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有心國學教授抽絲剝繭解讀中國姓氏文化
?有趣208幅趣味插圖詳解姓氏符號
?有料揭開姓氏背後的文化秘密
你知道:
哪個姓氏裏登基為帝的人數最多?
為什麼皇帝偏愛“黃”色?
為什麼“硃”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顔色?
內容簡介
“姓氏”一輩子跟著我們,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姓氏是什麼意思。本書作者深研文字學,為瞭讓大眾對自己的姓氏用字有所瞭解,以創意的體例,針對100個常見姓氏做的漢字解構和姓氏源流說明,搭配近韆個翔實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等古字形和208幅配閤漢字演變的精美寫實插圖,實用又兼具提升國學修養!
各單元同時說明姓氏源流與相關的漢字故事;
除瞭姓氏用字,各單元還兼論其部首偏旁;
除瞭姓氏用字,各單元連帶說明與該字有關但容易誤用的字詞,讀之除瞭加深認識姓氏用字,還能同時提升文字水平。
各單元最後說明姓氏名人背景,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文史知識,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作者簡介
鄒濬智,1978年生,颱灣南投人。颱灣政治大學中文學士,颱灣師範大學國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颱灣警察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漢字學、民間信仰及國學之跨領域應用。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第一篇
王李張劉陳
王(王)
⊙“王”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
“王”氏的來源很多,主要來自君王或其自稱“王子”“王孫”的後裔。“王”這個姓氏的最早來源是“媯”姓,是古帝虞舜之後。虞舜後人多居於陳國,齊王田和也是其中一分子,子孫們就有以“王”為氏的。第二個來源是“子”姓。商紂時王子比乾之後有以“王”為氏的。第三個來源是“姬”姓。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用“王”氏;周靈王太子晉因為直諫被廢為庶民,世人稱其為“王傢”,其子孫也有以“王”為氏的。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到瞭漢朝初年,很多王族也改姓“王”。王族二代以後亦有姓“王子”、三代以後亦有姓“王孫”的,後來這些人也有簡省而改單姓“王”的。而外族改姓“王”的,像南北朝西魏鮮卑族“可頗”氏漢化後改漢單姓“王”、古高麗國君用漢姓“王”、西緡鉗耳族用漢姓“王”等。至於得到賜姓“王”的,像燕王丹玄孫嘉,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朝時被賜姓“王”。另外為瞭避亂,也有冒姓“王”的,像隋末舉兵反隋勢力將領之一的王世充,本姓“支”,後來冒姓“王”。
⊙“王”這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王”這個字是象形字,原來就是個鉞——長柄大斧頭。在冷兵器時代,敵我短兵相接,兵器自然是一寸長一寸強,拿得動大兵器的,體力要夠好這不用說,手上武器夠強大,在戰場上自然也就能屢建奇功。孔武有力,又能在戰場上奮力退敵、保護大傢,這樣的人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傢的領袖。所以“王”就有瞭領袖——君王的意思。
考古齣土的鉞,最有名、造型也最奇特的應該是“亞醜鉞”,它長得像右圖這個樣子:整張鉞就是一臉笑嘻嘻的樣子,結構一看就知道禁不起敲打,當然不是真正拿去戰場上砍殺敵人用的武器,擺明是用來作為一種統治權力的象徵。這個鉞齣土自山東青州的商代大墓,墓主人可能是僅次於商王的方伯這一類地方霸主、大人物。
鉞從武器變成象徵身份的禮器的過程很長,其製作的材質自然也有所不同。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玉質的鉞。玉因為被視為天地的精華,常被古人拿來製作祭器或禮器。雕工如此精美的鉞並不實用,已經明顯地變成威儀和權力的代錶。《集韻》載:“戉(鉞),威斧也。”《周禮·大司馬》注載:“戉(鉞),所以為將威也。”明明白白道齣這層意思。
說“王”就是個“鉞”,看到甲骨文“王”字的寫法,有些人可能不服氣,因為它活生生就是個張腿張臂直立的人。這裏不得不說明一下,甲骨文或不寫而刻,或先寫後刻(上圖為殘留有硃砂的甲骨文)。
不論你要怎麼刻,拿著刀子在堅硬的甲骨上刻字,能靈活轉動筆畫嗎?當然不行,所以文字裏的彎筆隻好全部遷就姑且變成直綫瞭。因此甲骨文的“王”長得不像鉞是正常的;不信你再看看長得比較像鉞的金文“王”字,金文是先製泥範後銘鑄的,泥土較軟,塑形性較佳,反映齣來的象形筆畫,它的寫真度就很高瞭。
或許有人要問:“烏龜姓‘王’嗎?”今日罵人烏龜(戴綠帽之意;或指人沒骨氣——愛縮頭不爭氣),隱晦一點喊“王八”,但這不錶示烏龜姓“王”。“王八”二字閤在一起其實是烏龜腹甲上紋路的樣子。
用“王八”罵人烏龜,那可是藉代修辭法裏“以部分代全體”的用法。韆萬不要再說烏龜姓“王”瞭!
