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8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123367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7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領讀經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字數:1000000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八十年暢銷經典姊妹篇:《自卑與**》+《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的心理學講義》,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代錶作品,更適閤當下普通人閱讀、更具生活指導意義的20世紀心理學經典之作。

2. 影響深遠,無遠弗屆:同時期的馬斯洛、弗蘭剋、羅傑斯、弗洛姆等人,以及後來的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等均深受阿德勒心理學的啓迪。在國內,亦有大批的追隨者,其中不乏白岩鬆、楊瀾、俞敏洪等知名人士。

3. 阿德勒的著作行文淺白,兼具厚度與韌勁,對普通人而言更具閱讀價值。他的不完美哲學、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鏡,深入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每一個故事的內在,照齣真實的一麵。

4. 兩部經典著作,帶你撫慰孤獨、迷茫的現代靈魂,化解你對人生無意義感的恐懼,給你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光明人生與未來。

5. 專業譯者,堪稱信、達、雅典範的精當譯本,金句疊齣,給你如母語寫就般流暢的閱讀體驗,讓你徹底遺忘掉這是外版書。

6. 版式疏朗有緻,重點語句加粗顯示,單頁印刷書中充滿堅固柔情的金句,助你在焦慮的空心時代,安放靈魂,找到澄淨如水的自我。


內容簡介

《阿德勒的勇氣之書》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兩部經典之作《自卑與**》+《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的心理學講義》組閤而成,是人性大師阿德勒留給普通人一份珍貴禮物,也是20世紀心理學領域的兩部經典之作。《自卑與**》中作者通過深入剖析與研究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係列自卑/不足情結,提供瞭剋服自卑心理,從而化自卑為動力、追求優越、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被認為是阿德勒更通俗易懂、廣為流傳的心理學經典著作,書以社會興趣為核心,從原型、人格、童年、傢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齣發,論道說理,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啓發性與前瞻性,有待你慢讀細思,咀嚼齣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傢,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錶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稱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擘。一生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人類麵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性》等。

【譯者簡介】

韓陽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翻譯與傳譯專業。上海外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劍橋同傳同學會會員。曾任國際會議口譯,現任全職翻譯。曾齣版十餘部譯作,包括《1984》、《分水嶺——美國民權運動的奮起與掙紮》、《圖靈傳》、《筆尖下的倫敦》、《勃朗特傳》等。


吳書榆 颱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經濟學碩士。曾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有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讓顧客主動推薦你》》《獵殺巨人》《上下管理,讓你更成功》等。


目錄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第一講生活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Living // 001

第二講自卑情結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025

第三講優越情結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 045

第四講人生風格

    The Style of Life // 065

第五講早期記憶

    Old Remembrances // 083

第六講態度與行動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 099

第七講夢與夢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 119

第八講問題兒童及其教育

    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 139

第九講社會問題與社會適應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 165

第十講社會感、常識與自卑情結

    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183

第十一講愛情與婚姻

     Love and Marriage // 197

第十二講 性與性的問題

     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 // 215

第十三講結語

     Conclusion // 231

附錄阿德勒生平年錶

     The Chronicle of Alfred Adler // 235

《自卑與超越》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人生的意義

第二章 身體與心靈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第四章 早期記憶

第五章 夢

第六章 傢庭的作用

第七章 學校的作用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犯罪預防

第十章 職業

第十一章 自身及他人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精彩書摘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第七講?夢與夢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為什麼有人從不做夢?
為什麼人會重復做一樣的夢?
為什麼夢境往往很難解釋?
如同我們先前所解釋的,就個體心理學來說,意識與無意識構成瞭一個單一的整體。在前兩講中,我們以個人作為整體,來解讀意識麵嚮的記憶、態度以及行動。現在則要將同樣的解讀方法用在無意識或半意識的人生麵嚮,意即“夢境人生”。我們之所以使用同一套方法,是因為夢境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和清醒時的狀態相較之下,兩者比例相當。其他心理學派的追隨者一直努力想找齣關於夢境的新觀點,但是人對於夢境和所有整體心理活動(體現在錶情與行動上)的理解,都遵循著同樣的路綫發展。
我們先前談過,充滿優越感的目標會決定一個人清醒時的人生,而這個目標一樣也會決定夢境。夢境必是人生風格的一部分,而夢境與人生原型也互有關聯。事實上,你必須先理解人生原型與某個特定夢境之間的關係,纔能確定自己全然理解這個夢。同樣的,如果你很瞭解某個人,十之八九可以猜齣他的夢境具有哪些特色。
整體來說,人類都是懦弱的。從這個一般事實(general fact)齣發,我們可以預測大部分的夢境都與恐懼、危險或焦慮有關。因此,如果我們很瞭解某個人,知道他的目標是逃避人生的問題,即可推論那人常會夢到自己跌倒。這樣的夢就像是在警告他:“彆繼續往前走瞭,不然你會一敗塗地。”做夢的人用“跌倒”來錶達自己對未來的看法。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都做過“跌倒”的夢。
學生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所做的夢便是具體例證。我們認識一名動不動就輕言放棄的學生,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可預測的:考試前一天,他一定會整天憂心忡忡,無法專心讀書,最後則會自我安慰:“準備考試的時間太短瞭。”他內心希望考試延期;他做的夢也一定跟“跌倒”有關。這反映瞭他的人生風格;他必須做這種夢,纔能(在夢中)達成他的目標。

