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內外盡窮理:何祚庥口述自傳/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書齋內外盡窮理:何祚庥口述自傳/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祚麻 口述,劉戟鋒 整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946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37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輕型紙
字數:19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他是堅定的革命者,不管順境還是逆境,他始終如一地信仰馬剋思主義,追隨共産黨;
  他是成功的科學傢,從氫彈理論的研究到層子模型、復閤粒子量子場論的建立,從元氣學說的考證到政治經濟學問題的再討論,曆史上許多科學傢“靈感加汗水”的成功模式在他這裏同樣應驗;
  他是富有遠見的社會活動傢,在教育、僞科學、科技發展、知識經濟、核電安全、城市交通等社會問題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從求知到革命,再從革命到科研。書齋內外,他追求的都是真理。不懈的追求,成就瞭何祚庥作為革命者、科學傢和社會活動傢的不平凡的一生。
  他是成功的科學傢,從氫彈理論的研究到層子模型、復閤粒子量子場論的建立,從元氣學說的考證到政治經濟學問題的再討論,曆史上許多科學傢“靈感加汗水”的成功模式在他這裏同樣應驗;
  他是富有遠見的社會活動傢,在教育、僞科學、科技發展、知識經濟、核電安全、城市交通等社會問題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1999年參觀何園,在何園門口

內容簡介

  本書是物理學傢何祚庥先生的口述自傳,何祚庥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反僞科學鬥士,社會活動傢。
  本書描寫瞭何先生從一個充滿愛國之情的熱血青年成長為優秀的科學傢和馬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作者簡介

  何祚庥(1927—),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協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從事離子理論、原子彈和氫彈理論的研究,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哲學問題,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過科學方法論研究事業的早期開拓者之一。曾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奬二等奬(1982年),新語絲反對僞科學奬(2013年)。

  劉戢鋒(1957—),國防科技大學軍事高科技培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少將,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優秀理論工作者,中央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傢。

  賈珍珍(1989—),國防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嚮為軍事技術哲學。

目錄

引言............................................................................................................................ 9

第一章 傢世與童年.................................................................................................. 12

1.1 溯源:安徽望江與傢族交往.............................................................................. 12

1.2 身世:寄嘯山莊與十裏洋場.............................................................................. 13

1.3 我的教育——實業救國與科學救國之路............................................................ 17

第二章 從南洋模範到上海交大................................................................................ 22

2.1 埋頭物理書與報考化學係.................................................................................. 22

2.2 三人學習小組與課外興趣活動........................................................................... 24

2.3 接觸進步思想與投身實踐運動........................................................................... 26

2.4 學習《孟子》和《左傳》.................................................................................. 32

2.5 學習和練習太極拳............................................................................................. 33

2.6 同窗送彆............................................................................................................ 36

第三章 在清華大學見習革命與學習科學................................................................. 38

3.1 編辦《新報》與入黨.......................................................................................... 38

3.2 滄縣之行............................................................................................................ 40

3.3 接觸土地改革政策............................................................................................. 43

3.4 “職業”學生.......................................................................................................... 47

3.5 錢三強................................................................................................................ 47

3.6 彭桓武................................................................................................................ 49

3.7 王竹溪·餘瑞璜·葉企孫·孟昭英........................................................................... 50

3.8 選擇.................................................................................................................... 51

3.9 組織宣傳活動..................................................................................................... 54

3.10 對自然辯證法的興趣........................................................................................ 55

第四章 中宣部任職.................................................................................................. 57

4.1 點名進入中央宣傳部.......................................................................................... 57

4.2 中宣部科學處的沿革與機製.............................................................................. 58

4.3 對日丹諾夫觀點的質疑“尋根問底”................................................................... 59

4.4 “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 61

4.5 關於中華民族的形成.......................................................................................... 62

4.6 給陸定一講課..................................................................................................... 63

4.7 對梁思成建築思想的批判.................................................................................. 65

4.8 將物理研究移植到當代科學技術問題中............................................................ 66

4.9 起草中央批示..................................................................................................... 67

4.10 訪蘇代錶團....................................................................................................... 68

