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李海霞,尤靖辉 著
图书标签:
  • 传热技术
  • 传热设备
  • 工业应用
  • 过程工程
  • 化工设备
  • 热交换器
  • 传热计算
  • 工业传热
  • 设备选型
  • 节能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0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6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共6个分册,分别为:《反应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燃烧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输送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分离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和《工业过程设备维护与检修》。本书是其中的一个分册。
《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详述了各类典型的传热设备和换热器的设计、工艺特点、工业应用等基本内容。并补充介绍了蒸发器和余热锅炉的设计、工作特点和工业应用等内容。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各类反应设备使用和运行维护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同时,也适合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机械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是“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在系统介绍传热设备和传热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分别详细介绍了热风炉、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蒸发器与余热锅炉的工作特性、设计原理、用途及评价。
《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不仅适合石油、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医药、环境、机械等专业的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计人员也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廖传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廖传华(1972—),男,湖北洪湖人。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本科生《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工作,编写教材2部。2005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工作:(1)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和有机污泥进行深度治理,不仅满足达标排放,还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已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4部,申报发明专利15项(获授权3项)。研究成分果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2)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对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份进行高效提取,既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又降低产物中的化学溶剂残留。已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3)超细粉体的制备:采用超临界膨胀法制备超细粉体。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4)热力干燥:主要从事喷雾干燥、喷雾造粒、半干法喷雾烟气脱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多篇,获授权专利1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干燥专业组理事、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干燥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5)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主要从事中硬质秸秆的气化、生物质超临界水部分氧化制甲烷、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城市型风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6)工业节水减排技术:针对高耗水行业,采用夹点技术,在对用水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与新型设备的开发,通过循环用水和废水处理再生回用而实现节约用水。研究成果获2011年江苏省水利科技优 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工业节水案例与技术集成》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 秀图书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供热设备的主要类型/001
1.1.1锅炉/001
1.1.2热风炉/003
1.2换热设备的主要类型/004
1.2.1换热设备的主要类型/004
1.2.2换热设备的选型/005
1.3传热设备的材料/006
1.4传热设备的防腐蚀/008
1.5传热设备设计的一般考虑/008
第2章传热
2.1传热的方式和方法/010
2.1.1传热的基本方式/011
2.1.2工业传热的方法/011
2.1.3稳定传热和不稳定传热/012
2.2导热/012
2.2.1傅里叶定律/012
2.2.2热导率/013
2.2.3单层和多层平壁导热/014
2.2.4单层和多层圆筒壁导热/016
2.3对流传热/017
2.3.1对流传热方程式/018
2.3.2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019
2.3.3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020
2.3.4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022
2.3.5对流和辐射的联合传热/025
2.4间壁两侧流体的传热/026
2.4.1总传热速率方程/026
2.4.2换热器的热量衡算/027
2.4.3传热推动力与两流体的流向/028
2.4.4总传热系数/031
2.5换热器/034
2.5.1换热器的类型/034
2.5.2换热器内流体流程和流速的选择/042
2.5.3各种间壁式换热器的比较/042
2.5.4传热的强化途径/042
参考文献/043
第3章锅炉
3.1供热锅炉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参数/044
3.1.1锅炉的构成/045
3.1.2供热锅炉的基本构造/045
3.1.3供热锅炉的工作过程/047
3.1.4供热锅炉的性能参数/048
3.1.5锅炉的评价指标/050
3.2蒸汽锅炉/052
3.2.1烟管锅炉/052
3.2.2烟管水管组合锅炉/055
3.2.3水管锅炉/057
3.3热水锅炉/066
3.3.1强制流动热水锅炉/066
