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信息社会与理念创新、分享经济与模式创新、科技进步与实践创新、互联网治理与制度创新等4个维度研判了信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模式、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深远影响。
信息社会发展重要的是理念创新先行,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理论体系。本书收录了杨培芳、梁春晓、段永朝、邱泽奇、胡泳、陈德人、张国华等论坛成员的文章,介绍了信息革命带来的“观念市场”、“意义互联网”等新理念,提出了信息生产力时代需要协同市场的新经济理论,研判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将重塑经济体系、知识体系与治理体系。
信息社会发展活跃的是模式创新催化,其中如火如荼的中国分享经济是典型的案例。本书收录了张新红、姜奇平、卢希鹏、高红冰、陈禹、马旗戟等论坛成员的文章,论证了共享经济是法国大革命以来伟大的产权革命,解释了“中国分享经济为什么这么火”,同时也分析了新旧经济比较、财富创造的源泉等。
信息社会发展核心的是技术创新,其中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表现尤为突出。本书收录了安筱鹏、王俊秀、余晓晖、何霞、方美琪、张国华、胡延平等论坛成员的文章,介绍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型智慧城市、天空互联网等的发展实践。
信息社会发展紧迫的是制度创新突破,其中互联网治理是制度创新集中的领域。本书收录了鲁春丛、汪向东、师曾志、朱巍、薛兆丰、阿拉木斯等论坛成员的文章,分析了网络赋权、电商立法、商业制度等重点问题。
本书还收录了国家信息中心团队完成的全球和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信息社会指数为0.5748,57个国家先行进入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749,全国共有38个地级以上城市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是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阿里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学术群体,聚集关注中国信息社会问题研究的一批著名学者及领域内专家,以“开放分享、相互学习、平等争鸣、文责自负”为原则,共同研讨信息社会发展问题,致力于传播信息社会理念、增进信息社会共识、创新信息社会理论、指导信息社会实践。
第一编信息社会与理念创新
杨培芳构建网络信息生产力时代的协同市场新经济模式3
梁春晓互联网革命重塑经济体系、知识体系与治理体系
——对信息技术革命颠覆性影响的观察15
段永朝意义互联网
——新轴心时代的核心思想22
邱泽奇中国“网民”
——完全的经济,一半的社会30
胡泳互联网与“观念市场”34
陈德人从马云“五新”之争看新经济的本质48
张国华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定义“征信”53
第二编分享经济与模式创新
姜奇平共享经济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最伟大的产权革命59
张新红中国分享经济为什么这么火64
卢希鹏当“随经济”遇到共享经济
——个人品牌时代来临72
高红冰从中美共享单车差异,看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77
陈禹财富究竟从何而来
——重读《国富论》,从共享经济引发的若干理论思考83
马旗戟旧经济与新经济89
第三编科技进步与实践创新
安筱鹏抢抓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战略机遇95
王俊秀新网商新时代104
余晓晖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115
何霞打造“互联网+制造”的新模式、新生态与新格局123
杨冰之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资产管理之道130
方美琪用认识复杂性推动人工智能研究136
胡延平天空互联网
——连接未来世界140
第四编互联网治理与制度创新
鲁春丛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155
汪向东电商扶贫的长效机制与贫困主体的获得感
——兼论电商扶贫的“PPPS模型”164
师曾志从互联网时代赋权与反赋权的角度谈谈
现代公益的特点174
朱巍数字经济带来的法治化挑战与建议178
薛兆丰商业制度决定一个时代的好坏184
阿拉木斯从摩拜单车看电商立法的细节式鸿沟188
国家信息中心: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7
第一章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概况193
第二章五大洲信息社会发展情况203
第三章全球信息社会测评结论210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7
第一章信息社会发展总体概况225
第二章信息经济发展概况232
第三章网络社会发展概况237
第四章在线政府发展概况242
第五章数字生活发展概况244
第六章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结论249
从信息技术的视野出发,人类的所有技术无非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一类是其他技术。广义的信息技术,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手段、技艺和方法,包括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手段,当然也包括当下渗透人们生活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我们将今天称为“互联网时代”,实际上依然低估了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热刚兴起之时,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在整体上仍处于工业社会的框架之下,其主要作用是优化提升工业生产,但并不会对工业时代的模式、体系产生根本性影响。当时人们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会让工厂生产与商场管理更有效率。结果呢?人们在期待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在诸如沃尔玛这样的大型商场购物更加方便之时,却怎么也想象不到,仅仅不到20年时间,沃尔玛模式就被淘宝模式取代了。
实际上,直到最近几年,许多互联网界人士才真正意识到,对于互联网革命,可能要从百年大计的视野重新理解,要将它作为一个世纪性命题加以思考。
互联网革命的意义,不亚于两百多年前的那场工业革命。由那场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进程,重塑了人类社会,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社会两百多年来的学科划分、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今,在互联网革命的影响下,工业时代以来产生的基本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都可能被重塑。今天的互联网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业体系内单一技术的升级,更是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浪潮,催生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群——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区块链、比特币等。这些技术大都基于互联网创新生成和发挥作用,又同时会对人本身的存在方式产生影响——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观念理想层面。在这样强大的力量推动之下,原有的构成工业社会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公司、知识产权等,所指向的内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它们能否继续以传统定义的形式存在下去,在今天已经是必须认真直面的问题。