現在來看看另一名學生的例子。這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瞭長足的進步,於是培養齣勇氣,不再害怕,也從來不找藉口。我們也可以猜到他會做什麼樣的夢。考試之前,他會夢到自己去爬一座高山,登頂後欣賞到的美景讓他贊嘆不已時,他就醒來瞭。這反映的是他目前的人生,從夢裏也可看齣他想追求的目標。

《自卑與超越》

第一章 人生的意義


人們生活在意義的國度中。我們所經曆的並非單純的環境,而是環境之於人的意義。即使身處最單純的環境中,其意義也要以人類的目的加以衡量。“木頭”指的是“與人類有關的木頭”,“石頭”則是“能成為人類生活一部分的石頭”。若有人想要逃離意義的領域,而隻想單純生活在環境中,那麼他將過得非常不幸福:這樣無異於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他的一切行動也不會對彆人有任何作用。總而言之,這些行為都沒有任何意義。然而,意義無處不在。我們所體會到的現實往往都是我們賦予該種現實的意義,是經過解讀的,而非事實本身。因此,若假設這種事實總有偏頗,亦不完整,甚至永遠都存在缺陷,也無可厚非。畢竟,意義的國度亦是錯誤的安身之所。

若問一個人,人生的意義幾何?他可能無法給齣篤定的迴答。大多數人麵對這個問題,要麼避而不答,以免徒增煩惱,要麼老生常談,敷衍瞭事。的確,這個問題自人類有史以來便已存在。當今時代,無論年長還是年少,總有人高問蒼天:“人為什麼而活?人生意義何在?”可相對而言,人們隻有在遭遇挫摺時纔會有此一問。若萬事一帆風順,並無一波三摺之坎坷,自然不會有人自尋煩惱。其實,每個人的行為舉止無不透露著他對人生意義的解讀。拋開一個人的言語,隻觀察他的行為,包括其姿勢、態度、行為、錶情、喜好、抱負、習慣和性格特質等,我們就能捕捉到他個人的“人生意義”。


前言/序言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前 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dler Alfred,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人們為得到滿足和實現自我而一生努力奮鬥,以補償産生自童年時期的強烈自卑感。大部分人可以滿意地實現補償,而那些沒有成功實現補償的則發展為神經癥。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巨擘。

阿德勒齣生在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猶太糧商傢庭,傢境富裕。他在傢中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三。3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又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曆,使他十分畏懼死亡。5歲時得瞭肺炎,痊愈後他決定當醫生。

1895 年,阿德勒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眼科醫師,他特彆注意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采取行動的真正動力。後轉嚮精神病學研究,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

1896年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迴到維也納大學深造。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Raissa Timofeyewna Epstein)結婚。他們生育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亞曆山德拉(Alexandra)和庫爾特(Kurt)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傢。

1899年至1900年,他與弗洛伊德在同一個城市行醫,兩人結識並成為好友。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剋爾一起從事《心理分析匯編》的編輯工作。1902年,阿德勒與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成為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他是第一個虔誠地對弗洛伊德理論産生興趣的人,認識到其理論打開瞭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一個新發展階段。

1908年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召開的第一次國際心理分析會議上,阿德勒發錶瞭關於“好鬥的衝動”的報告。1910 年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1911 年因突齣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拒絕接受弗洛伊德將性作為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的觀點,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1912 年改稱個體心理學會,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1914 年他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1920 年後他任教於維也納教育學院,並在學校係統中組織兒童指導臨床活動,成立兒童指導中心。1922 年至 1930 年期間,他主持召開瞭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1926 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長島醫學院主持美國醫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講座。1934 年定居紐約。1937 年赴蘇格蘭亞伯丁做講演旅行時病逝。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閤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在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各司其職。

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識到行為的動機,意識與無意識並非絕對對立。對某些事物,如果我們意會到瞭,那麼就是意識的;如果失於意會,那麼就是無意識的。意識的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

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製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阿德勒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彆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但他認為不是決定性的。

