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师友录

陶澍师友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用舒 著
图书标签:
  • 陶澍
  • 师友
  • 清史
  • 人物
  • 地方志
  • 湖南
  • 交往
  • 书信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7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2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陶澍的人际关系,作者陶用舒教授钩沉索隐,将陶澍一生中有交际且有诗文记载的500余位朋友汇为一编,分类介绍各种“朋友圈”,展示了一代名臣陶澍的交谊全景。


作者简介

陶澍(1779—1839)是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杰出的改革家,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哼,又是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者。

陶用舒,男,1938年生,湖南安化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共产党员,湖南城市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出版著作有《陶澍评传》《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古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形成论》等十部;主编大专教材《中国现代史》等三部;在国内六十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以上共500多万字。此外,曾主持或参与整理出版古籍《陶澍集》《陶澍全集》。2003年于湖南城市学院退休。


目录

目录

晚清第一人才陶澍…………001

陶澍和道光皇帝…………010

陶澍和林则徐…………017

陶澍和贺长龄…………028

陶澍和梁章钜…………036

陶澍和卓秉恬…………042

陶澍和何凌汉…………047

陶澍和唐鉴…………053

陶澍和严如熠…………060

陶澍和魏源…………068

陶澍和包世巨…………079

陶澍和汤鹏…………087

陶澍和邓显鹤…………094

陶澍和胡林翼…………099

陶澍和左宗棠…………106

陶澍和曾国藩…………113

陶澍和他的家人…………118

陶澍和家乡亲友…………125

陶澍和他的师长…………140

陶澍和“苏州四老”…………147

陶澍和前辈师友…………151

陶澍和朝廷重臣…………161

陶澍和封疆大吏…………183

陶澍和“沧良七友”…………209

陶澍和官场朋友…………214

陶澍和武职将官…………233

陶澍和翰林院编修…………243

陶澍和同科进士…………252

陶澍和经世人才…………270

陶澍和他的下属…………292

陶澍和幕府人员…………309

陶澍和学界朋友…………316

陶澍和“宣南”寺友…………334

陶澍和朝鲜朋友…………346

附录:人名索引…………353

主要征引书目…………363

后己…………366


前言/序言

陶用舒先生用近30年的时间,旁征博引,索隐钩沉,苦心孤诣,撰成这部《陶澍师友录》,真洋洋大观也。先生嘱序于余,余拜而读之,颇有感焉。

中国儒家哲学十分重视交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好朋友有三个标准,即直、谅、多闻,并且还强调结交胜过自己的朋友,“无友不如己者”。儒家的交友理念被广泛普及,乃至《增广贤文》中有“结交须胜己,如我不如无”这样的警句。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中,人脉即是资源,结交胜友,将自己带到更高的平台更高的境界,是儒家用世的进取之途。出身寒微的陶澍,从放牛娃到封疆大吏,白屋中出了公卿。陶澍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勤奋外,得益于其前辈的栽培,上峰的提挈,宗师的传授,朋友的切磋与帮助。是内外的因素共同发力,将其推向事业的巅峰。

安化陶氏家族,历来有好交朋友的文化传统。陶氏奉晋代陶侃为始祖,陶侃留客的故事,记载陶家的族语中,代代相传。陶澍的父亲陶必铨特别喜欢交友,“居平为义若嗜欲,有友死,债累累,为其称债代偿之”。陶澍自幼跟随其父亲,“跬步弗离”,常听父亲讲“古贤可敬可畏之事”,并“谆谆然随事指点”,深受其影响。在广交朋友这方面,陶澍比其父亲做得更好。

陶用舒先生《陶澍师友录》,对陶澍一生的交谊条分缕析,揭示了陶澍的交友之道:

