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醫療與社會

敦煌的醫療與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明 著
圖書標籤:
  • 敦煌
  • 醫療史
  • 社會生活
  • 石窟醫學
  • 民俗醫學
  • 古代醫藥
  • 敦煌文獻
  • 絲綢之路
  • 曆史文化
  • 醫學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ISBN:97875202023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91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37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南亞研究叢書之一,作者通過對大量敦煌齣土文獻的全麵梳理,結閤其他文書進行比堪,重構瞭晉唐五代時期敦煌的醫療史實,探討瞭敦煌地區的醫療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情況。


作者簡介

陳明,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印度古代語言文學、佛教語言與文獻、醫學文化交流史。已齣版專著:《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殊方異藥:齣土文書與西域醫學》、《敦煌齣土鬍語醫典(青婆書)研究》《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 言 1
第一章  大醫精誠——敦煌文獻中的醫人
及其社會角色……………………………………………… 1
第一節 敦煌醫者習醫的途徑及其教材…………………………………… 2
第二節 敦煌文獻中的醫者形象與醫療活動……………………………… 33
第二章 如病得醫——敦煌病者的治療與瞻護… ………… 79
第一節 敦煌傢庭不同角色的疾患與醫護………………………………… 79
第二節 敦煌佛寺僧尼的疾病與醫護……………………………………… 116
第三節 敦煌病患的社會網絡與日常救助………………………………… 129
第三章 四百四病——敦煌的身體認知與疾病觀………… 143
第一節 “一脈不調,百病俱起”:敦煌的身體觀與生命認知… ………… 143
第二節 四百四病:敦煌文獻中的疾病類型分析………………………… 155
第三節 敦煌的宗教與術數文獻中的疾病書寫…………………………… 176
第四章 生生之具——敦煌的醫療資源及其使用………… 191
第一節 玉門礬石:敦煌的土貢與道地藥材……………………………… 191
第二節 敦煌本草、食療與濛學文獻所見藥材名稱……………………… 204
第三節 敦煌吐魯番地區的藥材貿易流通與使用………………………… 224
第四節 備急單驗:敦煌所見藥方的配伍及應用………………………… 249
第五章  齣入陽關——敦煌與古代內亞的
醫學文化交流……………………………………………… 266
第一節 敦煌與吐魯番所見非漢語醫學文獻的譯傳……………………… 266
第二節 印度生命吠陀與佛教醫學在敦煌、吐魯番的流傳……………… 282
第三節 敦煌、吐魯番與周邊及域外的醫事互動………………………… 305
結 語……………………………………………………………………… 322
主要參考文獻…………………………………………………………… 325
索 引……………………………………………………………………… 339

前言/序言

引 言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時光的風沙吹散瞭過往的繁華與喧囂,曾經的濃墨重彩亦漸漸褪色,而它的絕代光華卻從未徹底消失。在黯淡畫捲的一角或者破紙斷片的背麵,在不經意間,給習慣瞭平淡無奇的當代觀眾和讀者們,一種久遠的震撼和來自靈魂深處的衝擊。敦煌,一個驕傲和傷心共存的名字,一個金戈鐵馬與佛香繚繞的地方,在那個“不幸”與“不爭”的王道士無意打開塵封幾近韆年的藏經洞之後,又上演瞭多少的悲喜交加,激發瞭多少的懷念與感慨,

讓人們不能平靜,也無法釋懷。

“在彆人的故事裏,流自己的淚。”那是對文學閱讀和欣賞過程的描繪。在敦煌的故事裏,我們又能體會到什麼?是西來東往的興生鬍商展示的異域時髦,是粟特人聚落中錶演的他鄉舞蹈,還是高僧大德們南腔北調的講唱?不,是平凡生命的興起與消亡。在時間的巨浪衝刷中,生命總是顯得那麼的卑微和渺小,卻又是那麼的不屈和不撓。因此,敦煌的曆史是政治史,是經濟史,是宗教史,是文化交流史,更是生命史!不管是敦煌的常住居民,還是過往的商旅行人,無人能

脫離生老病死的羅網。種族或有不同,宗教或有差異,身份或有高下,傢境或有貧富,年齡或有老少,但他們對新生命的嗬護,對疾病的搏鬥,對衰老的抗爭,對死亡意義的追問,在在顯現瞭對紅塵的留戀和對幸福來世的期待。在健康抑或患病的時候,其欣喜、其痛苦、其無奈、其頑強,或許能對我們的現實人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示。

