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很好的教科書。本叢書分彆選取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轉摺或引起過社會加速發展的12個年份為切入點,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這些年份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本書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敘述瞭“非常重要而又極不平凡”的1992年中國發生的大事:在這一年,鄧小平發錶南方談話,改革開放躍上瞭新颱階;在這一年,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在這一年,肩負重大曆史使命的中共十四大勝利召開,第1次提齣瞭“科學技術是第1生産力”,第1次提齣“特區”,第1次提齣“一國兩製”,第1次提齣瞭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觀點。
“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選擇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轉摺或引起過社會加速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12個年份為切入點,一年一本,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瞭這一年份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描述其經濟政治發展狀況和社會風貌,論述其在新中國65年發展曆程中的重要地位。
叢書共12捲,分彆為:
《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國》
《大業宏圖——1954年的中國》
《意氣風發——1956年的中國》
《關山飛渡——1962年的中國》
《激蕩歲月——1976年的中國》
《偉大轉摺——1978年的中國》
《春潮湧動——1984年的中國》
《迎風破浪——1992年的中國》
《繼往開來——1997年的中國》
《眾誌成城——2003年的中國》
《奧運騰飛——2008年的中國》
《築夢輝煌——2013年的中國》
崇慶餘,南京郵電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先後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奬、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多次成為省部教學和科研成果評奬評委,是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結項評審專傢,兩次被國傢規劃辦認定為認真評審的專傢。
楊德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獲政治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北京市“四個一批人纔”,係全國黨建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主要從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新世紀以來,在中文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70多篇,齣版過多部專著及閤、譯著等,曾主持馬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重大招標項目、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青年項目、省部級項目等多個項目。
引 言 /
第一章 挑戰與機遇
一、國際風雲變幻
◎兩極格局瓦解
◎美國雖強,但實力也有限
◎中國是世界的重要一極
◎俄羅斯仍然不敢小看
◎多極化趨勢形成
二、世界經濟發展
◎多種矛盾尖銳
◎西方發達國傢經濟發展緩慢
◎發展中國傢“失去的十年”
◎亞洲的“奇跡”
◎獨聯體和東歐經濟大倒退
◎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
三、為新的發展準備條件
◎勢在必行的“治理整頓”
◎鄧小平特彆關注浦東
◎姚依林到上海調研
◎鄧小平強調:“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
四、社會主義的命運
◎蘇、東劇變,給社會主義前途濛上陰影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
◎鄧小平說:“如果我們基本上實現現代化,那就可以進一步斷言社會主義成功”
◎中國嚮世界昭示:社會主義前景光明
第二章 春暖華夏
一、總設計師的遠見卓識
◎《人民日報》社論指齣:“任何企圖乾涉中國內政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鄧小平說:“西方國傢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
二、鄧小平視察南方
◎1991年春深情論開放
◎皇甫平“羊年四論”
◎曆史巨人縱論天下事
◎不脛而走的“消息”
三、政治局全體會議議大政
◎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召開
◎“中樞”決策
◎雷厲風行地貫徹
四、新聞界、理論界的鼓與呼
◎猴年八評
◎八論敢闖
◎《東方風來滿眼春》
◎《南海春潮》
◎理論界的評說
第三章 九州共識
一、共同的企盼
◎《政府工作報告》振奮人心
◎“兩會”其他報告深得代錶贊同
◎海外媒體的報道和評價
二、會內議政與會外反響
◎政協委員進言獻策
◎人大代錶參政議政
◎圈內圈外評“兩會”
三、決策層的錶態
◎老同誌的錶態
◎政治局常委們的鮮明態度
四、思想進一步解放的地方領導
◎北京的思路
◎上海的力度
◎廣東的廣度
◎江蘇的戰略
第四章 深化改革新政策
一、轉換企業經營機製
◎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
◎《條例》實施
◎認真貫徹《條例》通知的下發
◎砸“三鐵”的心理震撼
二、股份製的試點與規範
◎風雨曆程
◎有法可依
三、物價改革的重大舉措
◎潮起潮落
◎“闖關”成功
◎兩項重大舉措的作用
四、加快發展第三産業的《決定》
◎加快發展已成燃眉之急
◎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産業的《決定》
◎國務院發展科技《綱要》頒布
第五章 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沿海大開放
◎用好先機的廣東
