行动的结果。比如,投靠亲友的流动、夫妻或家庭成员的先后流动、夫妻共同流动、合家共同流动等表现得越来越普遍。传统的以个人为测量对象的人口流动研究已经越来越脱离实事。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人口流动的研究就更不能忽视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以及家庭在流动决策中的作用。本书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流动,在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上是一大创新,从中得出的很多发现和结论,是传统研究得不出来的。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对概念的界定清晰明确、重视理论对研究方向的引导作用、将数据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将模型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在保证规范和科学研究的前提下,系统地围绕人口流动家庭化的问题进行论证,得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科学结论。
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作者还针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这些对策涉及居住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育率、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无论对流入地还是流出地,这些建议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