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

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福潮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
  • 个人阅读史
  • 书评
  • 文化
  • 回忆录
  • 文学
  • 人生
  • 思考
  • 成长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8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4196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年学生、渴望学习古典文化而不得门径的读者

过去的普通人怎样读书?过去的读书人怎样思考?作者在本书中给予一一还原。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私塾式教学的国学科目,也可以现场聆听私塾先生和学子的对话,甚至可以置身其中,感受真正的私塾教育。这便是读书人的原生态。在提倡全民阅读、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本书的价值尤为凸显,活脱脱一本可供借鉴和模仿的传统文化入门指南。本书文字洗练,绝没有冬烘先生的泛泛之谈,无论是青少年学子,还是成年人读之,皆能有所收获。


内容简介

作者成长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以反智为特征的年代,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几为绝响,铸就这段传奇的,正是他的父亲。在这部私人阅读史中,作者讲述了他在父亲悉心指导下,泛舟书海,获得成长明灯的生命体验。书中所记父亲讲述的读书方法、作文秘诀和研读文史经典的心得,以及因书而结缘的人和事,可以让现代人知道过去的人怎样读书、读什么书以及过去的读书人怎样为人处世、学以致用,从而学到不少有关读书自修的方法和经验。


作者简介

范福潮,1957年生,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在中国石油某公司工作。2003年起,为《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上海文化》等报刊撰稿。著有《父子大学》《书海泛舟记》《清末民初人物丛谈》《清末社会变革剪影》等。作者的读书生涯始于幼年时代,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且能转益多师。读书面广博不说,难得的是博而不乱,有法可循。


精彩书评

书中文章,多是讲读书的故事和心得。作者成长于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以反智为特征的年代,却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几为绝响,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铸就这段传奇的,是他的父亲,细细把玩文章,字里行间常常看到老先生的影子。在我看来,老先生大略相当于藏书于壁间的伏生,不同的是,他于秦火未熄之际,就已向儿子传授《诗经》《左传》《庄子》《史记》……(刘小磊)

范福潮的这本书兼得实在的生活及读书技巧,又能得爱的温馨浸淫,不失为一本变相的教子佳作。在这个充满着许多纠结与诱惑的时代,父母之爱,如何尽量给孩子安全感,是一门大学问,本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冉云飞)

范福超先生于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段历历在目,随手成篇,连缀在一起,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更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段。借着这些充满个人生命体验的文字,未经过那个纷纭乱世的人大略可以修正一下对那个时代的偏见。原来,斯文并非丧于秦火,反倒是丧于日后的弦歌。我想,令所有当下的读者心潮起伏之关键,也正在于此。作者于饱承家学、书海泛舟之际,大凡所遇,居然可以既不是书生,又并非教授,只是一些渔樵耕猎、凡夫俗子,然而,他们对学问世界居然都能有尊重,有识见,亦能有滋养。(张定浩)

范福潮1957年出生,其父生于光绪三十二年。两代人年龄相差较大,虽都嗜书,但父亲开蒙于私塾,儿子进新式学校,所受教育截然不同。相差极大的知识结构,容易让两代人不和,难免不为人间喜剧添加些材料。范家父子不但没有反目,范福潮还笔记了父亲关于读书的意见,参以己意,形诸文章,让上代读书人的见识通过下一代的文字流传不绝,算得上克绍箕裘。(黄德海)

这是一幅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临摹帖,篇篇典雅清秀,行文简洁而沉静,落笔朴实而细腻,绝无半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态。这是一部家庭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双重教科书,主要讲读书的故事和心得,又以读书生活为线索,勾勒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众生相。这同时也是一针静心求知泛舟书海的强心剂。(读者)