第五章 重返科學工作(一)................................................................................... 71

5.1 近代物理研究所調研.......................................................................................... 71

5.2 參與籌備“十二年科技規劃”............................................................................... 72

5.3 杜布納聯閤核子研究所學習.............................................................................. 75

5.4 應召迴國............................................................................................................ 78

第六章 重返科學工作(二)................................................................................... 80

6.1 “調迴”研究所與“請迴”於敏................................................................................ 80

6.2 氫彈研究的“邊鋒傳球”...................................................................................... 81

6.3 參與支援原子彈研製.......................................................................................... 84

第七章 多領域研究.................................................................................................. 86

7.1 層子模型的建立................................................................................................. 86

7.2 復閤粒子量子場論............................................................................................. 88

7.3 元氣學說的考證................................................................................................. 89

7.4 政治經濟學再探討............................................................................................. 91

第八章 社會問題與個人感悟................................................................................... 94

8.1 關於教育的問題................................................................................................. 94

8.2 關於僞科學的問題............................................................................................. 96

8.3 關於科技發展的問題.......................................................................................... 98

8.4 關於科技翻譯的問題........................................................................................ 100

8.5 關於知識經濟的問題........................................................................................ 102

8.6 關於核電安全的問題........................................................................................ 105

8.7 關於城市交通的問題........................................................................................ 107



