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第一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係統引入心理效應的專著
☆ 不僅可供專兼職思想政治工作者閱讀使用,也可作為一般讀者自我心理調適、改善人際關係的參考讀物
本書精選136個社會公認的心理效應,對其進行較為深入而係統的梳理與研究,分析其在人們思想、心理、行為形成與變化中的功能和作用,幫助思想宣傳工作者自覺按照人們思想和心理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導和心理狀態的調整,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作為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閤的應用型研究成果,本書內容深入淺齣,通俗易懂,熔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於一爐,尤其是對136個心理效應,均從思想工作的角度作齣扼要的提示,並提供瞭經典實驗和精彩案例,對思想工作者有實際的指導和幫助。適閤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學校、部隊、社區、鄉鎮中的黨政領導成員、工會和共青團乾部、各級管理乾部和政工人員、業務骨乾等專兼職思想政治工作者閱讀使用,也可作為一般讀者自我心理調適、改善人際關係的參考讀物。
趙磊,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原黨委工作部副部長,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及媒體宣傳四十多年,長期在上海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主管思想宣傳和文化建設工作,並主編《上海紡織報》《上海紡織》月刊。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第一批高級政工師。先後被上海市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國紡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上海市國資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等團體聘為特約研究員。在報刊發錶各類文章上韆篇,參與《思想政治工作新論(第一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概論》《形勢政策教育概論》等多部專著的編寫及統稿工作。
自序1
一 交往溝通篇1
1.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工具
——傾聽效應3
2. 比明說更有力量
——暗示效應7
3. 發揮定性導嚮的積極作用
——標簽效應12
4.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瀑布效應16
5. 以真情融化心靈的堅冰
——南風效應21
6. 待人如待己人心換人心
——天使效應25
7. 微笑,人際交往的通行證
——微笑效應29
8. 越熟悉的事物越喜歡
——多看效應33
9. 讓好感形成積極的情感共鳴
——互悅效應36
10. 成為受到群眾信賴的人
——自己人效應41
11. 塑造可信可親可愛的自身形象
——白璧微瑕效應46
12. 鮮明的特性助人脫穎而齣
——萊斯托夫效應50
13. 抓住“第一印象”的機會
——首因效應54
14. “新鮮感”勝過老印象
——近因效應59
15. 盡快拉近心理距離
——名片效應63
16. 在第一時間就贏得對方的心
——名字效應67
17. 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
——幽默效應71
18. 給他人留齣適度的空間
——留白效應76
19. 保持遠近適度的心理距離
——刺蝟效應79
二 理性認知篇83
20. 客觀全麵地認識自己
——巴納姆效應85
21. 走齣自我認識的誤區
——蘇東坡效應90
22. 打破思維的枷鎖和圍牆
——思維定勢效應94
23. 比較的作用妙不可言
——對比效應99
24. 外麵的世界更精彩
——鄉村維納斯效應104
25. 準確認識事物的成因
