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95—2017,从高密一中到北京十一学校,跨越20年的自我对话,一位中国校长的思想成长史——看李希贵**本著作这样迭代。
内容简介
《教育艺术随想录》是李希贵校长的**本著作,2017年,李校长在在原有每篇文章后面撰写了长短不一的续篇。这些大都是李校长与十一学校同事们的*新探索,有对20年前的修正,也有完善与拓展。许多内容极具实操性,悉心感受李校长20年的教育探索,一定会从中得到莫大启发。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与阅读,也适合其他教育管理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工作。
精彩书摘
写在前面
近年来,有不少朋友建议重版我的第一本著作《教育艺术随想录》,理由是,其中的教育理念到今天尚未过时,且其中提出的许多方法依然具有实操性,适合教育同行借鉴。
于是,我自己又打开了这本20年前的小册子,重温那个年代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时的工作和生活。
说实话,在那本书里,既有经年累月的费神劳心,又有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也有盲目自负的简单粗暴。孤立地看,每一篇文章里所创造的方法的确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一旦放大到一个组织系统中,拿来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则立刻会变得问题多多,如果今天再去简单地把这些方法推荐给各位同行,已有诸多不妥。
为了既尊重朋友们的建议,又不至于给同行们带来误导,利用今年寒假的时间,我在原有的每篇文章后面撰写了长短不一的续篇,这些大都是我走进十一学校之后与同事们的最新探索,有对20年前的修正,也有完善与拓展。
如果读者能在两两对比中有所启迪,就达到了这次增补的意义。许多朋友可能会关心一个问题:从高密一中到北京十一学校,今昔20年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其实,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里,也许很难发现什么根本性变化,但有两点却是所有变化的前提。一是对教育目的的再认识。20年前的教育,工具论尚占主导,对个性的关注和敬畏还远远没有走心入脑。而今天,如何面向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自我,已渐成校园里的主旋律。有了这样的教育目的,任何教育方法的使
用都应当格外小心,个别化的因材施教必然成为我们的选择。
与此相关的另一点是,我们当然更需要重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自主选择的力量。没有他们对自我成长目标的渴望,没有他们自主体验的求索,教育就难以发生。单纯来自教育者的殚精竭虑和一厢情愿,其实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
我们切不可把自己想象得过于强大,更不可迷信固有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如果说20年的教育生活让我有一点成长、进步,不过如此而已。
2017年6月11日
教育艺术随想录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