精彩書摘

  第一章傢世與童年
  口述史,就我的理解來講,就是以搜集口頭史料來研究曆史的一種方法。相較於一般文獻研究而言,它帶有更多“個性化”的特徵,而這種“個性化”的特徵所導緻的結果通常有如下可能:一是主觀帶來的觀點偏頗問題;一是輕率帶來的事實不符問題。前者是從被采訪者的角度來看的。舉例而言,在談曆史的過程中,必然牽扯到人的關係問題的研究。那麼,這當中我可能說瞭某些人的好話,亦可能說到瞭某些人的壞話,但由於這僅僅是以我個人的觀點而講述的,它所造成的觀點偏頗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後者是從采訪者的角度來看的。正是由於觀點偏頗問題的不可避免,整理者若隻是隨手一記,不進行曆史考證、事實校訂,不注意語言組織、文字推敲,那麼,它所造成的事實不符問題將是無可挽迴的。簡而言之,這裏麵需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方便、事情的真相,以及被采訪者的處境。
  我之所以同意做口述史這一件事情,並不是為瞭給自己樹碑立傳,而是因為我這一輩子經曆瞭很多的事情,這當中有成功的經驗,亦有失敗的教訓,若將之放到曆史的環境下來看,作為一個時代的縮影,這對於加深人們對曆史的理解、對人生的領悟是有意義的。對我而言,口述史的目的就是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一種麵對麵的親近和共鳴。
  1.1溯源:安徽望江與傢族交往
  我的舊傢在安徽望江,一個很小的村子裏麵,現在還有,不太大。它是古雷池所在地,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齣之地。它亦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之一,《天仙配》劇本創作就源自望江。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造就瞭淳樸憨厚、誠實守信的民風美德和獨具特色的“雷池文化”。由國傢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傢譜總目》,包含有《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記載有何氏上溯韆餘年的傢世淵源,其中安徽望江縣公山股,是我何維鍵支係的源頭。而望江何氏族譜,自元代天曆年間(1328—1329),始遷祖何本齋由四川遷安徽望江,作為本支一世算起,至記載有二十一世何維鍵生平和子孫輩部分情況,也近600年從未中斷。
  何氏傢族和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傢族關係十分密切,其中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皇帝老師孫傢鼐是同鄉加兒女親傢,進退與共;與洋務派代錶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係。芷舠公(何維鍵,1835-1908)的繼配孫太夫人自幼就是湖廣總督李瀚章(李鴻章之兄)的乾女兒。據說,迫於“清議”的李瀚章,不敢過度“提拔”自己親女婿,於是就竭力支持“乾女婿”芷舠公從政。傢族中傳說李瀚章初至湖北就任湖廣總督時,就曾親自到芷舠傢中,見年輕夫婦生活“儉樸”,又見芷舠精明乾練,從此給予關照和提攜。其後,芷舠公在李瀚章屬下達15年之久。芷舠公的父親何俊,即我們的高祖父,號亦民,是清道光壬午年間舉人,已醜年三甲第一名進士,點翰林,做過桂林府知府、直隸大順廣兵備道、江蘇督糧道、署江寜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江蘇布政使、護理江蘇巡撫等官職,身後給予正一品封典,誥授光祿大夫。俊公與李瀚章、李鴻章兄弟過往關係較密,而亦民公身後的墓誌銘,就齣自後來為晚清重臣的李鴻章的手筆。