3.3.2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及其改型/070
3.3.3复合循环热水锅炉/073
3.4汽水两用锅炉/075
3.4.1热水和蒸汽同时供应/075
3.4.2汽水两用锅炉的运行调节/077
3.5特种锅炉/077
3.5.1真空锅炉/078
3.5.2冷凝锅炉/079
3.5.3生物质锅炉/080
3.5.4垃圾锅炉/082
3.5.5导热油锅炉/084
3.5.6电热锅炉/085
3.5.7核能锅炉/087
3.6辅助受热面/089
3.6.1蒸汽过热器/089
3.6.2省煤器/090
3.6.3空气预热器/092
3.6.4尾部受热面烟气侧的腐蚀/094
3.7锅炉安全附件/095
3.7.1安全阀/095
3.7.2压力表/097
3.7.3水位表/098
3.7.4高低水位警报器/099
参考文献/099
第4章热风炉
4.1热风炉的技术参数及特性/102
4.1.1热风炉的技术参数及评价指标/103
4.1.2热风炉的特性/105
4.2直接加热热风炉/108
4.2.1固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109
4.2.2液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118
4.2.3气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122
4.3间接加热热风炉/123
4.3.1间接加热热风炉的基本设计计算/124
4.3.2无管式热风炉/126
4.3.3列管式热风炉/134
4.3.4热管式热风炉/138
4.4热媒加热式热风炉/148
4.4.1蒸汽加热式热风炉/149
4.4.2导热油加热式热风炉/150
4.5烟气余热回收/155
4.5.1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的分类/155
4.5.2对流型换热器/156
4.5.3辐射型换热器/156
4.5.4陶土换热器/158
4.5.5热管换热器/158
4.5.6旋转式换热器/160
4.5.7蓄热室/161
4.5.8热媒式换热器/163
4.5.9旋风式余热回收装置/166
4.5.10热泵/166
4.5.11余热锅炉/167
参考文献/168
第5章管壳式换热器
5.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与型号/172
5.1.1管壳式换热器的总体结构/172
5.1.2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176
5.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176
5.3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187
5.3.1换热器的外壳/187
5.3.2管束/190
5.3.3管板/194
5.3.4膨胀节/202
5.3.5其他结构/206
参考文献/212
第6章板式换热器
6.1板式换热器/214
6.1.1结构特点/215
6.1.2设计计算/221
6.2板翅式换热器/233
6.2.1结构特点/233
6.2.2设计计算/239
6.3伞板换热器/257
6.3.1结构特点/257
6.3.2设计计算/261
参考文献/265
第7章螺旋板式换热器
7.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优点及其分类/268
7.1.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优点/268
7.1.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分类/269
7.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271
7.2.1密封结构/271
7.2.2外壳/272
7.2.3螺旋板的刚度/273
7.2.4进、出口接管的布置/273
7.3螺旋板式换热器的设计/274
7.3.1螺旋通道的几何计算/274
7.3.2传热工艺计算/276
7.3.3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压力损失/286
7.3.4强度和刚度计算/289
7.3.5制造工艺/302
参考文献/305
第8章热管换热器
8.1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性/307
8.1.1热管的工作原理/307
8.1.2热管的结构/307
8.1.3热管的主要特性/309
8.2热管的分类/309
8.2.1按工作温度分类/309
8.2.2按冷凝液回流方式分类/309
8.3热管基本理论/311
8.4热管的传热机理/318
8.4.1传热原理/318
8.4.2热管的传热极限/319
8.5热管的应用/322
8.6热管设计/323
8.7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32
8.7.1热管换热器的分类/332
8.7.2热管换热器的设计/339
参考文献/353
第9章蒸发器
9.1蒸发器的型式/356
9.1.1自然循环型蒸发器/357
9.1.2强制循环型蒸发器/359
9.1.3单程型蒸发器/359
9.1.4浸没燃烧蒸发器/362
9.1.5蒸发器的选型/363
9.2单效蒸发/364
9.2.1溶液的沸点和温度差损失/364
9.2.2单效蒸发的计算/366
9.2.3蒸发器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371
9.3多效蒸发/372
9.3.1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373
9.3.2多效蒸发的计算/374
9.3.3多效蒸发和单效蒸发的比较/379
9.3.4多效蒸发中效数的限制及最佳效数/380
9.4蒸发器的设计/381
9.4.1蒸发器的设计举例/381
9.4.2蒸发器的辅助装置/384
参考文献/385
第10章余热锅炉
10.1余热锅炉的组成及其特点/387
10.2余热锅炉的分类/389
10.3烟道式余热锅炉/389
10.3.1工作原理/390
10.3.2工作方式/391
10.3.3类型/391
10.4余热锅炉的热工计算/393
10.5余热锅炉的工作特性/394
10.5.1高温(烟道)余热锅炉/394
10.5.2中低温余热锅炉/395
10.5.3高效(热管)余热锅炉/399
10.5.4经济分析/402
10.6余热锅炉的应用/403
参考文献/406

前言/序言

传热现象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可以说,传热过程是所有过程发生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共性问题之一,研究各种传热现象的发生过程及相关的传热设备对进一步提高工农业生产效率和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22)的资助下,我们著写了这本《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除理论阐述外,还针对各种供热与换热设备列举了工业应用实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力求使读者能通过本书的学习,对目前过程工业中涉及的传热设备及其应用特性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根据过程工业的工作条件,提出了对传热过程和设备的要求;第2章对传热过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第3章对以水为介质的供热设备——锅炉进行了介绍;第4章对以空气为介质的供热设备——热风炉进行了介绍;第5章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介绍;第6章对板式换热器进行了介绍;第7章对螺旋板式换热器进行了介绍;第8章对热管换热器进行了介绍;第9章对蒸发器进行了介绍;第10章对工业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余热锅炉进行了介绍。
全书由南京工业大学廖传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李海霞和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尤靖辉著,其中第1章、第2章、第4章、第8章、第9章由廖传华著,第3章、第5章、第10章由李海霞著,第6章、第7章由尤靖辉著。全书由廖传华统稿。
