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耿文华,张双伟 著
图书标签:
  • 燃烧技术
  • 燃烧设备
  • 工业应用
  • 过程工程
  • 化工设备
  • 能源工程
  • 热力工程
  • 工业炉
  • 燃烧控制
  • 节能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0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5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共6个分册,分别为:《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输送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和《工业过程设备维护与检修》。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
《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简单叙述了燃料的种类和性质,燃烧过程的有关内容,并详述了各类典型的燃烧设备和燃烧器的设计、工艺特点、燃烧过程和工业应用等基本内容。并补充介绍了燃烧过程的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各类燃烧设备使用和运行维护、燃烧工艺设计等方面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同时,也适合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机械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是“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在简要介绍燃料的种类和性质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系统介绍了燃烧过程的热工计算及其化学动力学基础、燃料着火过程及其火焰的传播与稳定,并分别介绍了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与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并对燃烧过程造成的污染及其防治等进行了简明的阐述。
《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不仅适合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能源和机械等专业的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廖传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廖传华(1972—),男,湖北洪湖人。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本科生《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工作,编写教材2部。200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工作:(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有机污泥进行深度治理,不仅满足达标排放,还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已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发明专利15项(获授权3项)。研究成分果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份进行高效提取,既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又降低产物中的化学溶剂残留。已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3)超细粉体的制备:采用超临界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4)热力干燥:主要从事喷雾干燥、喷雾造粒、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多篇,获授权专利1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理事、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5)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中硬质秸秆的气化、生物质超临界水部分氧化制甲烷、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型风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6)工业节水减排技术:针对高耗水行业,采用夹点技术,在对用水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新型设备的开发,通过循环用水和废水处理再生回用而实现节约用水。研究成果获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 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工业节水案例与技术集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图书二等奖。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燃料的种类/001
1.2燃烧方式/002
1.2.1固体燃料的燃烧/002
1.2.2液体燃料的燃烧/005
1.2.3气体燃料的燃烧/007
1.3燃烧工况与燃烧的必要条件/008
1.4燃烧工艺与设备的应用和发展/009
第2章燃料的种类及性质
2.1固体燃料的种类和性质/011
2.1.1固体燃料的种类/011
2.1.2固体燃料的成分分析/014
2.1.3固体燃料的特性/020
2.2液体燃料的种类和性质/023
2.2.1石油的炼制及其产品/023
2.2.2液态产品的化学组成/024
2.2.3液态燃料的特性/025
2.2.4各种液态燃油/029
2.3气体燃料的种类和性质/031
2.3.1天然气体燃料/032
2.3.2人造气体燃料/033
2.3.3气态燃料的表示方法/036
2.3.4气态燃料的特性/037
2.4燃烧的基本过程/037
2.4.1着火/037
2.4.2燃烧/038
2.4.3熄火/039
2.4.4火焰稳定化/039
2.4.5脱火及其防止措施/040
2.4.6回火及其防止措施/041
参考文献/042
第3章燃烧过程的热工计算
3.1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044
3.1.1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的理论空气需要量/044