◎巧用地利的福建
◎西南齣海通道廣西
◎華北重鎮天津
◎特而又“大”的海南
◎各具特色的沿海其他地區
◎東海海域大開放
二、沿邊大開放
◎“東聯沿海省,西嚮東南亞”的雲南
◎變“末端”為“前沿”的西藏
◎“東聯西齣”的新疆
◎用好北疆“深圳”的內濛古
◎“南聯北開”的黑龍江
◎從“內陸”走嚮“大海”的吉林
三、萬裏長江騰巨龍
◎“龍頭”昂起
◎“龍身”呼應
◎“龍腰”起擺
◎七省市通力舞巨龍
四、地區大聯閤
◎西南地區大攜手
◎中南地區大協作
◎西北地區聯閤“走西口”
第六章 肩負重大曆史使命——中共十四大
一、序幕拉開
◎江澤民“6·9”講話
◎軍隊率先響應
◎十四大籌備完畢
二、特色理論
◎係統闡述
◎“如果沒有鄧小平同誌……”
◎指導地位
三、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的昨天
◎市場理論的曆程
◎新經濟體製的闡述
四、人事大變動
◎“四化”新步驟
◎政治局常委新成員
◎中顧委完成曆史使命
五、十四大會場之外
◎鄧小平:“希望大傢繼續努力”
◎人民的意願
◎外界輿論反應
第七章 時代精神追蹤
一、為瞭99.99999999%的可靠性
◎是發射中止,不是發射失敗
◎輝煌的跨越
◎“一箭多星”成功
◎不能有百萬分之一的差錯
二、16塊金牌的含金量
◎中國人與奧運會
◎奧運金牌榜
◎奧運精神的中國讀本
三、教育要改革
◎“百萬愛心行動”
◎“高考狀元”奬不得
◎南京大學改革模式
◎政治理論課的睏境和齣路
第八章 風景這邊獨好
一、睦鄰往來新局麵
◎葉利欽遊長城做“好漢”
◎日本天皇對侵華戰爭“深感痛心”
◎中韓建交
◎李鵬說:中國不會對周邊地區構成威脅
二、有理、有利、有節
◎美國總統大選,中美關係麯摺
◎香港來瞭個彭定康
◎法國也嚮颱灣齣售武器
三、衝擊GATT
◎關在協定門外的締約國
◎“復關”進展
◎稅率下調
結 語 /
第一章 挑戰與機遇
1992年來臨之時,人們似乎並沒有看齣與往年有什麼明顯的不同,有什麼特殊的新意,但中國確實走到瞭曆史的重要關口。雖然當時國內還存在著種種障礙,在國際上中國麵臨著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是國際格局發展到這個時候,共和國曆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已經客觀地提齣瞭經濟體製進行重大改革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迫切需求,而且共和國此時已經具備瞭進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條件。
一、國際風雲變幻
◎兩極格局瓦解
◎美國雖強,但實力也有限
◎中國是世界的重要一極
◎俄羅斯仍然不敢小看
◎多極化趨勢形成
20世紀90年代一開始,國際風雲的劇烈變幻就令人眼花繚亂,不消說世人去預測它的發展變化,就是在一些重大國際事件發生後及時分析它齣現的原因,評估它産生的影響,也是十分不易的,及時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就更難瞭。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形成瞭以美國為一極和以蘇聯為另一極、兩極進行對抗的基本國際格局。為瞭戰勝或者至少在對抗中占上風,雙方均展開瞭軍備競賽,耗費瞭巨大的財力。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以蘇聯為首的由華沙條約成員國組成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蘇聯(及以後的俄羅斯)在同美國的抗衡中明顯處於劣勢。
1990年8月2日,伊拉剋入侵一個隻有2萬平方公裏的鄰國科威特,並隨後占領瞭科威特全境。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閤國安理會授權後,在1991年1月17日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海灣戰爭爆發。在對伊拉剋進行瞭5萬多架次的空中打擊後,多國部隊在2月24日齣動地麵部隊嚮伊拉剋軍隊進攻,並重創瞭伊拉剋軍隊。2月26日,伊拉剋總統薩達姆宣布從科威特撤軍。2月28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多國部隊停火,海灣戰爭結束。“沙漠風暴”的成功,使美國在國際上的分量大大加重瞭。1991年底蘇聯瓦解,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原有的兩極世界政治格局打破瞭。
到瞭1992年,錶麵上看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但美國的實力畢竟是有限的,在國際事務中不可能主宰一切;在有關世界的一些重大問題上,離開其他大國的支持,它也難以實現其目的。特彆是如果沒有安理會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的理解和支持,美國采取的行動在道義上就難以站得住腳,也難以取得實際效果。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員遼闊的國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取得長足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政通人和,百業興旺。中國是聯閤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外交上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為目的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在國際上擁有很好的信譽和很高的威望,因而也是世界的重要一極。在解決國際事務方麵,中國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在解決東亞事務方麵更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維護世界和平,特彆是維護亞洲和平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西歐發達國傢組成的歐共體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極。這一極的法國和英國擁有核武器,且是聯閤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德國則有僅次於美日的強大經濟實力。
俄羅斯作為核武庫僅次於美國的核大國,雖然不具有蘇聯那樣強大的力量,但是它繼承瞭蘇聯在聯閤國安理會中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因而也是重要的一極。俄羅斯奉行與中國友好的政策,與中國各方麵均有著良好的閤作關係。
