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史:康有为与章太炎(全2册)

经与史:康有为与章太炎(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志钧 著
图书标签:
  • 康有为
  • 章太炎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人物传记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史
  • 历史人物
  • 文化史
  • 清末明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5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880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8
字数:9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康有为与章太炎均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领导戊戌变法,鼓吹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章太炎矢志反清,投身革命,曾因“苏报案”身陷囹圄,是革命党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与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本书汇集著名近代史学家汤志钧先生前后五十余年在该领域的代表作,呈现出汤先生多年的积累与功力,并且保留了这一领域内探讨、论争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题为《经与史:康有为与章太炎》,为著名近代史学家汤志钧先生关于康有为、章太炎之研究论文的结集,收录了写作于不同时期的论文共六十九篇。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分编为八组:头一组七篇文章探讨经今古文学的兴替发展,第二组九篇文章探讨清代经学学派的传承发展,第三组七篇文章考察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交往的诸多细节,第四组八篇文章以戊戌维新思想启蒙为主题,第五组十五篇文章考察康有为诸人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作用与地位,第六组七篇文章考察自立军起义前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关系,第七组十篇文章分析章太炎的革命思想与“苏报案”的历史意义,第八组六篇文章探讨章太炎在辛亥前后的活动及其与光复会的关系。


作者简介

汤志钧,江苏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教授等职,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及戊戌变法史研究数十年。主要学术成果为:《近代经学与政治》、《戊戌变法史》、《戊戌变法人物传稿》、《章太炎年谱长编》、《康有为政论集》、《章太炎政论选集》等。


目录

上册

前言

经史纠误和辨明真伪

关于经、子结集诸问题

西汉的“独尊儒术”和经今古文的兴替

黄老之治和“儒家独尊”

五经博士和今文经学

西汉的终结和今古文经学的消替

碑传行状和《宋史》列传

清代经学分派和章梁交谊

清代经今古文学的传承

清代经学学派及其异同

近代经学的发展和消亡

近代今、古文学派的异同与分合

从“家学”到“显学”——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与和珅专权

阮元和《味经斋遗书》

庄大久之经学研究

庄刘和龚魏

章、刘交谊及其他

从黄侃悼念刘师培谈起

刘师培的“留别扬州人士”及其投身革命

刘师培和《经学教科书》

从《訄书》的修订看章太炎的思想演变

关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

读《量守遗文合钞》——黄侃与章太炎、刘师培

戊戌维新与学习西方

戊戌的思想启蒙和辛亥的革命风暴

戊戌维新和传统儒学——纪念戊戌变法九十周年

戊戌辛亥间文化思想与政治

维新与启蒙

维新与守旧

维新运动在上海

维新运动时期的天津《直报》

下册

关于康有为的历史评价问题

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大同“三世”和天演进化

再论《大同书》的成书年代及其评价

附:《大同书》导读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新探——翁同龢摘抄手迹读后

维新变法与澳门

《仁学》的写作和出版

附一: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记谭嗣同《仁学》

附二: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记《仁学》(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附三:章太炎《致宋恕书》谈《仁学》(1899年2月20日)

张元济和戊戌维新——纪念张元济诞生一百二十周年

附:张元济《致汪康年书》系年

徐致靖与戊戌变法——读《戊戌变法侧记》

翁同龢和帝党

戊戌时期的郑孝胥及其《日记》

关于戊戌政变的一项重要史料——毕永年的《诡谋直纪》

关于《诡谋直纪》

丘菽园与康有为

甲午战后的《镜海丛报》

康梁“勤王”与日本英国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

孙中山和儒家“大同学”

孙中山和自立军

自立军起义前后的孙、康关系及其他——新加坡丘菽园家藏资料评析

自立军起义的一份原始材料——丘菽园家藏康有为等信件评析

康有为的海外活动和保皇会前期评价

章太炎早期的革命思想

“苏报案”的历史意义

一百年前的“苏报案”

章太炎的“割辫”和《解辫发》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

章太炎在日本

章太炎与反袁斗争——读《致伯中书》手迹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辨伪

章太炎的“参与投壶”

章太炎与白话文

“通情”和“献策”——从吴敬恒《复蔡元培书》谈起

章太炎在南洋行迹钩沉

章太炎对中共态度探析

论陶成章

光复会的重组及其评价

光复会和上海光复

附录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目录

《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卷一目录

《经学史论集》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辨伪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有人认为是章太炎的《挽孙中山联》,其实它是当时小报伪造,并不可信。章太炎和孙中山都是“辛亥旧人”,怎会“仇孙”如此之深?章太炎又是著名“国学大师”,怎会自比“阉党”?稍加理绎,即有问题。