3.1.2气体燃料的理论空气需要量/046
3.1.3实际空气供给量与空气消耗系数/046
3.2完全燃烧产物生成量、成分和密度/047
3.2.1固体和液体燃料的燃烧产物生成量/047
3.2.2气体燃料的燃烧产物生成量/048
3.2.3燃烧产物成分百分比/049
3.2.4燃烧产物密度/049
3.3不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050
3.3.1不完全燃烧产物生成量的变化/050
3.3.2不完全燃烧产物成分和生成量的计算/052
3.4燃烧温度计算/054
3.4.1无热离解时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055
3.4.2有热离解时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056
3.4.3理论燃烧温度的估算/059
3.4.4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059
3.5燃料的发热量/060
参考文献/063
第4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4.1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的分类/064
4.1.1化学反应速率/064
4.1.2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的关系/065
4.1.3化学反应的分类/066
4.2化学反应机理/068
4.2.1分子热活化理论/068
4.2.2活化分子碰撞理论/070
4.2.3活化络合物(过渡态)理论/072
4.2.4连锁反应/074
4.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078
4.3.1温度/078
4.3.2反应物浓度/080
4.3.3压力/081
4.3.4可燃混合气的配合比例/082
4.3.5反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083
4.3.6活化能/084
4.3.7温度和压力对可逆反应的影响/084
参考文献/085
第5章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5.1着火/087
5.1.1热自燃理论/088
5.1.2连锁自燃理论/099
5.1.3点燃理论/105
5.2火焰的结构/110
5.2.1预混火焰的结构/110
5.2.2扩散火焰的结构/111
5.2.3逆向喷流扩散火焰/114
5.3火焰的传播/115
5.3.1层流火焰的传播/115
5.3.2湍流火焰的传播/124
5.4火焰稳定/126
5.4.1非流线体稳定火焰的机理/126
5.4.2火焰稳定理论/128
5.4.3射流扩散火焰的稳定/129
5.4.4高速气流中稳定火焰的方法/131
5.4.5火焰监视和保焰技术/138
参考文献/140
第6章气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6.1气体燃料的射流扩散燃烧/143
6.1.1气体燃料射流的层流扩散燃烧/143
6.1.2气体燃料射流的湍流扩散燃烧/146
6.1.3扩散燃烧火焰的类型/149
6.2气体燃料的预混燃烧/150
6.2.1预混层流燃烧/150
6.2.2预混湍流燃烧/151
6.3气体燃料的燃烧方法/151
6.3.1有焰燃烧/151
6.3.2无焰燃烧/152
6.3.3半无焰燃烧/153
6.4气体燃料燃烧装置/153
6.4.1有焰燃烧器/153
6.4.2无焰燃烧器/161
6.4.3其他烧嘴/166
参考文献/172
第7章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7.1液体燃料的雾化过程/175
7.1.1雾化原理/175
7.1.2雾化过程/176
7.1.3雾化方法/177
7.1.4油雾矩的特点/178
7.1.5雾化颗粒平均直径的影响因素/179
7.2油雾与空气的混合/181
7.3油珠的蒸发/181
7.3.1蒸发或燃烧时的油珠温度/182
7.3.2油珠蒸发或燃烧时的斯蒂芬流/182
7.3.3高温环境中相对静止油珠的蒸发速率/183
7.3.4高温环境中相对静止油珠的能量平衡/184
7.4油珠的燃烧过程/185
7.4.1相对静止油珠的燃烧/185
7.4.2强迫对流条件下油珠的蒸发或燃烧速率/187
7.4.3d2定律及油珠寿命/187
7.4.4油滴群的扩散燃烧/188
7.5液体燃料的油雾燃烧过程/190
参考文献/192
第8章液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8.1液体燃料燃烧过程的组织/194
8.2燃油烧嘴/196
8.2.1机械喷嘴/196
8.2.2气体介质雾化式喷嘴/200
8.3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典型应用/210
8.3.1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210
8.3.2燃油工业炉/211
8.4乳化油及其燃烧/213
8.4.1乳化技术/213
8.4.2乳化油燃烧机理/214
8.4.3燃烧技术/215
参考文献/216
第9章废液焚烧设备
9.1焚烧处理流程及其特点/219
9.1.1焚烧处理流程/219
9.1.2有机废液焚烧存在的问题/220
9.2焚烧炉/222
9.2.1液体喷射焚烧系统/222
9.2.2回转窑焚烧炉/224
9.2.3流化床焚烧炉/225
9.3有机废液的热值估算/227
9.4理论空气量与烟气组成/228
9.5废液焚烧技术的应用/229
参考文献/230
第10章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10.1固体燃料燃烧过程的分类/232
10.1.1按燃烧特征分类/232
10.1.2按燃烧方式分类/233
10.2炭粒的燃烧/236
10.2.1炭粒的燃烧过程/236
10.2.2炭粒的燃烧速率/242
10.3灰分对炭粒燃烧的影响/251
10.4固体炭粒的着火和熄火/253
10.5煤粒的燃烧/255
参考文献/258
第11章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
11.1块煤的燃烧方式和燃烧装置/260
11.1.1块煤的燃烧方式/260
11.1.2层燃炉/262
11.1.3沸腾燃烧炉/272
11.2粉煤的燃烧过程与装置/275
11.2.1煤粉的燃烧过程/276
11.2.2粉煤燃烧系统/280
11.2.3粉煤燃烧器/282
11.2.4旋风燃烧法/288
11.3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和装置/291
11.3.1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过程/291
11.3.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装置/293
11.3.3生物质燃料燃烧装置设计原则/298
11.4煤的气化/298
11.4.1煤的气化过程/299
11.4.2影响气化指标的主要因素/301
11.4.3煤气发生炉生产过程的强化/303