日本雖沒有聯閤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有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實力,並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它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舊的世界兩極政治格局已打破,新的世界多極政治格局正在形成。這一國際形勢的變化,既有對中國不利的一麵,也有對中國有利的一麵。因而,中國麵臨著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復雜局麵。
二、世界經濟發展
◎多種矛盾尖銳
◎西方發達國傢經濟發展緩慢
◎發展中國傢“失去的十年”
◎亞洲的“奇跡”
◎獨聯體和東歐經濟大倒退
◎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
20世紀90年代初,各個國傢和區域發展極不平衡,有快有慢,有比較景氣的,有不太景氣的。全球經濟從整體上說,雖未發生大的經濟與社會危機,但存在的問題很多,多種矛盾尖銳。
第一,南北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嚴重製約瞭全球經濟的發展。南北差距,即發展中國傢與發達國傢的差距,由於發達國傢大部分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傢大部分在南半球,所以這種差距叫南北差距。由於發達國傢對發展中國傢的債務問題和經濟援助等方麵著重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發展中國傢的利益,甚至為瞭自身利益而損害發展中國傢的利益,導緻瞭發展中國傢的經濟發展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使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至20世紀90年代初,與西方發達國傢相對照的是,世界上仍有10多億人生活在貧睏之中,還有許多人因飢餓和瘟疫而掙紮在死亡綫上。
第二,西方發達國傢,特彆是美國打著“人權”“民主”的幌子,動輒對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傢實施經濟製裁,甚至對有些國傢製裁幾十年之久。這是一種強加於人的乾涉彆國內政的做法。由於西方發達國傢擁有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的優勢,這種製裁對被製裁的發展中國傢的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這種製裁時間越長,範圍越廣泛,對被製裁國傢的危害就越嚴重。美國對古巴幾十年一貫製的製裁,就嚴重影響瞭古巴經濟的發展。
第三,世界上一些熱點地區的衝突和戰爭,導緻瞭大量的人力和財富的消耗,嚴重影響瞭這些國傢的經濟建設,影響瞭這些國傢和地區與外國的正常貿易的開展。比如1990年至1991年間的海灣戰爭,就對全球經濟的發展起瞭消極的作用。非洲一些國傢和地區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和衝突,一是嚴重影響瞭自身的建設,越打越窮;二是影響瞭地區安全,刺激瞭本地區的軍備競賽,影響瞭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展。
第四,西方國傢尤其是美國限製高科技産品和技術嚮發展中國傢齣口,這製約瞭全球經濟的發展速度。由於曆史的原因和自身的自然經濟條件方麵的原因,西方發達國傢在科技,特彆是高科技方麵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現代生産受科技的影響極大,西方限製高科技産品和技術的齣口,對發展中國傢提高勞動生産率和産品質量不利,影響瞭這些國傢的齣口和經濟的發展,轉過來也影響瞭這些國傢的進口。
第五,環保問題日益突齣。世界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人為地對森林植被的破壞,許多國傢在發展經濟中因不注意環保而造成嚴重汙染,從而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汙染事件愈演愈烈,給經濟的發展和人的健康帶來瞭極大危害,造成瞭一些不可挽迴的損失。隨著環保問題日益突齣,許多有識之士呼籲各國行動起來,從全球範圍內采取一緻行動,解決環保問題,造福當前,澤被後代。隨著一些國際性環保會議的召開,人們對環保的一些重要問題達成瞭共識。但由於發達國傢不願拿齣更多的錢來支持發展中國傢的環保事業,也有許多發展中國傢依然不重視環保。因此,世界環保形勢在20世紀90年代初非但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還在不斷惡化。
西方工業化國傢(七國集團)的經濟在全球經濟中占據瞭很大的比重,該集團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西方經濟發展緩慢,平均隻有2��8%的發展速度。內部需求不旺,導緻進口産品的數量難以大幅度提高。而且在西方發達國傢之間經常發生貿易戰,比如美國不斷與日本發生汽車戰,與歐洲國傢發生食品戰。歐洲共同體12國為瞭與美國抗衡,保護歐洲國傢的利益,於1985年6月批準瞭建立歐洲統一市場的白皮書,明確規定1992年12月31日為統一市場的最後期限。此後,歐洲統一市場的建立進入瞭緊鑼密鼓的立法階段。到1992年底,歐共體統一市場形成。這個統一市場擁有消費人口3��46億,占有國際貿易份額的30%以上,經濟總産值也大大超過美日。當時許多專傢預言:21世紀,歐洲將在與美日的經濟角逐中居於主宰地位。歐共體統一市場在形成過程中吸收瞭大量的外國投資,增加瞭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歐共體統一市場的形成使歐共體企業界歡欣鼓舞,而美日企業界則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美國在1992年利用自身的力量,發起組織瞭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在內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加強與歐洲統一市場抗衡的力量。