目录

一生能读几多书

夏娃日记

还书

集腋成裘

字奴

初学记

曾伯伯

一日

读书种子

我们祈祷吧

李牧师

自编课本

梁老师

续诗赠书

“牛棚”说书

巧读《诗经》

风筝

语录

问对

日记

尺牍

休学

蜀道

游记

游思软系

换书

吴山夜话

捡书

踏雪寻梅

歪批《论语》

十三始作百字文

借书

孤独的体验

久病成医

习武记

出关

定军山

孟老师

夜雨红楼

孙叔叔

高中第一课

丫头妈

笔记

失学

下乡

知青

巡河

卖菜

内部读物

探皇陵

华清池

参读之法

算地

六叔

老顾

远游

南山

过江三事

辨字

夜行记

焚稿

解《西厢》

父子大学

秋水

漫话历史

六家二体

《史记》作法

书目

日课

《史记》读法

史传多为小说

通史难作

《文选》与文体

菜园

史大夫

陈老师

文人

伤逝

刘伯伯

蒙古族大哥

众神之舞

香椿树下

自然的箫声

先秦寓言

戏说庄子

古代神话

春秋故事

戏说历史

笼中之鸟

少年游

人类的故事

稚子不宜背唐诗

机器岛

天空之城

故事的起源

莎山导游

英雄的瞬间

骑鹅旅行记

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

一本安静的书

虫子的历史学家

漫话《圣经》

三本《大卫? 科波菲尔》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经典常谈

附录

《书海泛舟记》序

《书海泛舟记》后记

《书海泛舟记》编后记

《书海泛舟记》再版后记

《父子大学》序

《父子大学》后记

永远的父子大学——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精彩书摘

初学记

那天早晨,上学路上下起了雨,我返回家拿雨伞。再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大门口站着四位“红小兵”,两男两女,检查红袖章。我说,我不是“红小兵”,没有袖章。他们不让我进校门,质问我为什么不是“红小兵”。我说:“组织上说我爸爸有历史问题,不让我参加。”他们说:“哦,原来你是‘黑五类’呀,你从那边进吧。”不远处,围墙塌了一个豁口,但还有一人多高,他们让我从豁口翻墙进去。我没动,他们也不理我,直到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他们嬉笑着看看雨中的我,锁上校门走了。

我没回家,打着雨伞在大街上溜达。我走进新华书店,书架上空空荡荡,1966 年夏天之前出的书都没了。我一本一本地翻柜台上的书,曾伯伯说:“回家吧,店里没你爱看的书了,都拉到造纸厂了。”三马路有个小人书铺,一分钱看一本,我摸摸兜里有零钱,走了进去。看到放学时间,我回家吃饭;到了上学钟点,我又背着书包到这儿看书。书铺还出租小说,一本书交一块钱押金,看一天一分钱。我借了两本小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到文化馆阅览室里看书,看完后又借了《一千零一夜》、斯威夫特的《格里佛游记》、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期终考试过后,老师给我家带纸条,告我半个月没上课。父亲问我为啥旷课,我说明缘由,父亲默不作声,他翻了翻我书包里的课本、语录本、“老三篇”说,从明天起,我教你念书。

父亲取过《初学记》,拿过一个算盘:“这是你的国文、算术教材,每天我教你读一点钟书,打一点钟算盘,只要你学会了,随便玩。”父亲让我包上书皮,他说,《初学记》是唐玄宗命徐坚等人为皇子们写文章检索事典临摹文体编的书。父亲取出《大唐新语》翻到卷九,让我念:“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名。”又让我把司义祖写的《初学记》点校说明念了一遍。父亲说:“今天国文课的作业是:《初学记》有多少卷?分多少部?又分多少子目?你以此书为日课,先把子目背下,两个礼拜读一卷,随手记下生字、词语,过后查字典,注音、释义,依叙事、事对、赋、诗、赞,循序诵读,不懂即问,一年读完,捎带把《幼学琼林》和《古诗源》再读一遍,学有余力,再看闲书。”父亲一边喝茶,一边教我打百子,他说:“加、减、乘、除都学会了,能打我这么快,小学算术就可结业了。”

读到《初学记》第六卷“地部(中)”的“渭水”,“事对”中有“垂钓”“投钱”二典,“文王遇太公于渭滨,皤然皓首,持竿垂钓。文王得之,灼若祛云而见日,霍若开雾而观山。”我问父亲:关中渭水长约千里,姜太公钓鱼的“渭滨”究竟在何处?父亲说:“不远,我领你去。”

父亲带我在磻溪河找到了姜太公钓鱼台,还带我游鸡峰山、五丈原、大散关、金台观,在水光山色中,给我讲姜太公、秦文公、诸葛亮、陆游、张三丰的故事。天气好的时候,父亲让我放下书本,和同学们去游山玩水,他说:“山水草木,人情世故,游戏玩耍,生活百态,都是书,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读,能从无字处读出书来,才算不隔。”

