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先生自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开讲“读《史记》”系列讲座以来,始终以历史学者的身份推广普及传统历史文化,而其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才是其几十年来始终孜孜不倦的本业,所以说这本书是王立群先生真正回归老本行的心血之作。与一般的词评家不同,王立群先生在品读词作时除传统的“炼字”、词作感情的把握与赏析外,更着眼于词人的生平、词作的社会背景及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解读,从而使词活了起来、立体了起来,词成为了一个人、一个时代的缩影。本书体例除了经典诗词展示与鉴赏部分,在每首词后附有相关的典故原文、相关诗词链接及名家词评,给予读者更丰富的内容,也对词作的理解有所帮助。本书名为“赏词如风”,有拨开历史的风烟,以如沐春风的笔调赏读千年前的情怀之意,故其词虽古,讲述的故事虽古,但是语言风格清新晓畅,可读性强。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为王立群先生新推出的系列作品,是由其在《中国诗词大会》及“喜马拉雅FM”中所作的诗词鉴赏讲座的讲稿整理修订而成。本书为“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的一本,收录唐、五代、宋词词作35首,多为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名家经典之词,王立群先生从词人的生平经历、词作的社会背景与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角度出发,赏读唐宋词厚重、稳健、浓郁之美。全书除了经典诗词展示与鉴赏部分,在每首词后附有相关的典故原文、相关诗词链接及名家词评。全书语言平实清新,可读性强。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著作。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李 白 《忆秦娥》(箫声咽)
温庭筠 《望江南》(梳洗罢)
韦 庄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韦 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李 璟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 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 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 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 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林 逋 《点绛唇·题草》(金谷年年)
柳 永 《鹤冲天》(黄金榜上)
柳 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 永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 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 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苏 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 轼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秦 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
赵令畤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后记
宋词,你坐在这里,
她就是整个世界(代序)
当时光倒退一千年的时候,无论从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看东方,无一例外,最后的目光都会投向开封,都会聚焦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大宋王朝的都城。那时的开封城,车水马龙,汴水滔滔,行人如织,四野如市。这段盛世繁华,被一个叫张择端的画家,淋漓尽致地画在了一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中。直到今天,我们面对这幅真实的风俗画卷时,仍然会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它让我们目睹了那个时代开封的繁华、中国的发达与世界的文明。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能亲耳听闻那个时代的声音了。实际上,那时的开封城中,青楼画阁、茶坊酒肆、勾栏瓦子,比比皆是。彻夜不眠,灯火通明,绣户珠帘中飘荡着管弦丝竹之乐,亭台楼阁间交响着太平盛世之音。一曲曲,柔婉缠绵,肝肠寸断;一首首,字字清脆,声声婉转。虽然那些旋律我们听不到了,可那些歌词,却被文字记录下来,一直传承至今。
这些当时演唱的歌词,在今天有一个专有名称——宋词。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为宋代文学代表的正是宋词,与唐诗、元曲三足鼎立的也正是宋词。
说到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想起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淡淡哀伤;想到欧阳修,想起他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的爱情自白;想到柳永,想起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相思;想到苏轼,想起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福;想到秦观,想起他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美好愿望;想到贺铸,想起他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无边愁绪;想到李清照,想起她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满腹愁思;想到陆游,想起他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难言之隐;想到辛弃疾,想起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突发狂喜……宰相也罢,白衣也罢,人人都在宋词的音乐与文字中狂欢不已。这里有眼泪,有悲伤,有纯粹的欢喜,有凄凄的别离,亦有寥寥文字背后的无数故事。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穿越千年时光隧道,萦绕在当代人的耳边,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份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源自宋词之美。含蓄的美,热烈的美,纤柔的美,豪放的美,哀婉的美,悲壮的美。宋词之美是永恒的,就像那一轮明月,亘古不变。
从前的宋词是用来唱的。青楼歌女、文人雅士,把那满腹的心事、幽怨的情思、不平的牢骚,一丝丝地抽发出来,毫不避讳地尽情宣泄。现在的宋词是用来品的,一个人,一杯茶,抖落一身红尘,远离外边的世界,沉下心听一听宋词的浅吟低唱,读一读千年前文人墨客欲说还休的心事,焦虑的心情便安静下来,疲惫的身体也不再劳累,世间的悲欢离合仿佛化作了一抹历史的青烟,平和而翩然远去。
宋词,的确能让你认识更多的字句,说话更漂亮.;知道更多的故事,知识更丰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生活更容易。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宋词所记录的就是宋人的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殷殷爱国热血、脉脉儿女情长。这就是他们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爱恨情仇。宋词宛如一条河,裹挟着宋人的慷慨激昂、悲欢离合流到我们面前。我们用真心、真情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我们喟叹着相似的境遇,抒发着相似的情感。他们经历过的,我们正在经历着;他们感怀过的,我们正在感怀着;他们遭遇过的,我们正在遭遇着。他们的人生,便是我们的人生。所以,品读宋词,就是品读我们自己的人生。在那些哀伤的体验中,我们的眼睛湿润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从心底被唤醒;在那些欢愉的体验中,我们的笑靥展开了,枯燥的日子有了趣味,苍白的人生有了亮色;在那些豁达的体验中,我们的心灵舒展了,纠结的不再纠结,放不下的也看淡了,生活多了几分优雅,添了几分从容。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繁花似锦的大宋王朝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却在大浪淘沙的岁月中毫不褪色,情韵依旧。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已从瞬间成为永恒,历久弥新。
