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提供吴式太极拳技术准绳与标杆,摒弃故弄玄虚,很为真实地诠释吴式太极拳拳理、拳法。以国家规定套路为主干,介绍吴式太极拳规范技术动作、演练方法与窍要,讲解健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错误动作和如何避免与解决的方法,为更好地推广国家制定的规范化吴式太极拳。融合南北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介绍其专享的技法。
《吴式太极拳标准宝典》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提示清晰,易懂、易学、易练,其动作图片及演示是迄今为止很为标准规范精良,版式新颖活泼有动感,是一本能很好地读者从入门到精通的专业读物。
《吴式太极拳标准宝典》附赠DVD专家精彩演示,全程助力无忧学练。
作者简介
刘伟为武术七段、不错教练员、重量武术裁判员、重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自幼习武,精通各式太极拳,尤在吴式太极拳方面技艺精湛,曾蝉联9届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吴式太极拳优选,也是吴式太极拳国家规定套路的技术示范者,在重量、靠前级的28次比赛中获得36块品牌的优异成绩。在20多年的教学训练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众多的靠前外太极拳很好运动员及世界优选和全运会优选。多次受中国武协派遣赴日本、新加坡及欧洲等国讲学,2010年至今为中国武协中华武术大讲堂太极拳专家随团全国多地讲学,学员遍及海内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五式刨编时,刘伟即为规定套路的标准动作示范者。他出书是为了让吴式太极拳的传播更加规范,本书凝结了他多年训练和教学的经验,他的动作有浓郁纯正的吴式太极拳风格,他的讲解注重拳理,攻防健身兼备。相信阅读此书,一定会对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
——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秉慈
★松柔太极
——著名武术专家,吴彬
★传承有序、技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著名武术教授,门惠丰
★传承武术技艺,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国荣
本书是刘伟磨砺多年的作品,凝聚了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淋漓尽致地表达_『他对太极拳的深层感悟,极具实用价值,愿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受益于太极拳。
——《中华武术》杂志,王涛
★教你学练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专业教科书。
本书规范、标准、合理、详细地解读吴式太极拳拳架,明确动作路线、方向和起止点,分析讲解技术动作,真正为吴式太极拳爱好者及专业运动员、教练员、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在平时的讲课、辅导及练习、训练等过程中提供规范的依据和专业的指导。
——本书编辑,李彩玲
目录
吴式太极拳历史与传承
一、吴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一)全佑创吴式太极拳
(二)吴式太极拳第二代:南吴北王
(三)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发扬光大
(四)吴式太极拳第四代:蓬勃发展
(五)吴式太极拳第五代:继往开来
二、吴式太极拳四十五式发展历史
三、吴式太极拳传承表(部分)
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与四十五式技术要领
一、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
(一)轻静柔化
(二)紧凑舒伸
(三)川字步型
(四)斜中寓正
二、吴式太极拳四十五式基本技术要领
(一)手型
(二)步型
吴式太极拳历史与传承
一、吴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一)全佑创吴式太极拳
(二)吴式太极拳第二代:南吴北王
(三)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发扬光大
(四)吴式太极拳第四代:蓬勃发展
(五)吴式太极拳第五代:继往开来
二、吴式太极拳四十五式发展历史
三、吴式太极拳传承表(部分)
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与四十五式技术要领
一、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
(一)轻静柔化
(二)紧凑舒伸
(三)川字步型
(四)斜中寓正
二、吴式太极拳四十五式基本技术要领
(一)手型
(二)步型
前言/序言
与太极拳结缘,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像是冥冥之中此生与她的一场际遇,所有的荣耀和酸楚都与她有关,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磨砺中,探寻与成长是不变的主题。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习武之往事总是萦绕在脑海。从最初的启蒙老师、形意拳名家骆大成到有知遇之恩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恩师李秉慈,再到后来成为一生至亲的形意拳、八卦掌师父王世祥,每个老师都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影响深远。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是武术拳种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内家拳,正是因为与这三位老师前世今生的缘分才幸运得之,数年来-直潜心琢磨,不敢懈怠,力求将这三家所长融会贯通。