我上中学那天,父亲写了一张条幅,挂在我的床头:“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

踏雪寻梅

大年初二,瑞雪飘飘。父亲说:“你去给赵伯伯拜个年吧。受长辈恩惠,莫要失礼。”我去赵伯伯家,伯母说:“你伯伯去单位值班了。”

值班室里,赵伯伯在炉子上架个铁丝箅子烤红薯,屋里弥漫着香味,他见我冒着雪专程给他拜年,非常高兴,递给我一只红薯说:“吃吧,我这儿没啥好东西,全是破烂。”我说,您这儿有书,书就是最好的东西。赵伯伯笑道:“你看书是好东西,那是你喜欢,卖书的人把书全当破烂。”大库房东墙上有一扇门,赵伯伯开门领我进去,里面是一间小库房,墙角摞着四只木箱,他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书。“这是我攒下的,这么干净的书,实在舍不得拉到造纸厂。”我翻了翻,找到一套《元曲选》、一本《董解元西厢记》、一本《琵琶记》,这几册书的扉页上都盖有“梅邨自用”的印章,我十分惊喜,又从箱子里找出三十多册梅邨先生的藏书。赵伯伯问我:“你爱看这些书?”我点点头,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我父亲的感慨。赵伯伯说:“你咋不早说,我见过卖书的女人,她原来住在三民街,是我妹妹的街坊,以前在秦腔剧团唱戏,六八年下放到纺织厂,两个女儿,一个在光明眼镜店上班,一个下乡到太白县,去年她改嫁了,搬到斗鸡台住,这些书是她搬家前和破烂一起卖掉的。她的大女儿没跟她走,

仍住在旧居。”我向赵伯伯打听梅邨先生的情况,他说不知道,只知道他老婆唱戏时的艺名叫某某某。

哦,原来是她,小时候我看过她演的《火焰驹》《花亭会》《藏舟》……好几出戏呢!

我父亲买下了这三十多册书,日夜检阅,他让我把梅邨先生的批注摘录下来,抄在一个笔记本上。王和卿有一首小令《醉中天·咏大胡蝶》,至今不忘:“弹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记得我还抄过王和卿与关汉卿生死戏谑的一段趣事。“王、关同时,王滑稽佻达,常以讥谑加之,关不能胜。王忽坐逝,鼻垂双涕尺余,关来吊,乃以六畜嗓病嘲之,人因戏关云:‘你被王和卿轻侮半世,死后方才还得一筹。’”

父亲边读边记,赞叹不已:“这些批注征引宏博,见解独到,对品味元杂剧、了解中国戏曲演进史,很有启示。个别论断,不逊于静安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不足之处在于枝蔓芜杂,未加梳理,注多解少,过于简略。无缘当面请教,甚是遗憾。”

一天下午,父亲的花镜坏了,镜腿上掉了一颗螺丝,让我去修。我来到光明眼镜店,接活儿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师傅。我看着她修眼镜,忽然想起梅邨先生的女儿也在这里上班,便问她,某某某的女儿在这儿上班吗?她抬头打量我一眼,问我:“你找她有事吗?”我说我捡到几本她父亲的书,想还给他。她问什么书,我说了书名,她说:“你给我吧,我转交给他。”我问:“你是他的女儿吗?”她点点头。我说:“我想亲自把书还给他。”她略微犹豫了一下,撕下一张取货单,写下住址递给我。

傍晚,又飘起了雪花,出了眼镜店没走多远,身上已经雪白。我就着路灯看了一眼纸上的住址,离此地不远,心想,何不去找找他?便踏雪前往。穿街走巷,数着门牌进了一所院子,院中无人,叩开一家问询,那家主人领我走到西厢房一家门口,敲门喊道:“老王哥,有人找你。”有人探出头来,啊,我惊诧万分,开门的竟是王老师!他见我一身白,进屋取了一只鸡毛掸子,掸净我身上的雪,请我进屋。

“这么大的雪,你怎么摸到我家来了?”