整個20世紀80年代,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多數國傢經濟發展速度很低,甚至低於同期發達國傢2��8%的水平,隻達到2��4%(扣除中國年均增長9%的因素),大大低於20世紀70年代5%的發展速度。從地區來看,除東南亞和南亞地區保持年平均增長5��6%外,其他地區幾乎是原地踏步。世界銀行的專傢稱20世紀80年代是發展中國傢“失去的十年”。這種狀況到90年代初未見好轉。1990年發展中國傢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2��2%,其中拉丁美洲地區齣現瞭負增長,東南亞和南亞的發展速度也放慢瞭。與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相對應,發展中國傢的財政狀況惡化,通貨膨脹加劇,物價上漲過快,債務負擔達1��3萬億美元以上,達到其齣口收入的2倍多,其中拉美國傢達到發展中國傢總債務的三分之一。而且,發展中國傢在建設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外部資金流入驟減,資金外流的情況卻相當嚴重,導緻國內投資大幅度下降,從而進一步製約瞭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到1990年為止,占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傢占有世界總收入的70%,而占世界人口76%的發展中國傢卻隻有世界總收入的20%,其中占世界人口半數的窮國的收入僅為世界總收入的5��6%。世界上5��5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非洲有62%的人口生活在貧睏綫以下。這種狀況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難以改變。
從亞洲地區來說,絕大多數國傢經濟發展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其中主要是中國自1980年後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而且是持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傢,中國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周圍其他國傢的輻射作用十分明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潛力的市場,對與中國貿易量大的國傢和地區的經濟拉動作用也十分明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香港、颱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比較快,號稱“亞洲四小龍”。香港得益於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發展速度又大大高於其他三“小龍”;颱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樣得益於與祖國大陸的貿易。日本經濟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速度不快,但基本上維持在3%以上。上述情況錶明,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亞洲國傢特彆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傢,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麵是一枝獨秀的。
從蘇聯解體後的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傢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政局持續動蕩,經濟發展速度大幅度下降,而且物價漲幅失去瞭控製,貨幣貶值幅度之大使人難以想象,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滑。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大。隨著科技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麵作用的增大,世界科技的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競爭錶現在區域性集團的對抗日益明顯,歐洲共同體國傢聯閤一緻對外,采取歐洲的統一技術標準,聯閤開展研究和開發瞭許多一國財力難以承擔的項目。
這種競爭也錶現在強化科學技術的正確選擇上。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瞭“關鍵技術研究院”,選擇瞭包括高清晰度電視、半導體技術等22項技術作為國傢關鍵技術。歐洲共同體用瞭57億歐洲貨幣單位重點加強生物、環境方麵的研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選定瞭9個重點學科作為研究的主攻方嚮。
世界科技的競爭還錶現在增加研究開發的經費上。20世紀90年代初,從科技研究和開發的費用與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來看,日本約為3%,德國為2��9%,美國為2��8%。其他經濟發達國傢對科技的研究和開發也進行瞭大量的投入。美國在高科技方麵有一整套計劃,除繼續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外,還推齣瞭“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把計算機係統與光縴係統聯係起來研究,在政府和各大學等部門之間建立瞭高速信息傳輸網絡。
高科技的競爭還錶現在搜羅和培養人纔的競爭上。美國在這方麵取得的成就最突齣。美國以優厚的條件吸引人纔,使發展中國傢的高科技人纔大量流入美國,特彆是蘇東發生劇變後,這些地區高科技人纔更是大量流入美國,為其所用。
與西方發達國傢相比,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發展中國傢在高科技競爭方麵也大大落後瞭。不僅原有科技實力大大落後於西方,而且用於科技研究和開發的投入占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也大大低於西方,一般不到國民生産總值的1%。在對科技的開發和研究以及對科技人纔的重視方麵,也十分明顯地落後於西方,緻使原本就缺少的高科技人纔大量流失。這對發展中國傢是十分不利的。因為經濟的發展和綜閤國力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實力決定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速度將越來越由科技來決定。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形勢,使中國既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又有難得的機遇。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曆史機遇,更快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經濟,是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需要解決的主要課題。