全书从选题到材料的收集整理、文稿的编写及修订等方面都得到了南京工业大学黄振仁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南京三方化工设备监理有限公司赵清万、许开明、李志强,南京工业大学李政辉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南京朗润机电进出口公司朱海舟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研究生赵忠祥、闫正文、王太东、李洋、刘状、汪威、李亚丽、廖玮、宗建军等在资料收集与文字处理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与修订工作历时三年,虽经多次审稿、修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妥及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谨对原文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著者
2017年8月于南京工业大学
揭秘热量流动的奥秘:一场贯穿工业脉络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工业之旅,一次对无处不在的热量传递现象及其在现代工业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深度剖析。我们追溯热量流动的基本规律,洞察其在千行百业中的巧妙应用,揭示那些支撑起我们现代生活运转的强大技术。 第一篇:热力学的基石与传热的语言 在正式踏上工业应用之旅前,我们首先需要搭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篇将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剥离复杂抽象的热力学概念,聚焦于与传热工程直接相关的核心原理。您将理解什么是能量守恒,掌握焓、熵等关键热力学属性的实际意义。 随后,我们将一同深入传热的三个基本机制: 传导(Conduction):热量如何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内部缓慢而坚定地传递?我们将探讨材料的热导率如何影响这一过程,并通过实例理解锅炉管壁、热交换器表面等处的导热现象。 对流(Convection):热量伴随着流体的流动而转移,这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传热方式之一。我们将区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并分析流体速度、物性参数以及表面几何形状如何影响对流传热的效率。从冷却塔的风吹,到管道内液体的输送,您将看到对流的身影。 辐射(Radiation):即使没有直接接触,热量也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我们将解析黑体辐射的理论,理解表面发射率和吸收率的重要性,并探讨在高温炉、太阳能集热器等设备中,辐射传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系统梳理总传热系数(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这一核心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它如同一个综合性的“传热效率指示器”,将导热、对流和可能的相变传热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为我们量化评估设备性能提供关键依据。 第二篇:传热设备的精巧设计与高效运行 理论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应用能力。本篇将聚焦于那些将传热原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设备,揭示其背后的设计智慧与运行机理。 换热器(Heat Exchangers):这是传热技术在工业中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包括: 管壳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这种经典的设计如何通过壳程和管程的巧妙布置,实现高效的流体加热或冷却?我们将探讨其结构特点、流型以及常见的设计考量,如管束排列、挡板设置等。 板式换热器(Plate Heat Exchangers):相对于管壳式,板式换热器以其紧凑的结构和优异的传热性能著称。我们将解析其波纹板片的独特设计如何增强湍流,提高传热系数,并了解其在食品、制药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空冷器(Air Coolers):当冷却介质为空气时,空冷器成为首选。我们将研究翅片管的设计如何增大传热面积,以及风扇的选择和布置如何影响散热效果。 其他特种换热器:例如,螺旋板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我们将简要介绍它们的设计特点和适用场合。 蒸发器(Evaporators):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浓缩目标物质,蒸发器是化学、食品、制药等行业的核心单元。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蒸发器,如: 降膜蒸发器(Falling Film Evaporators):液膜如何在加热表面上均匀分布,实现高效蒸发? 升膜蒸发器(Rising Film Evaporators):气泡的产生如何驱动液体的上升和蒸发? 强制循环蒸发器(Forced Circulation Evaporators):通过泵的驱动,如何在高粘度或易结垢的物料中实现稳定蒸发? 薄膜蒸发器(Wiped Film Evaporators):对于热敏性物料,刮板如何形成极薄的液膜,快速蒸发并减少停留时间? 冷凝器(Condensers):将气态物质转化为液态,冷凝器在发电、制冷、化工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冷凝器,如表面冷凝器和喷淋冷凝器,并探讨其传热原理和设计要点。 干燥设备(Driers):去除物料中的水分或其他溶剂,干燥是许多工业流程的最后一步。我们将介绍常见的干燥设备,如: 回转干燥器(Rotary Driers):物料在旋转筒体中与热空气接触,如何实现高效干燥? 流化床干燥器(Fluidized Bed Driers):颗粒物料在气流作用下呈流化状态,传热传质效率如何大幅提升? 喷雾干燥器(Spray Driers):将液态物料雾化,在热空气中快速干燥成粉末,其工艺流程和产品特性。 第三篇:传热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篇将视角从设备本身转向具体的工业实践,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传热技术如何贯穿于现代工业的各个角落,成为驱动生产、提升效率、保障安全的关键力量。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Industry):从原油的蒸馏分离到各种化学品的合成,高温高压下的传热设备是石油化工装置的心脏。我们将探讨裂解炉、精馏塔、反应器中的传热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换热网络优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电力工业(Power Industry):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冷凝器,核电站中的蒸汽发生器,这些核心设备无不围绕着高效的传热过程。我们将解析不同能源转化过程中传热技术的应用。 制冷与空调(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从家庭冰箱到大型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制冷循环中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是实现温度调控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制冷剂的相变传热以及系统设计的优化。 