  與何氏傢族建立最為密切關係的,是安徽壽州孫傢鼐的孫氏傢族。芷舠公的繼配孫太夫人既是李鴻章胞兄李瀚章的“乾女兒”,又是清道光辛醜年進士、江西瑞州知府孫傢鐸之女,即晚清官至內閣大學士孫傢鼐的胞侄女。傢譜上說,孫太夫人“性仁慈而治傢嚴謹,全傢主僕莫敢軼踰法度”;“芷舠公在任凡做齣有利於改善民生之決策而眾說紛紜時,孫氏夫人則力排眾議予以支持”;“傢族中凡有熱衷公益事項者,如捐糧、興學等,皆贊賞之”;“凡有人受災難而告知她時,不論遠近親疏都給予幫助,‘至老而彌篤’。”曾祖母孫太夫人在協調李、孫、何三個傢族的政治和經濟的相互往來,相互支持上,起瞭極大作用。何傢和孫傢間密切的親屬關係,再加上“三房”(我祖父何聲潤的一房)有一位“非常能乾”的我的祖母孫多霽,是江西候補知府孫傳鼎的次女,也是曾祖母孫太夫人的親侄女,又進一步促進瞭何、孫兩傢在經濟上的聯係。
  至於張傢,我的一個姑奶奶,即我祖父的一個姐姐,何維鍵(何芷舠)之女,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胞侄,直隸天津府道張之淵第三子,光緒已醜恩科舉人,內閣中書張楙聯姻。張之洞“西學東漸”的思想,興辦實業、興辦教育的舉措,影響到何芷舠晚年在上海興辦工業、開辦私立持誌大學。“姑奶奶”本人沒有子女,早年守寡,長期住在我祖父何聲潤傢。“姑奶奶”的文學修養很高,善於繪事,為人正直,在傢族中威信極高。何傢子侄,均十分敬畏這位親姑母。因此何傢與張傢也有著姻親關係。
  1.2身世:寄嘯山莊與十裏洋場
  我真正的舊傢,在揚州何園。說到何園,這裏有一個故事。金庸先生撰寫的《鹿鼎記》第三十九迴寫道,“韋小寶做瞭欽差大臣,衣錦還鄉,當地官員建議他在揚州一定要及時行樂,以洗當年‘胯下之辱’。韋小寶心想倒也有理,笑道:‘依你說,那行轅設在何處纔是?’那道颱道:‘揚州鹽商有個姓何的,他傢的何園,稱為揚州名園第一……。’”據書中所言,那園子棟宇連雲,泉石幽麯,亭捨雅緻,建構精美,一看便知每一尺土地上都花瞭不少黃金白銀。韋小寶幼時常到他傢高牆外走過,聽到牆裏傳齣絲竹之聲,十分羨慕,隻是無機緣進去望上一眼。……”有趣的是,我曾見到金庸先生。嚮他說這不符閤曆史真實:“韋小寶是康熙時代人,而何園是我的曾祖父汝持公修建的園子,始建於光緒九年。我曾祖父是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時代的人。他也不純粹是鹽商,而是管鹽務和海關的道颱。”
  我的曾祖父何芷舠仕途較順,從知縣一路做到三品道颱,曾做過湖北的江漢關監督、漢黃道颱以及揚州的兩淮鹽運使等。1883年49歲的何芷舠就辭掉漢黃道颱官職,轉而來到揚州從吳氏購得片石山房,其中包含瞭石濤的傑作,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山”。大大地擴建瞭一番,花瞭13年修成瞭人稱“晚清第一園”的何園,當時名字叫“寄嘯山莊”,很多人認為他此舉是退隱,因為“寄嘯山莊”取自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和“登東皋以舒嘯”,更多人以此推測他是看不慣官場黑暗,想做陶淵明瞭。
  何園將西方建築特色帶到瞭東方文明古國,並吸收中國皇傢園林和江南諸傢私宅庭園之長,又廣泛使用新的材料,使其博采眾傢園林之長而有所齣新。因此,何園也是揚州大型私傢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2005年,中國文物學會會長、著名園藝專傢羅哲文稱之為“晚清第一園”。
  何園雖好,但在清末動亂的年代,它並不是久居之所。大約在1901年,年近70的曾祖父何芷舠突然由何園齣走,率全傢三代挾巨資移居十裏洋場的上海,從事起振興工業、救國利民的重大活動。原因是,痛感八國聯軍、辛醜閤約之大敗,而身挾巨資的一介書生,再不能以詩酒自娛,以何園而終老。
  ……

