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 杜甫传

诗圣 杜甫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员晓博 著
图书标签:
  • 杜甫
  • 诗歌
  • 唐诗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圣
  • 人物传记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54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4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元770年的一天,诗人杜甫怀着无尽的惆怅,没于湘江一带。关于他的死,历史上有很多猜测和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诗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七律,被誉为律诗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影响了后来无数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我们得以了解安史之乱的细节。杜甫的伟大,是基于一千多年来读者的一致认可。
  不仅如此,杜甫还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人。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考虑到中西方文学标准的巨大差异,一位中国诗人获得这样的殊荣是极为罕见的。

作者简介

员晓博,职业撰稿人,曾写过动画剧本《金狐狸和粉凤凰》,出版《少儿红色经典丛书:雷锋日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诗心
第二章 漫游
第三章 李杜
第四章 落第
第五章 求仕
第六章 蜕变
第七章 升华
第八章 叛乱
第九章 史诗
第十章 命运
第十一章 破碎
第十二章 秦州
第十三章 蜀道
第十四章 草堂
第十五章 江畔
第十六章 严武
第十七章 入幕
第十八章 流离
第十九章 末路
第二十章 成圣

精彩书摘

  《诗圣 杜甫传》:
  第一章 诗心
  杜甫出生以后,他母亲的身体一直没有恢复,几年之后便去世了,当时杜甫还不记事儿。父亲杜闲只好一边忙着公务,一边照顾儿子,时间长了便感觉力不从心。杜闲是一个认真而古板的人,工作上的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也不搞行贿受贿那一套。家里并不富裕,只好把年幼的杜甫送到洛阳他二姑家里寄养。
  杜甫的二姑是个传统的女人,对这个没有母亲的侄儿疼爱有加,视如己出,甚至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有一次,杜甫和二姑的儿子同时感染了时疫。这可是要命的大病,二姑用了各种方法治疗都不见好,万般无奈只好请来一个女巫。女巫说,这屋子东南角比较吉利,二姑便把杜甫抱到了东南角的炕上。后来,杜甫渐渐好了起来,而二姑的儿子却不幸夭折。年幼的杜甫当时并没有关于这件事情的记忆,他可能都不会记得自己曾经患过这样的重病,更不会记得二姑为他治病过程中所作的艰难决定。他长大后,无意得知了这件事情的始末,便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这件事情也在他生活的开端为他涂上一层悲剧的色彩。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杜甫的父亲杜闲担任郾城尉(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便把杜甫接到了郾城。郾城位于沙澧河交汇处,凭借发达的漕运,经济发展得非常不错,文化也很繁荣,不仅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而且涌现出了许多名闻遐迩的艺术家.公孙大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一天,年幼的杜甫跟随父亲逛街,突然发现广场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群中时不时发出欢呼声。杜甫心中好奇,就求父亲带他过去看看。由于人多,杜甫个子矮,杜闲便让儿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向人群的方向走去。人们看见县尉来了,脖子上还坐着个孩子,便主动让出一条路来让他们走到内圈。只见,圈内一个妙龄佳人身穿彩衣.双手持剑上下翻飞,身上的彩衣虽然颜色艳丽却是戎装风格.衬得佳人英武非凡。原来是公孙氏在表演剑器舞。杜甫的眼睛都看直了,心也随着舞者手中的双剑站上云端。他感觉四周寂静无人,一种特殊的气氛弥漫了整个空间,那个看起来纤细的身躯却进发出强大的力量。这对体弱多病、在姑母疼爱中长大的杜甫来说,无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许此时此刻,他才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才体会到自己不应该只在家人的疼爱下赢弱地生活着。从此刻起,杜甫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他再也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官二代.而开始思考人生了。
  杜家作为有传承的家族,先祖的功业杜甫肯定是耳熟能详。看完公孙氏的剑器舞之后,杜甫便把自己的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当作了偶像。杜预不仅是一代名将,还是一位博学大儒,在《左传》的研究方面很有建树;杜审言则是唐初著名诗人,是五言诗的创始者之一,在诗坛颇有一些地位。
  有了偶像就有了方向,杜甫开始认真学习诗文。杜闲见儿子有弘扬先祖威名的志向,非常高兴,便请了当地一位有名的先生给杜甫做家庭教师。庆幸的是,这位家庭教师并不是迂腐的人,所以并没有从传统的《周礼》《孝经》《尚书》《春秋左传》开始教授,而是先叫杜甫学习许慎的《说文解字》。他先带杜甫到许慎的墓前祭拜了一番,完成了“开笔礼”,然后便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
《江山万里:一位盛唐士人的家国与诗心》 引言:盛唐气象下的个体浮沉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将笔触投向了整个盛唐气象中,那些构筑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开元盛世”的雍容华贵,到“安史之乱”后的疮痍满目,再到藩镇割据与中晚唐的挣扎求存。 这不是一部关于“英雄”的颂歌,而是一部关于“士人”命运的群像志。我们追溯那些不愿隐退山林、执着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云静”理想的文人墨客。他们怀揣着对国家的赤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却不断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冲刷,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完成了精神与肉体的蜕变。 第一部:青云之志与初涉尘寰(约公元740年—755年) 本篇将详细描摹唐玄宗天宝年间,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巅峰。 时代背景的塑造: 盛唐的文化自信与制度基础。我们将探讨科举制度的演变,以及“诗”在那个时代如何超越文学形式,成为士人入仕、言志、社交的核心媒介。长安的繁华景象,东都洛阳的文化氛围,以及扬州、成都等地方文坛的兴盛,共同构成了知识分子成长的土壤。 求索的路径: 描绘青年士子们如何从地方书院走向京城,渴望“待诏”的激动与失落。这一部分将通过对多位背景相似、志向相近的青年才俊的侧面刻画,展现他们对道家超脱与儒家入世的矛盾心态。他们阅读的经典、他们模仿的风格、他们结交的友人,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对“才华”的推崇。 初试锋芒: 记录了他们参与地方望族宴饮、献诗干谒的场景。这些早期的尝试,往往是雄心勃勃,但也充满了天真的色彩。他们的诗篇中,多是咏物、宴饮、边塞的豪迈之作,洋溢着对国家前途的乐观预判。 第二部:天崩地裂与理想的破碎(公元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是盛唐集体记忆的断裂点,也是无数士人命运的转折点。 乱世的冲击: 重点刻画了叛乱爆发时,文人阶层所经历的巨大心理震动。洛阳、长安的陷落,不仅仅是都城的失守,更是对“天朝上国”文化优越感的毁灭性打击。 流离与抉择: 展现了不同身份的士人如何应对危机。有的被迫附逆,在屈辱中挣扎;有的毅然弃笔从戎,投身募兵抗敌;更多的则是选择避难他乡,在颠沛流离中保存火种。我们聚焦于他们如何在战火中,重新审视自己所信奉的“道”与“义”。 视角的转变: 战乱迫使文人的目光从宏大的宫廷转向了具体的苦难。他们开始记录被摧毁的家园、流离失所的百姓、饥寒交迫的场景。这种由“咏盛世”到“写疮痍”的转变,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关键一跃,标志着士人对社会责任的更深层体认。 第三部:中晚唐的坚守与文脉的延续(公元763年—800年左右) 战后重建时期,士人们面临着一个四分五裂、财政枯竭的帝国。 “新乐府”的思潮: 分析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大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如何试图通过“以诗干政”的方式,重塑社会秩序。他们不再寄希望于皇帝的“圣明”,而是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民间疾苦的直接描摹。 文人的生存之道: 探讨中晚唐时期,知识分子离开了京城翰林的清贵,如何与地方实力派、节度使周旋,以求得一席之地。他们的身份,从传统的“朝廷命官”转变为需要依附地方的“幕僚”或“幕客”。这种依附关系,既保障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在政治立场上的诸多无奈与妥协。 精神图谱的构建: 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对历史的沉思中,更加注重个体内心的构建与精神的独立。他们开始探索个人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位置,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结语:时代的回响 全书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盛唐至中唐士人(非特指某一位)的群像描摹,勾勒出唐代文化精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面貌与身份焦虑。他们共同塑造了唐诗的辉煌,也以其坎坷的命运,揭示了一个伟大帝国由盛转衰的内在逻辑。他们的诗歌,便是留给后世最真实、最深刻的时代回响。读者将从中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分子对真理、良知与家国的执着追求,是永恒的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诗圣 杜甫传》,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位鲜活的杜甫,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写照。初读之下,我被那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所震撼,他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深刻洞察。从他的诗歌中,我仿佛能听到战火纷飞的呐喊,看到流离失所的悲鸣,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疾苦。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他对国家、对人民深切的关怀和忧虑。他的一生,是追逐理想的坎坷之路,是官场失意后的愤懑,更是乱世中的坚持与守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杜甫,不再仅仅是那个被奉为“诗圣”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伟大灵魂。

