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余世存:微观国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老子:闲散地生活,才能收获。
孔子:把学习跟人生相结合,学习是人生至上的价值。
庄子: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
墨子:做一个普通人,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易经》:读易经,是对我们自身感觉心智的锻炼。
《礼记》:人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宝藏;人要修行,实践;人要逍遥游于社会自然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面对这些每个人不可不解的生命课题,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生命的沉淀。
那些自发的、灵动的、美好的东西,不应该从现代人的生命里消失。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目?录
序?/?001
老 子
赤子之心,见素抱朴
反智的人生?/?003
无为的人生?/?008
多藏必厚亡?/?012
《道德经》的病理认识?/?016
经典中的成功学?/?020
世界是自己的?/?023
我为什么要写《老子传》?/?027
庄 子
世道再坏,
人也可以追求内在超越
浮生如梦觉几分?/?033
天下沉浊不可庄语?/?039
什么是逍遥游?/?045
人世的自觉?/?051
怒者其谁的平等?/?057
孔 子
入世而生动
夫子自道?/?065
人生的准则?/?070
人在伦理之中?/?075
学习的至上价值?/?080
谁还记得果仁??/?084
孔子为什么反而不倒??/?089
孟 子
健旺的生命力量
孟子的时间观?/?099
舍我其谁?/?105
人生的乐趣?/?110
民贵君轻的大丈夫?/?115
孟子眼中的道?/?121
墨 子
平民的理想主义
日常生活演绎出的理性?/?129
什么是命运??/?133
贱人的自性和自信?/?138
疾病的哲学?/?142
墨守的意义?/?146
致歉墨子?/?150
韩 非
玩弄权术与勇敢发声
言说的困难?/?159
时代变了?/?164
如何死法与心性相关?/?169
面对人性黑暗怎么办?/?174
人生社会的时势权力?/?178
易 经
中国人的创世记
我们的空间意识?/?185
我们的时间观念?/?191
不知春去几多时?/?197
人乃自然之子?/?203
乾坤与人?/?209
为什么要回到《易经》?/?215
2013祭炎帝文?/?225
2014祭炎帝文?/?228
礼 记
止于至善的东方“启示录”
藏修息游的人生教育?/?233
什么是美好社会?/?240
人身之射与道极高明?/?247
儒行的意义?/?253
什么是大学之道??/?261
我们的世界图景?/?267
后 记
普通人有权与闻的资源和能量?/?281
经典阅读是一种责任?/?287
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292
先觉者乃敢特立而独行?/?301
我们的创世记?/?313
反智的人生
说起老子的《道德经》,很多人以为老子在其中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反智。不仅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学人把老子归为“反智”一派大加嘲笑或批评,就是一些思想史家也作如此观,如余英时先生说,“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事实上他的重点却在‘无不为’,不过托之于‘无为’的外貌而已。故道家的反智论影响及于政治,必须以老子为始作俑者。”“我曾指出《老子》书中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反智的阵营;而这种反智成份的具体表现便是权谋化。”……我们普通读者读老子,也常常困惑于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绝顶聪明,却又那样明确地表示要“绝圣弃智”。
老子真的反智吗?