一是广交朋友。据陶用舒先生统计,在陶澍一生中有交际且有诗文记载的朋友多达500余位。这些朋友包括其前辈、上峰、师友、亲友、乡友、幕友、僚友、诗友、宦友、砚友以及弟子等。陶澍的朋友数量多,朋友圈也多,有师友圈、诗友圈、乡友圈等。在大朋友圈下还有小朋友圈,如师友圈下还有“沧浪七友”,诗友圈下有“消寒诗社”“谈瀛诗会”等,乡友圈下还有湖广同乡、湖南同乡、长郡同乡等。就像现在一些活跃的年轻人,同时加入几个微信群,甚至还担任群主呢!综观陶澍所交的朋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年龄跨度大。有年长于陶澍二三十岁的许多老前辈,如刘权之、孙玉庭、秦瀛、吴锡麒、百龄、黄钺、曹振镛、潘奕隽、吴云等,也有少于陶澍二三十岁的青年后进,如左宗棠、胡林翼、何绍基、李星沅等。其二地域跨度大。陶澍的朋友分布于当时的18个省,以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居多,旗籍朋友不会少于24人,朝鲜朋友也有17人。其三学术领域跨度大。陶澍的朋友中,有经学、史学、文学、舆地学、堪舆学、考据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有书法、美术、篆刻等方面的艺术大家,还有许多武职将宫。其四社会地位差距大。陶澍的朋友中,有贵为公卿的朝中要员,也有权倾一方的封疆督抚,还有诸如黎光地、刘澜这样的一介布衣。陶澍广交朋友,可以将父亲的朋友引为自己的朋友,甚至将父亲朋友的后辈引为朋友;还可以将同年或幕友的兄弟或朋友引为自己的朋友;还将同一师门的师兄师弟引为自己的朋友;等等。

三是热心交友。陶澍交友的方式多种多样:以文会友、以诗会友、以联会友、以茶会友、以书会友、以酒会友、以书法绘画作品会友、以重大设施或重大举措会友。其中以文会友、以诗交友是主要形式。陶澍为应酬朋友文字之请,撰写了大量的序寿、书序、赠言以及墓志、碑传等文章。这些文字都是陶澍亲自撰写,而且在这些文章中,畅叙友情,热情洋滥。诗歌,是陶澍交友和表达友情的重要媒介,与朋友聚会有诗,与朋友分别有诗,思念朋友亦有诗。陶澍常以新编的诗集赠送给朋友。他刚考取进士的那年编辑了《出山草》,就以诗人的姿态崭露头角;在翰林院的三年,编辑了《玉堂草》;在家守制的三年,编辑了《江湖草》;当编修的第一年,就编辑了《太史草》;到四川主持乡式往返几个月时间,又编辑了《皇华草》;到嘉庆二十年(1815)又将上述诗集合编为《印心石屋诗钞》。陶澍在当京宫的14年间,不断有诗集出版,通过这些诗集,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在京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陶澍诗歌还引起了一批朝鲜外交人员和留学生的关注,他们与陶澍相唱和,编辑刊刻了唱和诗集《印心石屋谈瀛诗册》,这些人回到朝鲜后,还结诗社取名为“拟陶诗屋”。诗文之外,饮酒也是陶澍交友的重要媒介。魏源说陶澍“饮酒数斗不乱”,陶澍自己也说:“曩在京师,同年宴集……往往盏相酬答。”在同年朋友中,陶澍酒量最大。梁章巨曾经为同年朋友特制了一套酒具,以酒量大小来衡定酒杯大小,陶澍的酒杯最大。

三是真心待友。陶澍为人正直坦诚,因而获得广泛的人缘。魏源称赞陶澍“胸怀洞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陶澍师友录》中,有许多陶澍真心待友的故事。譬如:陶澍待其诸位老师,终身师事之。俗语云:“一曰为师,终身为父”,但真正能够事师如事父的有几人?而陶澍真能做到。陶澍参加湖南乡试时,有两位座师、两位房师。座师陆以庄,浙江萧山人,时以编修之职坦任主考官,后来官至工部尚书,陶澍一直“以师事之”,陆以庄则授与陶澍从政的秘诀:“一切办公,固不可苟随流俗,亦不可太事苛细,总以持平为当。”座师赵佩湘,江苏丹徒人,官至礼科给事中。陶澍于赵佩湘时常省问,“人都数载,见吾师清苦”,“后来扬历中外数十年,名在四方”。赵佩湘逝世后,陶澍撰写祭文悼念。房师李方谷,四川阆中人,时任湖南绥宁县知县。陶澍称赞李方谷“以文学而为循吏”,为其诗集作序。李方谷于嘉庆十五年(1810)病逝,陶澍撰文致祭。房师周若山,上海人,时为湖南候补知县,陶澍“时有书信问候,诗四昌和”。周若山好酒,有“醉髦”“仙吏”之称,后因出了经济问题而被罢官,陶澍一直关心他。周在晚年,陶澍帮他回上海定居,并资助其诗集出版。陶澍真心待友,对老朋友念念不忘,当年在桃江读书时的砚友,在澧县教书时的弟子,几十年后仍保持往来,尽管彼此地位悬殊。

