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

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时煜,罗卡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海外华人
  • 传记
  • 影像研究
  • 历史文化
  • 人物传记
  • 中外文化
  • 影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9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3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电影、历史爱好者

² 荣获2017年“香港书奖”“香港出版双年奖”,李欧梵、许鞍华、关锦鹏联合推荐。

² 该书纪录片已参加三十多个国家影展和国际会议,在美、英、法、日等国家,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均有放映,2016年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研讨会,探讨当时华裔跨洋影人课题。

² 好莱坞第一代华裔影人的跨洋传奇,详述伍锦霞如何把中国戏曲剧团首次带到美国,挖掘李小龙,拍摄以抗战募捐为背景的《金门女》一片,让李小龙首登屏幕。亦收入全球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首位亚裔国际影星黄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杨爱立等敢于“越界”的女性先锋。

大量珍贵历史照片首次披露,聚焦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中美关系、中日战争、美籍华人、旧时影坛,细诉太平洋两岸华人往事,二战前后历史烟云。


内容简介

生长于旧金山的伍锦霞(1914-1970),1935年就在好莱坞片场监制了由华人主创、好莱坞技师协助拍摄的彩色有声华语片《心恨》,并在次年携此片到香港。1937年3月,她凭爱国电影《民族女英雄》成为当时“华南di一”“中国wei一”的女导演。三四十年代,伍锦霞几次跨越太平洋,兼导演、编剧、监制、发行于一身,共有十多部华语片佳作在亚洲和美洲华埠放映。

本书以伍锦霞的人生为主线,收入全球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首位亚裔国际影星黄柳霜、首位美籍上海影星杨爱立等人的传奇,反映出整个早期华语电影的跨文化风貌。大量珍贵历史照片首次披露,让读者既能从文字中认识这些敢于“越界”的女性先锋,也能从图片中概览风云多变的影坛,波澜壮阔的时代。


作者简介

魏时煜

2002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影学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业余拍摄纪录片。在女导演和女性电影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纪录片作品《金门银光梦》被欧美学界视为女性影人历史研究的范例,相关著作有《东西方电影》《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2017年获得“香港书奖”和香港出版双年奖文学和小说类“zuijia出版奖”。

罗卡

1974-1984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任创作和行政工作,1900-2000年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编辑,开始专心研究香港电影。2001-2005年转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现已退休,仍继续香港和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资料馆历年出版的专著,和海内外出版的期刊、专著中。参与监制/编写了长纪录片《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2001)、《四人行》(2014),共同监制Crossings: John Woo(2004)、《金门银光梦》(2013)。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金门银光梦未了 1

伍锦霞年表 6

第一章 金山女儿电影梦

一 首位华人女导演黄女娣 5

二 早期好莱坞的三位华裔 9

三 多萝西·阿兹纳的故事 17

四 金山少年伍锦霞 24

第二章 跨洋华语电影人

一 独闯上海杨爱立 36

二 漫长的战争开始了 42

三 旧金山拍出华语片 49

四 首部彩色华语有声片 54

五 命途多舛的《大地》 65

第三章 多事之秋到香江

一 好莱坞来的天才 80

二 南国首位女导演 89

三 作为“唯一女导演” 100

四 战火中依依惜别 109

五 香江又出尹海灵 114

第四章 金山与香江之间

一 《金门女》和“一碗饭” 124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 135

四 蓝湖迟来沐春风 156

五 大观香江缘再续 166


精彩书摘

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照相技术已经发明,所以华人最早的照片,很多是在海外拍摄的。号称“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的唐人街,坐落在老一代华侨称为“金山”的San Francisco,纵横几个街区。我在2009年赴美国研究时,在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找到了1897至1915年间,记录旧金山的一组短片,全长大约七十分钟。这些短片,不但从移动的车辆上拍摄到旧金山主干道市场大街(Market Street)的全貌,还有固定机位拍摄的唐人街的影像:除了一段拖着辫子的华人身影,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人交错行走,还有一段警察到唐人街逮捕华人之后,在离去的警车上向摄影机挥手致意的情景。电影之外,我还看到无数显示早期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照片。早在1906年,就已经有彩色照片记录了地震后旧金山废墟遍地的景象。从稍迟的电影中可以看到,1915年世界博览 (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旧金山举行时,那里已是美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可谓是华人历史最为久远和丰富的城市,即便今天去造访,仍旧可以感受到它比美国其他城市更为厚重和多彩的过去。