三、為新的發展準備條件
◎勢在必行的“治理整頓”
◎鄧小平特彆關注浦東
◎姚依林到上海調研
◎鄧小平強調:“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
中國的治理整頓是從1989年開始到1991年結束的,前後持續瞭三年時間,因而這段時間又稱為三年整頓時期。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獲得瞭迅速發展,到1988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的年平均發展速度達10%以上,在中國這樣一個有10多億人口並且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大國,實現這一目標堪稱世界奇跡。與此相適應,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有瞭很大的發展,國傢綜閤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瞭明顯提高。這是全體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在前進的過程中,中國也齣現瞭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在1988年就齣現瞭通貨膨脹和搶購風潮。針對中國經濟齣現的這些問題,國傢必須及時采取果斷措施加以解決。麵對當時的經濟睏難和問題,黨中央召開瞭十三屆二中全會,做齣瞭“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決定。全會認為,當時經濟中存在的突齣問題是物價上漲幅度過大,治理經濟環境的主要任務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整頓經濟秩序的主要任務是整頓當時經濟生活中尤其是流通領域齣現的各種混亂現象。會議決定調慢物價改革的速度。
1989年6月,黨中央召開瞭十三屆四中全會,産生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新的中央政治局以及中央書記處,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形成。全會強調,要繼續堅決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綫、方針和政策,繼續堅決執行黨的十三大確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綫。這次會議不僅對於當時進一步穩定局勢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對於以後保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路綫、方針、政策的連續性,保證國傢的長治久安,産生瞭決定性的作用。
在治理整頓的過程中,黨中央和國務院做齣瞭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開放的重大決策,這對推進國傢的建設産生瞭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一重大決策是在鄧小平直接關心下做齣的。1990年初,鄧小平視察上海時,就特彆關注浦東。他在迴到北京後對中央政治局的同誌說,他已經退下來瞭,但他還有一件事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浦東的開發,同誌們要多關心。鄧小平還特意要求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負責抓一下浦東的開發和上海的發展問題。鄧小平在1990年3月與中央幾位負責同誌談到國民經濟要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並要拿齣具體措施時指齣:“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鄧小平文選》第三捲,人民齣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正是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黨中央和國務院對開發浦東進行瞭專題研究和論證。3月28日至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受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委托,親率國務院有關部委同誌到上海進行調研。姚依林和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同誌,多次聽取瞭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負責同誌關於上海工作的匯報和浦東開發的基本設想及總體規劃的設想,同上海市有關部門就一些重要問題交換瞭意見,並前往浦東外高橋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鄒昔民、陳毛弟:《浦東開發研究論證提上日程》,《人民日報》1990年4月9日。姚依林迴京後嚮黨中央和國務院做瞭匯報。隨後,黨中央、國務院做齣瞭加快浦東開發的決策。
1990年4月18日,李鵬在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蕭關根:《開發浦東開放浦東》,《人民日報》1990年4月19日。上海市浦東新區是指黃浦江以東、長江以南、川楊河以北的一塊三角地,麵積350平方公裏,當時人口110萬人,已經建瞭兩條連接上海市區的過江隧道,並且正在建設過江的南浦大橋。李鵬在講話中說:“開發浦東、開放浦東,對於上海和全國都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事情。”蕭關根:《開發浦東開放浦東》,《人民日報》1990年4月19日。以後的實踐證明,以浦東開發為龍頭,推動長江三角洲的開發,進而輻射內地,對國傢建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非一般經濟特區所能相比。
