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論醫

龍圖論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見非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學史
  • 龍圖
  • 醫史
  • 古籍
  • 養生
  • 傳統醫學
  • 曆史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醫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1745385
版次:3
商品編碼:1227351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結閤他對《周易》《道德經》的理解,以及對《黃帝內經》的熟諗,對中醫進行詳盡解讀。全書語言平實,邏輯嚴謹,完整地講述瞭傳統中醫的思維模式,以及辨癥施治的實踐經驗,不禁讓人感嘆:“中醫原來如此!”作者立願弘醫,將多年心血集成之醫論,及久經試驗之良方公諸於世。書中一方一論都是萬金不易。本書對於理解中醫、建立中醫的思維方式極有助益。



作者簡介

  吳見非,齣身中醫世傢,與中醫有很深的淵源。他精研易道,旁通醫理,可依《周易》遣方用藥。他刻刻關注病患之艱難,深深寄望中醫之復興,立願弘揚醫道,用心良苦精誠。著有《文明的對話》等作品。

  



目錄

緣起/001
我與中醫的淵源/002
針灸小談/009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論治/017
究竟是誰得瞭癔病?/020
係統性紅斑狼瘡腎炎/035
門徑/045
《孫子兵法》與中醫/046
《道德經》與中醫/051
談方之“王道”與“霸道”/053
易醫啓濛/055
高燒不退一例/057
大道甚夷/060
怎麼學中醫/068
我來醫病入膏肓的中醫/072
宗旨/077
中醫學習次第/078
世界觀/094
陰陽/102
五行/111
髒象/120
經脈/127
色脈/131
針藥大要/138
病例/141
藥方/150
求經/157
《素問》選注/158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158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163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167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171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174
陰陽離閤篇第六/18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184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186
五藏生成篇第十/191
五藏彆論篇第十一/194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197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198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200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202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205
血氣形誌篇第二十四/208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210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213
離閤真邪論篇第二十七/216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219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221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222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224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226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228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230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233
初學論病/237
血壓/238
糖尿病/249
慢性乙肝論治/254
思路/259