本书的缘起,有些偶然的因素。2006年,美国店主杰克·杜里在旧金山机场附近的一个大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四本相簿、上百张剧照的盒子,这些照片拍摄于1928至1949年间。翻开第一本相簿,扉页上用美术字体写着“Esther Eng”,赫然告诉我们相簿主人的姓名。这位在旧金山生长的第三代华裔女性,中文名叫伍锦霞,1914年生于旧金山,1970年在纽约逝世。在记录锦霞早年生活的第一本相簿中,不仅可以从她的家人、同学的照片中看到当时的时尚标准,还看得到这个热爱粤剧的家庭,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和多位旅美的粤剧伶人建立了友谊。像上海妹、苏州丽这样的伶星,都在锦霞少女时代就赠送给她照片,而她后来的相册中更是常见邓碧云、黄鹤声、麦炳荣、小非非等伶人的身影。

2004年,罗卡先生已经和澳洲电影史学家法兰宾(Frank Bren)出版了《香港电影跨文化观》一书,其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伍锦霞的生平故事,是两人共同研究的结果。2006年我第一次和罗卡先生在南京一个会议上说起,如果有这些照片的扫描件,就可以考虑拍摄一部关于伍锦霞的纪录片。经过漫长的谈判,2009年初,住在旧金山近郊的药剂师、影迷、粤剧迷黄文约,买下了全部照片,并亲自带到香港。经罗卡先生介绍,黄文约同意我先扫描全部照片,之后才捐献给香港电影资料馆作永久收藏。我记得那个春节后的周末,我同时开动学校的五部扫描仪,把一帧帧年代久远却仍旧清晰的影像,用现代的技术复制下来。当锦霞的第一幅影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已经被她迷住了。尽管在剧组中她是身形最小巧的一个,但她总是精力充沛、态度沉静、气质独特。不仅如此,在男性和女性很少在公共场合有肢体接触的年代,而她却可以像和好兄弟一样,搂着两位香港男演员的肩膀!我有幸率先近距离地看到这样一个个精彩生命的瞬间之后,急于了解有关这个人物的一切!



卷帙浩繁,光影流转:近代中国文化史中的星辰与轨迹 一、 时代背景与文化嬗变:风云际会下的中国电影萌芽 本书聚焦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断层——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个剧烈社会转型与文化革新的时代。彼时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分子群体开始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现代路径。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大感官冲击力和传播力的媒介,迅速成为思想启蒙、风俗改良乃至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工具。 本书首先立足于宏大的时代叙事,细致梳理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思潮如何催生了对“西洋奇技淫巧”——即现代科技与娱乐形式——的兴趣。电影的引入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魔术表演、幻灯放映到有声电影逐步演化的复杂过程。我们深入探讨了早期电影传入的渠道(如租界、商贸活动、外交途径),以及它在精英阶层和城市居民中引发的初期认知与反应。 在政治动荡与思想解放的双重驱动下,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的附属品,它迅速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民国初建,社会结构松动,传统戏曲等旧式表演艺术受到冲击,新兴的电影制作与放映业应运而生。本书详尽分析了这一时期国内电影工业的雏形建立,包括早期制片公司的涌现、专业人才的匮乏与培养,以及胶片、放映设备等基础设施的艰难构建。这种探索与摸索,构成了中国电影史最原始也最宝贵的底色。 二、 探索与拓荒:中国电影的早期探索者群像 本书的核心叙事线索,是描摹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早期电影先驱者群像。他们大多是具有跨界背景的知识分子、海外归国的新青年,或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实业家。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学习者,更是文化符号的转译者。 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电影制作的几个关键领域: 1.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尝试: 早期影人如何艰难地从海外获取技术、学习拍摄技巧?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和设备限制,在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建立起最早的制片作坊?本书不仅关注成功案例,更着重分析了早期尝试中的失败、陷阱与教训,例如设备维护的困难、拷贝的易损性,以及资金链断裂的普遍现象。 2. 叙事主题的奠基: 在内容上,早期的电影作品呈现出极大的多元性与试验性。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大量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改编的“神怪片”和“武侠片”占据了银幕;另一方面,一批具有社会良知的导演,开始尝试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社会弊病的“文明戏”和“教育片”。本书通过对存留剧本、宣传资料的研究,重构了这些早期叙事母题的演变路径。例如,如何将西方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融入中国传统故事结构,以实现艺术上的创新。 3. 电影人才的培养与流散: 早期电影工作者,从摄影师到演员,他们大多没有受过系统训练,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多依赖于在实践中的边做边学。本书描绘了这些幕后英雄和台前明星的生活状态、职业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时局中维护艺术的尊严与生存空间。他们的命运,往往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 三、 文化辐射与全球视野的初步确立 近代中国电影业的兴起,并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文化现象。早期影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关系: 1. 海外影响与参照系: 早期从业者如何通过接触欧美、日本的电影作品来确立自己的艺术标准?他们对特定流派(如德国表现主义、美国叙事片)的借鉴与吸收,是如何服务于本土叙事需求的? 2. 商业网络与市场开拓: 早期中国电影不仅立足于国内市场,也尝试将目光投向海外华人社区。本书分析了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美洲等地早期销售网络和发行模式的建立,这体现了近代中国文化输出的初步尝试。 3. 文化身份的构建: 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电影工作者如何通过影像语言来表达和塑造“中国人”的现代形象?这种形象的构建,是充满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还是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书试图从这些影像文本中,解读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张力。 四、 电影工业的制度化进程与挑战 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制片规模的扩大和资本的涌入,中国电影业开始向制度化、工业化方向发展。 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阶段的重要变革: 1. 制片体系的成熟与分化: 重点分析了上海作为全国电影中心的崛起,不同制片公司(如联华、天一等)的经营哲学、艺术取向和市场策略的差异。这种“双雄争霸”或“多极发展”的格局,为中国电影的艺术繁荣打下了基础。 2. 技术标准的建立与规范: 随着有声电影的引入,电影技术标准、配音翻译、后期制作等环节逐步规范化,这标志着电影不再是“奇技淫巧”,而是成熟的文化产业。 3. 政治审查与电影的自我约束: 随着政局的进一步紧张,电影面临的外部压力与日俱增。本书分析了政府审查制度的建立,以及制片方为求生存和规避风险,在内容上进行的自我审查和题材的巧妙转换,这深刻影响了当时电影的创作自由度和艺术表达的深度。 总结:流逝中的历史切片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审视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时代”。它并非一部纯粹的电影艺术史,而是一部关于文化创新、实业精神、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念的文化史切片。通过对早期电影人及其作品的系统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如何在光影的变幻中,艰难而坚定地建立起来的。这些先行者的努力与牺牲,共同铸就了中国电影史的起点,其影响至今仍在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聚焦于“第一代”和“跨洋”这两个关键词。这让我想到,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有先行者去“开荒”。而“跨洋”更是意味着一种突破,一种勇气,一种冒险精神。我非常好奇,这些第一代跨洋影人,他们当年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和情怀,踏上异域的土地?他们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是怎样的艰辛求索,又是怎样的意外收获?书里是否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学习、实践、甚至可能经历的挫折与磨难?而当他们带着一身技艺与新观念回到中国时,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欣欣向荣的机遇,还是难以想象的阻碍?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电影史,更是在讲述一群有梦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群像。他们是如何在中国电影的懵懂时期,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点亮了那个时代的银幕,让中国的影像艺术,开始走向世界,或者至少,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灿若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这个书名就暗示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跨洋影人”的活动,是如何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否在电影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变革,甚至是民众的生活状态?在“跨洋”的过程中,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理念,可能还有对西方社会、对现代文明的观察与思考。这些观察与思考,又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体现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之中?书里是否分析了他们的电影如何影响了当时的观众,如何塑造了中国民众的文化认知,甚至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答案,让我看到这些电影人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用他们的作品,留下一抹灿若锦霞的印记,并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更深的视角。