看老子的教诲,似乎真的如此,“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绝仁弃智,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那么智慧,为什么要反智呢?老子真的反对他拥有的智慧吗?我们需要这样想问题,而不是如余英时那样从表面的字句中去推论出老子是一个权谋者和独裁者,“老子在此是公开地主张‘愚民’,因为他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份的知识就没办法控制了。老子的‘圣人’要人民‘实其腹’、‘强其骨’,这确是很聪明的,因为肚子填不饱必将挺而走险,而体格不健康则不能去打仗或劳动。但是‘圣人’却决不许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虚其心’)和坚定的意志(‘弱其志’),因为有了这两样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会轻易地奉行‘圣人’所订下的政策或路线了。”余英时的老子观有相当的普遍性,即断章取义,为己所用。
要知道,老子绝非矛盾得人格分裂,孔子称道过,“老子犹龙。”“圣人”在老子笔下也绝非如余英时推论出的是一个独裁者,相反是一个“功成而弗居”的德者。只要看看《道德经》中有关圣人的表述就清楚,“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关于老子反智的矛盾、困惑甚至不需要从老子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只要我们反求诸己,我们就能明白老子的“反智”并非反对“智慧”。只要看看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技术、工具充斥日用,一方面是大量的修行、养生言论,是相互提醒告诫要“安顿”、“平安”、“静好”等等的智慧,我们就大体明白老子的反智并非指智慧。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老子对知、智、明三个字的用法是有区别。老子的“知”,一般指“了解”、“知道”,这不是他所要否定的。老子否定的知,是人的欲念。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的“智”,正是老子强烈质疑和反对的,他是指“以知识为工具而行诈伪之事”的“巧智”,是我们常说的耍小聪明。至于智慧,老子一般用“明”来表示,是体“道”知“常”的最高智慧。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老子的“愚”,并非愚昧,而是朴实无华的意思。
为老子“反智”正名,对我们普通人也有重要的意义。这让我们更加明白,以老子的智慧,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感同身受,他跟我们一样反对独裁者、专横者的自作聪明。我们应该把加诸老子身上的阴谋色彩去掉,恰恰相反,老子是反对阴谋、权术的,老子要求的,是真正的智慧。
甚至智慧,在我们文化里未必是一个好的人生品质。从孔子开始,中国人都喜欢笨一些老实一些的人。孔子弟子多多,但他最喜欢老实的颜回。我曾经说“活到今天,越来越理解孔子的人生,其中尤其理解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人们都太聪明了,因此张狂、投机、势利,追求一夜暴发,三五年有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我多次告诫自己和身边的年轻朋友,要笨一些,勤奋一些,要做足笨工夫。”这其实也是对老子“反智”的极好解释。当然,苏东坡、郑板桥更沉痛地说过,“难得糊涂。”
诗人穆旦晚年有《智慧之歌》:“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这样的诗文同样是沉痛的。
因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有很多选择,维特根斯坦曾说,希望自己既明智又好。可见,西方思想家也注意到,智慧不一定就是好的。
至于老子的“反智”,我后来更发现,老子对一般智慧确实看不大起。从天地四时四方之学来说,跟孔子克己复礼归仁不同,老子是绝仁弃智的。我们说过,仁属于东方之学、春天之学;礼属于南方之学、夏天之学;智属于北方之学、冬天之学……孔子希望走向活泼泼的春天夏天,老子则放弃一时一地的归属,他希望的是归于道,归于圆满。
这也是现代人念兹在兹的,人是目的。人生不应该过成“类人孩”,不应该过成“书斋”的科学家或知识分子,不应该过成官家商家,不应该过成虚无的中年人或阴谋的老人……因为一个孩子还不是一个人,一个科学家、大师和知识分子还不是一个人,一个官家商家还不是一个人,权谋、虚无还不是人……人实际上是你,是我,是那个为遥远的全称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世的自觉
先秦儒家孔孟的书以讲道理为主,他们也谈论自己,但那种谈论是活泼的、流动的、生发的,虽然在君王的炫耀面前他们的自我期许不免有酸涩之嫌。墨家谈论自己时则多有金石之气,其大义凛然可谓能够使贪者廉顽者立怯者勇。道家的老子几乎绝口不谈自己,这一缄默的意味是由庄子来揭示了,庄子的感觉是苦涩的。人性的精神发育正在其中,酸涩属于青春、春天、东方;辛辣属于成年、秋天、西方;苦涩则属于壮年、夏天、南方……对人生社会的不同感觉导致了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跟悉达多王子相似,庄子的出身也是高贵的。研究者多认为,庄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楚庄王的后裔,只是距楚庄王二百多年后的庄家已经破落了。历史的因缘或吊诡在于,楚庄王的故事,“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几乎是其家族的一个规律,到庄子生活的楚威王时代,庄家只有一个叫庄跷的武将闻名于世,庄跷的开疆拓土使千年后的毛泽东还写诗称道,“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跷流誉后……”千年后我们可以猜想,以先秦中国人恢弘的视野和感应强大的心理,庄子或者承受着家族的荣光,也跟悉达多王子那样明了自己的使命。
跟孔孟们相比,庄子有着极为穷苦的“屌丝”生活。他虽然也曾当过漆园小吏,但生活是穷窘的。据说他的衣服穿了几年还在补着穿,鞋子的后跟磨光了还在拖着穿。妻子经常跟着他处于半饥饿状态,为此,庄子曾不得已到监河侯家里借粮。监河侯说,“好啊,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后,就借给你三百金,你说好吗?” 庄子说:“我昨日来的时候,路中有呼救声,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压下去的地方,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就问它:‘鲋鱼啊,你这是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能取一斗水救我吗?’我说:‘好。我马上到南方吴越游走一番,请他们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好吗?’鲋鱼气得要死:‘我失去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现在我只需一斗水就可以活命。您这样敷衍我,那还不如到干鱼铺子里去看我挂了的模样!’”