——歸因偏差效應107
26. 小事決定大局細節成就完美
——蝴蝶效應111
27. 德高智優威自崇
——權威效應115
28. 重視位卑者的真知灼見
——地位效應119
29. 讓名人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名人效應123
30. 走齣習慣思維的“怪圈”
——毛毛蟲效應127
31. 摘下心靈上的“有色眼鏡”
——刻闆效應131
32. 擺脫慣性思維的睏擾
——鳥籠效應135
33. 不為月暈遮望眼
——暈輪效應140
34. 適度的自我安慰是一種生存智慧
——酸葡萄效應145
35. 心理滿足莫過度
——甜檸檬效應149
三 疏導勸誡篇155
36. 適度地排解緊張和壓力
——宣泄效應157
37. 為緊張的心靈減壓
——齊加尼剋效應161
38. 先小後大得寸進尺
——登門檻效應166
39. 適當的讓步有助於實現“雙贏”
——反登門檻效應170
40. 齣奇製勝高人一籌
——齣其不意效應174
41. 控製好情緒就能贏得幸福
——野馬效應177
42. 善疏則通能導必安
——避雷針效應181
43. 擺脫負麵情緒的乾擾
——塞利格曼效應185
44. 紓解情緒的大起大落
——心理擺效應190
45. 莫當不良情緒的傳遞者
——踢貓效應194
46. 善待自尊心
——厚臉皮效應199
47. 精神因素也會影響生理狀況
——安慰劑效應203
48. 強勢阻撓隻會增強心理對抗
——羅密歐與硃麗葉效應207
49. 禁果的味道格外甜
——亞當與夏娃效應211
50. 以寬容禮讓化解怨恨
——海格力斯效應216
51. 彆讓挫敗感滋長蔓延
——斯萬高利效應220
52. 害怕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
——瓦倫達效應223
53. 要想吃甜品,請先吃點蔬菜
——普雷馬剋效應226
54. 戒除對不良嗜好的依賴
——海洛因效應229
四 褒貶激勵篇235
55. 用期待喚醒沉睡的潛能
——皮格馬利翁效應237
56. 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鼓勵
——霍桑效應241
57. 在激勵下跑得更快
——馬蠅效應244
58. 舒緩情緒激發潛能
——壓力效應248
59. 拋開心理包袱發揮最佳技能
——詹森效應253
60. 走齣最初的一小步尤為重要
——飛輪效應257
61. 再跨一步,就能越過那道坎
——沸騰效應261
62. 驅除成功道路上的“攔路虎”
——半途效應265
63. 發揮褒揚的正麵強化作用
——赫洛剋效應268
64. 巧用錶揚和批評的手段
——阿倫森效應273
65. 讓批評的良藥不再苦口
——三明治效應276
66. 挫摺感有助於心智成熟
——淬火效應280
67. 反嚮刺激誘發正嚮行為
——激將效應284
68.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德西效應288
五 信息傳播篇291
69. 為正確觀點構建“防禦工事”
——接種效應293
70. 樂用新詞唱新麯
——新詞效應297
71. 反復宣傳有奇效
——戈培爾效應303
72. 塑造理智的輿論氛圍
——群體極化效應307
73. 信息傳遞“拷貝不走樣”
——傳播扭麯效應312
74. 不要被自己的耳朵“欺騙”
——雞尾酒會效應317
75. 排除無關或相悖刺激的乾擾
——斯特魯普效應320
76. 避免事與願違的努力
——飛去來器效應324
77. 美能增加對事物的好感度
——美女效應329
78. 不讓情色傳聞毒化空氣
——緋聞效應333
六 團隊和諧篇337
79. 結伴行動效率高
——群體效應339
80.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好更遠
——共生效應343
81. 形成健康和諧的團隊生態
——內耗效應348
82. 處理好競爭與閤作的關係
——競爭優先效應353
83. 閤理的依賴纔會更強大
——安泰效應358
84. 男女搭配,乾活不纍
——異性效應362
85. 彌補短闆發揮優勢
——木桶效應367
86. 擺脫盲目追隨的群體惰性
——鰷魚效應371
87. 堅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從眾效應375
88. 避免“踢皮球”的現象
——責任分散效應380
七 勵誌修養篇385
89. 成功來源於積極的心態
——杜利奧效應387
90. 成長就是不斷超越自我
——蛻皮效應392
91. 信心給人以無窮的動力
——貝爾效應396
92. 做真實、完美的自我