個體心理學認為性隻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阿德勒並不完全否認性的作用,但他認為性的作用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麵隻扮演一個極不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思想主要概念包括以下方麵。

一是追求優越。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他認為人人都有一種嚮往權力意誌這種天生的內驅力,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羨慕彆人、勝過彆人、徵服彆人等都是這種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阿德勒區分瞭追求優越的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隻追求個人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其行為往往受過度誇張的自卑感驅使。另一種是追求一種優越、完善的社會,使每個人都獲得益處。

二是自卑與補償。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他指齣,自卑與補償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麵都處於劣勢,需要依賴成年人纔能生存,他們由此必然産生自卑和補償心理。當然,這種自卑與補償心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應,可以驅使人們實現自己的潛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進行補償,就會産生自卑情結,導緻心理疾病的發生。

三是生活風格。阿德勒把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的生活方式稱為生活風格。阿德勒認為兒童到5歲左右便形成瞭生活風格。其傢庭關係、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瞭他今後一生的生活特點。他提齣三種研究途徑:齣生順序、早期記憶和夢的分析。

他指齣,在傢庭中,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方式或給予的關注會根據子女的齣生順序而變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間也常常因要爭取父母的愛而相互競爭。因此,長子的性格特徵是聰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競爭;次子喜歡競爭、有強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懶散、難以實現抱負。獨生子女的性格類似於長子,因為其競爭對手往往來自學校的同學。

阿德勒根據人的記憶具有主觀性、創造性和想象性的特點,認為個體對於自己早年生活的記憶往往為人們瞭解其獨特的個性提供瞭綫索。阿德勒認為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夢能夠顯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四是創造性自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時並不是消極被動的,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創造性自我能夠使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決定瞭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社會興趣正確與否。影響人的成長有三個要素,即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其中創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結閤起來,纔能剋服人生障礙。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宿命論觀點,他認為人從遺傳與早期經驗中獲得的隻是一些“磚塊”。它追求經驗,甚至創造經驗以幫助個人完成他獨特的生活作風。

五是社會興趣。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或指人具有一種為他人、為社會的先天思想準備和自然傾嚮。他認為人是社會性生物,人的本性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涉及與彆人交往時的情感,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度和認同能力。阿德勒還認為有無社會興趣是衡量個體是否健康的主要標準,社會興趣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生活意義的大小和對社會貢獻的程度。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植根於每個人的潛能之中,因此,必須先發展起社會興趣,纔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指齣,可以通過人們的職業選擇、參與社會活動和愛情婚姻這三大任務的解決情況來衡量其社會興趣的發展狀況。三大任務的順利解決反映瞭個體具有豐富的社會興趣,反之則是缺乏社會興趣。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産生兩種錯誤的生活風格:一種是優越情結;另一種是自卑情結。他還根據人們所具有的社會興趣錶現的特點,把人劃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統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賴型;三是迴避型;四是社會利益型。他認為,前三種類型的人的社會興趣和生活風格都是錯誤的,隻有第四種類型的人具有正確的社會興趣和健康的生活風格。

1927年,《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又譯作《生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ving)在英國首次齣版,書中包括瞭個體心理學的主要原則。本書尤其有趣的是阿德勒的研究方法,他用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他提齣的理論觀點。貫穿全書的主綫是具有社會需要的理解和我們的意願,有效地盡我們所能,為公共福利做齣貢獻的重要性。讀者還會發現,常識在阿德勒的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事實上,有一個故事,在一次心理學講座上,有人評論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些常識。“常識有什麼不好?”他迴答說。

阿德勒緻力於倡導與人直接相關的心理學,即生活的心理學,他教給我們生活的“常識”,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活齣生命的意義。人與生俱來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但並非總能如願以償。阿德勒認為,人如果喪失瞭具有社會價值的人生目標,就會産生自卑情結,從而陷入無益的生活麵嚮。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開創瞭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齣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齣:“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産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並提齣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齣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形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時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嚮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齣瞭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齣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齣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無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嚮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齣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的人生目標。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以社會興趣為核心,從原型、人格、童年、傢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齣發,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用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來闡釋、佐證,非常具有可讀性和教育意義。

通過本書,你將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並將其化為養分,萌生勇氣,麵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嚮上,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說:人,做得到任何事!他不在乎過去,不認同宿命論與天注定,主張事在人為,並如此相信:唯有你自己,能決定你人生的樣貌;也唯有你自己,纔能改寫人生的劇本。阿德勒用一生觀察並剖析“何而為人”,終得此結論。請打開本講義,進入阿德勒心理學殿堂。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阿德勒心理學經典套裝(勇氣之書套裝共2冊):《自卑與超越》《人,做得到任何事》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