章太炎和孙中山有没有矛盾?有,他还对孙中山公开攻击过。但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章太炎是怎样对待的呢? 且录当时报纸数则:

3月13日,章太炎上午八时余即到孙宅,唐少川、章太炎等到孙宅后,即由唐、章及叶楚伧等商议治丧事宜。唐绍仪、章太炎二君,主张在正式政府未成立以前,为纪念孙公之功勋起见,应由家属及人民以礼行葬,待正式政府成立,再追予国葬,以符孙公生前之主张。

3月15日,孙中山治丧事务所发出通函,“正式请唐少川、章太炎担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员,指示一切”。

4月12日,上海追悼孙中山大会在西门公共体育场开会。“壁间悬有唐少川、章太炎等之挽联。”章氏所撰挽联是:“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萌芽,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本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这是当时日报报导的原始资料,记载比较直接。根据所述,章太炎在孙中山逝世后,次日清晨即到孙宅,又担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员,具体筹备追悼事宜。“指示一切”,“领署”发布治丧事务所广告。那么,即使他和孙中山过去存有芥蒂,也不致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的对联,不会筹备悼孙,挽联“反孙”。更不会把孙中山比作魏忠贤,自己甘认“阉党”,还把它悬在负责筹备的追悼会“灵壁”。再则,章太炎这时明明推崇孙中山“艰苦卓绝”,“确为吾党健者”,为何“挽联”如此异趣?况且,章太炎挽孙中山,自另有联,《菿汉大师连语》就经辑录,即“孙郎使天下三分”联,语气笔调,显为章氏当时所撰。绝非“满朝皆义子”云云。与此同时,章太炎还写了《祭孙公文》:“天生我公,为世铃铎,调律专一,吐辞为矱”,颇为称誉。怎会祭文推崇,挽联谩骂?

或者说:“孙郎使天下三分”一联,既悬灵壁,又录《连语》,自属可信。“满朝皆义子”一联,则为孙中山奉安时所撰。此语也不可信。孙中山奉安时,章太炎确有挽联,但不是“满朝皆义子”;他还对当时报纸伪造挽联发表声明,说明挽联确有伪造,这在最近发现的章太炎《致报馆书》手迹和《挽孙中山》中可以得到证明。《致报馆书》原文为:

径启者:鄙人平时交游虽广,然凡素来相识,与相识而死不赴告者,皆不以挽联致吊。数年中或有假借鄙人名义伪作挽联发之报纸者,如前数年宋子文之母死,谭延闿死,今岁杨铨死,鄙人皆未致挽联,而外间悉有伪造,流传人口,淆惑听闻。又讽议时事之作,鄙人虽时亦有之,然大率多在诗章,辞必雅正,而外间伪作,多猥亵不经之语,尤为荒谬。甚望此后大小报纸欲登录鄙人挽联诗句者,必须以墨迹摄印,使真伪可辨。否则诪张为幻,变乱是非,甚非大雅君子所宜出也。此致□□报馆主笔先生鉴。章炳麟白。八月三十日。

查杨铨(杏佛)于1933年6月17日在上海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遇刺身死,知此函写于1933年。章氏谓“数年中或有假借鄙人名义伪作挽联发之报纸”,并历举宋子文之母死等为例,可知伪造挽联时有发现,否则他也不会愤而登报了。“满朝皆义子”,也正是伪联之一。

最近发现的《挽孙中山》为:

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

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此联未署月日,以“死傍孝陵葬”来看,正是孙中山奉安时所撰,正是奉安时的真联。它以孙中山与洪秀全并列,一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一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而“六十年间成败异”,较洪秀全尤为伟大。以孙中山傍明太祖而葬,“一匡天下古今同”,视为民国共和的缔造者。是誉是毁,读者自明。

照此说来,孙中山逝世后,章太炎写过两副对联,一为逝世时,一为奉安后。至于“满朝皆义子”一联,则为当时小报伪造,后又录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后人不察,以讹传讹。章太炎和孙中山还有过一段政治公案,他又“每为论者所不满”,遂致以赝品为真迹,奉伪联为鸿宝。

我们决不责怪引用伪联的同志,因为他们也是“有所本”的。同时,这副伪联流传也久,且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征引,自易淆惑。而《致报馆书》等手迹,我们也只是在最近发现。但这副挽联的真伪,却牵涉到对章太炎的评价问题,不容不辨。

——原载《光明日报》1980年4月29日《史学》


前言/序言

前 言

经是中国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史是记述过去事迹的载籍。经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搜集资料,饾饤章句,又离不开史;疏通整理,辨析异同,也依附于经。两者互为依存。