评分

读完之后,我脑海里最鲜活的画面,就是那些名字。虽然我之前对电影史了解不多,但这本书里描绘的那些第一代“跨洋影人”,他们仿佛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我尤其被书中对几位核心人物的刻画所打动,他们的个人经历,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的艺术追求,都充满了戏剧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引进,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那种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独特气质。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一边学习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模式,一边又深受中国传统戏曲、绘画美学的影响,这种“跨越”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和艺术观念上的。书里是否有提到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当时中国电影产业的种种困境的?他们的勇气和韧性,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我很好奇,他们在中国电影的黎明时期,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播种者?是奠基者?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拓荒者”?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电影人的群体画像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感知,不再是模糊的剪影。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电影作品本身,而是深入到“人”的层面,特别是那些“跨洋”的经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史非常感兴趣,而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关键。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我很好奇,这些“跨洋影人”在海外的经历,究竟对他们回国后的创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是直接照搬?还是批判性地吸收,并与中国本土的叙事方式和审美习惯相结合?书里是否有具体的案例来佐证这一点?比如,他们是否在电影中融入了西洋的剪辑技巧,但又保留了中国画的构图美学?他们是否尝试用电影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或者民间故事?我特别想知道,在当时国情复杂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商业考量,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打下基础的。这种“舶来品”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以及“跨洋”所带来的独特视野,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探索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灿若锦霞:第一代跨洋影人与近代中国》光听就觉得很有气势,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民国时期文化历史的书,它们都或多或少地触及到了那个时代电影的萌芽与发展,但往往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这本书的标题里“跨洋影人”这个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年代,第一批中国电影人是如何“跨洋”的?他们是在哪里学习的电影艺术?又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将异域的电影文化带回了故土,并尝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漂洋过海去好莱坞寻求技术支持?还是在欧洲的电影学府里汲取养分?亦或是,他们本身就是华侨,将海外成熟的电影制作理念和商业模式带回国内?这些问题都在我脑海里盘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解答,让我看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耕耘的先行者们留下的足迹,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用镜头记录并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形象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