食品与饮料加工(Food and Beverage Processing):巴氏杀菌、灭菌、浓缩、干燥,传热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保质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研究在这些过程中,如何精准控制温度和传热速率。 制药工业(Pharmaceutical Industry):药物的合成、提纯、结晶,以及对热敏性药物的温和处理,都依赖于精密的传热控制。我们将关注在制药过程中,如何确保产品的活性和纯度。 冶金工业(Metallurgical Industry):金属的熔炼、轧制、热处理,都需要高温下的传热技术。我们将探讨窑炉、感应加热等设备中的传热原理。 环保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废气处理中的热回收、废水蒸发浓缩、垃圾焚烧发电等,传热技术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排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贯穿始终的关注点: 在整个旅程中,本书始终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能源效率:如何在传热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损耗,实现节能降耗,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我们将探讨各种提高传热效率、优化能源利用的方法。 设备可靠性与维护:传热设备在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复杂工况下运行,如何保障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减少故障,是工业生产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将关注结垢、腐蚀等影响传热效率和设备寿命的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安全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介质的存在,使得传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将讨论相关的安全设计规范和操作规程。 过程控制:精确的温度控制是许多工业过程成功的关键。我们将简要触及传热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优化。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传热技术并非孤立的理论学科,而是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是推动现代工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我们希望能点燃您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并激发您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这些知识的灵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传热工程领域的学生,我常常感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而《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传热现象与实际的工业应用紧密结合。书中对不同类型换热器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操作要点以及各自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结合不同行业的需求,给出了具体的选型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行业(如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航空航天等)的传热设备应用案例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强大工具。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对轻质、高效的传热设备有着极高的要求,书中对这些特殊应用场景的介绍,让我对传热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工业过程中的传热技术,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书,简直是挖到宝了!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传热设备,从最常见的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到一些特殊用途的设备,如空气冷却器、蒸发器、冷凝器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如此,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这些设备在不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例如化工、食品、制药、能源等,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换热器防腐蚀和防垢方面的章节,这在实际生产中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另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传热设备的优化和节能技术,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非常有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绝对是传热工程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传热工程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科,要精通它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这本书,绝对是帮助我达成这一目标的得力助手。它涵盖了传热的各个方面,从微观的分子热运动到宏观的设备整体设计,无所不包。书中对于流体动力学与传热过程相互作用的分析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和优化换热器的性能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湍流和层流状态下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比较,并且给出了不同几何形状通道内的流动特性对传热效率的影响。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比如利用插板、螺旋管等手段来增加湍流强度,从而提高传热系数。这些前沿性的内容,让我对未来的传热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首先从传热的基本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传热设备的设计、选型、操作和维护。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传热设备性能评估和故障诊断的详细阐述。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负责设备日常运行和维护的人员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的设备故障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能够大大缩短故障排除时间,减少生产损失。