11.4.4煤气的净化/303
11.4.5煤水浆燃烧技术/304
参考文献/305
第12章污泥焚烧过程与设备
12.1污泥焚烧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307
12.1.1污泥焚烧过程/307
12.1.2污泥焚烧的影响因素/309
12.2污泥焚烧工艺/310
12.2.1污泥单独焚烧工艺/310
12.2.2污泥混烧工艺/315
12.2.3污泥干化焚烧的工艺流程/322
12.3污泥焚烧设备/322
12.3.1多膛式焚烧炉/322
12.3.2流化床焚烧炉/324
12.3.3回转窑式焚烧炉/327
12.3.4炉排式焚烧炉/328
12.3.5电加热红外焚烧炉/329
12.3.6熔融焚烧炉/330
12.3.7旋风焚烧炉/331
参考文献/332
第13章燃烧装置的附属设备
13.1空气和燃料供给装置/334
13.1.1空气供给装置/334
13.1.2燃料供给装置/335
13.1.3煤气和空气混合装置/340
13.2点火装置/340
13.2.1点火方法/340
13.2.2点火器和点火烧嘴/341
13.3自动控制装置/341
13.3.1燃烧自动控制的原理/341
13.3.2自动点火、熄火以及安全装置/341
13.3.3运行中的自动控制装置/344
参考文献/348
第14章燃烧造成的污染及防治
14.1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349
14.2烟尘的生成机理及防治/350
14.2.1烟尘的生成及其危害性/350
14.2.2烟尘的种类及生成机理/351
14.2.3影响烟尘生成的因素及防治途径/351
14.3硫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和防治/352
14.3.1硫氧化物的种类及生成机理/353
14.3.2影响硫氧化物生成的因素及防治途径/354
14.4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防治/355
14.4.1氮氧化物的种类及生成机理/355
14.4.2影响氮氧化物生成的因素/356
14.4.3防治氮氧化物污染的措施/358
14.5低NOx燃烧方法和燃烧器/359
14.5.1低NOx燃烧方法/359
14.5.2低NOx燃烧器/360
14.6燃烧噪声的形成机理及控制/362
14.6.1噪声的物理量度/362
14.6.2噪声的形成机理及控制/364
参考文献/367

前言/序言

燃烧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从日常生活到工业交通及空间技术等方面,都要涉及如何以燃料作为能量来源和合理组织燃烧过程的问题,如何改进燃料的燃烧过程并提高热工效率已日益引起各工业部门的重视。为此,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22)的资助下,我们编写了这本《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燃烧研究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即燃烧理论和燃烧技术。燃烧理论着重研究燃烧过程所包括的各个基本现象,例如燃烧反应机理,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和熄灭,火焰的传播机理、火焰的结构,单一油滴和炭粒的燃烧等。燃烧技术主要是把燃烧理论中所阐明的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与实际工程中的燃烧问题联系起来,对现有的燃烧方法进行分析和改进,对新的燃烧方法进行探讨和实验,以不断提高燃料利用率和燃烧设备的技术水平。
全书共分14章。第1章针对过程工业所用燃料的种类及特性,提出了对燃烧技术和燃烧设备的要求;第2章详细介绍了过程工业所用燃料的种类;第3章介绍了燃料燃烧过程的热工计算;第4章介绍了燃料燃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第5章介绍了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第6章介绍了气体燃料的燃烧装置;第7章介绍了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第8章介绍了液体燃料的燃烧装置;第9章介绍了液体燃料燃烧装置在有机废液处理中的应用——废液焚烧设备;第10章介绍了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第11章介绍了固体燃料的燃烧装置;第12章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污泥焚烧过程与设备;第13章介绍了燃料燃烧装置的附属设备;第14章介绍了燃料燃烧造成的污染及其防治。
全书由南京工业大学廖传华、耿文华和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张双伟著,其中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4章由廖传华著,第7章、第8章、第9章由耿文华著,第5章、第6章、第13章由张双伟著。全书由廖传华统稿。
全书从选题到材料的收集整理、文稿的编写及修订等方面都得到了南京工业大学黄振仁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赵清万、许开明、李志强,南京工业大学李政辉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南京朗润机电进出口公司朱海舟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研究生赵忠祥、闫正文、王太东、李洋、刘状、汪威、李亚丽、廖玮、宗建军等在资料收集与文字处理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与修订工作历时三年,虽经多次审稿、修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但书中未能一一列出,在此谨对原文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著者
2017年8月于南京工业大学
