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它的山河

詩與它的山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馳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山水
  • 文化
  • 文學
  • 中國
  • 自然
  • 風景
  • 人文
  • 藝術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03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489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8
字數:53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晉宋以後,自然山水逐漸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種獨立主題和重要元素。與《詩經》《楚辭》等早期作品中山水僅作為詩人錶達情誌的手段不同,謝靈運、鮑照等詩人開始持續正麵描寫山水。隨著時代的推移與文化的積纍,中國詩人對於自然山水的審美感受和錶達也不斷豐富,形成一株綺麗多彩的中國古典文學山水美感話語之樹。關於自然風景的許多話語和觀念都率先在詩中齣現,而後方衍至繪畫,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錶達。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教授蕭馳,花費七年時間進行瞭十次實地考察,來寫作這部新著《詩與它的山河》。作者以新的觀察角度和理論進路,結閤案頭研究與戶外考察,對中國中古詩歌文本進行瞭一次大膽探索,旨在動態地觀察中古詩歌中山水美感話語的生長。它追溯瞭上至謝靈運被貶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下至白居易於洛陽謝世的會昌六年(846)這424年間,重要的十五位書寫自然山水的詩人:謝靈運、鮑照、謝朓、江淹、何遜、陰鏗、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韋應物、元結、柳宗元、韓愈、白居易。每篇文章角度不同,各有側重,從多方麵探討瞭中國詩歌呈現大自然的審美維度和價值取嚮,於世界文學或比較文學頗具意義,更使讀者意識到,中華南北的山川河流不僅是古人贊詠描摹的對象,還是承載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的廣闊語境,一旦被橫加破壞便再難復現。作者希望藉這一研究,不僅思考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錶達,也呼籲提倡另一種環保意識,即注意保護和延續孕育瞭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的那一片自然山川。


作者簡介

蕭馳,曾於中國大陸修讀中國文學批評史。1987年負笈北美。先後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修讀比較文學。1993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任教。是濫觴北美而流播亞洲“中國抒情傳統”學術型態中重要學者,多年來緻力其發展。所撰《中國抒情傳統》(颱北:允晨,1999)對此作初步理論思考;The Chinese Garden as the Lyric Enclave: A Gener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Stone(密歇根:密歇根大學,2001)探討此傳統在明清文人生活文化和近代小說世界中的延伸;與柯慶明閤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09)迴顧此學術四十年發展。20世紀末以來,傾心研究中國主要思想背景下抒情傳統的觀念史,三捲本《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玄智與詩興》、《佛法與詩境》、《聖道與詩心》,颱北:聯經,2012)是曆時十二年研究的成果。這本《詩與它的山河》呈現瞭作者近年*新的關注點和研究進展。

導 論

第一章 大謝“山水”探秘

第二章 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

第三章 南朝詩的空間內化

第四章 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

第五章 生氣充盈的李白山水世界

第六章 杜甫夔州詩中的“山河”與“山水”

第七章 不平常的平常風物

第八章 “山水”可懼,“水石”可居

第九章 生獰的天地圖景

第十章 水國之再呈現

全書結論

引用書目

主題詞索引

後 記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本書題旨/為何不是“山水詩”/詩中與畫中的山水如何不同/本書時間
涵蓋之上、下限
二本書方法:一種知識考掘/現地研究/中國詩“非虛構性質”辯證/話語
樹:各章內容之大概關聯/各章之間若乾紐帶或持續“情節”/本研究意義何
在:對中古詩研究而言/對人類文化史研究而言/跨領域的景觀學/呼籲另一
種環保意識
三公元五世紀前山水書寫及思想語境/神女是夢中山水/《高唐賦》的“物
質想象”:雲氣/《高唐賦》的經驗成分/書寫自然的山水骨架/漢賦對宋玉辭
賦的承與棄/漢賦與漢代思想/王弼解構漢代宇宙圖式的空間係統/嵇康的
原發精神/嵇康的超越哀樂境界/郭象解構宇宙圖式的時間係統/“冥”或“無
跡”/庾闡:書寫山水與靈山來藥/蘭亭雅集:原發精神一次“演齣”/地理
探索熱潮與《遊天颱山賦》/山水書寫中的佛教因素/謝靈運匯集諸文化語脈

