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丛书之一,全书挑选了杨光斌、张广生、高翔、张康之、时殷弘、朱云汉等名家的十余篇关于合法性概念、中西方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政绩与地方干部晋升、国际社会“去中心化”时代的合作秩序建构、对外政策与中国特性、中西方社会科学、中国在全球秩序重构中的作用等的文章,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在这些问题上学术界的前沿观点,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及它们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和学术借鉴价值。
刘元春,1999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协会理事,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杨光斌,博士,河南省桐柏县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制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兼任政治学系主任。
目录
目 录
合法性概念的滥用与重构 杨光斌(1)
一 还原韦伯的合法性概念(6)
二 李普塞特的替代性改造:以选举授权为标准的合法性政治及其新困局(9)
三 重返韦伯式国家主义的亨廷顿:统治能力是衡量合法性的根本标准(21)
四 探索西方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根源:罗尔斯基于正义论的“良序社会冶 (27)
五 重新认识合法性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39)
六 结语:作为政治秩序观的合法性信仰(46)
西方冲击、儒法传统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张广生(54)
一 现代西方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困境(56)
二 西方的冲击与儒法政治文明的危机(63)
三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72)
四 结语(79)
政绩与地方干部晋升到底是什么关系?
———基于浙江省市县党政负责人问卷调查的研究与发现 郁建兴 蔡尔津 高 翔(80)
一 问题的提出(81)
二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已有研究述评(85)
三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96)
四 研究发现(99)
五 结论与讨论(106)
“一带一路冶倡议:国际社会“去中心化冶时代的合作 秩序建构 张康之 柳亦博(110)
一 国际社会竞争关系的生成及其后果(112)
二 “一带一路冶倡议的提出及其合作秩序建构的可能性(120)
三 在“去中心化冶时代赋予“一带一路冶倡议何种意义(127)
四 “一带一路冶倡议推进过程中的国际合作秩序建构(135)
中国思想评论(2017)3 传统内外:对外政策与其中国特性 时殷弘(146)
一 “维护冶:保持中国统一完整并稳定繁荣(147)
二 兴衰循环与审慎、忧患感、勤勉和创新精神(149)
三 强调道德与“以义为利冶和义利平衡(150)
四 国内关切优先、 “战略保守主义冶和坚持和平发展(152)
五 “屈伸异变冶:传统经验和当今实践(上) (155)
六 “屈伸异变冶:传统经验和当今实践(下) (158)
七 伟大复兴:传统的一大主题(161)
八 伟大复兴:当代的一大主题(164)
九 “中国特性冶与国际共通; “强大的中国,羸弱的中国冶 (167)
西方社会科学的困境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出路 朱云汉(170)
一 引子:新古典经济学的信用危机(171)
二 反思巨变时代中的西方主流社会科学(173)
三 主流社会科学困境之一:意识形态偏差(182)
四 主流社会科学困境之二:逻辑实证论的歧途(185)
五 新科学哲学:科学实存论(187)
六 巨变时代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与超越(192)
重返“中心冶的中国及其社会科学 杨光斌(195)
中国在21世纪全球秩序重构中的作用 朱云汉(205)
一 引子:一次划时代、震撼西方的中东行(207)
二 解读中国兴起的“大历史观冶 (210)
三 中国的再兴与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214)
四 西方与非西方各自视角下的全球秩序(217)
五 中国崛起带动全球秩序的重构(220)
六 结束语(226)
附录:问答选编(227)
“历史终结论冶底色下的中国政治观察
———对福山 《关于中国治理的反思》 的回应 杨光斌(236)
一 “现代政府的三个制度支柱冶:修正版“历史终结论冶的知识论问题(238)
二 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247)
三 中国:路在何方? (253)
附:关于中国治理的反思 弗朗西斯·福山(258)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政党和政党发展 赵鼎新(282)
一 拉帮结派古来有之,政党政治却是现代现象(284)
二 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90)
中国思想评论(2017)
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被忽视或被美化的现象。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结合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数据,揭示了潜藏在各种社会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力度,它鼓励读者质疑权威,挑战既有的叙事,并独立思考。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领读者去探索更复杂的问题,去理解那些矛盾和悖论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更有价值,因为它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让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付出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阅读的收获更加丰厚。它提供了一种不回避问题、直面现实的分析视角,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当下社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反而带着一种人文主义的温度。作者在探讨一些宏大的社会议题时,并没有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读的时候,常常能从那些个体的叙事中感受到共鸣,仿佛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就是我身边熟悉的芸芸众生。这种贴近性,使得书中的思想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提醒我,在宏大的时代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承受着独特的经历和情感。它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更是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书中对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描绘,也让我感到非常真实,那些悄然改变的价值观,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对生活有了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 nuanced 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看似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那些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愿望,依然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当下的发展轨迹。作者巧妙地将西方的一些理论框架与中国本土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普适性又非常契合中国国情的分析模型。我尤其喜欢它在理论建构上的严谨和在案例选择上的独特性。它并非简单地照搬套用,而是对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以更好地解释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和融合,让这本书的思想显得尤为深刻和有启发性。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分析工具和概念,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书中的论证过程也十分清晰,逻辑严密,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到问题的核心。读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次智识的探险,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顿悟。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的同时,保持独立自主的思想,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解释体系。对于那些对理论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思想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很多评论文章那样直白,而是带着一种诗意的表达和哲学的韵味。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即使是在探讨一些严肃的话题时,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思想的表达也可以如此富有艺术性。书中对中国文化中一些细微之处的捕捉,也让我感到由衷的赞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不仅仅是一本思想评论,更像是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告白。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更深层的东西,去体会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深刻含义。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宁静和力量,仿佛重新找回了与生活连接的感觉。它让我看到了,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澄澈,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观点的学术堆砌,而是将中国思想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去审视。作者对当下中国社会现象的洞察力,通过对传统思想资源的挖掘,呈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鲜活的解读。读的过程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又充满智慧的朋友对话,他能不动声色地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我们 everyday life 中的困惑联系起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展现了一种 nuanced 的理解,认识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张力,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每次读完一章,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回味作者的论述,并试图将这些思想融入自己的思考体系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成功地打破了刻板印象,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中国思想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