从陶澍的朋友以及交友之道来研究陶澍,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将其交友之道放大,未必不是他的为官之道和执政之道。陶澍以交友的热情和真心去执政,去为民谋福祉,所以在生前和身后,得到美好的赞誉。

湖南文化史上,有两部《师友记》,均为学术名作。罗正钧先生撰《船山师友记》,“勤一世以尽(船山)先生之书”,初稿完成后又经过14年的修订;李柏荣先生撰《魏源师友记》,“钩稽诸家撰著”,经初辑、重辑和补辑,前后近20年。师友录或师友记属于学案休,叙述传主与友人的平生的交情,以及事业和学术上的交往,不仅需要阅读海量的文献,还要巧于取舍。既要学术功底,又要学术技巧。陶用舒先生二者兼备,其《陶澍师友录》必将同《船山师友记》《魏源师友记》一道,并传于世。

曾主陶

2014.10.6



《烟雨任平生:晚清士人圈层变迁与精神肖像》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著述,而是以晚清时期活跃的知识分子和士人阶层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的精神图景、交游网络及其文化心态的演变。全书以宏观的史学视角为基石,辅以精微的人物个案分析,旨在描绘一幅多维度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晚清士人“群像”。我们试图穿透史料的表层,探寻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精英群体如何应对身份危机、如何在内外交困中寻找新的价值锚点,并最终构建出他们独特的精神家园与社会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时代的裂痕与士人的困境 本部分着重于清朝中后期至辛亥革命前夕的宏观历史背景。探讨鸦片战争的冲击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士人阶层的世界观基础。我们详细梳理了“天人感应”、“义理”与“实学”之间的张力,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桎梏。 一、世界观的崩塌与知识重构: 清初以来的文化高压政策,在晚期遭遇了西学东渐的猛烈冲击。我们考察了部分儒学大师,如魏源、龚自珍等人,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理论尝试与思想局限。重点分析了“格物致知”如何在西方科学理论的输入下,经历了从“求理”到“致用”的痛苦转型。 二、官僚体制的异化与士人角色的模糊: 晚清的政治生态日益腐败与低效,传统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体制的“正途”遭遇堵塞。本书细致考察了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化,特别关注了湘军、淮军的崛起所带来的士人阶层内部的“军事化”倾向。传统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如何与军功集团的实用主义发生冲突。 三、民间社会的张力: 清末民初,民间秘密结社、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对传统士人的权威构成了挑战。我们探究了精英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失序与民众觉醒时的复杂心态,是选择维持传统秩序,还是投身于变革的洪流。 第二部分:交游网络与精神共同体的构建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士人群体内部的互动模式,即“朋友圈”的研究。晚清时期,由于政治高压与信息流动性的增强,士人间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传统的地域性、师承关系扩展到以共同的学术兴趣、政治主张或避世需求为纽带的新型知识共同体。 一、学术沙龙的兴盛与地方性知识的再发现: 考察了不同地域(如江南、巴蜀)士人小圈子内,围绕特定经典(如《春秋》、宋明理学)或特定议题(如地方水利、古籍整理)展开的秘密或半公开的学术研讨。这些沙龙成为了他们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寻求精神慰藉与学术共鸣的场所。 二、政治同盟与流亡者的情谊: 太平天国运动及随后的洋务运动,催生了大量政治上的同路人。本书分析了以曾国藩幕府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联盟”的形成与瓦解,以及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士人如何维系跨国界的情谊,形成具有政治反抗色彩的“流亡者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往往依赖于私密的信件往来和相互资助。 三、交往中的伦理规范与人情世故: 深入探讨了在礼仪规范日益松弛的背景下,晚清士人如何处理“师”、“友”、“门生”之间的复杂伦理关系。例如,对“交游的艺术”的探讨,包括如何恰当地求助、如何赠答馈赠,以及如何处理因政见不同而产生的友谊破裂。这些细节揭示了士人维护自身尊严与社会地位的微妙策略。 第三部分:边缘化的实践与精神肖像 本部分通过对几类“边缘化”士人个案的细致描摹,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在转型期的多重身份焦虑与文化选择。这些人或许未能成为历史的中心人物,但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深刻侧面。 一、山林隐逸者与文化保存: 研究了那些选择退隐山林、专注于考据、辑佚、地方文献整理的士人。他们的“不仕”并非完全的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精细化“抢救性”整理,来抵抗时代对文化精神的消解。他们的著述成为了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堡垒。 二、从儒生到教员:教育角色的嬗变: 科举废除后,大批失意的士人转入新式学堂或私人书院任教。本书考察了他们如何将旧学知识融入新的教育体制,以及他们在面对新知识的冲击时,是扮演“守旧派”的角色,还是尝试进行温和的文化嫁接。他们的薪资、社会地位、以及与新派学生之间的代沟,构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三、诗文中的悲凉与超脱: 最后,本书通过对晚清士人大量未刊或小范围流传的诗文集进行文本分析,探寻其情感表达的复杂性。诗歌中不再是单纯的咏物言志,而是充斥着对故国、旧秩序的缅怀,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在“无可奈何花落去”背景下的哲学式超脱。这种“以诗言志”的传统,在晚清被赋予了更沉重、更私密的色彩。 结论: 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晚清士人精神的“群像图”,而非专注于某个英雄人物的“立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入世与出世之间不断挣扎、自我重塑的知识群体。他们的交游网络、他们的知识焦虑、他们最终选择的实践路径,共同构成了理解晚清社会精神史的关键。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旧时代如何谢幕,以及一个新群体如何在废墟上艰难孕育的深刻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篇章一: 拿到《陶澍师友录》这本书,内心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探寻古人情谊的渴望。我一直对明清之际的文人生活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动荡的时局中,更能显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智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从书名来看,它并非一本艰涩的史学著作,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细碎的笔触勾勒出的时代画卷。想象一下,翻开书页,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是那些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个体,他们的笑语,他们的叹息,他们的扶持与砥砺。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看到陶澍先生如何与他的师长、同窗、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书斋中纵论天下,在诗酒中抒发情怀,在困顿中互相慰藉。这不仅仅是人物的简单堆叠,更应是对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联结,从中汲取一些关于人生、关于友谊的启示。它或许会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忘却时间,与历史人物对话的书。