⊙本傢曆史名人
既然“王”這個姓氏的來源這麼多(各朝各代都有人稱王),曆史上的名人自然也就不少,大傢耳熟能詳的有:軍事傢王翦,他是戰國時期秦國人。在秦始皇手下當差領兵,曾經平定趙、燕、薊諸地,後來秦始皇聽信李信的讒言,王翦托病迴歸故裏。不料李信打瞭大敗仗,秦始皇纔又重新起用王翦來平定荊楚。
書法傢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臨沂人。因為他曾任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個性隨和,時任太傅郗鑒去當朝宰相王導傢中挑女婿,隻有他不為所動,“坦腹東床”。郗鑒聽瞭這事反而很是喜歡,於是選瞭王羲之做自傢的“東床快婿”。王羲之的書法非常有名,據說他下手寫書,筆力之強,墨水能滲透木闆三分。成語“入木三分”典故就齣自這裏。他的書法作品,以《蘭亭集序》《樂毅論》成就最高,後人稱他為“書聖”。
政治傢王安石是宋代臨川人。博聞強記,書、畫、詩都很拿手,著有《周官新義》《臨川集》《唐百傢詩選》等。宋神宗時擔任宰相,主導政治改革,可惜動作太大,又不聽諫言,樹立瞭很多政敵,最後並未成功。
思想傢王陽明是明代浙江餘姚人。因為他曾築室於陽明洞,所以大傢都稱他“陽明先生”;颱北的後花園“陽明山國傢公園”,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正德時期王陽明巡撫南贛,平定瞭宸濠之亂;嘉靖時被封為新建伯,總督兩廣。王陽明是新儒學的代錶人物,他在學問上的主張“知行閤一”“緻良知”等都還是今日學生品德教育的重點。
◎本傢其他曆史名人
東晉王導
政治傢王導是東晉臨沂人,當朝權臣,因穩定局勢,輔佐皇帝司馬睿,有功於朝廷。
唐王勃
文學傢王勃是唐初龍門人,“初唐四傑”之一,詩作描寫個人生活及情誌;也有一些作品抨擊時弊,其五律、五絕作品最佳。
唐王昌齡
文學傢王昌齡是盛唐太原人,因擅長用七絕描寫場麵雄闊的邊塞風光,世稱“詩傢天子”“詩傢夫子”“七絕聖手”“開天聖手”“詩天子”。
唐王維
文學傢王維是盛唐河東人,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傢,因精通佛學,以《維摩詰經》取字“摩詰”;詩文作品靈透,世稱“詩佛”。
宋王應麟
學問傢王應麟是南宋鄞縣人,勤讀經史,其著作以《玉海》和《睏學紀聞》最有名。前者為小學用書,後者是他集閤經史研究心得的成果。
明—清王夫之
思想傢王夫之是清初衡陽人,與顧炎武、黃宗羲閤稱“清初三大傢”。
清王念孫
學問傢王念孫是清代高郵人,搜集漢魏以前的古訓,寫成《廣雅疏證》,對訓詁學的研究貢獻很大,為乾嘉學派代錶人物。
清—近、現代王國維
學問傢王國維是清末海寜塘人,晚號觀堂,是中國新學術的開創者。與梁啓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又與羅振玉(雪堂)、董作賓(彥堂)、郭沫若(鼎堂)閤稱“甲骨四堂”。
清—當代王永慶
企業傢王永慶是當代颱灣人,齣身睏苦,後以米糧、林木業為事業基礎,創辦颱塑集團,創造就業機會無數,被稱為“颱灣的經營之神”。
前言/序言
寫在前麵的話:姓氏與漢字
一般人對姓氏的認識很籠統,大概隻知道它是冠在名字前麵的第一個字,除瞭標示齣自己的血緣來源,它對現代人而言似乎沒有其他的意義。其實姓氏的起源很早,發揮的社會功能也很強。關於“姓”的齣現,大概可以嚮上追溯到母係社會時期。
“姓”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女”“生”,從甲骨文以來就這麼寫:。為瞭標示自己是哪個女人所生,所以在自己的名字前麵加個“姓”標明自己生命的源頭。所以同姓的人就有血緣上的關係。“姓”的使用,除瞭用來標示自己的來源外,也用來作為不同人類群體的區分。
那為什麼“姓”標明的不是自己的父係來源?因為那時期的人類經濟活動還停留在狩獵、采集時期,父親齣遠門,要麼死在外麵,要麼便跟其他女人跑瞭(群婚、走婚)。很多小孩隻知其母,不知其父。想要標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隻能說自己是某女之子。不信試看商、周始祖的誕生故事:
商朝始祖契的齣生——契的母親簡狄在湖邊洗澡,看見有隻鳥在天上盤鏇。不一會兒那鳥下瞭顆五彩蛋,簡狄看瞭大為驚奇,忍不住就把那蛋給吃瞭。沒多久就生下契。
周朝始祖後稷的齣生——後稷的母親薑嫄齣外踏青,看見路上有個巨人的足跡,由於太好奇,於是忍不住就去踩瞭巨人足跡一下,沒多久就生下後稷。
在這兩則知名的始祖故事裏,男主角都隻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父親的角色在這些故事裏一點也不重要。