第一章 大謝“山水”探秘
一、引言
閱讀謝靈運,打開另一部大書/本章結構
二、實地山水:謝靈運詩的地理考辨
“山水詩”乃地方之詩/長詩題齣現與書寫山水/現地考察之必要/1.上戍石
鼓山/2.斤竹澗/3.白岸亭/4.始寜墅、南山、北山/5.石壁精捨/6.歸瀨
三瀑布/7.石門、石門山
三、話語山水:謝靈運的美感世界
“非虛構”性質的確認/山水書寫與對仗形式/謝詩對仗中的山與水/謝氏美
感之所鍾:汀渚址湄之麯綫/瀑布/缺席的天空/澗/偏愛澄淨山水的意識/
色彩選擇/謝詩漠視的環境因素/山水書寫的現象意味/謝氏遊賞和居住環
境的地貌特徵/復音詞“山水”的構結和齣現時間/山水書寫中的“一元雙
極”/早期中國繪畫中的山水骨架
四、餘論
山/水與中國繪畫、園林/山/水與中國地貌特徵
附錄一山水化情與情化山水
玄學傢期藉山水化解情纍/謝詩化情纍不能奏效的例子/山水作為憂傷的象
徵/謝詩的元詩意義/“外在的內在化”

第二章 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
一、引言
鮑照、小謝的文學地理與社會身份/“風景”的提齣
二、天地行旅中的渺漭風景
鮑照祖承大謝的“山水詩”/鮑照所登之京峴山/鮑照所登之蒜山考辨/感知
自然風景的天一地框架/古人登山的現象學/江磯是山水“一元雙極”一特
殊形式/深度藉助望眼/天一地中“風”與“景”消融山/水框架/鮑照的
“迷遠”山水/天一地涵人於其中/雲水蒼茫圖景本身的錶現性
三、衙署軒窗中的“芊綿蓓麗”風景
謝朓守宣時府治之位置/官廨衙署軒窗中的“風景”/謝跳開啓“平遠”/小
謝對景物縱深的詮釋/詩聯中“風”與“景”對舉/謝朓的吊詭:氛圍與經
營位置/移遠就近和遊目於遠近/書寫中的勾與染/小謝打破謝靈運山水詩
結構三段論/小謝的“著筆甚輕”/“淡墨”與“輕嵐”
四、結論
遠望與“風景”/“風景”是“空氣和光”的轉喻式詞義擴大/“地景”與
“天一地之景”/天一地與中國繪畫/“風景”的吊詭:“身即山川而取之”/
……

第三章 南朝詩的空間內化
第四章 問津“桃源”與棲居“桃源”
第五章 生氣充盈的李白山水世界
第六章 杜甫夔州詩中的“山河”與“山水”
第七章 不平常的平常風物
第八章 “山水”可懼,“水石”可居
第九章 生獰的天地圖景
第十章 水國之再呈現
全書結論
引用書目
主題詞索引
後 記

精彩書摘

本書這一研究的念頭,萌起於二十幾年前在美國留學期間一次旅行。當我隨當地人經過一片空曠乾燥、岩石裸露的群山時,美國遊人對此的美感興奮令我驚訝,它與我由中國詩、畫陶冶齣來的對山水之美的預期如此不同:那應當是高岑岏,雲煙繚繞,屹立於大河之畔,或懸淌著瀑布湍流的山。這次經驗令我思考:誠然,自然環境與人類情感之間的聯係,是一個神秘深邃而不宜簡單作答的問題。所有民族皆對山野林泉有某種神往之情,這裏有心靈中對遠古祖先生活環境齣自本能的思戀。然而,在許多更為具體的趣味和習俗上,卻可能迥異。這其中有各自生存環境地貌不同的因素。而各種地貌和各自語言語義係統中纍世形成的美感經驗,又主要藉文學、繪畫和園林作品得以積澱和傳承。這一積澱和傳承又成為貢布裏希(E. H. Gombrich)反復論證的後人觀賞中的“期待界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精神趨嚮”(mental set)和“形式語匯”(vocabulary of forms),以緻鑒賞和創作率皆“依賴期待與觀察之交互作用”,有技巧與無技巧的藝術傢乃由“對這些語匯而非對事物的瞭解而辨分”。據此,常被視為本然的山水美感,其實是一種值得悉心研究的文化。而據存世的文學、繪畫和園林作品,後人可以觀察一個民族景觀期待界域、精神趨嚮、形式語匯等在美感話語樹上的生長。

本書宗旨即由中國中古詩歌文本做這樣一種觀察。筆者試圖考察中國詩人在持續正麵書寫山水自然的頭四百多年之中,美感話語樹的生長。所謂書寫,一定包含瞭經驗和對環境的情感反應。所謂正麵書寫,是指自然山水不再如錢锺書先生論《詩》三百篇所說,“有‘物色’而無景色,涉筆所及,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即侔色揣稱,亦無以過”,而如其論楚辭所說,“解以數物閤布局麵,類畫傢所謂結構、位置者,更上一關,由狀物進而寫景”。然而,楚辭的山水景色書寫卻未真正形成傳統。所以,在本書劃齣的時限中,筆者要特彆強調“持續正麵書寫”現象的齣現,它使得吾人得以將晉宋以後發生的文學現象,與宋玉《高唐賦》、曹操《步齣夏門行》等零星齣現的作品區分開來。因為自晉宋以後,自然山水纔逐漸在詩中確立為一種主題或具派典意義的因素。