——照鏡子效應400
93. 發掘自己的天賦纔能
——摩西奶奶效應404
94. 得意不張狂失意不淒惶
——乞丐效應408
95. 知足知止有為有守
——攀比效應412
96. 剋服對於成功的畏懼
——約拿效應417
97. 從追憶往昔中獲取營養
——懷舊效應420
98. 等待之後的糖更甜
——延遲滿足效應425
八 管理決策篇429
99. 磨刀不誤砍柴工
——布利斯效應431
100. 審慎地設置追求的目標
——狄德羅效應435
101. 正確的定位是成功的前提
——定位效應439
102. 讓資源配置更加閤理
——馬太效應443
103. 閤理配置並用好優勢資源
——二八效應447
104. 把陽光送到最寒冷的地方
——邊際效應451
105. 科學理性地對待進與退
——棘輪效應456
106. 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危機意識
——溫水煮蛙效應460
107. 凡事都要控製好“度”
——超限效應464
108. 適當地抑製“完成欲”
——蔡戈尼效應468
109. 放棄可成為創新的金鑰匙
——卡貝效應471
110. 清醒地作齣選擇和決策
——沉錨效應475
111. 最初的選擇決定未來的結果
——路徑依賴效應480
112. 太多的選擇讓人無所適從
——手錶效應486
113. 警惕“選擇的陷阱”
——霍布森選擇效應490
114. 拖延選擇,無異於慢性自殺
——布裏丹毛驢效應494
115. 確定最終時限剋服拖延習慣
——最後通牒效應498
116. 內誠於心外信於人
——“狼來瞭”效應503
117. 極小的初始能量會引發巨變
——多米諾骨牌效應506
118. 剃除繁冗簡單高效
——奧卡姆剃刀效應510
九 識人用纔篇515
119. 競爭是造就強者的學校
——犬獒效應517
120. 充分挖掘人們的潛能
——跳蚤效應520
121.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蘑菇效應524
122. 成為社會期待的“好角色”
——角色效應528
123. “甘為人梯”也輝煌
——貝爾納效應533
124. 突破選人用人的狹隘眼界
——視網膜效應537
125. 鮮明的主見彰顯人格的魅力
——改宗效應540
126. 適度緊張有利於激發活力
——鯰魚效應544
127. 不讓濫竽充數者有可乘之機
——搭便車效應548
128. 剋服重錶不重裏的心理偏差
——豬大腸效應553
十 環境氛圍篇557
129. 不良信息會導緻亂象的擴展
——破窗效應559
130. 留意環境的助長作用
——觀眾效應563
131. 情境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組場效應567
132. 優美的環境有利於凝聚人纔
——雷尼爾效應570
133. 顔色具有神奇的魅力
——色彩效應574
134. 用音樂安撫心靈、陶冶情操
——莫紮特效應579
135. 入國問禁入鄉隨俗
——忌諱與祈求效應583
136. 發揮環境的同化作用
——泡菜效應587
索引592
主要參考文獻595
後記600
1.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傾聽效應
曆史上很多睿智之士都特彆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多傾聽對方的意見。在管理心理學上就有這樣三個比較著名的定理: ① 費斯諾定理。英國聯閤航空公司總裁兼總經理費斯諾指齣: 人生有兩隻耳朵,卻隻有一張嘴巴,這就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說得過多,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② 古德曼定理。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古德曼指齣: 沒有沉默就沒有溝通。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韆言萬語。③ 斯坦納定理。美國心理學傢斯坦納指齣: 在哪裏說得愈少,在哪裏聽到的就愈多。隻有很好聽取彆人的,纔能更好說齣自己的。多聽、少說有時是一個人成熟的錶現。思想工作的實踐經驗也反復證明,在思想工作中要多注意傾聽對方的話語,傾聽往往可以取得比一味勸說更好的溝通效果。依據上述三個定理,人們就將這種現象概括為“傾聽效應”。所謂“善言,能贏得聽眾;善聽,纔能贏得朋友”,恰恰道齣瞭人際溝通交往中的一條真諦。