鄧小平1991年到上海過春節,在同上海市負責同誌談話時,再次對浦東開發作瞭重要指示。他說:“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瞭,不隻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鄧小平文選》第三捲,人民齣版社1993年版,第366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鄧小平的指示,上海市黨政領導率領上海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浦東開發,全國各地積極支持和投入浦東開發,世界許多國傢也紛紛投資浦東,因而形成瞭今天舉世聞名的“東方明珠”新浦東......
總前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七十周年之際,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梓,是從事國史研究的專業人士理應做到的分內之事。
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提齣:“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傢各項事業繼續推嚮前進的必修課。”把黨史、國史的學習提到各項事業前進的必修課的高度,這還是第一次。《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正是落實習近平這個號召的具體行動。它以正史的姿態普及國史知識,用它的品位在“讀點國史”中盡一份社會責任。
這套《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選擇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或者引起社會加速發展並充實著重大事件的12個年份為時間節點,一年一本,各自成捲,構成瞭共和國曆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從完整的紀年看,1950年無疑是新中國的第一年。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的宋慶齡,當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將1950年稱作“第一年的新中國”。這一年,我們的共和國到處洋溢著欣欣嚮榮的新氣象。新社會、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大到國傢關係,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們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新舊社會兩重天,感受到中國的曆史巨變。當然,這僅僅是開始,更為波瀾壯闊的變遷還在後麵。在共和國曆史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裏程碑意義,就在於它是“一元初始,萬象更新”。
1954年之所以是“大業宏圖”,皆因這一年召開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毛澤東主持製定瞭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齣席重要的國際會議,提齣劃時代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建立國際關係新秩序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令人信服的實踐基礎。這一年又是過渡時期總路綫公布後的第一年,公私閤營和農業閤作化運動,邁齣瞭決定性的一步。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全麵完成。接下來召開的中共八大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為此,黨和國傢的工作重點就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一年,“雙百”方針的提齣,“嚮科學進軍”的號召,使整個科學文化事業呈現齣勃勃生機。1956年的的確確是“意氣風發”的一年。
從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是共和國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這其中既充滿艱辛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在探索中麯摺發展。這十年間,有代錶性的是1962年。年初召開的七韆人大會,初步總結瞭“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推動國民經濟全麵調整起到瞭積極作用。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未使“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得到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麵還有發展。國內形勢睏難麯摺,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印度不斷在中印邊界製造事端,中國軍隊被迫自衛反擊。中蘇兩黨分歧加劇,國際共運的爭論和分歧達到新階段。用“關山飛渡”來概括這一年,較為貼切。
1976年可謂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錯誤至此已進入第十個年頭,三位偉人相繼離世,“四人幫”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損失慘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國人民在關乎國傢與民族命運的大搏鬥中終於再次贏得勝利。噩夢醒來,艷陽高照。所謂“激蕩歲月”,暗含這一年各種矛盾膠著、較量,經曆著動蕩和激變,代錶著正義的力量終於取得瞭勝利的那樣一種狀態。
1978年是共和國曆史上經曆偉大轉摺的一年。粉碎“四人幫”後,我黨為肅清“左”的影響,為發展國民經濟進行瞭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黨再次確立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政治、思想、組織等領域全麵開始瞭撥亂反正,揭開瞭改革開放的序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偉大轉摺”成為新的起點。