本書選擇使用“詩人山水書寫”而非“山水詩”作為主題詞,因為後者或涵蓋範圍過於狹窄,或不免指涉含混。古人詩作如謝靈運的《石壁精捨還湖中作》、《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從斤竹澗越嶺溪行》,鮑照的《登廬山二首》、《登廬山望石門》、《從登香爐峰》,謝朓的《遊山》、《遊敬亭山》、《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王維的《終南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二首》、韓愈的《南山詩》等,的確可稱為“山水詩”。但倘比照在山水畫中內容幅度,這樣直接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的詩篇其實數量有限。舉例來說,鮑照和謝朓是目下任何“山水詩史”敘述都不會忽視的“重要山水詩人”。然而,這兩人作品中真如以上所舉那樣主要寫山水者實在寥寥。其原創的山水美感話語甚至不在這些作品。有人提齣以內容的比重來衡量。然中國古典詩,特彆是律詩和絕句,篇幅有限,很難僅從篇幅上去界定。被目為“山水詩人”的何遜,不少作品其實隻有一聯涉及山水。又有人提齣以詩人身體是否進入山水自然為考量,但那樣就會把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彆》、《蜀道難》這樣的名作也排斥在外。以同樣的標準,中國山水畫史所涵括的大半作品恐怕都有問題瞭。因為後期中國山水畫的大量作品屬於高居翰所謂“藝術史的藝術”,即非齣於經驗與寫生,而具王國維所謂“古雅”性質。但它們仍然是今日治藝術史者研究山水畫的重要對象。

……

本書內容自第一章開始的時間上限,是謝靈運被貶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是年鞦,謝氏去離建康而赴永嘉,途中即開始正麵書寫山水。此後兩年詩歌史即進入瞭元嘉時代(424—453),其時他已在始寜的祖業隱居逾年。元嘉是瀋增植所謂五七言詩“三關”中的第三關,自時序而言則是第一關,以此詩壇開啓瞭新的主題和派典。劉勰以所謂“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以及“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標顯瞭這個中國詩的新境。

本書的時段下限是白居易於洛陽謝世的會昌六年(846),跨越瞭唐代元和(806—820)至會昌(841—846)時期。此一期間五七言詩曆經瞭元嘉之後的“元和詩變”,這是“三關”說之第二關。本書視域即涵攝這兩關之間書寫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十五位詩人。就書寫山水自然而言,這應當是中國詩人最具創造力的時期。“三關”說順時序而言,第三關是宋之元祐。然宋詩縱然汗牛充棟,卻如日本研究中國詩的大傢吉川幸次郎所說:“宋詩是對於人之世界具有濃厚興趣的詩。或許正因為如此,宋詩對於吟詠自然,顯得既不熱心,又乏善可陳”,以緻在他眼中,詠嘆自然之美的“山水詩人”,“已不存在瞭”。而山水主題卻在宋以後繪畫中成為大宗,即便對藝術傢身體經驗的強調嗣後逐漸式微。中國詩、畫麵對山水的諸多懸隔,實由上文所論詩人畫傢之於“山水”的不同關聯而生發。

……

這樣一種研究,其意義又在哪裏?本人以為可以概括為如下幾方麵。

首先,本書是以全新觀察角度和理論進路,藉案頭研究與戶外考察結閤的方法,對中國中古詩歌文本所做的一次大膽探索。這一探索令作者發現瞭諸多詩人作品未曾豁顯的特色。這就如同進入一片森林,避開瞭已被路人踩得平坦的路徑,選擇自己從荊棘中去蹚道,固然辛苦,卻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一道道風景綫,看到各個詩人作品竟如此異彩紛呈。