精彩書摘

  《孫子兵法》與中醫
  前言:用藥如用兵。太公曰:未見形而戰,敗之道。病亦有形。形乎形,工獨見,形就是病在髒象經絡間的情狀。先戰而後求勝,敗之道也。用藥不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沒把握、無勝算就用兵,反為所乘。必須先勝而後求戰。可見,學兵法就是學醫,將會自然暗閤於醫。試述如下:
  一、廟算太極
  要知病者之情,明病勢與正氣之優劣勝敗,而立一周全完整的對治方案。思考得越周密,就越有主心骨。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良醫活人,庸醫殺人,也是生死存亡之事。醫貴與病者兩神閤一。病不許治,病必不治。將不聽吾計,去之。
  二、陰陽持樞
  治病也要貴拙速,不貴巧久,不然會反變。或者漸漸藥不勝病,或者病勢與藥力遷延,久耗精氣,而緻壞癥。隻要是攻病,必須作此慮,一鼓作氣,再鼓衰,三鼓竭。凡是需要用持久戰的,都是沉屙或正氣極弱,得藥援助也不足以平之,隻能藉於主客地位謀求國勝,這時慎無益其病勢,而必培正圖強,《脾胃論》則其理。
  三、三纔人謀
  人謀為本。醫生就是將領,而病人的精氣就是兵馬,藥物就是武裝。兵馬之命懸於將手。病人的體質狀況隻是兵馬雄壯與否,關鍵是將之謀略。庸將亂軍毀國,庸醫亂身殺人。先要立醫略製勝之心,而不能見病人好就武進,見病人壞就萎靡。強者可以使弱,弱者可以使強,勝在將謀。凡治病,不得以病太久為托詞。無論新病久病,都有一個病勢,新可敗之,久也可敗之,在於謀攻是否得當。所以對於病勢而言,無新舊一說,隻有輕重虛實之彆。輕有輕的治謀,重有重的對策,謀得一朝都除。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奪病之資糧、政令地位,就能讓病無用武之地,自然降服。很多時候用陰陽五行的生剋承製關係就能辦到這一點,不攻邪而邪自盡。
  其次伐交,使病失其助與,孤立之,防範之,則病勢屈。其下攻城,西醫一路殺滅、手術之路。攻城日久,兵老師疲,國內空虛,必遭反噬。以謀為本之攻病,先有製勝之大略,則其勝於病簡易。人隻知其勝病之形,卻不知其有製勝,無所容其病勢之變化逃遁。
  四、形(木)
  立於不敗待敵之可勝。病暫未可勝,或欲除病邪,須先防病之傳變,又調三部九候,使之不敗,然後搜邪攻擊。治病用藥要先立在無過之地,即使不能成功也要有益無害,有憂慮疑惑的藥物不能擅用。要是不能靠兵戰取勝,就要謀求國勝。國勝,地生度量,強其國本後備力量,而緻必勝。例如蘇德戰爭,蘇軍不能擊敗德軍,就要動員和依托強大的後備實力漸漸反勝。這個舉國之力的後備、實力起來瞭,即立於不敗。用藥也是。如病勢沉重,必使生化興人身精氣漸旺,即尋求於國勝,然後度病勢可勝則攻戰之。立軍形要先立此不敗,所以毛主席講根據地。對於病勢而言,若病氣是遊走性質的,就易於勝之;若其在有積的情況下步步進取則難對付,如腫瘤。
  五、勢(火)
  任勢以奇正。總之是要使一發攻則有韆鈞之力。力從何來,其勢險,其節短,有勢能而短距離爆發。要形成對敵的那種內蘊之勢,發而加之於敵則不可抵抗。治病不要輕易與病勢輸攻拒守,要知逆從之理,善於誘導,因勢而動。與邪留齣路,即是任勢之例。蓄勢、任勢都能體現於方中。堂堂之藥陣,君臣佐使分明,勢就在其中。要是連個君藥都沒有,號令不明,勢從何來。藥少則功專,勢乃不分;藥眾而烏閤,反而失勢。又要有引經之使,使其威勢能聚嚮一點,不然經過經脈相灌之循環而達病所,其節太長,早就衰弱無力瞭。
  六、法(土)
  以實擊虛,是兵戰的根本法則。緻人而不緻於人,形人而我無形,造成敵虛而我實。緻人而不緻人,居於主動,應天;形人而我無形,備化無象,法地。土法天地而生萬物,故能神其變化。攻其不備,齣其不意,正是以實擊虛。盡兵戰之道,虛實二字。治病也講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何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若直接補虛瀉實,直補則其本就氣餒而可能不受納,還可能形成依賴;直瀉則可能傷其與邪拮抗的真氣,邪未必盡去而真氣更弱,邪反盛。缺胰島素長期補之,大謬,脾反不運。緻於人,時時備、處處備,則處處虛。緻人之道則不如是。例如木實瀉火,則木當移其精氣去生成瀉走的火,木減,又火削則金強,金強則木勢屈。又如木虛補水,則水有餘力去生成更多的木,木增,又水益而演土,水土演而木生。故緻人之道,能為虛實之主。病客於身,人身髒象經絡發生一係列虛實變化,實則往往邪客之。先調治虛處,使病邪不能乘於正,再瀉其經絡之客邪,則邪勢孤。經絡邪氣受瀉,則其要移動大本營或其它處的嘍羅來重新盤踞。幾副藥下去,邪氣衰竭不能盤踞要津瞭,也就失去瞭布政的資格。既不能布政,則失勢易擒矣。輕一點無大積的病自然就好瞭,無需再著力,正氣日進而邪盡消散。與病邪鬥爭,不能跟著它的指揮棒轉,這裏有跡象,治這裏,這裏還沒治好,那裏又冒齣癥狀齣來瞭。緻人而不緻於人,要主動,吸引病氣來與藥力作消耗,無使其盤踞巢穴。孫臏曰:必攻不守。你看《漢武大帝》電視劇,堅城車卒以守匈奴,不是個辦法,以騎兵變守為攻,纔得主動。並不是說不守,而是以攻為大戰略原則,攻則緻人而不緻於人,敵要處處備而處處虛。故而治病貴祛邪之術,而畏其入於膏肓。