经史关系的论著,时有所见,清代章学诚有《文史通义》的专著,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校雠汉学、宋学的得失,说是“《文史通义》,专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我由经入史,偶有所得,写出文章,其中也不乏对经史论著的评述。

少年读经,中年治史,由经入史,由古代而近代。古代也只是对两汉的经今古文作了一些探究。近代又从今文经学而康有为、梁启超,古文经学而章太炎、刘师培。深感近代和古代不同:古代主要看人物结集和史传记载,近代则报刊林立,时有借经言事之作,而这些“时评”,很多在“结集”时刊落,有的著作还倒填年月,引起误解。例如章太炎早年在《时务报》发表的《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在《经世报》发表的《变法箴言》等都没有收入《章氏丛书》。在《国粹学报》第二年丙午第八、九号连载的《诸子学略说》,虽在《国学讲习会略说》《章太炎文钞》辑入,《丛书》还是刊落了。后来,柳诒徵在1921年11月出版的《史地学报》第一卷第一期发表《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加以批评后,章氏《致柳翼谋书》说“今《丛书》中已经刊削,不意浅者犹陈其刍狗”,表明他是故意“刊削”的,是为了“十数年前狂妄逆诈之论”而“刊削”的。可知对近代人物的评论,不能限于结集所载,还应注意早期报刊所载。

又如,章太炎晚年反对白话文,是事实,但他早年却写过白话文,不但在诗词中用过白话,在他亲笔所拟讲稿上也用白话。当然,这是他早年投身革命时所写,但不能说他反对白话文是一贯的。

再如,康有为以“圣人”自居,为了表示自己早就注意“大同”,把1901年至1902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说是二十多年前早已“成书”了。

这些,都说明必须全面占有资料。

再举一例:刘师培1907年在妻子和亲戚的影响下走入歧途,是事实,但他早年却曾“留别扬州”,投身革命,只是那时写的文章登在1903年的《苏报》上,《苏报》不久被封禁,流传很少,以至无人论及。

这些事例,还有很多。有的散见报刊,有的仅见于函札。由此可见,只有详细占有资料,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本书也是本着尽可能查询书刊,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的。

为此,我很早编有《章太炎政论选集》和《康有为政论集》,以至写了《章太炎年谱长编》和一批文稿,本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至于已经刊入《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乘桴新获》和《经学史论集》的,除个别文篇外概不收入,只在书后附上目录。