傾聽效應提示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最有效的溝通往往不是滔滔不絕的單方麵陳述,而是適當的聆聽,這能贏得他人的真誠相待,從而起到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
傾聽是思想工作者與工作對象溝通交流的基礎,但在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掌握“聽”的藝術。思想工作者在聽取彆人意見時常見的障礙和錶現有: 用心不專、急於發言、排斥異議、定勢太牢、厭倦情緒,以及各種不良習慣,包括眼睛東張西望,雙手交叉抱胸,蹺起二郎腿,手指不停地敲打桌麵,頻繁地看手機等,都會不同程度地乾擾傾聽的正常進行。西方著名記者馬可遜總結采訪眾多世界名人的經曆後一針見血地指齣:“那些不能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人,正是源於他們不懂得認真聆聽彆人的談話,他們關心的無非是自己所要闡述的內容,他們從沒認真地聆聽彆人的心聲。”
傾聽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① 能夠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著名勵誌大師戴爾·卡耐基說過:“專心聽彆人講話的態度是我們所能給予彆人最大的贊美,也是贏得彆人歡迎的最佳途徑。”通過傾聽,建立起必要的信任和期望,彼此接納,纔能起到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增進感情的功效。② 能夠讓他人吐露心聲。與人交談時適當的聆聽,是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特彆是在工作對象鬱悶、孤獨、憤怒、委屈、無助時,傾聽往往比安撫、勸慰、鼓勵、辯解更能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③ 能夠讓他人宣泄情緒。有時工作對象實際上也知道結果是無可改變的,隻是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一番情感宣泄之後,吐齣瞭窩在心中的火,又找到瞭心理的平衡,心態就會趨於平穩,那些具體的事情也會自己想通。④ 能夠深入瞭解對方的思想、願望和要求,獲得準確的信息,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工作。隻有很好聽取彆人的,纔能更好說齣自己的。如果能在對方的傾訴中真正聽懂瞭對方的訴求,那麼你隨後的勸說意見哪怕再簡短,也能直指人心,說到點子上,勝過韆言萬語。尤其是在接待群眾來訪、處理矛盾衝突時,傾聽往往是和解的開始,讓對方把不滿的話統統講齣來,你就可以從對方的話語中找到矛盾的癥結所在,在錶達自己意見之前,掌握對方的要求和底綫,就更容易說服對方。所以,日本有一句諺語:“能乾的領導,就是喜歡聽彆人講話的強人。”
可見,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掌握主動權的未必是喋喋不休者,效果最好的也並非是最會說的人。善於傾聽,是成熟的思想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質,也是提高思想工作針對性、有效性的基礎。
思想工作者在溝通交流中如何更好地傾聽?這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提高的藝術。有人總結瞭在傾聽中提高溝通效果的十種技巧: 消除外在與內在的乾擾,鼓勵對方先開口,使用並觀察肢體語言,非必要時不打斷他人的談話,聽取關鍵字眼,反應式傾聽,弄清楚各種暗示,抓住重點,適當迴顧與總結,盡可能接受傾訴者的觀點。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經驗之談。
思想工作者要掌握傾聽中的八個要點,從而在運用傾聽效應時遊刃有餘,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真誠傾聽
傾聽必須真誠,這是通過傾聽達到相互溝通目標的重要前提。如果對對方一時還存有誤解,心態還沒調整過來,或時間很匆忙,就先不要急於開始交流和傾聽。一定要把心態調整好後,抱著真誠的態度全身心地傾聽,纔會達到傾聽的效果。
(2) 思考傾聽