“王老师,您就是梅邨先生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木然无语。我说明原委,他长叹一声:“梅邨早死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不懂事,大过年的,你不该来翻搅旧事,扰我的清静。”

室内逼仄,仅容转身,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案头无书卷笔墨,壁上也无字画饰物,简约明净,落寞清寒。火炉上熬着稀饭,炉边烤着馒头,桌上一碟花生,一碟青菜,一只酒盅,半瓶白酒,王老师拽过椅子让我坐在炉边烤火,留我陪他吃饭。我说我父亲很想见他,他摇摇头说:“还是不见的好,天命之年,落魄于此,实在无颜见人。如今书缘已断,心如古井,切莫再提旧事。今晚的事,不要告诉令尊大人。”

父子大学

父亲送我到大门外,望着乌云笼罩的南山说:“别走了吧?雨天也不出工。” 看着父亲依依不舍的样子,我一阵心酸,想起了李密的《陈情表》。父子相守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缤纷的世界,未来的前途,有床前尽孝重要吗?

我没走。当时,知青长期闲在家里,居委会就要上门找家长,督促孩子回乡。母亲去街道办事处给我开了一张“病困”证明,有这张证明,可以在街道办事处服务队申请临时工。几天后,服务队介绍我去二轻局仓库上班,一天工资一块二。

六点去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一天往返四趟,要走二十多里路。装卸班五男四女,我最小。休息时,大家凑一起下棋、打牌。班长姓胡,四川人,五十多岁,光头,话多,爱给人支着:“下棋不难,关键是你要把他将死,别让他把你将死。”院里有座乒乓球台,我打球时,他在一旁指教:“你想赢他很容易,关键要接住他的球,不让他接住你的球。”《三国》他也懂,妙语常出:“曹操兵败赤壁,关键是他没先烧了东吴的船,自己的船先被周瑜烧掉了。”他打牌很臭,除了我,没人和他玩对家,我若不玩,他只能和女人们玩捉娘娘,输牌后,有位大婶奚落他:“当皇上不难,关键是你要把手里的牌先出完,不能留到最后当画看。”他嘿嘿直笑。大家叫他“胡关键”,只有我叫他胡伯伯。

我把证明寄给队长,他来信说,县知青办新下的文件规定,招工、招生要看政治(入团、入党)、看劳动(工分)、看表现(社员、小队推荐,大队鉴定),工分挣得太少,招生时不好推荐我,让我克服困难回队劳动。说起此事,心有戚戚,父亲却不以为然:“念大学是为了治学问。现在的大学都在搞运动,教授下放了,很多书不许读,满校园都是大字报,没一点学术气氛,能学到什么?你若真想念大学,而不是为了一张文凭,就跟我念吧。你选一门专业,我给你当老师。”我既想学中文,又想学历史,父亲说:“那就两门一起学吧,这两门课我都教过。咱这父子大学没有学年学期,你尽管从从容容地念书,念到多大岁数都行,几时修完课业,几时毕业。”父亲当即给我写了一张“录取通知书”,郑重地说:“今天注册,你已经是大学生了,明天正式上课。”我真想笑,有一种过家家的感觉。

第二天,父亲在墙上贴了一张条幅——“ 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发给我十条“学规”。父亲说,头两周是预备课,讲“朱子读书治学法”和“文史书目举要”,第三周正式上课,一周讲历史,一周讲中文。父亲写了讲义,准备了小黑板、粉笔,定好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铃响下课。过了几天,父亲把复写的“文史书目举要”讲义发给我,开列了中文和历史专业的必读、参考书目,给我发了第一学期的教材,历史课本用《史记》,参考书是崔适的《史记探源》和翦伯赞的《中外历史年表》;中文课本用《诗经》,参考书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力的《古代汉语》。

早晨上班,书包里装上书和字典,母亲送我出门:“你爸最喜欢当教员,好久没教书,憋得难受,年纪大了就变成老小孩了,顺者为孝,你就由着他吧。”母亲给我钱和粮票:“上下班坐车,省下时间看书。干活儿太累,吃好点。”仓库附近有家回民饭馆,有时我吃半斤水煎包子,有时吃一碗牛肉面加两个烧饼,有时吃一碗羊肉泡馍,平均一顿饭花三毛钱。午休两个半钟头,我先看书,困得熬不住了,在货架上铺几条麻袋睡一觉。

发工资了,我给父亲买了一条海河烟。父亲让我读《礼记·学记》:“善学者,师易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进学之道也。”然后给我详解“学”“问”之道。

不管多累,我都打起精神听课,认真回答父亲的提问。停电了,点上油灯接着讲,一位老师,一个学生,父子双双进入了角色。忽然想起一件事:街坊有位大爷,半身不遂,不会说话,天好时,家人把他抱到院里晒太阳,有一天,我和父亲从他家门口过,父亲指着那位大爷说:“将来我也会那样的。”望着讲课时神采奕奕的父亲,我不相信会有那一天。