跟一般人不同,比如李白、杜甫以降的读书人或穷屌丝们,在此情形下仍不会得罪监河侯一类的“人物”,但庄子不在乎这一得失,他要当面揭穿这些人物的虚伪。虽然代价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但庄子受了这样的打击,竟然想通了一切。就像悉达多看到生老病苦而要去寻访大道一样,庄子是在苦难面前有“目击道存”的彻悟,他因此没为妻子的死亡而悲伤太久,而是“鼓盆而歌”:“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说,妻子刚死的时候,他何尝不慨然流泪,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他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庄子的通达并非自以为是的“看透”,而是在苦难中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学家司马迁说庄子对任何学问都研究过,“其学无所不窥。”这应该是真实的纪录。这种努力在当时人人都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环境里,可以说是“逆流而动”。大概知道庄子的身世,也知道庄子渊博的学问,使得一些君王也能容忍他的穷窘苦相,面对他的抢白讥讽而无可奈何。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魏王,魏王说,“庄先生怎么这么狼狈呢?”庄子说:“我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读书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狈;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贫穷而已。这就是所谓没遇到好时代的现象……”庄子还在魏王面前毫不客气地指明时代的昏乱,“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但庄子的努力荣耀了大道,使人世的大道显示其力量。楚威王也开始知道了庄子的份量,他派使者却迎请庄子。司马迁的记载是,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这样的人生选择在今天仍在考验每一个人,我们时代仍有人愿做郊祭或太庙的牺牲,在台上一脸正经地装扮做秀,以上台表演为人生的目标。庄子自己记载的这一事件是,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但大夫认知的道理却未必能够实行,一般人也不易实行。庄子的朋友惠施也是,在一次去梁国想去拜访做相国的朋友惠施时,有人跟惠施说恐怕你的朋友是来取代你的,惠施听信了命人搜查庄子,庄子就去跟老朋友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看破名利富贵的庄子是真正理解了富贵的某种本质。曹商在他面前夸耀说,“住穷弄窄巷里,因为贫穷而要编织鞋子,这不是我曹商所能耐的;出门见君王,获其欢心,赏车百乘,这是我老曹的本事。”庄子回敬,“听说秦王有病,悬赏说能够消除他身上肿痛的,赏车一乘,替他舔痔的,赏车五乘,治疗越下,赏车越多,难道你是给秦王舔菊的吗?你走远点吧。”
只可惜,曹商乃至一般人都不理解庄子的话,他们即使同意庄子,也未必接受庄子的人生选择。庄子希望人们接受本真的生命,在他看来,在一个乱世,尤其需要人们葆全生命。这个毁灭生命本真灵性的乱世却被人为地“养食”并“衣以文绣”,被人们说成是发展的时代、占有的时代、消费的时代……但庄子说,方今之世,仅免刑焉。
庄子的选择不仅跟一般世人有别,也跟悉达多王子的选择有别。后者是明了苦谛而寻找解脱之道,庄子是明了苦谛而去经验人生诸苦。他们也有共同点,悉达多王子的选择是涅槃、弃绝,庄子则是坐忘、心斋;但庄子仍跟普通人一样经验着人生,他只是告诫说在经验中不要忘记大道。就像龟一样,龟贵为神龟并非大道,龟在烂泥中摇头晃脑才是大道。即使烂泥中有苦,那也是生活,也是存在的生命,也是本真的生命。
日常生活演绎出的理性
读墨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完全立足于现实生活、日常实践。他的书中充满了木鸢、车辖、咫尺之木、方圆、规绳、陶者、穴师……这类市井话语。他有名的“所染”开篇即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中抽象出普遍的道理,并运用到历史现实中去。“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他最后感叹:「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墨子从染坊这一行业联想到人生社会的环境、交往对人的影响。