其次,本書的討論是於世界文學或比較文學頗具意義的議題。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人對大自然的關懷是重要的文化主題,而認識自然山水之審美價值並進行正麵書寫是中國文學傳統可以引為驕傲的一項成就。法國學者幽蘭(Yolaine Escande) 曾藉引地理學者貝爾凱(Augustin Berque) 的一段話,說明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比較研究的意義。貝爾凱依據四項條件——一個或多個指涉“景觀”的詞匯,“景觀”的文學錶現,“景觀”的繪畫錶現,“景觀”的造園錶現——認為曆史上隻有兩種文明創造齣“景觀”文化,即中國南北朝時代及歐洲文藝復興時代。而這兩個跨越不同大陸的時代之間,已經相隔瞭何止韆年。西方研究中國山水畫的學者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也說:謝靈運比僅僅為瞭欣賞景色而最早攀登阿爾卑斯山的彼得拉剋(1304—1374)早瞭近韆年。這樣的錶述或許易使人忘記自然主題在西方文藝中的一段曆史。遠在文藝復興之前,甚至也在以曹魏建國算起的魏晉南北朝之前,在歐洲羅馬共和國和帝國之交的動蕩時代,文學中已經齣現瞭正麵書寫大自然的重要文本。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 —前19)的長詩《農事》(Georgics)曾被譽為“在所有文學中,第一首以描寫大自然作為主要存在理由和愉悅來源的詩作”,以緻倘若欲歸為一個文類的話,應被稱為“描寫詩”。作為中國學者,吾人會對冠維吉爾的《農事》為“第一首”之說難以苟同,因為宋玉的《高唐賦》、《風賦》,乃至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皆作於維吉爾《農事》之前,且皆以描寫大自然作為“主要存在理由和愉悅來源”。但羅馬時代文學,特彆是維吉爾的《農事》,確為西方文藝這一主題之淵藪。老普林尼( 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的著作《自然史》還提到過羅馬時代有一位描繪樹林、山丘、魚塘、矮樹叢、海峽、河流和湖岸的畫傢斯圖丟斯(Studius)。羅馬時代的人也曾到西西裏去攀登埃特納火山。雖然羅馬文化總體來說乃彰顯人類強加給自然的秩序,比之北歐凱爾特文化,更缺乏夢想和蠻荒自然中的冥想,但由於拉丁文本的廣泛流傳,在文藝復興之後的詩歌與繪畫中,人們一再聽到的卻是羅馬文化的迴響。然而,與本書所欲展開的多數篇章內容相比,維吉爾的長詩《農事》並非真正基於個人身體經驗的創作,此詩所概括的是羅馬廣袤的“農神之土”(land of Saturn)上,大地、天空和海洋中的四季風雲和農事生活,並沒有具體所指的時間地點。長詩中齣現的自然神如傅恩(Faun)、騅德(Dryad)、潘(Pan)、澤菲爾(Zephyr)、瑟梯絲(Thetis)等,也都是羅馬所有土地上的森林之神、樹精、牧神、西風之神和海中女神。而由謝靈運開創的山水書寫傳統能與漢賦辨分,一個不同即在其主要基於個人的身體經驗。而且,按照上文的標準,自羅馬共和國末期文學開始的對大自然的正麵書寫,並未真正持續下去。隨著基督教文化進入歐洲,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歐洲文化轉嚮天界和內心,漠視被視為撒旦之土的此一世界。直到文藝復興後的十六、十七世紀,正麵書寫大自然的作品纔重新齣現和得以持續。故而,倘若沿循貝爾凱兩大文明傳統的說法,應是中華文學與歐洲文學分彆於公元前三世紀和公元前一世紀即開始瞭對大自然的正麵書寫,然皆因文化思想語境的改變而一度失去活力。而中國文學卻在早於歐洲一韆餘年的東晉劉宋時代,發展齣書寫大自然的持續不輟之新傳統。因而,探討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人對大自然的關懷,本書討論的內容,恰恰是歐洲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之間,人類文學這一主題之最重要發展,是研究人類對大自然的審美感性和風景美學不可能繞過的一段曆史。

復次,幽蘭援引貝爾凱提齣的“景觀傳統”提示吾人:在古代中國的詩文、繪畫、園林、題畫以及各自的論著中,盡管藝術介質和形式有所差異,但仍廣泛存在景觀學意義上的互文,涉及以欣賞的態度觀看、呈現大自然時采用共通的價值取嚮和美感話語。山水是中國繪畫的大宗。追溯其源頭,有以為東晉者,有以為劉宋者,又有以為李唐者。以為起於唐的根據,主要在唐人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一節有所謂“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之說。然張彥遠在此書中,卻不僅在論畫六法一節中引顧愷之語謂“畫人最難,次山水”,且於評戴逵時有“其畫古人、山水極妙”,評戴逵之子戴勃又徵引孫暢之語“山水勝吳”,這就很難令人相信畫中山水是起於李唐瞭。而且,東晉顧愷之的《畫雲颱山記》和劉宋時代的兩篇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以及隋代畫傢展子虔的傳世真跡《遊春圖》都令吾人相信:山水主題在中國繪畫中初步萌芽的時代,應與同一派典在中國詩歌中確立的時代相去不遠,而且是由相似的思潮所推動。然而,吾人今日所能親睹的五代以前山水畫作品已是鳳毛鱗爪,更不必說早期的造園遺跡瞭。以此,自文學文本特彆是詩去考掘古人的山水美感話語,恰為探討山水畫和園林中某些景觀美感形成,提供瞭一座待掘的寶山。而這也是本書各章在論證時著意發揮的。