由经入史,由古代而近代,匆匆六十年过去了,重理旧稿,不禁有感。

汤志钧

2012年10月30日



好的,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经与史:康有为与章太炎(全2册)》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聚焦于其他历史、文化或学术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 --- 书籍简介:《乾坤定轨:明清之际的士人、权力与思想流变》 导言: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 本书深入考察了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剧烈动荡中所面临的哲学困境、政治抉择与文化重塑。这是一个思想光谱极为广阔的时代,从对儒家正统性的坚守与批判,到对异域文化(如西学)的初步接触与吸收,再到对“士”的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全书共分三卷,以“士人谱系”、“权力结构变迁”和“民间信仰与知识传播”为核心脉络,展现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第一卷:边缘的坚守与重构——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 本卷聚焦于明末清初,在王朝更迭的冲击下,士人阶层如何处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第一章:阳明心学的衰微与复兴的张力 探讨王守仁心学在晚明士人中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方面,心学被视为导致“空谈”和“放纵”的滥觞,招致了以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实学派的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心学并未完全消亡,而是在民间和某些地方性精英中以更具实践性的面貌存续,尤其是在对“良知”的道德实践层面。 第二章:复社群体的政治参与与文化精英的自我定位 详细分析复社集团的兴起及其在江南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复社成员如何试图通过文学、戏曲、诗社等公共空间来重建或维护汉族士大夫的文化主体性,并探讨其政治诉求在清廷高压政策下的受挫与最终的文化转向。我们特别关注陈子龙、侯方域等关键人物的传记叙事,揭示其在“殉国”与“隐忍”之间的艰难权衡。 第三章:清初遗民的哲学辩护与文化抵抗 深入剖析以顾炎武、王夫之、朱舜水为代表的遗民思想体系的构建。顾炎武对“经世致用”的强调,不仅仅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更是一种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包含了早期的国家安全观与地方自治思想的萌芽。王夫之在形上学上的坚实本体论,则为抵抗异族统治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哲学基石。朱舜水东游日本,其对礼乐制度的重建实践,标志着传统政治哲学向域外移植的第一次重要尝试。 第二卷:权力的裂变与重塑——清朝的统治策略与知识分子吸纳 本卷将视野投向清朝建立初期,考察中央集权如何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与文化统战,有效地整合或压制了汉族士人阶层。 第四章:科举制度的“中化”与“实用化” 分析清廷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固化,尤其是在八股文选拔标准上的精细化操作。这种制度设计如何有效地将知识分子的精力导向对既有经典的阐释和对官僚系统的忠诚,从而避免了晚明时期士人对政治结构进行激进批判的可能。 第五章:考据学兴起背后的政治逻辑 详细阐述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兴起并非仅仅是学术趣味的回归,而是清政府“尊周贬明”策略的产物。通过将学术焦点从敏感的政治哲学问题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文献考订和训诂学上,官方间接鼓励了一种不涉及当下权力结构的反思。阎若璩、胡渭等人的“伪古证今”研究,显示了学者在微妙的政治环境下进行学术批判的技巧。 第六章:江南文人群体与地方社会治理 考察清初地方士绅在水利、赈灾、乡约建设中的角色。通过对地方志、家谱的分析,揭示士人如何在地方权力网络中与地方官府形成共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清代社会“皇权不下县”的治理特点。 第三卷:思想的边缘地带——民间信仰、科学启蒙与社会图景 本卷将目光从精英阶层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探索在正统儒学之外,知识与观念是如何流动的。 第七章:西学东渐的早期微光:利玛窦、汤若望与知识的嫁接 回顾早期传教士带来的天文、数学知识,探讨清初士大夫群体对这些新知识的接纳程度与心态。这种接纳的局限性在于,它通常被置于“奇技淫巧”或“辅助儒学”的框架内,尚未形成对西方整体世界观的系统认知。重点分析康熙皇帝在科学引进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八章:通俗文学与道德观念的普及 分析《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在社会中的传播及其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与再确认。小说作为一种非正统的知识载体,如何微妙地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别关系变化以及市民阶层对“情”与“理”的新解读。 第九章:民间信仰、秘密会社与社会控制的张力 探讨白莲教、天地会等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的兴起,它们如何成为底层社会不满情绪的出口,以及清廷如何动用严酷的法律和宗教审查制度进行镇压。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官方意识形态覆盖不到的社会深层动力。 结语:走向近代的前夜 本书总结了明清之际士人思想从内向型的自我反思,向外向型的知识吸纳(有限的西学接触)和对社会结构重塑的尝试。这一百五十年的思想煎熬与制度适应,为近代中国的巨变奠定了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基础。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大量运用未经充分挖掘的奏折、地方志、私人笔记和地方档案。 视角创新: 不仅关注思想家,更关注思想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运作和不同阶层士人间的差异化反应。 论证细密: 对“理学”、“心学”、“实学”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进行精细的辨析。 适合读者: 历史学、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者,以及对明清社会转型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相当有力量的。它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但语言的组织和节奏的把握,却有着一种内在的韵律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语调沉稳而有力。在描述那些思想论战或政治冲突时,作者能够精确地把握冲突的燃点,让文字的张力自然迸发出来,即使是对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新读者,也能迅速被带入情境之中。整体而言,它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读完后感觉视野开阔,对那个关键时期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成功地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者既能感受到那些影响深远的宏大事件带来的压迫感,又能清晰地追踪到那些处于风暴中心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私人的层面应对挑战、维护信念的。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那些关于个人选择的描写所吸引——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他们如何艰难地做出最符合自身理念的行动。这种将微观的个体情感与宏观的历史走向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和政治口号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挣扎,读起来代入感极强,让人深思。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厚重感。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读物,而是承载了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重量。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上的那种考究,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对即将开启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尤其是一些细节处理,比如字体大小的选择和排版的疏密得当,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它,都会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所感染。

评分

我最近在找一些关于近代思想转变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走向的关键人物的论述。这本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它似乎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生平叙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碰撞的场域。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融合,那种在时代巨变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挣扎与选择,往往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超越教科书式描写的视角,深入到那些思想萌芽和激烈交锋的瞬间,去理解他们做出历史性抉择背后的逻辑链条。毕竟,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审视现在,这本书看起来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深入挖掘的,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发,看到那些被主流叙事稍微淡化了的细微之处。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那种严谨与细致。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夸大其词或添油加醋。相反,它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学术考证,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着扎实的文献支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转述那些复杂的政治哲学概念时,所保持的客观立场,没有轻易地将历史人物“标签化”。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即便是立场鲜明的改革者,其思想脉络也是极其复杂和充满内在矛盾的。这种克制而深入的叙述,让整个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