评分

《诗圣 杜甫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深度。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神化杜甫,而是呈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诗人形象。他有他的理想,也有他的失落;他有他的才华,也有他的困境。书中对杜甫早年科举不顺、官场起伏的描写,让我深感共鸣。那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这种落差感,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他怀揣着报国之志,却又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的身影。作者在分析杜甫的诗歌时,也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将历史考证与诗歌鉴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杜甫的故事,更是在学习如何透过文学作品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去感受一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读《诗圣 杜甫传》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体验。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杜甫生平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对唐朝政治局势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那些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都成为了杜甫诗歌中最直接、最强烈的驱动力。他并非生而为诗,他的诗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被锻造出来的。从安史之乱前的踌躇满志,到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再到晚年的漂泊无依,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作者对诗歌的解读也相当独到,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阐释,更是在历史的语境下,探究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杜甫的诗,必须先理解他的时代,理解他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

评分

《诗圣 杜甫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位伟大的诗人。不同于以往对杜甫“忧国忧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更加强调了杜甫作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作者在描绘他早年经历时,着重笔墨刻画了他对于仕途的渴望、对于功名的追求,以及在现实面前的碰壁和挫折。我读出了一个年轻杜甫的青涩、迷茫,以及不甘。当他的人生轨迹发生剧变,遭遇安史之乱,流离失所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的诗歌归结于“苦难”,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在绝境中的思考、挣扎和坚持。书中对杜甫不同时期诗歌风格演变的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圣并非一夜之间炼成,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不断的磨砺中,逐渐淬炼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 relatable 的杜甫。

评分

不得不说,《诗圣 杜甫传》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通过对杜甫坎坷一生的细致描摹,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坚韧与悲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杜甫在战乱中四处奔波、颠沛流离的描写所打动。那种身处乱世,却依然心怀家国,用笔尖记录下人民的苦难,用诗歌传递出人性的光辉,这种精神力量是何其强大!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是在苦难中挣扎,却依然仰望星空的人。书中对杜甫晚年漂泊江湘的描绘,更是让人潸然泪下,一位伟大的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为生计奔波,为亲人担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歌的力量,更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