最後,作者希望藉這一研究,呼籲提倡另一種環保意識,即注意保護中國傳統的曆史文化環境。這一種呼籲已經含蘊在本書的書名之中。本書以討論詩人的山水美感為題旨,卻著意以“山河”作書名。其中意蘊,可由討論李、杜的五、六兩章讀齣。第六章特彆辨分瞭“山河”和“山水”兩個詞語:二者差之一字,義涵卻極殊異。“山水”主要用於一地景物之遊賞,而“山河”之“河”如黃河、長江,卻流經韆裏,貫爍古今,直指國族的廣袤生存空間和悠久曆史,比一姓社稷的“江山”意義更為宏廣。然而,正如本書第五章對李白的討論所指明的,一方山水一經吟詠,即如典籍一樣具有瞭傳承斯文的意義,後代即可藉這一處“山水”與前人“今古相接”。在古代著名詩人謝靈運、李白、王維等生活或流連的浙中剡水、皖南涇川和關中輞川,至今民間仍流傳著關於他們的傳說。某些村莊、河流和山岩,甚至由此而命名,如嵊縣嶀浦的釣魚潭,嵊州謝岩的康樂彈石,馬傢田的康樂石門,藍田輞川的望親坡,貴池裏山江祖石的李白釣颱,等等。在李白留下大量蹤跡的皖南,凡被詩人吟詠之處——即便隻一聯或一句,當地都曾築亭造樓而祀。這一處處“山水”已經與承載華夏悠久曆史的“山河”無從剝離瞭。這樣的“山水”,已經是所存不多的古代宮殿、城郭、廟宇之外,能讓後人真正觸摸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物質遺存瞭。然而,毋庸諱言,即便如此寶貴的遺存,近年已不當地遭到嚴重破壞。對六朝文學有興趣的人,會知道流貫浙江新昌、嵊州和上虞的一條河流“剡溪”(下遊稱曹娥江),它匯集瞭山中許多清冽的溪流。這是王子猷雪夜訪戴時舟行所經的河流,是李白的夢土,是中國乃至世界山水藝文的真正搖籃。王子猷雪夜欲訪的戴逵,可能即寓於剡水支流的逵溪。戴逵畫有《吳中溪山邑居圖》和《剡山圖捲》,其子戴勃畫有《九州名山圖》。這些都應當是早期的山水畫瞭。此外,山水詩的開山人物謝靈運的南北五處莊園皆在剡水東岸,其作於始寜時期的

書寫山水之詩,主要即吟詠這條河流周邊的山水。其美當如顧愷之所言:“韆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濛籠其上,若雲蒸霞蔚。”三界與仙岩之間一段被嶀、嵊蒼崖夾峙的縹碧峽榖,尤為難得之天然畫圖【圖一至四】。由於水質清澈,河道比降低緩,兩岸青山靜靜映入水中,人行山水間直如王羲之所言:“如在鏡中遊。”據說二十年前,此水依然清可見魚,碧水青山之間,在在“清暉”遊漾。然而這樣一段承載無數文化記憶的美麗山水,卻因兩岸的國道和高速公路的修建者不捨得繞開而被破壞。而且,在我前去考察的2010 年和2011 年,都曾親眼見到不知多少挖沙機還在不分晝夜地蹂躪剡水流經的河道,這也是許多具文化曆史意義的河流包括涇水和輞水的遭遇。藍田輞川榖是另一個令人痛心的例子。這是昔日王維彆業所在山榖,是王維讀者神往的地方。《輞川集》不僅影響瞭中國詩、畫和園林,甚至影響瞭日本的詩和造園藝術。當地人告訴我,當初日本唐詩代錶團到藍田參訪時,連年事已高且腿有殘疾的一位老人都堅持登上簣山,為的是登高一覽這被王維歌詠過的河榖。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到西安開有關王維的會議,曾由會議主辦方組織去輞川。當時陝西省政府一位乾部說,省委計劃以輞川榖作為恢復秦嶺生態的樣闆。但如今一條高速公路大橋已縱貫輞川榖,令人很難再去想象王維的詩境瞭。

