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测度普惠金融的标准至今尚处争议。张乐柱编著的《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案例》讲述了达成共识的两点:可持续与覆盖面。所谓“覆盖面”是指普惠广度,但具有广度不一定实施服务,尤其在政绩工程的情况下。所以,普惠金融一定要有深度,真正实施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将金融资源配置于亟需人群。做到这一点,可有两种思路:其一,新型技术的应用。其二,做小做深金融脉络。其三,开发个性化的小微信贷产品,满足差异化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作者简介
张乐柱(1965- ),山东人,198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O0O年、2004年获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后出站。2011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访学。现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职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云浮市政府产业发展咨询专家;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20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世界银行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需求导向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2部;合作著作《30年温氏发展轨迹的制度性解析》等7部;在《学术研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经济纵横》等发表论文8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普惠金融创新:广东四会案例
一、四会市及四会农商行概要
(一)四会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二)四会农商银行发展概要
二、四会农商行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一)具有特色的“三农"服务产品创新
(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服务产品创新
(三)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服务产品创新
三、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二)启发思考题
(三)理论依据与分析
(四)建议课堂计划
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平邑模式”
一、平邑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平邑县人文区位优势
(二)平邑产业特色明显
二、平邑县普惠金融扶贫的探索及绩效
(一)创新组织与落实工作机制
(二)增扩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构建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三)重点创新惠民信贷产品,提高信贷可得性
(四)以提升服务的就近、可触和可得性进而实现金融普惠性
(五)以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促金融生态优化
(六)普惠金融改革绩效
三、平邑县普惠金融服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偏少
(二)金融服务环境尚需优化
(三)金融支付手段及产品创新不足
(四)金融理念与教育缺失
四、完善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设置
(三)大力实施普惠金融教育
(四)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五、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二)案例思考题与分析思路
(三)理论依据
茂名市普惠金融实践案例
一、茂名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茂名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二)茂名市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三)茂名市农村金融问题的成因分析
二、茂名市农村普惠金融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其绩效
(一)构建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二)统筹运用金融和财政扶持资金杠杆,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三)完善组织体系与强化服务功能,增强金融机构普惠能力
(四)具有茂名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五)构建普惠金融交易实施的基础条件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径
(一)以增加便利性而提升普惠金融覆盖率,降低交易成本
(二)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三)以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普惠深化
四、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二)启发思考题
五、理论依据与分析——金融生态理论
六、建议课堂计划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南海农商银行案例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特征
三、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的路径分析
(一)外生性
(二)内生性
(三)路径依赖性
……
基于微贷视角的县域金融风险管控:河源农商行源城支行案例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发展策略研究:民生银行案例
村镇银行绩效及发展问题建议分析:小榄村镇银行案例
我国小额信贷模式实践的经验与困境:易县扶贫社案例
市场结构、民间互联性金融交易与帕累托改进
债权保护、廉价资金和垂直连结战略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创新:中和农信下属连南县农户自立服务社案例
保险市场失灵与农业企业风险困境:盟德晟农业科技公司案例
金融危机案例汇编
“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郁南县农村金融扶贫案例
大学生返乡务农融资行为研究:兼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的思考
普惠金融扶贫:贵阳乌当农商行案例
后记
前言/序言
普惠金融的缘起,公认的是孟加拉国:Muhammad Ytlnus的小微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创业者,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南学北渐”,舶来华夏。然而,作为一种制度,19世纪中叶诞生于德国的合作金融,本身就具有普惠弱势群体的基因,故称其为“人本与资本联合的制度设计”,但那时诺氏尚未设奖(190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信用合作制度虽是集体化的产物,但确实以其贴近基层的优势服务了农村弱势群体。吾辈采众家之长,“舶来”普惠技术,推进十余载,成就斐然,与新时代民生理念如此契合,也说明了它天生关注底层受众,是人本化制度设计。
测度普惠金融的标准至今尚有争议,有两点已达成共识:可持续与覆盖面。所谓“覆盖面”是指普惠广度,但具有广度不一定实施服务,尤其是在政绩工程的情况下。所以,普惠金融一定要有深度,真正实施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将金融资源配置于急需人群。做到这一点,可有三种思路:其一,新型技术的应用。如今天的信息通信技术所支撑起的互联网金融、手机银行等,如蚂蚁金服的陈龙所言,“实现普惠每人发一部智能手机就够了”。然而,农村居民的“弱势性”决定了大部分人能力不足,欠缺信息通信所需的知识积累,达到现代人的标准需要较长甚至很长时间,何况农村基础设施的缺失,因此,非一部手机所能满足!其二,做小做深金融脉络,也就是十几年前笔者所提出的“毛细系统”,使农村群体对金融产品真正可触、可得。借鉴民间信贷交易机制,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不仅包括金融机构的费用,也包括金融服务使用者的“奉行费用”,尤其是信息成本,信用代理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其三,开发个性化的小微信贷产品,满足差异化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如土地“三权”下的经营权抵押、农业产业链金融等,除传统农户金融外,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更需产品创新。
所谓“可持续”是指实施服务的金融机构能够不问断地长期提供金融服务。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首先得“活着”,前提是其收益大于成本。一方面是收益。然而在承担不了高利率的假定下,针对弱势群体甚至是穷人的合理的“可承担费用”,意味着收益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愿意实施服务行为的预期。另一方面是成本。“三农”的弱质弱势落后性、服务群体教育程度的相对较低、农业产业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企。不似城市金融服务的“制式化”,千差万别的需求要求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且因为需求的零星与小批量,产品的使用难以规模化,进一步加大了成本。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必须增加收益,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降低成本,除运用新技术外,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外部性问题,使农村金融服务达到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社会收益相等的“帕累托”状态。这是政府部门应该作为的边界,加大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的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完善制度支撑,降低交易费用,为市场交易主体创新服务优化生态,形成诱导行为的预期。
学者的书斋苦思和模型数字的把玩,不如实践中的创造来得实在。农村金融实践者作为理性人,一直捕捉可能的市场机会,探索在既有政策框架下与农村实际结合的普惠金融之路,创新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弥足珍贵。这需要我们总结汇总,形成值得学习借鉴的案例。
本书收录了17个案例(第13个案例中就包含了15个金融危机子案例),其中张乐柱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写作10个,他们分别是陈晓洁、张少宁(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于卉兰、杨明婉、黄文苑、卢一铭、李伟伟、李伟鑫、孙红、苏柳方。MF中心参与写作的老师有潘朝顺、蔡键、彭东慧、董莹。主要执笔者在每章最后注明。在编著过程中,陈晓洁贡献良多,全书由张乐柱修稿并统编定稿。
起笔之时,正值中共十九大闭幕之际,故言“乘风”;所谓“破浪”,对普罗大众的任何惠及都意味着改革成果的再调整——除非仅仅是“做样子”,既得利益者必有阻遏之势,不可能一帆风顺,何况是讲究要素利得之时。祈愿普惠金融得以发展,真正惠及农村弱势苍生,使金融不再成为“有余者”的资本集聚手段;回归金融的“初心本意”,成为“不足者”的谋生技术与方式。
是为序。
农村普惠金融创新案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