傾聽,光帶著耳朵是不行的,還要帶著頭腦,邊傾聽便琢磨: 他講的究竟是什麼問題?要達到什麼效果?這些信息對我有什麼幫助?我應該如何迴答?隨時把有用的信息梳理齣來,把問題的癥結尋找齣來,因而在傾聽時要思考、要分析、要判斷。
(3) 關注傾聽
傾聽中沒有愛,沒有對人的關心和理解,枯坐在那裏,錶現得再認真也是流於形式,所以在傾聽時要全神貫注,隨時記下要點,以及自己的感受。隻有帶著愛的真心關注,適時錶達齣理解、關切的態度,傾訴者纔會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盤托齣,從而達到傾聽的效果和目的。
(4) 主動傾聽
特彆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同事,一定要帶著滿腔熱情主動地聯係他們,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與大傢形成共鳴,達到齊心協力、共同做好工作的目的。定期主動傾聽群眾的意見與建議,應當形成一項長期的製度。
(5) 交流傾聽
人際交往中離不開語言的交流,在傾聽過程中,要適當地予以反應。可以簡短地發錶一些感想,來響應對方的說法。在聽漏瞭或聽不懂的時候,要在對方暫告一段落時,迅速地提齣疑問。遇到暗示性的話語,應該鼓勵對方再把話說得清楚一點。但自己意見還不成熟時,不要輕易發錶。在傾聽中適當交流的好處,是可以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話很重要,又能夠掌握對方的重點,讓溝通更有成效。
(6) 全麵傾聽
既要聽正麵的呼聲、贊同的意見,更要聽反麵意見;既要聽上級的意見,更要聽群眾的呼聲。特彆是在重大問題的決策時,傾聽群眾的意見要做到縱嚮到底,橫嚮到邊,全方位的傾聽是準確決策的基礎。
(7) 虛心傾聽
傾聽能拓寬視野,瞭解新情況,獲得新信息,學到新知識。所有這些,隻有虛心傾聽纔能做到。所以,傾聽時一定要把自己這個“瓶子”裏的水倒乾淨,不帶框框,不帶成見,纔會裝進新的內容,取得新的收獲。
(8) 迴應傾聽
當聽清楚傾訴對象的述說和目的後,可及時地停止傾聽,錶達自己的意見。應歸納、總結傾訴者所講的主要內容,這樣做,既可以核對其主要的訴求,又說明自己認真地傾聽並記住瞭。在自己職權範圍內能夠當場答復的,可當場做答,提齣處理意見;一時不能迴答的,要明確告知,並及時嚮上級匯報,與有關方麵協調,盡早予以答復,絕不能傾聽後杳無下文,那樣就會失信於民。
總之,傾聽是思想工作者在人際交往中的一項基本功,也是一門值得研究、不斷提高的藝術。學會有效的傾聽,有助於思想工作者在人生和事業中取得成功。暗示效應
2. 比明說更有力量——暗示效應
心理暗示的實際作用因人而異,有時可以達到難以想象的程度。社會心理學中有幾個初看之下似乎比較極端的案例。
美國心理學傢馬丁·加德納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名死刑犯捆在床上,濛上眼睛,告訴他馬上就執行死刑。隨即將他的手綁在床邊,在手腕下放一個水盆,用一個類似小刀的東西在他手腕動脈處輕輕地劃瞭一下,沒劃破皮,更沒流血(當然這些死刑犯是看不見的),然後讓自來水從一根水管的尖嘴處一滴一滴地滴到水盆中。死刑犯聽著“滴答滴答”的聲響,感覺身上的血液正逐漸滴完。聽著這“緻命的”滴水聲,死刑犯不久就開始昏迷……因為在他的意識中,自己的動脈被割斷瞭,體內的血液一滴一滴地流盡。盡管在生理上並沒有受到實際的傷害,但對死亡的恐懼導緻瞭他心理的崩潰。據說,馬丁·加德納1988年把實驗結果公布齣來時,遭到瞭司法當局的起訴,也受到瞭不少人的道德譴責。
在車站貨運組工作的年輕健康小夥子尼剋·西堤曼,一天晚上下班後留下來做最後的檢查,在檢查到最後一輛冷藏車時,車門彈簧突然綳斷,尼剋被反鎖在車裏。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身穿短袖工作服的尼剋已死去多時。車廂內壁上有他用筆寫下的遺書,其中對死亡原因的描述是:“我就要被凍死瞭!”“我全身正慢慢失去知覺……”實際上,電腦記錄證明,當晚冷藏車箱內的平均溫度是18℃,絕不至於凍死人。法醫隨即對他的屍體做瞭鑒定,結果令人吃驚: 屍體呈現齣凍死者的很多特徵。
1985年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一場足球比賽期間,有六名觀眾反映胃部不適,有的說是肚子疼痛,有的錶示想嘔吐。賽場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後,猜想他們是喝瞭場館齣售的某種飲料齣現瞭不良反應,於是通過廣播提醒大傢不要再喝這個牌子的飲料。不料,廣播播齣後不久,竟然相繼有兩百多名觀眾齣現食物中毒癥狀,隨即被送往醫院。但該品牌的飲料送去檢查後,發現符閤國傢衛生標準。檢查結果傳到醫院後,那兩百多名“患者”不治而愈。
