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这批教参的出版创国内中医药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后各类、各版教材的重要参考,含金量颇高。由于时代相隔较长,现在这批经典教参踪迹难觅,很多读者求索无门。
基于此,我社组织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学科力量和专家学者,重刊此系列教参,并以“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为丛书名出版。本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内容精粹,经典实用,原汁原味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中医教学工作实际,同时也反映了老一代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教学经验,对当今中医后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二是文字简洁精练,条理清晰,书中采用了大量图表的形式把重点进行扼要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阅读本书,我们还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医老校以及老一代中医大家在教学工作中集思广益、学风严谨、治学朴实、精雕细琢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传承中医、编著岁月精品的崇高精神!
本次重刊的原则,我们除了以简体字版本呈现,并对原著中少数字词错误或体例不当之处给予一一修正,使质量更臻优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参的原貌,不增加或发挥新的知识内容,以彰显原有特色。书中所记载的中药犀角,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列,书中所述相关内容仅作文献参考,在临证处方时请用相应的代用品。
我们殷切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丛书之后,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也请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地将更多、更好的医著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当时尚无规范的教材可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著成教参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此批教参是国内首部教参,亦是各类教材的参考底本,含金量颇高。目前,这类经典著作甚至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若这批著作因此消失于世,实为可惜。
此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汇集了诸多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旁征博引,以使读者达到熟读一书而能通晓一门学科的程度。二是20世纪50年代学风严谨,治学朴实,此批著作皆经过反复推敲、集思广益、精雕细琢而成,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可信度高。三是文字简洁精练,书中用了大量线条图、图表等形式把重点进行扼要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早期建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老五所”中医院校之一。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如陈亦人、孟澍江、沈凤阁、孟景春等),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有《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内经教学参考资料》《金匮教学参考资料》。目前,这批教参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经整理后,这批教参拟丛书名“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重新出版以飨读者,分别为《伤寒论》《温病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四部。
陈亦人,国内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
孟澍江,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温病学专家,是现代温病学的学科创始人。
孟景春,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是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
总纲1
一、阳证和阴证初起正局1
二、寒热真假辨3
太阳篇4
概说4
一、太阳病脉证治法大纲5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5
(二)中风伤寒脉证5
(三)温病风温脉证6
(四)汗下缓急辨8
二、传经、不传经、欲解时8
三、桂枝汤证11
(一)桂枝汤证正局11
(二)桂枝汤证变局15
四、桂枝汤禁例17
(一)脉紧无汗禁17
(二)酒客禁18
(三)服汤吐者禁18
五、桂枝汤类证变法19
(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9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19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0
(四)桂枝二麻黄一汤证21
(五)桂枝二越婢一汤证22
六、麻黄汤证23
(一)麻黄汤证正局23
(二)麻黄汤证变局25
七、麻黄汤禁例27
(一)尺中脉迟禁、误下尺中脉微禁27
(二)胃家寒禁28
(三)咽喉干燥禁、淋家禁、疮家禁、衄家禁28
(四)亡血家禁29
(五)汗家禁29
八、麻黄汤类证变法30
(一)大青龙汤证30
(二)小青龙汤证32
(三)葛根汤证33
九、蓄水证34
十、蓄血证39
十一、汗吐下火迫变证44
(一)汗后表虚里实证治44
(二)过汗阴虚阳虚证治45
(三)汗后虚满证治49
(四)汗后胃中虚冷致吐50
(五)汗下后余邪留肺作喘51
(六)误治劫津热传阳明证治52
(七)误吐下伤胃液胸阳53
(八)总论误下变证56
(九)误下遂利不止证治57
(十)误下损胸中之阳59
(十一)下后复发汗表里俱虚60
(十二)误汗下导致水气不行62
(十三)栀子豉汤证及变法禁例67
(十四)结胸证(附寒实结胸)69
(十五)脏结证76
(十六)痞证78
(十七)火逆证83
(十八)欲愈候辨证90
十二、坏病93
十三、里虚证95
十四、太阳病类似证辨治97
(一)风湿证97
(二)十枣汤证99
(三)瓜蒂散证100
(四)针刺期门法101
阳明篇108
概说108
一、阳明病大纲108
二、阳明病欲解时112
三、阳明病清法113
(一)白虎汤证113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114
(三)栀子豉汤证115
(四)阳明病清法辨证116
四、阳明病下法118
(一)承气证论述118
(二)调胃承气汤证120
(三)小承气汤证121
(四)大承气汤证123
(五)下法辨证127
(六)润导法131
(七)不可下脉证132
五、兼太阳少阳病证治133
(一)太阳病未罢证治133
(二)少阳病未罢证治135
六、阳明病虚寒证治137
七、阳明病辨证139
(一)中风中寒辨139
(二)汗出自愈辨140
(三)身如虫行皮中状证因141
(四)头痛咽痛辨141
(五)谵语郑声及谵语死候辨143
(六)潮热盗汗辨144
(七)阳绝津亡脉候144
(八)衄血先兆145
八、发黄147
(一)发黄证因147
(二)寒湿发黄(阴黄)148
(三)欲作谷疸脉证148
(四)茵陈蒿汤证149
(五)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150
九、蓄血证150
十、热入血室152
少阳篇154
概说154
一、少阳病脉证治法大纲155
二、传经,不传经,欲解时157
三、小柴胡汤证159
(一)小柴胡汤证正局159
(二)小柴胡汤证变局163
(三)小柴胡汤辨证164
四、大柴胡汤证166
五、柴胡汤类证变法167
(一)柴胡桂枝汤证167
(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68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69
(四)半夏泻心汤证170
(五)黄连汤证171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71
六、热入血室172
刺期门法、小柴胡汤证和自愈证172
附合病、并病176
概说176
(一)太阳阳明合病177
(二)太阳少阳合病178
(三)阳明少阳合病179
(四)三阳合病180
(五)太阳阳明并病181
(六)太阳少阳并病182
太阴篇185
概说185
一、太阴病大纲185
(一)太阴病证治提纲185
(二)太阴病欲愈脉证186
二、太阴病欲解时188
三、太阴病治法188
(一)温里法188
(二)解表法189
(三)表里双解法189
(四)先温里后攻表法190
少阴篇192
概说192
一、少阴病脉证大纲193
二、少阴病欲解脉证194
三、少阴病欲解时195
四、少阴病寒化证治195
(一)附子汤证195
(二)真武汤证196
(三)四逆汤证197
(四)通脉四逆汤证198
(五)白通加猪胆汁汤证200
(六)吴茱萸汤证201
(七)桃花汤证201
(八)灸刺法202
五、少阴热化证治203
(一)热化便血证203
(二)黄连阿胶汤证203
(三)猪苓汤证204
(四)猪肤汤证205
(五)甘草汤及桔梗汤证206
(六)苦酒汤证206
(七)半夏散及汤证206
(八)四逆散证207
六、少阴病兼表证治法208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208
七、少阴病急下存阴证治209
八、少阴病禁汗禁下证210
九、少阴病误治211
十、少阴病可治不可治脉证212
(一)阳回可治证212
(二)阳不回不治证212
厥阴篇217
概说217
一、厥阴病证候大纲218