这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偏好,从一点一个细节出发去把握万事万物的结构;比如当代人从《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等电视剧里去认识官场、爱情的本质或韩国、美国社会的生态,国人从《西游记》一类的人物命运中去把握中国社会的秘密……但墨子的高明处在于,他比一般人走得更远一些。他的抽象性演成了一种了不起的理性、逻辑,后人尊称为墨辩逻辑,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并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三大逻辑。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说,求故胜当波斯王。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胜过当波斯王。墨子的思想跟德氏有相似处,《墨经》中说,“巧传则求其故。”即对世代相传的工艺技巧,要探明其缘故。也许正是这种求知心,使墨子发展了我们中国人极为罕见的理性,他成为我们中的异类。
墨子感慨,“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子不仅求其所以然,还把理性精神上升到极为抽象的层面。他的工作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们看他的很多判断都似曾相识,如“知,材也。”“知,接也。”“身观焉,亲也。”“闻,耳之聪也。”“久,弥异时也。”“传受之,闻也。”……到了“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就有了思辨,有了分析综合的活动。……而到了“中央,旁也。”“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就出现了认识的飞跃,进入到思维的自由王国里。墨子意识到,一个事物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事物的周边,这是异于传统和常识的卓越见解,从中不难理解那些中心主义者的自大。后来的惠施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而对点的理解,无厚而最前,不仅与欧几里德对点的定义相似,而且明白预示了由一点开始生成大千世界的本质。
由此可知我们跟墨子的距离。墨子跟我们一同起步,甚至他比不少“成功人士”或富贵二代的起点要低,但他从浅近处入手,持久地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思维王国的堂奥,收获了我们一般人少能窥见的大道至理。用墨子的话,“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我们以墨子的“兼爱”为例。他的兼爱思想就是从现实中收获的。我们今天知道,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情操、观念意识和社会主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很少直面“爱”这一话题,人们多谈论“恩”,多谈论忠孝,最多把爱跟“仁”放在一起讨论,仁爱,而仁爱在我们这里是以己为中心推衍开来的“差序格局”。人们很少像墨子那样谈论爱,墨子是我们中间的异数,在于他像耶稣那样要求“爱邻如己”,他的“兼爱”既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之号召,又是当代社会深入人心的“公益”“慈善”等人生社会价值的关键。现代很多志愿者意识到,在家国体系里,个人很难超乎家庭家族的利益,但在今天家国体系溃败的时代,个人的情感认同、爱的实现则自然而然地跟他人相联了。
墨子的“兼爱”思想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从现实中推断的。墨子说,“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的比喻极为现实而精彩,“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就是说,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墨子进一步的收获令人击节赞叹,他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爱别人并没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爱别人的同时也就爱了自己。他从事物的包容性中看到了爱的真谛。他还说,“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他从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上看到了爱能抵达的终极。
京东品牌就是保障!自营商品当天就可到货,我都很少去超市了!京东都承包了!
评分包装好很好 物流很快 书很喜欢der........
评分非常好,内容详实,讲解细致,包装精美,我很喜欢,值得推荐。
评分好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
评分通俗易懂,方便实用
评分相信此书和他的其他书一样可读性强。
评分京东品牌就是保障!自营商品当天就可到货,我都很少去超市了!京东都承包了!
评分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涨点知识,就是为了读读而已
余世存:微观国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