休息时,他们玩牌我看书。胡伯伯问我为啥不玩了,我据实相告,他惊讶地望着我,默默无语。从此,外出装车卸货,他不派我去;他们摞型钢,让我扫库房。下班后,他去饭馆喝酒,我羡慕地说:“胡伯伯你多美呀,晚上不用念大学。”他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念大学并不难,关键是识字要多,你把字识完了,就毕业了。”


前言/序言


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 这份私人阅读史,并非一部简单的书单汇编,也不是对宏大文学史的梳理。它是一条蜿蜒的河流,记录着一个灵魂在文字海洋中的漂泊、探索与沉淀。从懵懂孩童初次翻开图画书的惊喜,到少年时代沉醉于奇幻世界的奇遇,再到青年时期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年以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每一本书,每一次阅读,都像一颗颗卵石,被小心翼翼地拾起,打磨,然后嵌进了名为“我”的记忆长廊。 它始于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泛黄的纸张,稚拙的插画,那些简单的故事,却开启了我对未知世界的第一扇窗。从《三毛流浪记》里感受人间的辛酸与温情,到《小王子》里对爱与责任的初次领悟,文字的力量,以最纯粹的方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它们是童年的伙伴,是睡前故事的延伸,也是对这个世界最原始的惊叹。那些重复朗读的句子,那些反复翻阅的画面,早已刻骨铭心,成为我生命中最柔软的底色。 少年时光,阅读的野望开始膨胀。那时的我,如同一个饥渴的探险家,渴望在书本的世界里寻找无尽的宝藏。武侠小说里的刀光剑影,荡气回肠,让我对侠义精神有了最初的理解。金庸、古龙,他们的笔下江湖,是逃离现实的庇护所,也是磨砺心志的熔炉。我在杨过的孤独里学会坚韧,在乔峰的悲歌里懂得责任。而科幻小说,则以更加恢弘的想象力,将我带入星辰大海。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让我窥见了文明的兴衰与轮回;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点燃了我对科学的无限遐想。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它们拓宽了我思维的边界,让我开始思考人类的未来,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 步入青春期,对情感的探索与对现实的困惑,使得阅读的触角开始转向更为深刻的领域。我开始阅读那些描绘人性复杂与社会肌理的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我体会到存在的荒诞与疏离;加缪的《局外人》,则让我对“存在主义”有了模糊的认识。俄罗斯文学的博大精深,更是深深吸引了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让我看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对家庭、爱情、信仰的深刻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则是一场关于道德、良知与救赎的灵魂拷问。我开始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黑白分明,人性有着极其幽暗的角落,而社会也并非尽善尽美。阅读,成为我理解成人世界、审视自身处境的重要工具。 大学时期,是知识的饥渴与思想的碰撞。专业书籍之外,我贪婪地吸收着人文社科的养分。历史著作,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当下。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各种思潮涌入我的大脑,相互激荡,重塑着我的认知体系。我开始尝试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点,试图找到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阅读,不再是简单的故事吸收,而是成为一种思维训练,一种批判性思考的实践。我开始学会质疑,学会辨析,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阅历逐渐丰富,阅读的重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的热血与激昂,逐渐被一种更为沉静的思考所取代。我开始更多地关注那些关于生命、死亡、爱与失落的本质性问题。佛陀的智慧,让我对“无常”有了更深的体会;当代的散文家,用温润的笔触描绘着日常的琐碎与美好,也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哀愁。那些关于衰老、疾病、告别的书籍,不再是令人恐惧的禁忌,而是成为一种自然的坦然。我开始理解,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阅读,成为我与内心对话的途径,是我梳理情感、安顿心灵的方式。 这本书,也记录了我与某些作者的“重逢”。年少时曾被他们惊艳,多年后再次翻阅,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段落,如今或许让我莞尔一笑;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观点,如今却豁然开朗。这不仅是作者思想的深度,更是我自身生命体验的沉淀,是阅读从“接收”到“共鸣”的升华。 这份阅读史,并非线性发展,而更像一张网,每一本书都是一个节点,它们相互连接,相互启发。一本小说的灵感,或许会引导我去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一部哲学著作的某个观点,或许会促使我重新审视某本文学作品的内涵。阅读,就像在我的大脑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以更立体、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和自身。 当然,这份阅读史并非完美无缺。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无数精彩的书籍我尚未触及,还有无数深刻的思想我尚未领悟。但正是这种“未尽”感,才让阅读成为一件永恒的探索。每一个书架,每一家书店,都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宝藏。 “一生能读几多书”,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数字的量化,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它关乎我们如何度过生命中的闲暇时光,如何滋养我们的灵魂,如何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也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力量。这份私人阅读史,就是我在这场旅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它们串联起我的成长,我的思考,我的感悟,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我”。它是我生命的注脚,也是我精神的年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我的私人阅读史》,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旅行”。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却引领我穿越了许多陌生的风景。作者以他独特的方式,串联起了一系列他所阅读过的书籍,每一个章节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他脑海中那个由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我跟随他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漫步,在科学的迷雾中探索。我看到了他如何被那些伟大的思想所震撼,如何被那些动人的故事所感动,又如何从那些晦涩的理论中找到乐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开阔”。它让我意识到,阅读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辽阔和丰富。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书籍,在他的笔下却能产生奇妙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这种“连接”的能力,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阅读,不是孤立地接受信息,而是要学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我午后偷闲的时光里,悄悄地递过来一杯温热的茶,然后娓娓道来。读着它,仿佛回到了那些曾经埋头苦读的夜晚,书本散发着油墨的香气,伴着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作者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读过的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分享。那些书,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则让他皱眉摇头,每一个评价都带着鲜活的情感,让我能深切地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喜悦、困惑、甚至偶尔的失望。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书海中摸索前行的真实身影,看到了知识如何一点点地塑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阅读并非是一项功课,而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一次与世界的连接。那些被提及的书目,很多我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作者的讲述,它们似乎有了新的生命,仿佛重新被赋予了意义。有些甚至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阅读冲动,让我恨不得立刻冲进书店,找来它们,重新温习一番。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个人化”,它让你感受到,无论阅读的广度还是深度,终究是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或者开启一段新的阅读旅程。