因為“姓”從母親來,這也是東方最有曆史的幾個姓——“姬”“姒”“媯”“姚”“薑”“嬴”——都從“女”旁的原因。這些女姓始祖的形象大概就像《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祖母賈母一樣大權在握。也因為小孩都在母係傢族中長大,受到傢族中強而有力的母親兄弟保護最多,東方纔會發展齣後來“天上天公,地上母舅公”的文化價值觀。
“氏”這個字,甲骨文作,是一個人把手伸長去觸地的樣子,長筆畫在古文字中很容易被加上飾符,所以金文,就在下垂的手臂上加一個圓點來裝飾,這一點後來變成一畫,就成瞭篆文。這個字原來是“底”的初文;對人的生命來源加以追根溯源就是“氏”。
“氏”的齣現與社會由母係結構轉變為父係結構有很大關係。當人類生産的方式進入農業時代,動植物食物來源可以通過人工加上地力來産生,男子不再齣遠門,改而選擇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女性對象生活;兼以農業生産需要極大的體力,掌握主要經濟權力的男子在傢族中慢慢成為主宰。於是要標示自己的齣身,不再用“姓”而改用錶示父親社會身份或地緣關係的“氏”瞭。
由於從女性始祖得來的“姓”的發展要早,所以同姓的人多,為瞭在同姓的人當中再進行區彆,所以進而采用從男性始祖得來的“氏”。先秦“姓”“氏”是同軌並用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追溯錶述自己的遠古源頭就講究“姓”、追溯錶述自己的近世齣身就講究“氏”。不過秦漢之後“姓氏”閤用,慢慢地兩者的觀念就混淆融閤瞭。
姓氏既是使用文字來錶示,它的齣現便和文字齣現在人類發展史的時間有很大的關係。在沒有文字以前,人類或用圖騰,或用族徽來說明自己的齣身。圖騰形象有可能是某種族人所崇拜的、認為是自己生命源頭的有靈動植物,百步蛇、鳥、龍、豕等;族徽則將這些動植物的綫條抽象化,再加入一點人形,如青銅器上曾見到的幾種族徽。
歐洲貴族也有族徽,多用盾牌、旌旗等武器為外框,內繪特定動植物,不過時間上要比東方晚上許多。不論圖騰或族徽,這種形式都不如文字來得直接方便,所以“姓”“氏”很自然地在文字發明之後,就采用這種更為便利的形式來錶示瞭。
隻不過中國文字雖然算得上世界上發展最穩定的文字係統,但畢竟字體在曆史中的某些程度變化,還是會造成今人辨識古字的睏難;兼以古字保留造字原貌最多,想要知道自己的“姓”“氏”本意就不能不去追溯它的古文字形。為瞭讓今人對自己的“姓”“氏”有更深的認識,本書之撰寫就不能隻考究某個“姓”“氏”的來源、講講“姓”“氏”名人的逸事,而必須更負責任地把“姓”“氏”用字和有關它的典故或曆史好好討論一番。既然認清瞭某個“姓”“氏”用字的本形本義,也就可以順帶厘清一些常被誤會或誤用的俗諺、成語、慣用語。“一事畢而三功成”,筆者十分希望這本書可以為大眾認識自己“姓”“氏”、學習漢字故事和曉得俗諺、成語、慣用語的正確意涵帶來幫助。
為瞭便於書寫、使本書得以包含最大範圍的信息內容,本書采用秦漢以後“姓氏”的概念,選擇所占人口數前一百名的姓氏作為討論的對象:
先講講姓氏用字的字形本義和相關的漢字故事,再聊聊鑲有此字的俗諺、成語、慣用語,最後談談姓氏的大宗由來和同宗著名曆史人物,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除瞭追自己的本、溯自己的源之外,還能連帶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增加自己的國學常識。
一如其他學科,古文字研究在識辨某個漢字本義的工作部分,不同學者的學術養成過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取得的結果也不同。本書所采用的一百個姓氏用字本形本義說明,絕不可能滿足每一位學者的見解;在寫作的過程中,僅能在異見中求取共識,采取最多人支持或最符閤人類心理直觀認識的解釋,這是在進入正文之前必須要特彆強調的。
最後必須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寫作得力於颱灣諸個學術單位建置的各種學術數據庫。
雖然資料的學術性和準確性未達百分之百,但在介紹及協助索引查找數據方麵提供瞭很大的便利。筆者對不求迴報、投入上述數據庫而大幅度推升今人學術研究層次的人員,緻上由衷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你知道你的姓氏是什麼意思嗎?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