前言/序言

  引言
  何祚庥,原籍安徽望江縣,1927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廿七)生於上海。先生齣生在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傢庭,曾祖父何芷舠曾從知縣一路做到三品道颱,當過湖北的江漢關監督、漢黃道颱以及揚州的兩淮鹽運使等。然傢道中落,1901年,年近七旬的何芷舠突然由何園齣走,率全傢三代移居十裏洋場的上海,從事起振興工業、救國利民的重大活動。1929年,何世傑(先生的父親)英年早逝,先生隻得由母親黃氏兆蕖撫養長大。為完成父親“重振傢業”的遺願,先生自幼刻苦勤奮,年十五,考入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年十八,考入國立交通大學化學係,後於1947年9月經轉學考試進入清華大學物理係學習。
  1951年,先生從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被分配至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教育處,在於光遠的領導下工作。1952年,中宣部成立科學衛生處,趙渢任處長,先生又被調到該處,成為那年這個新成立的部門“唯一”的組員。後來,由於衛生工作係統越來越多,就把科學衛生處改組為科學處,而將衛生工作分齣去瞭。
  在中宣部的五年工作期間,先生接觸到許多具體而深刻的有關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瞭他將哲學的方法論運用於實際科學工作的熱情。1956年,錢三強親自點將,將先生調到核工業部原子能研究所,在彭桓武、硃洪元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有關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1959年,國傢為培養精於核心技術的專業人纔,將何祚庥先生在內的一批科學工作者派往杜布納聯閤原子核研究所,學習蘇聯先進的粒子物理研究。在學習的兩年時間裏,先生寫齣數十篇高質量的論文。後於1960年初鼕應召迴國,從事有關氫彈的“乙項任務”的研究。1961年底,為推進原子彈的研究進程,又被安排到有關原子彈的“甲項任務”研究之中。1964年10月,先生先後在河南的羅山和信陽參加四清運動。通過與妻子慶承瑞的書信往來,先生瞭解到我國基本粒子的研究進展,四清運動結束後,便很快投入到有關層子模型和復閤粒子量子場論等物理方麵的研究中。1980年,中國科學界首次舉行差額選舉,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時年53歲。
  近三十幾年來,先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藝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若乾理論問題,以及當代經濟建設所應關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發錶文章,並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協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總括先生的人生曆程,不難發現,他一生追求革命,追求科學。這種追求是積極嚮上的,是不知疲倦的,是從未間斷的。按照樊洪業先生的說法,何先生在書齋內追求的是科學的真理,書齋外追求的是革命的真理,因此,樊先生將本書名定為《書齋內外盡窮理》確是比較貼切的。可以說,正是在這種不懈的追求中,成就瞭何先生作為革命者、作為科學傢和作為社會活動傢的一生。
  首先是追求革命。在何祚庥齣生成長的時代,近代以來的中國積弱積貧,早已腐朽不堪。在他不到4歲時,就發生瞭“9.18”事變,10歲時,日寇大舉侵華,中華民族完全陷入傢破國亡的危局之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於是不分尊卑貴賤,救亡圖存遂成為革命的代名詞,也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鐵肩道義。
  革命就需要一種理論指導。何先生是幸運的,因為他在那樣一個各種思想激烈綻放的年代,在其世界觀、人生觀即將形成的緊要關頭,較早地接觸到瞭馬剋思主義。馬剋思主義突齣的理論魅力、科學魅力和真理魅力深深地吸引瞭他,也從心靈深處徹底地徵服瞭他。正是從那時起,他由一個充滿愛國之情的熱血青年逐步成長為一個馬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這也是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為代錶的許多中國共産黨人的共同道路:革命的衝動首先來自對祖國、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樸素情懷,爾後接觸到馬剋思主義,並自覺地以馬剋思主義為武裝,躬身實踐。
  更重要的是,從入黨的那天起,何先生就再也沒有彷徨、沒有動搖過,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如一地信仰馬剋思主義,追隨共産黨,可以說,正是這份對革命事業的執著,對國傢前途命運的專注,成就瞭他作為一位革命者的高尚品格。
  從事革命,自然離不開手段,特彆是技術手段,而深藏在技術背後的東西就是科學。自19世紀的魏源為師夷長技以製夷而奔走呼號後,在素有修齊治平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中,鑒於西方的堅船利炮而使中國受盡屈辱,便逐步形成瞭科學救國的理念。何先生自然是認同這一理念的。他從中學時起,就選擇化學為自己未來的主攻方嚮,而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又毅然離開他所熟悉的上海,來到清華大學改學物理。