所幸華夏山河仍然不乏守護者。為寫作本書,筆者在南北方進行過前後九次考察。在考察前後的資料準備和考察過程中,我常常接觸到活躍在各地為搜集保護鄉土文化而奔走的人們。筆者在此可以舉齣上虞的丁加達,嵊州的金午江、金嚮銀、李彭衛,溫州的餘力、馬敘、王學釗,永嘉的高遠,襄陽的葉植、白昀、陳傢駒,藍田的李海燕、曾宏根、樊維嶽,奉節的趙貴林、魏靖宇……他們其中有乾部,有教師,也有當地的農民。如帶我考察大羅山和帆遊山的王學釗即是當地的農民,卻齣版瞭關於大羅山史的著作。他們不僅為我的考察提供瞭重要信息,且以其熱忱激勵著我。我永遠難以忘記2011 年4 月2 日晚見到時年82 歲的丁加達老人的情景。他下放上虞農村期間,憑藉《山居賦》與剡水周邊各處地貌的對照,獨立地發現瞭謝靈運《山居賦》所稱“北山”莊園的真正位置。我見到他時,他剛做完癌癥手術,且患有嚴重的肺氣腫,雙眼視力已很差,隻能靠呼吸機與我交談。他以顫顫巍巍的手為我在紙上寫下各種地名,並說很遺憾,他已不可能引我去考察瞭。然在翌日的考察中,他一再打電話給我指點。此後不久,老人就去世瞭。我想藉此書齣版的機會,嚮他以及所有這些華夏文化故土的守護者們錶達敬意!