二、厥阴病欲解时219
三、厥阴病厥热胜复辨219
四、厥阴病寒热错杂证治223
(一)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223
(二)麻黄升麻汤证224
五、厥阴病热证治法225
(一)白虎汤证225
(二)白头翁汤证226
(三)小柴胡汤证226
(四)小承气汤证227
(五)栀子豉汤证227
六、厥阴病寒证治法228
(一)冷结关元证228
(二)下虚戴阳证229
(三)哕逆腹满证230
(四)除中证230
(五)蛔厥证治232
(六)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证233
(七)四逆汤证234
(八)吴茱萸汤证235
(九)瓜蒂散证235
(十)茯苓甘草汤证236
(十一)厥逆灸法237
七、厥阴病禁例238
(一)不可下例238
(二)不可攻表例239
(三)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例240
八、厥阴病辨证241
(一)厥阴病欲愈脉候241
(二)热除愈不愈辨241
(三)渴欲饮水自愈证242
(四)下利愈不愈辨242
九、厥阴病死候244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250
概说25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257
我院整理付梓的“教学参考资料”,计有内经、金匮、伤寒论和温病四种。这套资料,原是我院各有关教研组教师的备课笔记。后经我院第一期教研班和各期进修班的同学,在课堂学习和备课试教的过程中,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加以修改整理,油印成册。1958年,这套资料,又经我院第二期教研班的同学作了一次修改整理,始由我院各有关教研组审阅定稿。
由于我院第一期教究班,曾将《内经备课资料》的一部分发表于1958年6月号《中医杂志》,同年9月,本资料又展出于北京“全国医药卫生革命展览会”。因此,有很多兄弟院校,一再来函,建议出版,以适应当前中医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揣谫陋,将这套资料出版供读者参考。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这套资料在内容上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一定很多,诚恳地希望各有关方面给予批评和指正。
这套资料是根据我院编写出版的各科教材编写而成的,内容是按照我院课时计划进行决定的。如其他兄弟院校取之作为教学参考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取舍。
南京中医学院
1958年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有了全新的维度。它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源自古代的、极其精炼却又洞察一切的智慧。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死板的教材,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思考的哲学指南。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有特点,虽然文字简练,但每句话都直指核心,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它不是那种告诉你“这样做”的书,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书。这种引导式的叙述,让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参与了一个知识的探索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力,能够从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发掘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能力,对于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很多复杂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严谨的分析来找到答案。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觉得,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一定蕴含着某种普适性的真理。而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余的叙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让你能够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它教会了我一种“慢思考”的艺术,让我明白,很多事情的本质,需要时间去沉淀,去领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变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世界。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发现,这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比任何直接的告知都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毕竟“伤寒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古老和专业,总感觉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勉强窥得门径的书。但实际翻开,才发现它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户,里面的叙述和观点,虽然用词有些年代感,却意外地清晰,甚至带着一种朴素而直接的逻辑。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深入肌理的分析,让你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它并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告诉你“这是什么病,该怎么治”,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为什么”的追问,让我对很多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话,他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最根本的道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学习者,但过程中感受到的那种严谨和洞察力,足以让我折服。它教会了我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抽丝剥茧、追根溯源的思维模式,这对我理解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大有裨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真的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一开始我确实有点担心,毕竟涉及到古代的医学理论,语言上可能存在隔阂。但让我惊喜的是,虽然书中使用了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词汇,但整体的逻辑线条却异常清晰。作者并没有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直白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对细节的关注,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有着严谨的推演过程,而不是凭空而来的结论。这种严谨性,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有血有肉的,是真正经过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它并没有强迫你去接受某些观点,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细致的分析,让你自己去理解和认同。这种“说服”的方式,比那种直接灌输要高明得多。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每解开一环,都充满了成就感。而且,它所探讨的很多道理,似乎也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不单单局限于书本本身的内容。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伤寒论”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深奥难懂的医学理论,我担心自己能否理解其中的内容。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这种担忧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涉及的是一些医学上的概念,但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智慧。作者在论述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相对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道理层层剥开。我发现,它所强调的并非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它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去探究事物的本源,这种探究精神,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非表面所见,而是隐藏在更深层次的联系之中。这种理解,对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