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R.塞尔的《言语行为》是对语言哲学的一个创新性贡献。随后面世的《表达与意义》着力于发展和完善塞尔在早先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并将其相关应用扩展到其他类型的话语,如隐喻、虚构、指称和间接言语行为。塞尔还对言语行为类型进行了科学分类,探讨了句子意义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本书提出了这些问题中固有的一个更大的话题——大脑意向性的某些基本的言语特征问题,甚至更宽泛地说,是语言哲学与大脑哲学的关系问题。
[这些文章]具有典型的塞尔风格,生动、明了、富有创意。将这些文章收集成书之后,用含糊其辞的“你应当读读此书”的言语行为是表达不了其中奥妙的,因为“你应当读读此书”的下文很可能就是“要是没有时间就算了”。我是直接发出一个指令:研读此书!
――《社会中的语言》
本书是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研究交织在一起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收入了塞尔对于言语行为理论具有重要推进意义的经典篇章,而且还包含着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密切关系的经典论文,无论对更深入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还是对文学理论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意义。
约翰·R.塞尔(J.R.Searle),当今世界*著名、*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长期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表达与意义》收入了一些有关重要话题的论文,具有直截了当、引人入胜的特点。
――约输·麦克多威尔,《伦敦书评》
不出所料,此书非常发人深思。塞尔对细节明察秋毫,但我印象*深的是他的大胆分类和解释,而且他的分析很有条理。此书大大发展了先前的理论。
――布莱恩·劳尔,《哲学评论》
塞尔对隐喻的讨论与本书其他部分一样,内容非常详实,在发展语言行为理论的基础、蕴含和应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门罗·C.比尔德斯利,《国际哲学研究》
学术翻译的质量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而这本译本无疑是上乘之作。译者在处理那些高度技术性的术语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美品味。例如,在处理如“默认蕴含”(presupposition)与“隐含意义”(implicature)这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译者没有简单地采取硬碰硬的直译,而是通过精妙的注释和灵活的语序调整,确保了中文读者的理解路径与原著作者的思维逻辑保持高度一致。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译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保留了原作者那种略带讽刺和机敏的文风。在某些关于“真值条件”的讨论中,原著那种对僵化逻辑的幽默反思,通过译者的文字也得以传达,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而非纯粹的知识灌输。这种对“神韵”的捕捉,是机器翻译或粗糙译本绝对无法企及的。它让一本外文的严肃理论著作,读起来如同本土大师的杰作。
评分全书结构布局非常清晰,像是建筑师绘制的蓝图。作者似乎有意将理论的“高塔”建在坚实的“地基”之上。第一章建立的关于“行为”的本体论基础,为后续所有论证铺设了无可动摇的逻辑轨道。随后,作者以一种近乎数学推导的方式,拆解了言语行为的三个维度——语内、语旨和语用,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条分缕析,极易消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非真诚性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案例,比如讽刺、夸张和谎言,这些看似偏离了标准交流范畴的现象,在作者的解析下,反而成为了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完备性的最佳试金石。它证明了该理论并非一套僵硬的规则集,而是一个可以容纳人类全部语言实践的灵活框架。这种对边缘案例的包容性,体现了作者理论的深度与弹性,也让我对语言与人类意图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深沉的墨蓝与烫金文字的搭配,在书架上自成一格,透露出一种学者的严谨与对知识的敬畏感。初次捧读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著作,毕竟“言语行为”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丝学术的距离感。然而,翻开扉页,作者以一种近乎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开场,引导读者去思考日常交流中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意义投射”。比如说,当我们对朋友说“今天天气不错啊”,这不仅仅是对天气的描述,更可能是一种社交破冰、邀请继续交谈的潜台词。这种从最细微的语用现象切入,逐步搭建起宏大理论框架的手法,极其有效地打破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书中对于“言外之意”的剖析,尤其精彩,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只是罗列定义,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对话实例进行佐证和反驳,像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开语言的迷雾,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仿佛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语言学研讨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语境依赖性的强调,清晰地阐明了脱离了具体情境,任何语言行为的“力量”都是无法被准确量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一些硬核哲学著作那样步步为营、冗长晦涩,反而有一种音乐般的起伏感。前半部分侧重于对奥斯汀和塞尔经典理论的梳理与辨析,对“约定义务”(commissives)和“断言”(assertives)的区分论述得细致入微,仿佛在雕琢一件复杂的精密仪器,每一个结构都必须契合无误。但真正的惊喜出现在中段,作者开始引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言语行为(比如请求或道歉)所承载的社会权重与表达方式的巨大差异。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东亚文化中“委婉表达”的社会功能,它揭示了语言工具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是维护社会等级和人际和谐的润滑剂。这种将纯粹的语言结构分析,与活生生的社会学观察相结合的做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加重要,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编码,才是言语行为力量的真正源泉。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倾听”这件事的理解。在此之前,我以为交流就是信息的接收和解码,但作者通过对“听者理解的建构过程”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听”同样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建构性的“行为”。听者并非被动地等待信息射入,而是不断地根据上下文、社会角色、共同知识,主动地预测和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种将交流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构建的过程的视角,对我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辨别那些藏在陈述背后的“承诺”、“威胁”或是“恳求”。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语言学专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如何相处”的深度心理学指南,它赋予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更为敏锐的工具,去解析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瞬息万变的、充满张力的语言互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说一句话,都在世界上刻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意图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