评分

《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静谧”的享受。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这本书像是一处避风港,让我得以暂时逃离外界的纷纷扰扰,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作者的叙述,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过我的心田。他讲述的阅读经历,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淡淡的温情和深刻的思考。我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坐在一个老朋友的身边,听他分享那些关于书的故事。他所提到的书籍,很多我都曾读过,但经过他的解读,它们似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它们。这本书让我体会到,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修炼,一种与自我的对话,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文字带来的宁静与力量。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却让我思考了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下一本书的扉页里。

评分

我不得不说,《一生能读几多书:我的私人阅读史》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阅读选择和思考方式所打动。他并非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文学流派或理论体系,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拥抱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典名著到畅销读物,从历史文献到科学普及,他都乐于涉猎,并从中汲取养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止步于“读过”,而是会深入思考,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让我深感佩服。它提醒了我,阅读不应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每一次阅读,都应该是一次与作者的灵魂对话,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和超越。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阅读中的不足,也激励我不断地去探索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架,思考自己还有哪些盲区,哪些领域尚未触及。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它教会了你“如何去读书”,以及“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评分

这本《我的私人阅读史》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共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自己的阅读经历似乎有些孤单,就像是在一片浩瀚的海洋里独自漂流。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在海面上亮起了一盏灯,让我发现,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在书海中捕捞那些闪闪发光的文字。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卖弄,只是将自己阅读的痕迹,那些或深或浅的印记,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我看到了他年少时的迷茫,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对人生、对社会更深刻的思考。他笔下的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他人生某个阶段的缩影,记录着他当时的困惑、顿悟、欢笑和泪水。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回想自己读过同类书籍时的感受,发现许多细节竟然惊人地相似。这种“原来你也是这样”的欣喜,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读者,而是加入了一个庞大的、由无数热爱阅读者组成的社群。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的,更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书籍滋养和塑造的。

评分

坚持学习才会有收获。。。。

评分

近年来,很畅销的一本书。刚到手,还没有来得及看。装帧还是不错的。

评分

是正版,很不错,就是纸张摸上去有点粗糙

评分

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

评分

不错,很满意!正版书籍!物流给力,赞一个,全五分!

评分

看了中国诗词大会,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喜欢她。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很不错。

评分

还没来得及欣赏,书倒是很精致

评分

很喜欢陈更,终于买到了这本《几生修得到梅花书》?书的封面、内容都不错,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签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