  當然,清華大學的何祚庥,已經不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何祚庥瞭。他是抱著追求革命、追求科學的雙重目的來到北京,並且改學物理的。當年,救國需要科學,現在,是革命需要科學。美國的原子彈震驚瞭世界,也引起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強烈關注。掌握原子彈背後所隱藏的科學原理,是中國知識分子力所能及的,也是無論救國抑或革命,都必須的。隻有從這個角度,我們纔能理解何先生為什麼在清華大學時,一邊乾革命,一邊搞學習,而且學習成績不錯;也纔能理解為什麼他在中宣部工作5年之後,又選擇迴歸科學工作,而且首選的是核科學。
  有人曾經總結過人生為何會失敗的三條原因:第一是目標選擇飄忽不定;第二是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第三是閑暇日子漫不經心。反之纔可望成功。何先生正是在這三點上錶現齣過人之處:他的目標是始終如一的,他的思維是睿智敏捷的,他的工作是勤奮用功的。曆史上許多科學傢“靈感加汗水”的成功模式在他這裏同樣應驗。
  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之目的,在於推翻一個反動的舊政權,但革命成功之後,麵臨的便是建設問題。隻有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經濟新秩序,極大地提高生産力,纔能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翻身得解放。這樣一來,過去作為一個革命者的何祚庥,便必然地轉嚮作為一個建設者的何祚庥。
  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難的、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業,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開拓,也就是需要不斷改革。其實革命就是激進的改革,而改革隻是溫柔的革命。這就需要直麵建設中所遇到的各種各類的社會現實問題,也就是需要理論聯係實際。
  何先生在學生時代就參加瞭革命,加之後來到中宣部從事5年的具體管理工作,對於如何理論聯係實際,自然駕輕就熟。因此,不管何時何地,他都十分注重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尤其是圍繞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他不斷思考,不斷從機製建設、製度設計上,獻計獻策。這種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熱切關注,成就瞭他這位社會活動傢。
  這裏應該指齣的是,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發生的許多問題,其實都涉及到科學技術,或者說,這些問題正是科學技術進步極其廣泛應用所引發的。隻有同時具備良好政治素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纔可能正確理解這些問題的實質、成因及後果,也纔可能提齣富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而這正是何先生之優長。
  總之,聆聽瞭何先生的口述之後,你會發現,他是一位閤格的革命者,一位成功的科學傢,也是一位富有遠見的社會活動傢。能夠將這三重品格集為一體的曆史人物,其實是不多見的。因此,如何將個人奮鬥融入社會,融入社會主義建設,融入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在恩格斯所說人類曆史發展的閤力方嚮上做齣我們每個人的分力貢獻,當是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經驗。
  先生自2014年2月24日起至2015年3月21日止,在其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宿捨黃莊小區院士樓寓所,先後接受我們采訪共十次,賈珍珍負責記錄,初稿因張煌齣國由賈珍珍整理。在初稿的基礎上,我做瞭進一步的整理,再由先生作校對與補充。訪問期間,在先生的引薦下,賈珍珍曾前往天津,對其學生時代的同窗黃孝同先生(後改名黃新)進行過一次拜訪;2014年5月9日,在北京清華大學,參加先生關於《在中央宣傳部的工作》的一次迴憶講話;2014年6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參加先生有關政治經濟學的一次會議討論。以上為采訪工作提供瞭重要補充。
  本書在采訪、成稿過程中,何先生的助手李靜女士提供瞭大量幫助,國防科技大學國傢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的張煌博士參與瞭前期籌劃準備工作。尤其是何先生的夫人慶承瑞老師,作為一位與先生具有共同的革命與科學追求、共同人生旨趣、共同爽朗性格的物理學傢,為我們深入理解何先生的革命工作、科學研究工作和社會管理谘詢工作做瞭耐心細緻的釋疑解睏,在此一並緻以誠摯謝意。
  劉戟鋒2015年7月25日於長沙
  後記
  2014年春節前,我們接到任務,湖南教育齣版社要齣版一套《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的係列叢書。何祚庥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協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從事粒子理論、原子彈和氫彈理論的研究,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哲學問題,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科學方法論研究事業的早期開拓者之一。
  除瞭這些光鮮的頭銜,何先生還在教育問題、僞科學問題、核電安全問題、經濟政策等社會問題上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也因此被理論界稱為“兩棲學者”。為此,叢書編委會希望我們能夠對何先生進行訪談,並以口述史的形式將何先生對曆史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寫入到叢書之中。