一千年前的人看世界,目光会定格在开封;一千年后的我们,从宋词的字里行间,又看到了当时的世界。诗词,就是你坐在这里,她就是远方。宋词,就是你坐在这里,她就是整个世界。
王立群
2017年10月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极具品味。采用的纸张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制也十分清晰,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文化精髓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翻页的声音都仿佛带着古典的韵律,让人心生敬意。而内容上,作者并非照本宣科地罗列词作,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的叙事方式,将词背后的故事、词人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他总能在恰当的时候穿插一些历史轶事,或者引述一些相关的诗文,使得整篇赏析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苏轼词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他官场的起伏,而是深入挖掘了苏轼身上那种豁达、乐观,甚至带点顽皮的生命态度,这使得那些壮丽激昂的词句读起来更加令人动容。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位千古奇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赏词如风》,便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温婉气息所吸引。这本书仿佛一位博学而亲切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将它们从泛黄的故纸堆中唤醒,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时那种不动声色的细致,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将冰冷的考据堆砌在读者面前,而是巧妙地将个人感悟与历史背景融为一体。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仿佛也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词人一同感受春花秋月,品味离愁别绪。书中的选篇也颇为用心,既有耳熟能详的大家名篇,也有一些稍显冷门却同样韵味无穷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例如,某一段对李清照词的赏析,就让我看到了这位女性词人内心深处那份纤细而坚韧的情感,远非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书中对词语的斟酌,对意境的描摹,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本读词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美、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而富足的精神家园。
评分坦白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端着学者的架子,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古老诗句,剥离掉繁复的解读,直接呈现出它们最动人的本质。他善于抓住词作中最打动人心的那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层层深入地剖析。有时候,他会引用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或者词人的人生经历,来帮助我们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有时候,他又会从词作的用词、用典,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最令我折服的是,作者对于情感的把握极为精准。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词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并将这些情感以一种极其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读完之后,你会觉得那些词人不再是遥远的影子,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抱负,都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赏”词,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品”词,去理解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艺术魅力。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勃勃生机。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例如,他将某位词人的哀愁比作“缠绕在心头的藤蔓”,将另一位词人的豪情比作“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这些形象的比喻,瞬间就拉近了我们与词人的距离。而且,书中对词语的考究也十分到位,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字词,作者都会进行细致的辨析,指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尤其欣喜的是,作者在解读一些表达政治抱负或人生感慨的词作时,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于作者的遭遇,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分析,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词作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成功的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丰富的情感。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仿佛拥有读心术一般,能够洞察到词人笔尖流淌下的每一丝情感波动。他不会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比如,在赏析某首描写离别的词时,作者会先从词人所处的时节、地点入手,再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接着才缓缓道出词人内心的不舍与无奈。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且,书中所选的词作,涉及的时代跨度很大,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几乎涵盖了词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使得我们在欣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词作的同时,也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时,并非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描绘上,而是巧妙地将景与情结合,通过词人对景物的感受,折射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这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品味到词人微妙的情绪变化。
评分good
评分好评!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喜欢的史家写的文学作品,棒!
评分王老师是网红学者,不过诗词也是专业的,更偏重历史角度。
评分喜欢的史家写的文学作品,棒!
评分不错,很满意!正版书籍!物流给力,赞一个,全五分!
评分挺好的书,插图是后贴上去的。
评分总体不错 看看吧 名家制作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