我自幼体弱,幼时因医疗事故得上再生障碍性贫血,5岁以前经常每隔两三个月就去医院(原天津259医院解放军血研所)输血,上小学后因身体太差体育课免修,直到1982年我15岁时,开始接触了武术(形意拳),经过几年苦练,身体才逐渐好转。1984年开始学习吴式太极拳,1989年入李秉慈老师门下,此后入北京体育大学,进北京武术队,后回北京东城武术馆,专门从事武术、太极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我坚持练功,从未懈怠,深感练习武术、太极拳的裨益,为此也希望在传承和普及推广这一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提高大众的身心健康方面多做一些事情。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1988年底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根据太极拳在国内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比赛和大众传播方面),组织武术界著名传人、专家、学者、教练员、运动员集体创作而成。我有幸作为吴式太极拳的技术动作示范者,亲身参与了这一太极拳发展史上重要的事情。
当年太极拳竞赛套路编写小组是由张文广教授牵头,门惠丰、李秉慈、阚桂香等老师具体负责四式(陈、杨、吴、孙)的技术编写任务。四式太极拳的演示照片是由四位老师完成,演示录像则由运动员(陈式丁杰;杨式林秋萍;吴式刘伟;孙式阮丹萍,后因故换成陈爱萍)完成。整个团队的负责人是张山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的是计月娥同志,拍摄工作由当时北京体育学院电教中心负责。专家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每个技术环节的反复印证;训练、拍摄严格要求,最后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种对武术事业负责任、勇于担当的精神使我终生难忘,我作为吴式太极拳技术动作示范的运动员,受益良多。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北方吴式风格为主,兼收南方吴式技术风格,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套路内容丰富、风格突出、意形并重、虚实分明、动作规范、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套路动作轻松自然、柔和连绵、细腻灵活,既适于比赛、表演、展示,也适合健身养生。几十年来,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影响很大。
精雕细琢,武韵传承:吴式太极拳的奥秘与实践 本书,《吴式太极拳标准宝典(附光盘)》,并非仅仅是一套武术教程,它是一部浓缩了数代武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一份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情礼赞。它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探索吴式太极拳内在乾坤的旅程,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到精妙的技击应用,再到修身养性的哲理蕴涵,无不细致入微,深入浅出。 一、溯源流长,文脉悠悠:吴式太极拳的历史画卷 要理解吴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必先追溯其历史的源头。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太极拳的萌芽时期,探寻其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生长历程。我们将一同回顾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真人,以及后来的陈王廷、杨露禅等先贤们在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中的伟大贡献。 随后,重点将聚焦于吴式太极拳的开创者——全佑公。本书将详细阐述全佑公如何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形意拳、八卦掌等其他武术流派的优点,通过师承传授,特别是将太极拳的精髓传授给其子吴鉴泉公,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式太极拳体系。我们将深入剖析吴鉴泉公对吴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包括其对拳架的精炼、对劲力的细致化以及对理论的系统化。 本书还将梳理吴式太极拳近现代的传承脉络,介绍历代名家的风格特点,例如李雅轩、马岳梁等大师在吴式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各自对吴式太极拳的贡献。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武学思想的介绍,读者将更清晰地认识到吴式太极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经典拳架。 二、技法精微,劲力无穷:吴式太极拳的奥秘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吴式太极拳套路、桩功、身法、步法、劲力以及各种基本功的全面、系统、细致的阐述。 1. 架式精讲,循序渐进: 本书将以极其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方式,逐一解析吴式太极拳的每一式动作。我们将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最基础的预备势讲起,一步步解析起势、云手、进步、退步、搂膝拗步、斜飞势、肘底捶、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腕肘对打、仙人指路、搂膝拗步、闪通背、切削、勾挂、斜飞势、肘底捶、左中封、右中封、左撇身、右撇身、右下独立、左下独立、右蹬脚、左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撇身捶、斜飞势、肘底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白鹤亮翅、斜飞势、肘底捶、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抱头推山、斜飞势、肘底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退步压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斜飞势、肘底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斜飞势、肘底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斜飞势、肘底捶、白鹤亮翅、探马分宗、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收势等每一个动作的要领。 