  當接到這個訪談的任務之時,我們其實是有些忐忑的。一方麵,作為中國科學界的“重量級”元老,何先生能否抽齣寶貴的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不得而知;另一方麵,口述史的訪談部分需要的時間周期比較長,而當時的何先生已經高達87歲高齡,他的身體狀況是否允許,我們也沒有太大的把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將我們的口述史訪談任務詳細地闡述給何先生後,他欣然地接受瞭我們的提議,並仔細地與我們探討有關口述史的目標定位與結構安排。
  如何先生所言:“我之所以同意做口述史這一件事情,並不是為瞭給自己樹碑立傳,而是因為我這一輩子經曆瞭很多的事情,這當中有成功的經驗,亦有失敗的教訓,若將之放到曆史的環境下來看,作為一個時代的縮影,這對於加深人們對曆史的理解、對人生的領悟是有意義的。對我而言,口述史的目的就是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一種麵對麵的親近和共鳴。”於是,在何先生的秘書李靜秘書的協調下,我於2014年春節後,來到瞭北京中關村黃莊小區院士樓,何先生的寓所,對其進行瞭第一次訪談。
  何先生的革命經曆、科學成就及社會貢獻,本書都有清晰的介紹,且不贅述。我想將在訪談過程中何先生的一些點滴在書的最後記錄上,正是這些不經意的“小舉動”,給我留下瞭非常自然、親切,而值得一輩子學習的深刻印象。
  一是平易近人的待人之舉。
  第一次訪談是在2014年的鼕天,記得那一天北京的天氣很冷,因無法預料路上的交通是否阻塞,我隻好早點齣發,比之前與何先生預約的時間(八點半)早到瞭十來分鍾。登上電梯,按響瞭何先生傢的門鈴,連按瞭兩次,心裏有點後悔,想著老先生可能還在休息,這樣會不會打擾到他。正在心裏自責,誰知,沒過多久,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先生打開瞭門,我還沒來得及自我介紹,他便先打起招呼來:“你好,我是何祚庥,裏麵請坐……昨天寫稿子寫得有點晚,讓你久等瞭,對不起。”他一麵解釋最近正在寫的稿子,一麵帶我到客廳的沙發就坐,絲毫沒有一點盛氣淩人的架勢,就好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平常人模樣。
  還記得有一次訪談的時間比較長,結束後何先生看瞭一眼掛在對麵牆上的時鍾,對我說:“今天講的比較多,都過瞭飯點瞭,外麵不好吃飯,你就留下來一起吃吧!”超時的訪談讓老先生誤瞭飯點,這本是我的責任,內心也很是歉疚,但何先生卻處處替我著想,擔心我過瞭時間沒有地方吃飯。
  二是一絲不苟的工作之態。
  在之前查閱何先生的相關訪談中,我就瞭解到他是一個“工作狂”,而通過對何先生的訪談,我更加想強調他那一絲不苟的工作之態。猶記得第一次拜訪何先生,他就對我們的訪談工作重點提齣瞭一個環節,即每一次的訪談之前都必須將采訪的提綱通過郵件的形式提前一周左右發給他,並將上一次訪談整理的初稿發給他看。我當時覺得何先生有可能隻是隨口一提,畢竟他每天有那麼多事情需要處理。但當幾天後收到何先生整個稿件“密密麻麻”的補充與修改的時候,我的心情可以用驚喜與感動來形容。我的初稿是電腦打印給何先生送去的,盡管當時也通過郵件給老先生發送瞭電子版本,但或許是電子修訂模式的不習慣,老先生是在我給他的紙質版本上一句話一句話的手寫修改,並對不完善的地方進行詳細的補充說明的。我實在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年近90歲高齡的老人。
  在談到他的老同學黃新(黃孝同)時,為瞭讓我加深對黃老先生的認識,何先生還特地打電話幫我約黃新,讓我到天津拜訪一下黃先生,以增加談話中人物的立體感。的確,在赴天津進行采訪的過程中,我漸漸對何先生的個人經曆、思想感悟有瞭更加全麵的認識。同時,我也從何先生的身上學到瞭對待工作時所需要的一絲不苟的態度。
  三是執著堅毅的治學之誌
  還記得在最初的訪談中,何先生就跟我提過,他早年與羅勁柏閤作撰寫過《馬剋思主義再生産理論的數學分析(一)、(二)、(三)》。這三篇論文對馬剋思列寜提齣的擴大再生産的數學模型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用嚴密的數學公式,證明瞭幾個重要的結論,如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生産,要使擴大再生産能夠不斷實現,必須優先發展生産資料的生産;理論上並不排斥在某些年代、某些時期,也可以齣現消費資料優先增長的情形,但這種情形不能維持太久,要依據當時的生産資料在國民經濟中已達到的比重來確定;技術的進步、積纍的增加,以及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等,都促成生産資料的優先增長。近年來,他想要嘗試對市場經濟學的綫性供需模型進行重新的解讀,目的是初步將當代經濟學研究裏得到較多人認同的五大理論,即勞動價值論、邊際效用論、有限需求論、科技進步論和交易成本論,用參數的方式,統一在一個討論市場價格和交易量關係的供需均衡模型新解之中,而且有望進一步采納、吸收前人獲得的許多成就,並比較評判他們的成敗得失。
  的確,這是一項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工作,但同時,由於它需要將勞動價值論和邊際效用論統一在一個理論框架之中,這種“統一”所涉及的原理亦是復雜的。然而,何先生並不是簡單地提齣瞭這一想法,而是通過這兩年不斷地研究文獻、開展研討、發錶論文,將這一理論不斷深化,並在今年9月,劉戟鋒教授、趙陽博士和我三人應約到他傢進行拜訪的時候,將其新書《何祚庥論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樣書贈予我們。在對何先生的治學之誌上,我想,何先生的夫人慶承瑞老師在《何祚庥論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後記中對麥迪森、庫茲涅茨的評價也同樣適用於何先生,那即是,不僅是社會科學界,即便是自然科學界,也應該嚮這本書的作者……學習,學習他們對科學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科學方法。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