《詩與它的山河》 《詩與它的山河》並非一本簡單的詩集,它是一場穿越古今、融匯中西的想象之旅,一幅用文字精心勾勒的壯麗畫捲。本書將讀者帶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在這裏,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對人類情感、生存境遇以及宇宙奧秘的深邃探索。 一、 意象的交織:山河之魂與詩意之靈 “山河”二字,在中國文化中承載著厚重的情感與意象。它代錶著腳下的土地,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也象徵著廣袤的天地,自然的力量與無盡的壯美。從巍峨的山巒到蜿蜒的河流,從遼闊的草原到深邃的海洋,山河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人類內心世界的投射。《詩與它的山河》正是從這片承載瞭無數故事與情感的山河之中汲取靈感。 本書的詩歌,並非簡單地描繪自然風光,而是將山河的形態、力量與情感深度融為一體。每一座山,都可能隱藏著韆年的孤獨與守望;每一條河,都可能流淌著曆史的記憶與時代的變遷。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捕捉山河的呼吸,感受它的脈搏,並將這份感受轉化為文字的律動。讀者在閱讀時,仿佛能聽見山榖的迴響,嗅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風拂過麵頰的溫柔。 “詩”在此書中,則不僅僅是形式的約束,更是靈魂的自由飛翔。它承載著人類最原始的衝動、最細膩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無論是愛戀的纏綿,離彆的傷感,還是對生命的追問,對社會的洞察,都通過詩歌的形式得以升華。當“詩”與“山河”相遇,便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山河的宏大敘事,為詩歌提供瞭廣闊的背景;詩歌的微觀情感,則賦予瞭山河以溫度與靈性。 例如,一本詩篇或許會描繪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但它不僅僅是寫景,更可能是在這片濕潤的土地上,勾勒齣一位女子婉約的情思,以及她對於時光流逝的淡淡哀愁。另一首詩,則可能展現北國風光的蒼涼雄渾,但其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位遊子對故土的思念,以及麵對嚴酷環境時,個體生存的堅韌與渺小。這些意象的交織,使得本書的詩歌充滿瞭層次感和想象空間,能夠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二、 敘事的維度:曆史的迴響與當代的脈動 《詩與它的山河》的魅力還在於其獨特的敘事維度。它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將目光投嚮廣闊的曆史長河,從中汲取養分,並以此來觀照當下。曆史並非是塵封的往事,而是在山河之間不斷迴響的記憶,是構成我們當下文化基因的重要部分。 本書的詩歌,會巧妙地融入曆史的典故、人物的剪影,以及那些早已消逝的時代風貌。讀者或許會看到秦皇漢武的雄心壯誌,唐詩宋詞的浪漫風流,抑或是近代風雲的波瀾壯闊。然而,這些曆史的元素並非生硬地堆砌,而是與當下的情感、思考巧妙地融閤。詩人通過曆史的迴響,來審視當下社會的發展,反思人性的復雜,並提齣對未來的期許。 例如,一首詩可能以古戰場為背景,但其核心卻是在探討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或者是在描繪曆史洪流中,個體的命運沉浮。另一首詩,可能藉用古代文人的情懷,來抒發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中,對精神傢園的渴望。這種曆史與當代的對話,使得本書的詩歌具有瞭更強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深度。 同時,本書也捕捉瞭當代社會的脈動。城市的繁華與喧囂,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際關係的疏離與連接,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碰撞,都可能成為詩歌的素材。詩人以敏銳的洞察力,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發現被忽視的美好,或是在浮躁中尋找寜靜。 這種將曆史的迴響與當代的脈動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賦予瞭《詩與它的山河》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它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也體驗到當下的鮮活生命力。這種雙重維度,使得本書的詩歌既具有永恒的價值,又不失對時代的深刻關照。 三、 情感的張力:孤獨的詠嘆與希望的低語 詩歌最動人的力量,莫過於它能夠觸及人類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詩與它的山河》在這方麵展現瞭極高的藝術造詣。本書的詩歌,涵蓋瞭從最深沉的孤獨到最熾熱的希望,從個體的迷茫到集體的呼喚,構築瞭豐富的情感張力。 “孤獨”是本書中反復齣現的主題之一。在廣闊的山河麵前,個體顯得渺小而孤獨。這種孤獨,可能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是對生命短暫的喟嘆,也可能是對社會疏離感的體驗。詩人以真誠的筆觸,描繪瞭這種孤獨的形態,有時是寜靜的,如鞦日落葉的寂寥;有時是激烈的,如風暴中掙紮的孤舟。然而,這種孤獨並非是絕望的,而往往是在孤獨中孕育著反思與成長。 與孤獨相伴的,是“希望”的低語。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本書的詩歌也總能捕捉到一綫光明。這種希望,可能來自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對理想的堅持,對未來的憧憬,亦或是對生命本身的贊美。它如同山間的溪流,在寂靜中緩緩流淌,滋潤著乾涸的心靈。 書中還涉及瞭對“愛”的多種描繪,從朦朧初戀的青澀,到相濡以沫的深情,再到對逝去之愛的追憶,無不觸動人心。同時,對“傢國”的情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也通過詩歌的形式得以抒發,展現瞭詩人作為個體,對集體命運的關切。 《詩與它的山河》的情感錶達,並非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基於深刻的觀察和真摯的體驗。詩人以其獨特的視角,將復雜的情感提煉升華,轉化為具有普適性的詩句,能夠引起不同讀者,不同年齡層、不同經曆的人們的共鳴。讀完本書,讀者可能會感受到一種釋然,一種被理解的溫暖,甚至是被激勵的力量。 四、 語言的魔力:意境的營造與哲思的閃光 《詩與它的山河》在語言運用上,也展現瞭非凡的功力。詩人並非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注重語言的精準、意境的營造以及哲思的閃光。 本書的語言,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它可能藉鑒瞭古詩詞的對仗、意象,讓文字帶上悠遠的曆史氣息;同時也吸收瞭現代詩歌的自由、口語化,讓錶達更加貼近生活,更加鮮活。詩人善於運用比喻、擬人、象徵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象化,讓讀者能夠“看見”詩句中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到詩句中所蘊含的情感。 “意境”的營造是本書詩歌的一大特色。詩人通過精心選擇詞語,排列組閤,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情境之中。讀者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詩人所描繪的場景,與詩人一同感受那份寜靜、那份悲傷、那份喜悅。這種意境的營造,讓詩歌具有瞭超越文字本身的生命力。 同時,本書的詩歌中,也常常閃爍著哲思的火花。詩人並非隻是抒發情感,而是常常在對生活、對人生的觀察中,提煉齣深刻的見解。這些哲思,可能體現在對時間流逝的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探尋,對個體與社會關係的思考,抑或是對宇宙奧秘的敬畏。這些哲思,往往不是直接的論斷,而是蘊含在詩句的意象和情感之中,需要讀者去細細品味,去體會其中的深意。 《詩與它的山河》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可能因為讀者心境的變化、閱曆的增長,而獲得新的感悟。它是一扇窗,帶領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真實;它更是一次旅行,讓我們在詩意的山河中,找到靈魂的棲息地。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如此巧妙地將自然之美、曆史之深、情感之真以及語言之巧融為一體,為讀者帶來一場彆開生麵的精神盛宴。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得說,《詩與它的山河》這本書,真的是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許多以“山河”為主題的書那樣,僅僅是羅列景點、介紹風光,而是將一種更加宏大、更加深邃的哲學思考融入其中。作者的筆觸,時而如利刃般精準地剖析人與自然的關係,時而又如春風拂麵般溫柔地撫慰心靈的疲憊。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山河”的象徵意義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力量的源泉。那些關於曆史變遷、人事更迭的詩句,與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張力。我仿佛看到瞭無數代人在同一片山河下,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悲歡離閤,而山河依舊,默默地承載著這一切。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在麵對自然時,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徵服者,還是被治愈者?是渺小的過客,還是與這片土地共存亡的生命?它拋齣瞭許多問題,但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去感悟。這種開放式的解讀空間,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渴望。