縱嚮來看,敦煌的醫療史是中古醫療史的一個片段,但它不隻是一個地方的醫療錶相,而是中古中醫學的一個縮影。橫嚮來看,敦煌的醫療史是敦煌社會的綜閤錶徵,它不僅僅是下層民眾的生活反映,也是社會各階層全體人員的醫療實踐,甚至包含瞭從西亞、中亞與南亞地區傳來的醫學知識。因此,要研究敦煌的醫療史,就有必要從整體的觀念齣發,不僅僅局限於利用那些漢語書寫的本草著作、醫書藥方,而要在全麵梳理敦煌齣土文獻中的鬍漢醫學文本的基礎上,結閤其他文書,特彆是那些發病書、諸雜齋文、願文、解夢書、術數文獻、佛道寫經的文本與題記、宗教儀軌的活動記錄、商品買賣的列錶,甚至友朋書儀等相關寫捲,並與傳世史料和簡帛資料相比勘。以往的敦煌醫學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對醫學文獻的整理和校注,本書旨在從斷紙殘片中,重構晉唐五代宋初時期敦煌的醫療史實,探討敦煌地區的醫療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其與宗教、外來文化的關係,把醫療史的問題放在社會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脈絡來考察,以落實曆史的研究——“以人群的生命曆程為核心”,瞭解敦煌社會如何處理人的生老病死的問題,或許能解釋敦煌醫療的特色與意義,增加對中古生命禮俗史和中國醫學史的深度認識。


《敦煌的醫療與社會》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索古代敦煌地區醫療實踐與其社會生活之間緊密聯係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對敦煌醫學知識本身的詳盡羅列,而是側重於考察在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醫療是如何滲透並影響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經濟活動乃至人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的研究範圍聚焦於敦煌在漢唐時期,特彆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地位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交融對當地醫療體係形成的獨特印記。作者通過對敦煌齣土文獻,如醫學典籍、病案記錄、醫藥方劑、以及與醫療相關的社會契約、行政文書等珍貴史料的梳理與解讀,試圖呈現一個立體而生動的古代社會醫療圖景。 在社會結構層麵,本書探討瞭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獲取醫療資源。例如,貴族、官僚及其傢屬,與普通民眾、僧侶、商旅、甚至被奴役者,在疾病麵前所麵臨的差異化待遇。這涉及到醫療服務的供給體係,是公立醫療的影子,還是私人診療的盛行,抑或是民間偏方與宗教療法的並存?本書將考察這些社會等級如何在醫療獲取途徑和治療效果上留下印記。同時,也分析瞭醫療從業者,如醫生、藥師、巫師、助産士等,在社會中的地位、身份認同及其職業倫理,以及他們如何與社會各階層進行互動。 在風俗習慣方麵,本書深入研究瞭與疾病、健康、生死相關的種種習俗。這包括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是歸結於鬼神作祟、運氣不佳,還是遵循著樸素的經驗主義與自然觀察?葬儀中對病體處理的方式,與生者對病者的態度,以及祭祀、祈福等儀式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例如,某些特殊的禁忌、節慶活動中與健康相關的習俗,或是人們在麵對瘟疫等公共衛生危機時所采取的集體行動,都將是本書分析的重點。 在經濟活動領域,本書考察瞭醫療與經濟之間的雙嚮互動。一方麵,醫療需求催生瞭藥品、器械的生産與流通,構成瞭具有一定規模的醫藥産業。本書將分析這些醫藥品的來源、加工、交易方式,以及相關的經濟利益分配。另一方麵,疾病的發生與流行,也直接影響到勞動力的供給、生産效率、以及商業貿易的往來。例如,傳染病的爆發可能導緻貿易中斷、人口遷徙,進而對地區經濟産生深遠影響。本書還會關注與醫療相關的經濟行為,如醫患之間的經濟往來、醫藥産業的稅收貢獻,以及醫藥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的商業化應用。 在日常生活層麵,本書將描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與疾病的搏鬥,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尋求健康與康復。這包括傢庭內部的照料模式、鄰裏之間的互助行為、社區的公共衛生意識,以及人們對日常飲食、起居、勞作與健康關係的理解。例如,女性在傢庭醫療中的角色,兒童的健康問題,老年人的疾病照護,以及不同季節、不同生活環境下的常見病癥及其應對方式,都將是本書細緻描繪的素材。 此外,本書還將特彆關注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匯點,其醫療實踐如何吸收和融閤瞭來自中原、西域乃至更遠方的醫療理念與技術。這可能體現在醫學理論的吸收、藥物的選擇、治療方法的引進等方麵。這種文化融閤不僅豐富瞭敦煌的醫療內容,也反映瞭當時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 總而言之,《敦煌的醫療與社會》是一部融閤瞭曆史學、社會學、醫學史、人類學等多學科視角的學術著作。它旨在通過對敦煌這一獨特曆史時期的醫療實踐及其社會背景的深入剖析,為讀者呈現一幅古代中國邊疆地區社會生活與健康福祉緊密交織的生動畫捲。本書期望能夠填補學界在這一細分領域的空白,並為理解古代社會的整體運作提供全新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敦煌的醫療與社會》這本書,我最開始是被這個書名所吸引。我一直覺得,古代社會的生活細節,往往比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更能打動人心。翻開書頁,我立刻被書中生動詳實的描述所吸引。《敦煌的醫療與社會》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在於它對普通人生活細節的呈現。我想象著那些在敦煌城裏,或是城外戈壁上辛勤勞作的人們,他們是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又是如何尋求慰藉的。 書中對於當時敦煌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比如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對疾病的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看到瞭那些樸素的醫療手段,例如使用動物的某些部分入藥,或是通過祭祀祈福來驅除病痛。這些描寫,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古代社會的艱辛與局限,也讓我更加敬佩古人的生命力。同時,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描述簡單化,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我瞭解到,貧富差距、性彆地位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健康狀況,這讓我意識到,醫療從來都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它與社會公正緊密相連。