1984年,農村改革使糧食産量第一次突破4億噸,基層政權建設完成瞭政社分離,建立瞭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人民公社體製不復存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突破瞭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為經濟體製改革提供瞭新的理論指導,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嚮城市。對外開放邁齣新的步伐,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根據“一國兩製”的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瞭聯閤聲明,香港問題圓滿解決。這一年,可謂“春潮湧動”。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錶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迴答瞭長期睏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作齣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確立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明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強調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改革開放躍上新颱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迎風破浪”,駛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綫和基本綱領,並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作齣全麵部署,確定瞭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迴答瞭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怎樣“繼往開來”的重大問題。
2003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重要而非同尋常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年。以鬍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改革開放25年的實踐中、從抗擊“非典”疫情的鬥爭中獲得重要啓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觀的重大進步,適應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2008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進“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們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中國人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成功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舉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閤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友好交流和務實閤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齣瞭新的貢獻。這一年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人民隆重紀念這一重要曆史時刻,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作齣瞭部署。
2013年在新中國曆史上值得書寫,不僅因為這一年是新一屆政府産生之年,而且因為執政的中國共産黨的作風和紀律切實需要加以整頓,黨內腐敗蔓延正在侵蝕黨的肌體,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改革開放到瞭深水區和攻堅期,如何讓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不僅僅是一句漂亮的口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付齣瞭太多的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代價,必須下大決心轉變。這一年,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中央在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的徵程上都邁齣瞭堅定的步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人民永續輝煌的不竭動力。
盡管有人把國史看作是中國曆史“自然的延伸”,但我覺得國史與曆代中國斷代史還是有所區彆的。中國是曆史積澱異常深厚的國度,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史官文化高度發達,史籍經典延綿不絕,史誌資料浩如煙海。按照中國史學的一般傳統,是後人記前人事,蓋因後人看前人更客觀,檔案文獻的查找也更便利。但也不盡然。被魯迅稱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其作者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書中就曾記錄瞭不少當時的人和事,無怪乎有人乾脆稱《史記》為“實錄”(《漢書·司馬遷》)。今天人講今天事,當代人修當代史繼承的就是中國史學的這一特殊傳統,盡管在秉筆直書、正視曆史真相方麵多多少少還是有距離和難度的。但本套叢書還是做到瞭“存史”的目的。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寫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應瞭孔子所說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和劉知幾強調的“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的要求。
這套國史叢書由一批國史研究領域的專傢擔綱撰寫,他們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力,不會輕易受乾擾和動搖。筆者相信這些著作會給讀者以不同的感受。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