評分

《詩與它的山河》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在場感”。我常常在閱讀時,感覺自己就站在那山巔之上,眺望著無垠的遠方;或者置身於幽深的峽榖之中,聆聽著瀑布的轟鳴。這種強烈的沉浸感,得益於作者極其高超的敘事技巧和語言運用。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感官體驗。那些關於山川河流的描述,不是冰冷的數據和地圖,而是充滿瞭生命力與情感溫度的鮮活個體。我能感受到山脈的巍峨與滄桑,河流的奔騰與柔情,甚至連每一寸土地的脈動,似乎都能在字裏行間被捕捉到。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描繪自然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對人生的思考。他並沒有迴避生活的艱辛與不如意,而是將它們與自然的宏大背景相結閤,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對照。在壯麗的山河麵前,個人的煩惱似乎變得渺小而可以釋懷。這本書給予瞭我一種力量,一種麵對睏境時,能夠從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勇氣的力量。它讓我明白,無論我們經曆怎樣的風雨,這片山河始終在那裏,它沉默而堅定地見證著一切。

評分

坦白講,《詩與它的山河》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它是一次“洗禮”。它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描繪和贊頌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我很難用簡單的詞語去概括它的風格,因為它似乎融閤瞭太多不同的元素。有哲學的深邃,有曆史的厚重,有藝術的靈動,更有生活的熱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自然現象,在他的筆下卻閃耀著迷人的光彩。比如,一滴露珠在陽光下的摺射,一陣微風吹過草葉發齣的沙沙聲,甚至是泥土中散發齣的獨特氣味,都被賦予瞭生命和靈魂。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山河世界。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其中,用五官去感受,用心靈去聆聽。而其中關於“詩”的部分,更是點睛之筆。它們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文字的海洋中,將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在理解山河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這本書不是那種需要費力去啃讀的書,而是像一次舒緩的長跑,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身心都融入其中。

評分

《詩與它的山河》這本書,在我拿到它的時候,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帶著曆史厚度的質感。翻開第一頁,仿佛就踏入瞭一條蜿蜒麯摺的山間小徑,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樹林,耳邊是潺潺流水聲。我一直覺得,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情感的流淌,是靈魂的低語。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用華麗辭藻堆砌,也沒有刻意營造所謂的“意境”,而是用最樸素、最真摯的語言,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看著書頁上那些仿佛自帶山風清冽氣息的詩句,仿佛能感受到清晨薄霧籠罩下的山巒,午後陽光透過枝葉灑落的斑駁光影,又或是夜晚星辰點綴的蒼穹。那些描寫山川的段落,不是簡單的景物描寫,而是將自然與人的情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每一次對山巒的描繪,都飽含著一種深沉的眷戀和敬畏。仿佛作者的筆尖,也沾染瞭泥土的芬芳和雨露的甘甜。讀這本書,我常常會陷入沉思,迴想起自己走過的那些山路,那些曾經讓我駐足、讓我感動的風景。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渴望,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它會在你的心裏留下印記,在你每一次仰望星空、眺望遠方時,都會想起那些文字,想起那份寜靜與遼闊。

評分

我必須說,《詩與它的山河》這本書,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精神之旅”。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你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知識的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深意。我被作者那種對自然近乎狂熱的愛所打動,他用最飽含深情的文字,去歌頌我們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從高聳入雲的山峰,到奔騰不息的江河,再到滋養萬物的土地,在他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書中的詩句,更像是一種心靈的低語,它們捕捉到瞭那些最微妙、最難以言說的情感。我常常會因為一句恰到好處的詩句而停下閱讀,默默地體會那份共鳴。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傢鄉”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情感的歸屬,一種精神的根脈。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疏遠瞭與自然的聯係,而這本書,就像一劑良藥,重新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渴望和敬畏。它讓我明白,我們與這片山河,早已是血脈相連,缺一不可。

評分

不錯的論文。京東自營商品日益豐富的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京東從物流的響應速度到快遞的服務質量我都非常滿意,這樣下去會把消費者寵壞的。尤其給快遞員馬康康點贊!每當我按下京東配送那個按鈕時,我都感覺擁有瞭全世界。

評分

書很精緻,內容很有看頭,好評

評分

很厚的一本書,太值得瞭

評分

業主已經燒得很厚實看完之後再做進一步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學術著作

評分

這本書寫的都是詩人和詩句。寫齣瞭祖國大好河山非常值得讀一讀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打開包裝,品相也不錯。圖書質優,印刷精良,排版美觀,包裝密實。選擇京東沒有錯。

評分

這本書寫的都是詩人和詩句。寫齣瞭祖國大好河山非常值得讀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