《燃烧的艺术:从原理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实用价值的燃烧理论与技术知识体系。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工业领域,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燃烧这一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化学工程过程本身,及其在广泛工业应用中所展现出的无限潜能。通过对燃烧过程各个环节的细致剖析,本书将引领读者从微观的分子反应机制,逐步迈向宏观的设备设计与系统优化,最终触及能源转化、环境保护及工艺提升等一系列核心议题。 核心内容概览: 燃烧基本原理的深入阐释: 化学动力学视角下的燃烧: 本章将详细介绍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活化能、自由基链式反应等核心概念。我们将剖析不同燃料(如烃类、含氧燃料、氢气等)的典型燃烧路径,并探讨温度、压力、组分浓度等关键因素对燃烧速率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数据的结合,揭示火焰传播、熄灭机理以及非均相燃烧的复杂性。 热力学约束与能量转化: 燃烧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本书将深入讲解燃烧的绝热火焰温度、化学计量比、过量空气系数等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重点阐述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燃烧条件最大化能量利用效率,同时分析能量损失的主要来源,为高效能源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传热传质耦合机制: 燃烧现象是化学反应、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章将重点分析在不同燃烧模式下(如预混火焰、扩散火焰、层流火焰、湍流火焰)传热传质的关键机制,包括热传导、对流、辐射,以及氧气、燃料蒸汽、燃烧产物等组分的扩散过程。理解这些耦合机制对于火焰稳定、燃烧完全以及燃烧器设计至关重要。 现代燃烧技术的多维度考察: 预混燃烧与扩散燃烧的辨析: 本章将详细比较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上的差异。我们将深入探讨预混火焰的稳定性边界、猝熄极限,以及扩散火焰中燃料与氧化剂混合过程的重要性。对于特定应用场景,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燃烧模式将是重点讨论的方向。 层流与湍流燃烧的差异化分析: 湍流是真实工业燃烧过程中最普遍的现象。本书将从流体力学角度,深入分析湍流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包括湍流混合、湍流强度、涡尺度等参数如何影响火焰结构、燃烧速率和污染物生成。我们将介绍常见的湍流燃烧模型,并探讨如何利用湍流来强化燃烧过程。 先进燃烧模式的探索: 除了传统的燃烧模式,本书还将介绍并分析一系列现代先进燃烧技术,如: 贫油燃烧(Lean Premixed Combustion): 重点介绍其 NOx 减排的机理,以及面临的燃烧不稳挑战与应对策略。 部分预混燃烧(Partially Premixed Combustion): 探讨其在平衡效率与污染物排放方面的优势。 同相与异相燃烧的系统研究: 区分并分析气相燃烧(如天然气、氢气)和固相/液相燃烧(如煤、油)在反应动力学、传热传质和燃烧设备设计上的关键差异。 微观尺度下的燃烧现象: 涉及单液滴燃烧、颗粒燃烧等,揭示微观尺度下燃烧行为的独特性。 关键燃烧设备的设计与优化原则: 燃烧器的设计理论与类型: 本章将系统介绍不同类型燃烧器的设计原理,包括鼓风式燃烧器、烧嘴、炉膛燃烧器等。我们将重点分析燃烧器内的流动场、温度场分布,以及燃料雾化、混合、着火与火焰稳定等关键设计要素。 炉膛设计与传热优化: 深入探讨炉膛几何形状、材料选择、辐射换热强化、对流换热优化等技术。我们将分析不同炉型(如辐射式、对流式、对流辐射式)的传热特性,并介绍提高炉内传热效率、降低壁温的方法。 燃烧控制与稳定性保障: 燃烧过程的稳定运行是关键。本书将介绍燃烧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熄火、回火、燃烧不稳的机理,并探讨通过燃料/空气配比、火焰稳定器、反馈控制等手段来保障燃烧过程的稳定运行。 污染物控制技术: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如 NOx, SOx, CO, 颗粒物)控制成为重要环节。本章将深入研究各类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并详细介绍先进的低 NOx 燃烧技术(如分级燃烧、富氧燃烧)、后处理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SNCR)以及颗粒物控制方法。 燃烧技术在典型工业领域的综合应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 重点分析燃烧在火力发电、燃气轮机、内燃机等核心能源装备中的应用,探讨燃料多样化(如氢能、生物质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炉窑: 深入研究燃烧在冶金、陶瓷、玻璃、水泥等行业各种工业炉窑中的应用,侧重于节能降耗和产品质量提升。 化工过程: 探讨燃烧作为重要的加热和反应手段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安全与控制问题。 环保工程: 关注燃烧技术在废弃物焚烧、VOCs 治理等环保领域的应用,强调其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中的作用。 本书内容严谨,理论体系完善,同时兼顾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通过系统学习,读者将能深刻理解燃烧的本质,掌握现代燃烧技术的核心要领,并能有效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推动工业生产向更高效、更清洁、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本身就散发出一种专业而厚重的气息,吸引着我进一步去探索。我一直认为,燃烧技术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它关乎着能源的转化效率和工业的整体效能。我怀揣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情,仔细翻阅了这本书的目录,发现其内容安排得非常合理,从燃烧的基础理论,到各种关键的燃烧设备,再到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层层递进,内容详实。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类型燃烧器和锅炉的详解,以及它们在发电、化工、冶金等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我渴望从中了解到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运行参数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本书的图文结合是否恰当,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都是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得到的积极体验。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认识工业燃烧技术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关键领域。

评分