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技术,例如振动分析、红外热成像等,这些都是提高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我发现,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设备的运行原理,还能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保障生产的稳定运行。这本书的语言也比较专业,但配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使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很用心,图文并茂,使得枯燥的传热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书中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各种传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表格则系统地总结了各种参数和计算公式,非常便于查阅和使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传热设备性能优化的章节,其中介绍了多种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耗的策略,例如采用新型高效换热材料、优化流体流动路径、改进设备结构等。这些内容对于指导实际设备的改进和升级非常有帮助。同时,书中还涉及到了传热设备的经济性分析,帮助我们权衡技术性能和成本效益,做出最优的设备选型和设计决策。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信息,还兼顾了工程实践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考量,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传热技术参考书。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介绍传热设备及其工业应用的专业书籍,终于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过程设备与工业应用丛书——传热技术、设备与工业应用》内容非常全面,从传热的基本原理到各种传热设备的设计、选型、运行、维护,再到工业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都做了深入的阐述。书中对不同类型换热器(如管壳式、板式、空气冷却器、间壁式等)的结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设计计算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结合实际工程经验,给出了许多实用的选型和操作建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传热设备腐蚀与防护的章节,这在许多工业环境中都至关重要。这本书对于工程师在设备的设计、制造、选型、操作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传热领域的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传热机理,如导热、对流、辐射,到各种复杂的热交换器设计和选型,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我尤其喜欢它在理论部分加入的大量实例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抽象的传热公式是如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比如,书中对管壳式换热器在炼油厂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材质选择、管束排列到防垢措施,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涉及到一些新兴的传热技术,像微通道换热器和热管技术,这些内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很难找到。对于我这个在化工行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升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悉心指导,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书中的图表和公式也非常清晰,编排合理,阅读体验极佳。每次翻阅,总能发现新的亮点,解决我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强力推荐给所有从事传热相关工作的同仁们,绝对不虚此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热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单一的传热方式,而是全面地阐述了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综合应用。书中对于不同传热设备(如换热器、干燥器、蒸发器、冷凝器等)在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深入分析了这些设备的设计原理、操作要点、性能特点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传热设备的热力学计算和流体力学分析的详细讲解,这为理解设备的实际性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传热设备在极端工况下的应用,比如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这让我对传热技术的应用范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传热理论与工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热的基本原理,如导热、对流和辐射,还深入探讨了各种传热设备的设计、选型、操作和维护。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工业领域(如化工、石油、电力、食品、制药等)中传热设备的具体应用案例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书中对于换热器的防垢、防腐蚀、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传热设备的性能评估和故障诊断,这对于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是传热工程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扎实,一点都不浮于表面。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传热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还深入探讨了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传热效率下降、堵塞、泄漏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解决对策。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换热器结垢的章节,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结垢的机理和类型,还提供了多种防垢和除垢的技术方案,这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从炼油厂到发电厂,从化工厂到食品加工厂,都涉及到了各种传热设备的具体应用,这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并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这本书绝对是传热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