在理事会要最后讨论这本书的内容时,我还没有想好书名。最后浏览一遍,便有一句话跳了出来:重新定义一切!果然,这个提名被一致通过了。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每年都要从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中选出一些文章,汇编成一本书。刚开始我们称之为年度报告,当然也可以算是一本文集,被选取的文章不一定有多高深的研究水平,有些甚至只是作者在某个讨论会上的即席发言。看似很随机甚至很随便,但集合在一起时便有了灵魂、有了主线。你可以从中感受清晰的时代脉动,攫取跳动的智慧火花,进而绘出迷人的知识图谱。毕竟,这是一群关注未来的思考者的思考结果。
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来得太快,而熟悉的东西又消失得太快,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变化越快,未来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多,人们对关于未来的思考的需求就会越强烈。机器人会不会让更多的人失业?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基因研究突破真的会让人的寿命延长一倍吗?大数据是否会开启一个新计划经济时代?共享经济是引领人类走向大同还是导致经济走向崩溃……当然,我也想问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切中要害、严肃认真还是似是而非、滑稽可笑?如果有答案,也许只能是:也是,也不是。
30多年前托夫勒夫妇在《未来的冲击》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在太短的时间内发生太多变化,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心理问题和精神上的不稳定。这个论断对于当下的中国和世界同样有参考价值。
对变化的渴望与对稳定的需要,始终处在对抗状态,这是这个时代的另一面。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理论、政策、治理显得滞后是一回事,理性而故意地拒绝接受变化是另一回事。好在这种对抗预计不会持续太久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要重新定义了。
动手写这个序之前,我没忘记上网搜一下关于重新定义都已经有了哪些书。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结果还是不免有些吃惊——好像大多数事物都被人家重新定义过了!从被定义项看,看到的书名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清单:
产品被重新定义了,比如汽车、自行车、马桶、冰箱、洗衣机、啤酒、住房,等等。
产业被重新定义了,比如农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股市、医疗、教育,等等。
要素被重新定义了,比如组织、人才、团队、安全、文化、战略、品牌,等等。
模式被重新定义了,比如商业逻辑、股权激励、薪酬绩效、营销、售后服务、无人商店,等等。
经济和社会被重新定义了,比如GDP(国内生产总值)、社会财富、世界、现代化、未来,等等。
人生被重新定义了,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就业、创业、旅游、养老,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就连定义的主体也被重新定义了,比如有人在重新定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大有“你敢定义,我就敢重新定义”之态势。如果较真儿拿起这些书翻上几页,很快就会哑然:原来熟悉的可以重新定义,不熟悉的也可以重新定义。
不管怎样,这是一件好事,毕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变化、思考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原来的定义过时了。
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与过去不一样了,所以需要重新定义。
在思考如何重新定义时,这本书也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是为序。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新定义一切”,这四个字带着一种莫名的召唤力,仿佛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思维之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固有观念、打开新视野的作品情有独钟,所以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了我的书单。 翻开书页,我被一种磅礴的气势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和行为的无形力量。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我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和严谨的论证,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想要传达的深刻洞见。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可能性”的时候,那种充满创造力的笔触。他似乎能够洞察到事物发展规律的潜藏脉络,并在其中发掘出那些不为大众所见的、令人激动的新方向。他鼓励我们跳出思维的定势,去拥抱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可能性,并为之付诸实践。这种积极的态度,对于身处变化中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盲点和局限。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决策和思考模式。我开始意识到,许多所谓的“失败”,其实并非源于能力的不足,而是源于我们固守陈规,未能及时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这种深刻的自我认知,比任何成功的经验都更加宝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地“刷新”了一遍。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似乎都找到了新的解法。我不再满足于浅显的答案,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探究事物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重新定义”,源于内在的觉醒和不断的探索。
评分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名字给吸引住了,“重新定义一切”。我一直是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所以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里面一定有很多不寻常的观点。拿到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想看看作者到底要怎么“重新定义”什么。 一开始,我以为这可能是一本讲科技或者哲学突破的书,毕竟“一切”这个词太大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腻,他更多地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他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用一种观察者的姿态,抽丝剥茧地展现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让我不禁拍案叫绝。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习惯”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时候,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习惯比作我们思维的“高速公路”,一旦建成,我们就习惯于沿着它快速前行,却很少去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小径”可以探索。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那些无意识的习惯,原来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我多少可能性。 书中关于“选择”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强调,我们所谓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被环境和过去的经历所“预设”好的。他鼓励我们去识别这些“预设”,并勇敢地做出那些“非主流”的选择。这种观点非常有颠覆性,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被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偏见所束缚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上的解放。它让我开始质疑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真理”,并鼓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了细微但重要的改变,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问题,仿佛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轮廓。