评分

篇章二: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空的窗户。我之所以对《陶澍师友录》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承载的“师友”二字。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日益趋于淡漠的当下,重温那些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和君子之交,显得尤为珍贵。我设想,这本书中记录的,不仅是学术上的传授与请教,更包含了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与扶持。那些师长,或许是经世致用的大儒,他们的学识与眼界,定能让陶澍先生受益匪浅;而那些朋友,或许是同样怀揣抱负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切磋琢磨,必定激荡出思想的火花。我期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窥见他们之间那些细腻而深刻的互动,那些寥寥数语中蕴含的深厚情谊,那些在逆境中给予的坚定支持。这不单单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思。读完这本书,或许我能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更加珍惜那些真正值得去呵护的师友之情。

评分

篇章三: 我对《陶澍师友录》抱有极大的期待,原因在于我对那个时代文人的交往方式有着深深的着迷。不同于现代社会冰冷的技术交流,古代文人的交往充满了人情味和仪式感。我猜想,这本书将细致地描绘陶澍先生与他生命中重要人物之间的互动细节,或许有书信往来的往复,有诗文唱和的雅趣,有宴饮聚会的盛况,甚至有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感人场景。我期待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韵味,以及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师友之间所能给予的温暖和力量。这本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人物列表,更应是一幅描绘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的生动图景。我渴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以及在那样一种环境中,个体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它或许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纯粹的精神力量,并从中汲取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

评分

篇章四: 《陶澍师友录》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古朴而厚重的韵味,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年代。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是因为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交往模式感到好奇。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能够窥探陶澍先生与他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师长和朋友们——之间的联系。我并非历史学研究者,但却深深着迷于那些历史洪流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片段。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不仅仅是事功的记载,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真挚情感。是怎样的智慧和品格,让陶澍先生能够与这些人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谊?他们的交流,是怎样的内容?是学术上的切磋,还是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鼓励?我期待着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心境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在这些跨越时空的交往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对待师长、如何维系友谊的思考。

评分

篇章五: 拿到《陶澍师友录》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便是,这似乎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找到一本关于“师友”的古籍,实属难得。我所期待的,并非是一本充斥着考据和争鸣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验到人情之美的书。我设想,书中记录的,将是陶澍先生与他的师长、与他的朋友们之间,那些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互动。或许有关于治学方法的探讨,或许有关于人生困境的倾诉,或许有关于时代变迁的忧思。这些点点滴滴的交往,汇聚在一起,便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独特的文人风貌和精神图谱。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不同个体之间,如何在相互学习、相互扶持中成长,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不仅是对过往的一次回溯,更是一种对当下人际交往方式的深刻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