本书不仅会展现标准的拳架形态,更会深入讲解每个动作的内涵,例如“含胸拔背”、“松肩沉肘”、“顶劲领气”、“尾闾中正”等关键原则在具体动作中的体现。我们会详细解析每个动作的起、承、转、合,以及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力求让读者能够掌握到吴式太极拳的精髓,做到“形断而意连”。 2. 桩功为基,内劲生发: 站桩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基石。本书将系统介绍吴式太极拳的几种主要站桩方法,如“混元桩”、“开合桩”等,并详细阐述站桩时身体各部位的要领,如头部的虚领顶劲、颈部的放松、肩部的下沉、胸部的含敛、腹部的充实、腰部的松活、胯部的开圆、膝部的微屈、足部的踏实等。 我们将深入讲解站桩时如何通过呼吸与意念的配合,来实现“气沉丹田”,以及如何通过桩功的锻炼,逐渐培养出“内劲”。站桩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让身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弹性的整体,为日后的推手和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身法与步法,轻灵协调: 吴式太极拳以其“轻灵圆活”的身法而著称。本书将重点剖析吴式太极拳的身法特点,如“虚实分明”、“腰脊带动”、“重心转换”、“身随步走”等。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如何在瞬间改变重心,以及如何通过腰部的细微转动来带动全身的运动。 步法是太极拳运动的根基,也是“虚实”变化的载体。本书将详细讲解吴式太极拳的进、退、顾、盼、定五种基本步法,并阐述在不同动作中如何运用这些步法,以及步法与身法的配合。我们将强调步法的“虚实相生”、“随曲就伸”,以及如何做到“进退自如”、“转移灵活”。 4. 劲力解析,奥妙无穷: “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道出了太极拳劲力的修炼之难。本书将力求将“劲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文和实例,向读者揭示吴式太极拳劲力的来源与运用。我们将从“听劲”、“懂劲”开始,讲解如何通过推手等练习,逐渐领悟太极劲力的奥秘。 本书将深入分析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劲力,如“粘”、“随”、“化”、“发”、“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在推手中体会对方的来力,如何将其化解,以及如何将其反击回去。同时,本书也将介绍吴式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例如如何运用“发放”技巧,如何进行“擒拿”、“摔打”等。 5. 基本功训练,日积月累: 除了套路和推手,本书还将介绍一些辅助性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例如“抖腕”、“运气”、“八段锦”、“易筋经”等,以帮助读者在日常练习中全面提升身体素质,为太极拳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哲理蕴涵,修身养性:武术中的人生智慧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蕴含深刻哲理的生活方式。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招式层面,去体悟吴式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我们将探讨“阴阳”、“虚实”、“刚柔并济”、“天人合一”等太极哲学在拳法中的体现。例如,如何理解“以柔克刚”,如何在圆活的运动中实现“处处皆圆,了了分明”。本书还将从“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等角度,阐述太极拳在平衡人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书也将提及太极拳的“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修炼理念,以及如何在练习中培养“专心致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我们将强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在于将武术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通过身体的锻炼,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升华。 四、精良呈现,光盘相辅:学习的得力助手 为了最大程度地服务于读者的学习,本书特别附带了一张高品质的光盘。光盘内容将由资深吴式太极拳名家亲自示范,以高清视频的形式,详细展示套路的每一个细节、桩功的要领、以及推手的基本手法。 视频内容将与书本内容紧密结合,形成“书随影动,影助书成”的学习模式。读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感受拳架的舒展、身法的圆活、劲力的饱满,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对于一些难以用文字描述的细微之处,视频演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补充作用。 光盘中的示范将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能够帮助读者避免走弯路,更快地掌握吴式太极拳的精髓。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结语 《吴式太极拳标准宝典(附光盘)》,是一份珍贵的武学宝藏,是一本值得您细细品读、反复揣摩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套武术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无论您是怀揣着强身健体的愿望,还是寻求技击之道,亦或是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寻觅一份内心的宁静,本书都将是您最忠实的伙伴,引领您在吴式太极拳的广阔天地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学魅力,开启一段充满智慧与健康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