手捧这本《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我仿佛能感受到工业生产中那股蓬勃的能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点燃工业引擎的“火焰”——燃烧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就精准地概括了我想要了解的核心内容。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目录,发现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目光聚焦于实际的工业应用。从燃烧的基本原理,到各种具体的燃烧设备(如锅炉、燃烧器、工业炉等)的设计与制造,再到它们在炼油、化工、电力等不同行业的应用实例,内容之详尽,让我倍感欣喜。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介绍。这本书的排版是否清晰,图表是否直观,语言是否专业且易于理解,这些都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考量。我坚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对工业燃烧技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但却散发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科技感。我当初购买它,很大程度上是被“燃烧技术”这个词吸引的,因为它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但又觉得有点神秘的领域。翻开第一页,我并没有急于去深入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先浏览了一下目录,看到里面涉及的章节非常广泛,从基础的燃烧理论,到各种类型的燃烧器设计,再到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感觉内容非常充实。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锅炉、燃气轮机以及工业炉等设备的详细介绍,毕竟这些都是燃烧技术最直接的体现。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清晰,字号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已经能感受到它是一本信息量巨大、内容严谨的学术著作,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燃烧技术和了解其工业应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热力学原理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将其与实际工业生产中的设备运行和效率优化联系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对能源、热能工程以及过程控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份承诺,承诺将带领我深入了解工业燃烧的奥秘。我一直对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燃烧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去理解燃烧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转化为实际的工业应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燃烧设备的介绍,例如在发电厂、化工厂、炼钢厂等不同场景下,燃烧设备是如何被设计、制造和运行的。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最新的燃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这本书的结构是否逻辑清晰,章节过渡是否自然,配图是否精美,这些细节都会影响我的阅读体验。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对燃烧技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我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那醒目的书名,瞬间激起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对燃烧这一现象在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性早已耳熟能详,但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应用却知之甚少。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短板。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燃烧的基本理论,例如火焰传播、热量传递、化学动力学等,到各种具体燃烧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再到在炼油、化工、电力、冶金等不同工业部门的实际应用案例,内容之详实,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尤其关注关于新型高效燃烧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因为在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下,发展绿色、清洁的燃烧技术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和实用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此外,书中配有的各种图表、插图和案例分析,也极大地增强了其可读性和易理解性,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但又希望深入了解该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帮助。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对燃烧技术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的书名,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工业燃烧世界的大门。我对工业生产中那些默默工作的燃烧设备一直充满敬意,它们是能量转化的核心,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这本书的内容安排,从燃烧的理论基础,到各类燃烧设备的构造与原理,再到在不同工业部门的应用,层层深入,结构清晰。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优化燃烧过程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内容。