評分

這本書我一直期待瞭很久,因為我一直對敦煌的神秘麵紗下的生活充滿好奇。讀過《敦煌的醫療與社會》之後,我感覺像是穿越時空,親身經曆瞭一段鮮活的曆史。書中對於當時人們如何應對疾病的描述,無論是從官方的醫藥機構,還是到民間的草藥秘方,都描繪得細緻入微。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敦煌地區特有的疾病和治療方法的章節,那些古老的醫學知識,在現代醫學看來也許有些樸素,但卻凝聚瞭當時人們的智慧和經驗。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反而以一種客觀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展現瞭生命的脆弱與堅韌。 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醫學本身,它更深刻地探討瞭醫療與社會之間的復雜聯係。我瞭解到,當時的醫療服務並非人人平等,社會地位、經濟能力都會影響一個人能否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書中對一些醫官、藥師的傢庭生活、社會地位的描寫,也讓我對這些古老職業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組織起醫療體係,如何維係社會秩序的,這本書給齣瞭很多令人信服的答案。它讓我明白,醫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植根於當時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之中。

評分

當初選擇《敦煌的醫療與社會》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醫療狀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窺探到這個時代的文明程度。讀完《敦煌的醫療與社會》,我對此有瞭更深的體會。《敦煌的醫療與社會》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極強的“現場感”。我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敦煌城,看到醫者們在簡陋的條件下,用智慧和勇氣與疾病搏鬥。 書中對於敦煌地區醫學知識的來源和傳播,以及與外來文化醫學的交流融閤,都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我看到瞭佛教醫學、印度醫學、甚至是一些我叫不齣名字的古代醫學流派,是如何在敦煌這片土地上交織碰撞,最終形成瞭具有敦煌特色的醫學體係。這些內容,讓我對中國古代醫學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作者也深入分析瞭醫療在當時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瞭解到,醫術高明者可能受到重視,但也可能因身份問題而受到限製。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醫學史的範疇,它更是一部關於社會史、文化史的生動寫照。

評分

我一直對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變遷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敦煌的敦煌的醫療與社會》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的窗口。《敦煌的醫療與社會》一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在宏大敘事和微觀個體之間的巧妙平衡。我既能感受到當時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在醫學知識上傳承與創新上的獨特地位,又能窺見那些在戰亂、飢荒、疾病的威脅下,普通人生存的艱難與不易。 書中有大量關於敦煌文書的研究成果,這些寶貴的史料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醫療場景。我看到瞭醫生如何診斷病情,如何開具藥方,甚至是如何處理屍體。這些細節,讓我對古代的醫療衛生狀況有瞭非常直觀的瞭解。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醫療技術本身的描述,而是著重探討瞭醫療行為背後的社會動因。我瞭解到,在敦煌,醫療不僅關乎個體的生命健康,更與國傢穩定、宗教信仰、甚至是商品貿易息息相關。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讓我對敦煌的社會生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購買純粹是齣於一種個人情懷,對絲綢之路上的那些繁華與衰落、文明與交融一直有著莫名的迷戀。讀罷《敦煌的敦煌的醫療與社會》,我仿佛親身走進瞭那片古老的土地,觸摸到瞭隱藏在曆史塵埃下的真實生活。《敦煌的醫療與社會》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宏觀的視角,將醫學這個看似微觀的領域,與宏觀的社會變遷緊密地聯係在瞭一起。我看到,當時的醫療體係如何反映著中央集權的強弱,如何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又如何與邊疆的民族文化相互激化或融閤。 其中關於“醫”與“道”的討論,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將古代醫者僅僅視為治病救人的技術人員,而是將他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考察。他們既是醫學的實踐者,也可能是宗教的傳播者,甚至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多重身份的疊加,讓古代的醫療活動充滿瞭復雜的意涵。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疾病的社會學解讀印象深刻,比如某些疾病的齣現如何引發社會恐慌,又如何通過宗教儀式來獲得安撫。這種視角,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醫療問題的深刻反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