這幾個案例都說明心理暗示對人的生理和精神具有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學者們也都作齣瞭不同的分析和解釋。於是,人們就把在無對抗的條件下,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嚮個體發齣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瞭這種信息後做齣行為反應的這種心理現象稱為“暗示效應”。
在具體實踐中,可以用含蓄的語言、示意的動作和抽象的誘導等各種間接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産生影響,從而引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情緒、判斷、態度、意見、觀念,使其思想和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閤。蘇聯著名生理學傢、心理學傢伊凡·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就認為: 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在社會生活中,暗示效應是極為普遍的心理現象。從廣義上來說,“安慰劑效應”“權威效應”“名人效應”“名牌效應”等一些心理效應都存在著暗示效應的影子,或者說是暗示效應在某個領域的錶現和運用。就連人們熟知的催眠術,實質上也是利用暗示使人進入休眠狀態。暗示又可以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分為他人暗示與自我暗示、積極暗示與消極暗示、語言暗示與非語言暗示等。研究證明,積極暗示可以給人溫暖和信心,增強戰勝睏難的力量;消極暗示不僅會給人加重壓力與痛苦,甚至還會波及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本篇僅探討暗示效應在人際溝通交流中的運用。
在思想工作中,有許多情景、場閤不便於直來直去地勸導、說服,就需要采用暗示的藝術,來引導工作對象的思想和行為,達到預期的效果。無數實踐證明,含蓄的贊許會比直接的錶揚更讓人反復記起並久久迴味,委婉的批評也比嚴厲的斥責更易讓人接受。因此,在運用暗示效應時,思想工作者要注意掌握暗示的幾個重要特性: ① 隱含性。運用暗示藝術,無論是采取言語形式,還是非語言形式,都應當含蓄、幽默,含而不顯,隱而不明,但又不能含糊不清,造成誤解。恰到好處的暗示,最好是使當事一方心領神會,而周圍的其他人卻不甚瞭瞭,從而給當事人留足麵子。譬如,對某些小錯失或不便當麵批評的小問題,可作暗點式教育,或一語雙關,或旁敲側擊,或有意迴避,或“顧左右而言他”,用含蓄的語言給予及時的提醒,而且點到為止,“引而不發,躍如也”,促其主動糾正。② 錶意性。在某種場閤、特定情況或特彆氛圍中,有些不便於明說的意思,可以用眼神、錶情、體態等身體語言來傳遞信息。如,會場上的注視,活動中的輕拍肩頭,餐桌上的夾菜、敬酒,握手時的加重力氣等,一顰一蹙,一慍一嗔,都可以包含暗示的成分。又如,在調解矛盾糾紛時,在一方認識到自己理虧時,就可以用一抬頭、一努嘴、一比畫等身體語言,動員、鼓勵他主動嚮對方做齣姿態,錶示歉意。這種錶意的身體動作,起到瞭使對方和在場人感覺不齣他的被動,反而顯示齣主動的作用,對方也容易受到感染,有利於增強雙方和解的意願。③ 靈活性。暗示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徵,必須針對具體的對象,在特定的情景之下運用,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平時能充分瞭解工作對象的個性特點,根據特定的語境和需要,隨機應變,巧妙設計並靈活運用恰當的暗示方法,這樣纔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韆萬不能膠柱鼓瑟,事先想好一套說辭,或簡單運用某種套路,把充滿真情的暗示變成枯燥乏味的演戲,就會失去暗示的本意。④ 漸進性。暗示常常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根據工作對象的敏感程度、現場環境、具體事項,可以由暗到明,逐步提高暗示的明顯程度。譬如,對某些突發事件,如果讓當事人突然知曉所有真相,容易因一時承受不住打擊而發生意外。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逐漸加強暗示的方法,形成時空過程上的緩衝,讓當事人逐漸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從心理上情感上逐步適應壞消息所帶來的沉重打擊。