作为一名对工业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燃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是否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语言表达是否足够专业且易于读者理解?这些细节都将影响我的阅读体验。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认真研读,我能够对燃烧技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我未来的学习和探索中。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就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燃烧技术是工业领域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能量转化方式之一,掌握它对于理解整个工业体系至关重要。我仔细阅读了书中的目录,发现它的内容安排非常系统,从燃烧的理论基础,到各种类型的燃烧设备,再到它们在不同工业部门的实际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有害物质排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绿色、高效的燃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深入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燃烧技术。这本书的语言是否清晰易懂,图示是否能够帮助理解复杂的概念,这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学习和研究工业燃烧技术的重要参考。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些巨大而繁忙的工业现场,蒸汽滚滚,炉火熊熊,无不与“燃烧”二字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燃烧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是能量转化的核心环节。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仔细研究了书中的章节安排,发现它不仅讨论了燃烧的基本物理化学原理,还深入剖析了各种燃烧设备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细节,例如不同类型的燃烧器、锅炉、炉窑等等。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实例,这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我尤其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先进技术,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业需求选择和设计最合适的燃烧设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图示是否清晰准确,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的阅读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高效、环保燃烧技术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工业生产中的挑战。

评分

当我看到《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因为我一直对工业界那些驱动着机器运转的“火焰”——燃烧技术——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结构看起来非常全面,从燃烧的基本原理,到各种复杂的燃烧设备,再到它们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仿佛涵盖了燃烧技术的所有重要方面。我特别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来提高燃烧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并且更重要的是,如何降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以实现更环保的工业生产。我对书中关于锅炉、燃气轮机等关键设备的应用案例尤其感兴趣,因为这些设备在能源生产和工业制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图文结合是否恰当,语言风格是否专业而又不失可读性,这些都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期待的。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将能够对工业燃烧技术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将其与我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

评分

翻开这本《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能量与活力的工业世界。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驱动现代工业运转的“心脏”——燃烧设备——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求知若渴的心情。我仔细审视了目录,发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工业应用。从基本的燃烧机理,到各式各样的燃烧器、锅炉、工业炉,再到它们在各个行业的具体实践,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有害气体排放以及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的章节。毕竟,在当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是至关重要的课题。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是否专业而又易于理解?插图是否能够直观地展示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这些都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我能够对工业燃烧技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并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