评分拿到这本《重新定义一切》,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想着可能又是市面上泛滥的鸡汤文或者空洞的理论。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去“告诉”你什么,而是通过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你自己去“发现”和“思考”。 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边界”这个概念。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物理的边界,而是深入到思维、情感、社会规则等各个层面,去揭示这些边界是如何被我们无意识地构建,以及它们又是如何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尤其喜欢他对“自我边界”的剖析,让我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的一个章节,关于“创新”是如何产生的,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的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意想不到”的突破,往往源于对现有规则的“误读”和“挪用”。这种观点非常新颖,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创新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创新并非总是需要宏大的愿景,有时也藏于细微之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共识”的形成时,那种令人信服的逻辑。他并没有将共识简单地视为一种集体意识,而是将其分解为个体认知的叠加和演变。这种分析让我对群体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集体讨论中的角色和贡献。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很多规则,并非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可以被质疑、被重塑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个维度,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重新定义一切》,一开始就有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让我好奇作者到底要如何“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绘一个虚幻的未来,而是从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出发,去挖掘那些被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逻辑。 作者在书中对“认知偏见”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细致地剖析了各种认知偏见是如何在我们做出判断时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我都因为这些偏见而错失了重要的信息,或者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书中关于“流动性”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僵化的思维和固守的模式是最大的敌人。他鼓励我们拥抱变化,保持学习的状态,并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方向。这种观点让我觉得,与其害怕未知,不如积极地去适应和拥抱它。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连接”时那种充满智慧的笔触。他并没有将连接仅仅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而是将其延伸到信息、知识、甚至理念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这种更广阔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让我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去质疑、去探究。作者通过他的文字,激发了我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看到了重新审视一切的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穿透迷雾的眼睛,能够更清晰地看见事物的本质。
评分《重新定义一切》这个名字,初看之下,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大词”感,让我有些犹豫,担心是否会是故弄玄虚之作。然而,真正翻开书页,我才发现,这并非一本哗众取宠的书,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理性探索,一次对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现实”的温柔解构。 作者在书中对于“价值”的定义,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他并没有简单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衡量价值,而是将其扩展到更广阔的维度,包括情感、体验、甚至是“无形”的贡献。这种重塑价值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以及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 书中关于“叙事”的力量,也是让我反复咀嚼的章节。作者深刻地指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叙事”来构建的。他鼓励我们去识别那些影响我们的叙事,并思考我们是否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具力量的叙事。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故事。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限制”时,那种出人意料的解读。他并没有将限制视为纯粹的负面,而是将其看作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催化剂。通过对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突破的分析,他展现了限制如何引导我们找到更巧妙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觉醒”。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和引人深思的提问,引导读者自己去触及那些最根本的问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脱离了某种思维的“惯性”,开始能够以一种更加灵活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