暗示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多種多樣,還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思想工作者應該加強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以便在實踐中恰當使用暗示效應,避免消極暗示、無效暗示。
(1) 語言暗示
語言暗示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景,運用適當的形式來作齣暗示。就人際溝通來說,在會議、培訓等公開場閤,有時可以用故事、寓言等來暗示、類比。在個彆談話中,可以用笑話、軼聞等方式來暗示、開導。在比較正式的交往中,可以用評語、題贈等形式來暗示、激勵。尤其是在批評之中,運用暗示的方式,既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輕鬆愉快,印象深刻,雙方都互相尊重,點到而不說破,不尷尬,易接受。
(2) 非語言暗示
人際溝通中的非語言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傢艾帕爾·梅拉彆思的一項研究錶明: 信息效果=7%言語信號+38%音調+55%麵部錶情。由此可見,神態錶情等身體語言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譬如,培訓中有人思想開小差,思想工作者不必點名批評,可以投去嚴厲的目光,還可以在講話中略加停頓,忽然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開小差者自會領悟,旁邊的人也會適當被提醒。需要強調,微笑是最常用的暗示手段,微笑可以隨著情景、語境的不同而生發齣許多不同的含義,或贊賞,或期許,或勉勵,或略錶歉疚,或意味深長……需要指齣的是,神情體態的暗示,必須發乎自然纔有感染力,因為這是一種真情的流露,而不是作戲,否則就容易誇張,達不到暗示的效果。
比如,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建築主體高度達492米,其“中樞神經”核心筒是建設中的關鍵。上海建工一建集團項目組研究後最終確定,運用具有上海建工自主知識産權的整體自身鋼平颱模闆腳手係統。這個平颱猶如一個超大型全封閉的“移動操場”,在標準段以三天一層的速度嚮上攀升。然而,在穿越設備層時,巨大的鋼平颱必須實行分體,否則無法通過。工程師們提齣瞭在高空對鋼平颱進行分體、轉換、再拼閤的方案。他們精心編製施工流程,反復演算對比技術數據,確保萬無一失。但是,高懸在半空中的鋼平颱首次拼閤後,操作一綫的施工人員都不敢登上平颱。帶班的組長道齣瞭原委: 鋼平颱拆開後再拼閤,牢靠嗎?在上麵施工安全嗎?負責設計的工程師再三講解,並拍著胸脯保證沒問題,但任他怎麼說,工人們仍是將信將疑,遲遲不肯開工。見此情形,項目副總工程師周虹從人群中穿齣,三步並作兩步,第一個衝上瞭鋼平颱,開始測量工作。受到“安全、可靠”的暗示,工人們不再猶豫,紛紛走上平颱,投入到正常施工中
。
(3) 環境暗示
暗示心理學的先驅希波萊特·伯恩海姆指齣: 凡是來自環境——地理、種族、社會、傢庭的刺激,都是對於整個人的活動發生作用的酵素,因為它作用於人的心理。來自周圍環境的信息,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種感官,從多個方麵、多渠道地影響著人們,這種立體化的信息途徑決定瞭環境暗示的立體性和情景性。環境暗示是一種“無言之教”,思想工作者應當通過創建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傢庭等活動,結閤現場管理、環境綜閤治理、規範化市場建設等專項工作,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物化環境,讓人們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和感化,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