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精神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序 / 1
一 中国文化精神
二 中国文化传统在哪里
三 中国文化的变与常
四 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
附录 讲辞大纲
五 文化的散播与完整
附录 讲辞大纲
六 文化的长命与短命
七 文化中之事业与性情
八 文化的中和与偏反
九 文化中的自然与世俗
十 文化中的积累与开新
附录 讲辞大纲
十一 文化中的精粹与渣滓
十二 文化的前瞻与回顾
十三 复兴文化之心理条件
序
余迁居来台,即曾在空军各基地作过一番巡回演讲,又增以在三军参谋大学、海、陆、空军官校之演讲,共成《中国文化十二讲》。此为余对当前军人作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一集。今年海、陆、空三军之军官集合为莒光班,轮番受训,余应萧政之教育长之邀约,随班讲“中国文化精神”一课程,前后十三次,汇印成册,此为余对当前军人作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二集。莒光班此一课程,此下仍将继续,政之嘱余改定总题为“中国文化对世界之责任”,余已应其请,仍当随班络续分题讲述,将来再以汇印,将为余对当前军人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三集。
闻鼙鼓而思将帅。今者国难当头,保护国家,捍卫文化,惟我军人担当了莫大的责任。惟能对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有信心,始能对保护捍卫当前的莫大责任有勇气。余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博伟大,所知甚浅。然自问爱国热忱,则自幼年迄于今兹,从未后人。凡我所讲,无不自我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
我之生年,在前清光绪乙未,即《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之年。我之一生,即常在此外患纷乘,国难深重之困境中。民国元年,我即在乡村小学教书。我之稍有知识,稍能读书,则莫非因国难之鼓励,受国难之指导。我之演讲,则皆是从我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
我敬愿以此一腔热忱,以此稍许困心衡虑之所得,贡献于当前负保护国家捍卫文化之大任的军人们。并愿仍鼓余勇,以追随于我可敬爱之军人之后,同为当前国难善尽我所能追随之贡献。
说实话,我对古代的园林艺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江南私家园林空间哲学的书籍,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亭台楼榭的建筑美学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造园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山理水、移步换景的手法,构建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微缩宇宙。作者认为,园林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文人进行精神修炼与审美寄托的媒介。书中对“借景”与“藏拙”的阐述尤其精妙,前者体现了主人翁开阔的胸襟,后者则暗含了对自然缺陷的尊重与包容。通过对苏州几处著名园林的细致剖析,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精致、内敛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配图精美绝伦,很多都是高清的实景照片,结合文字的解读,让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具体可感。对于那些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秩序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教会我们如何“看”风景,而不是仅仅“路过”风景。
评分最近沉迷于历史与思想的探索,偶然间翻阅了几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传承的著作,感受颇深。其中有一本探讨魏晋风度的书,真是让我茅塞顿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士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超然的精神追求。他们不拘泥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将生命的美学价值放在首位,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极致挖掘与张扬,读来令人心驰神往。书中对竹林七贤的解读尤为精彩,不同于以往脸谱化的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哲学动因与时代无奈,展现出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复杂情怀。那种将生命体验提升到艺术境界的尝试,至今仍对当代人的生活态度有着深刻的启示。读完后,我常常会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该找回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引经据典却不显晦涩,使得原本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对古典文化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部关于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及其文化影响的学术专著,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宋代“雅文化”的片面认知。传统印象中,宋代似乎只有高雅的理学和精致的宋词,但这本书聚焦于瓦舍勾栏、说书唱本以及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品,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烟火气的市民社会。作者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等一手材料的细致梳理,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场景:从早市的喧闹到夜市的繁华,从各种小吃摊位的叫卖声到街头艺人的表演,无不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书中探讨了商品经济发展如何催生了大众文化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张力。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动力,是宋代社会充满韧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惊叹于古代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敬佩,论述也充满了洞察力。
评分最近翻看了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区域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地域性格与文学表达的相互塑造。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采用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思维模式和艺术风格上。比如,书中对比了巴蜀文化那种自由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达,与中原地区偏向于伦理纲常、注重中庸之道的叙事传统之间的差异。作者运用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气候、物产甚至交通条件对地方文化基因的影响。最有趣的是,书中对不同区域作家在处理“乡愁”这一母题时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非常耐人寻味。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中国文化”,其实是由无数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单元编织而成的复杂整体。这本书的宏大视野和精微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化互动的理解,是近年来读到的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佳作。
评分我近期正在研读一些关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文集,其中一篇关于梁启超晚年思想转型的文章,观点独到,分析得丝丝入扣。文章没有停留在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着重分析了他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内心信念是如何在激进与保守之间不断拉扯、最终熔铸出一种更为成熟和审慎的现代观点的。作者引用了大量梁启超未曾公开的手稿和私人信件,揭示了他作为“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巨大精神压力和自我怀疑。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梁启超的思想脉络与同时期西方思潮的传入、碰撞过程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发展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启蒙”并非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艰难跋涉的血泪史。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今天的许多思想困境,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需要我们以更具同理心和历史纵深的眼光去看待。这本书的论证严密,逻辑清晰,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内容丰富翔实,值得一读。
评分大家的评价,看看不错,就是感觉还是那么深奥,内容太少了,就是一本小册子。
评分钱穆先生的书大爱,好想全部收集全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回头好好读读。内容深刻,希望自己能够从中获益。
评分物美价廉,质优,奶茶好漂亮!。。祝京东6.18大卖,下次还会再来!
评分买了一批书,存着慢慢看。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钱穆先生的一系列著作,有能力一定会全部入手的……
评分不错的书,送货速度超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