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向各位书友推介的是被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胡适先生称为“奇书”的《哈佛经典》。这是一套集文史哲和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大型丛书,共50册。这次出版,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名家(前言)序言》《名家讲座》《英美名家随笔》《文学与哲学名家随笔》《美国历史文献》,这些经典散文堪称是经人类历史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文化真金,每一篇都闪烁着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光辉。有人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因为在建校370多年的历史中,哈佛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政界、商界、科技、文艺领域的精英不计其数。但有一点,他们都是铭记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的校训成长、成功的。正像《哈佛经典》的主编,该校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所言:“我选编《哈佛经典》,旨在为认真、执着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从古代直至十九世纪以来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作为一个二十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地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荒蛮发展为文明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这些文字是真正的人类思想的富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
从文献价值上看,它从古老的宗教典籍到西方和东方历史文献都有着独到的选择,既关注到不同文明的起源,又绵延达三个世纪之久,尤其是对美国现代文明的展示,有着深刻的寓意。
从思想传播上看,《哈佛经典》所关注到的,其地域的广度、历史的纵深、文化的代表性都体现了人类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并用那些伟大的作品揭示出当时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实际高度。
从艺术修养的价值来看,《哈佛经典》涵盖了历史、哲学、宗教论著和诗歌、传记、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甚至随笔和讲演录也是超一流的,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精品中的精品。
《哈佛经典》第19卷《浮士德》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理论是苍白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让我们摒弃说教,快一点地走进《哈佛经典》,尽情地享受大师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的快乐,真理的快乐。
本书内容是哈佛大学专门组织该校著名学者对不同学科以通识讲座的形式作的讲解。书稿囊括了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经典作品和代表性人物,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语言优美睿智,是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拓展知识不应错过的一道精神大餐。
查尔斯·艾略特,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主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著有《教育改革》《自传》,主编《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
译者:宿哲骞,长春中医药英语教学授课,吉林日报子报东亚经贸新闻报社国际新闻翻译 欧美问题专家顾问。刘庆国,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历史
历史总论003
古代西方的历史021
文艺复兴029
法国大革命036
美国领土的扩张042
哲学
哲学总论053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罗马斯多葛学派074
现代哲学的兴起080
康德导论086
宗教
宗教总论095
佛教115
儒教120
希腊宗教125
帕斯卡131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总论139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府理论157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162
美国宪法的发展168
法与自由173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它并非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而更像是对既有世界观的一次地基挖掘。我记得有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述,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极其客观的笔调,将我们日常所依赖的因果律进行了解构,那段文字读起来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清醒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日常决定——我选择喝咖啡而不是茶,这真的是我的“选择”吗?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克制,很少使用煽动性的语言,而是依靠严密的推理链条将你一步步推向一个看似无路可逃的结论。这种冷静的、几乎是外科手术般的剖析,虽然在情感上略显冰冷,但却极大地提升了论述的力度。我必须承认,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但不可逆转的偏移,这或许就是一本真正伟大的思想著作所应具备的力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购入此书的,他将其誉为“当代思想界的里程碑”。带着这份期待,我开始阅读,但很快就发现,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远超我此前的任何预期。它并非一本面向大众普及的哲学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份写给专业学者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学术手稿。书中充斥着大量未经充分解释的术语和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模型,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对某些前沿的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理论了如指掌。特别是在探讨“自我同一性”的演变过程中,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符号系统,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试图去绘制出这个系统的结构图,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转而选择更侧重于感受作者那种磅礴的思辨气势。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研究”而非简单“阅读”的文本,它的价值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其对现有范式的挑战性上,而非其可被轻松消化的内容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不妥协的艺术气息,厚重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也承载了文字本身的分量。我最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所采用的那些近乎诗歌散文的引语,它们像是为读者在进入下一个烧脑的论证之前提供的一个短暂的喘息之机。不过,恕我直言,全书的论证逻辑有时显得过于跳跃和跳脱,很多时候,作者似乎是直接从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领域,比如量子力学或者古代神话,突然一跃进入到对人类道德困境的剖析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融汇,虽然在理论上极具野心,但在实际阅读体验中,却常常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断裂感。我不得不承认,有几次我不得不放下书,去查阅一些背景知识,否则我根本无法跟上作者那种天马行空的联想链条。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半途迷失方向。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时,主要是被其封面设计中那种极简主义的线条和深沉的蓝色调所吸引,它散发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感。然而,内里的文字内容却是另一番景象:它是一场声音洪亮的、不间断的智力搏击。作者似乎热衷于将看似矛盾的概念并置在一起,强迫读者在“此”与“彼”之间不断地寻找新的交集点。书中对“意义的生成”那一部分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困惑又着迷。他没有提供任何温暖的慰藉,而是将“意义”描绘成一种不断自我消耗和重构的动态过程,一种永远无法被完全捕获的幽灵。我尝试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重读某些章节,发现每次都有新的理解浮现,这说明这本书的层次感极深,需要读者自身的阅历来不断填充和激活其中的空白。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需要时不时回去敲打你灵魂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的重量,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啃完。坦率地说,阅读过程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浓雾弥漫的古老森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伴随着偶尔穿透云层的阳光带来的震撼。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晦涩,他似乎钟爱于使用那种拉长的、充满从句的句子结构,仿佛每一个概念都必须经过层层复杂的铺垫和解构才能最终呈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时间感知的主观性”那几章印象深刻,那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倾泻,文字的密度大到需要我反复阅读同一段落三四遍,才能捕捉到其中隐藏的细微差别。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核心命题,那种既兴奋又挫败交织的阅读体验,是近年来我接触到的书籍中最为罕见的。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强迫读者直面那些最根本的、最令人不安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