  七、權(金)
  爭利而形成對敵之優勢,必雜於利害而審之,藉迂直之計以達成之,故須權衡。此非審平之心不可得。我利則敵害,敵利則我害,故爭其權,以扼製敵手。在病勢與治病兩方之間,必定有一關鍵樞機,得之則藥力助正氣轉運而病勢無能為矣。不找到這個樞機,在小處與病勢全力抗爭是不頂用的,雖有小得,反而使病情頑固化、深入化。有很多病剛開始有點效果,後來反而沒動靜瞭,都是因為沒有取得這個關鍵樞機,把病人的正氣通過藥力的鼓充用在瞭無足輕重的方嚮。病邪為小人,見抗衡必肆虐,其性更加褊厲。病人正氣疲乏,精神不能復振,過不瞭多久,病形依舊恢復,而且再也難以挫動。善戰者不爭。不爭各種次要的東西,而反以其為餌以求得掌控最本質關鍵的利害樞機。若爭,則同時也激發瞭敵人爭奪的氣力而使其強盛,還可能會落入被敵人牽著鼻子走的境地。利能生害,害亦能生利,唯迂直之計能趨利而避害。如辛味補肝,辛本為金而害於木,但德為發散卻又閤於木令,能使木氣爭發而趨盛,害中反生利。治病用藥要有步驟、有環節設想,從而為取得樞機創造有利條件,取得之後病情就拿捏住瞭。不能一步到的要分步走,以迂為直。例如肝鬱有火,怎麼辦?可先瀉肝火,再疏肝氣補肝陰,井井有法。一個方子,各種藥有利有害,也要互相製衡,使害有製而凸顯利益。
  八、變(水)
  變通之道。水主潤澤,因地製流。同是一個病機,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治法可能完全不同。拘執者死守框框,或者受性格偏纔影響,不能靈活變化,就會失敗。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中醫沒有教條。教條色彩重瞭,精華也就喪失瞭。將用兵不能受製於君,就是因為可能受束於君的旨意教條而不能因情勢而變。將不知變,則有六敗。有些古病到今天變瞭卦,不知斟酌損益,就是用古方也未必管用。對這個人管用,對那個人可能無效。不同的時代疾病都有不同的信息標記。隻有經旨以及論著的精華格言纔是萬變的宗要,其餘都隻能作為善變的藉鑒啓發。蒲輔周對同一傳染病各人之方都不相同,傳為美談。
  《道德經》與中醫
  一、《道德經》有辯證法。
  一個事物到瞭極端其錶象與實質往往相反。如大智若愚之類。陽極似陰,陰極似陽。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如病人腎陰將竭,反見打冷戰、哆嗦,陽極似陰。又如中寒隔陽之癥,好像在發燒,陰極似陽。又傷寒重而高熱,重陰必陽。鼕天手下冷水,一會兒手反覺火燒火燎。傷暑則熱重而反有寒象,牙關緊咬、閉塞之狀,重陽必陰。
  二、本宗於一
  陽秘守陰是得一之途,閤於道。或言五禽戲善引四末之類,此皆陽為陰之導引,為其守護活動,而非偏著於陽。人有一生成日新之機,也有一日弊之機。毗陰嚮陽,則早壯而衰;陽秘守陰,則能長生。陰陽得一,則能去故就新,而得真人。病之漸有二,一是逐物欲榮華等陽象而伐其陰本,而見陽亢病;一是陽不能秘而傷陽亡陽,而見陰沉病。人們通常都是毗陰嚮陽的,不願卑辱要高貴等,與道相悖。上古有道而不病。衰世之人,與道德相失,莫談得一,其極竟至於陰陽分崩,竭陰、脫陽之類。補益之道,善補陰者,必藉於陽,善補陽者,必藉於陰。
  如六味丸之補陰,不若加減八味之峻補,藉於肉桂。金匱腎氣補陽,先藉於六味之滋陰。皆暗閤陽秘守陰之大宗。丹溪言: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其見人伐其陰本,而製補陰之法。為物欲外嚮之人多為此病,世之常態。彼時之人以士農為主,人心擾動尚未太過,故其時真正陰虛者並不廣。後人張景嶽等斥之。丹溪補陰之法不知藉於陽之使、陽秘之守,與道有違,故未確當。景嶽之時,正是明清小冰期,氣候寒,陽常被害,故其不知自己已經矯枉過正。沿至清末鄭欽安,偏而至極。現在已是溫暖期,今時之人以工商為主,以浮躁逐欲為尚,與道德相失甚遠,陰虛之人多見。
  陰虛者地黃之類,陽虛者附子之類。今人濫用鄭氏之法往往殺人。今人之病常為陰虛有火,八味丸偏於陽,六味丸補陰有弊,其唯加減八味之變化乎。霸王方齣在此處。陽虛者往往是沉滯內嚮之人,此得之有所亡失。亡陽當思補牢,要有秘陽之先慮。補陰是常,鼓陽是變。一鼓作氣、再鼓衰、三鼓竭,故而不發其陽則已,一發則當鼓之舞之以盡神。
  三、治病必本於道,治病之心法亦本於道德。
  “盜亦有道”,必以道服之。治非其道,邪氣不服,病就不去,甚至變本加厲。必須要看到各種跡象、病史、性情背後緻一的東西,然後用大道的根本法則加以調治。期在損有餘而補不足,使其得一,使其陰陽調和,則生生日新,病形日去而不變癥反復。不要輕易搞心狠手辣、眼疾手快之術,除非見其機而利在速決。
  治病有從容無為之道,常思順應。例如寒在太陽,人體發熱欲汗之齣,加一把火就好瞭。此時見熱而用撲滅之法也可能治愈,但是遷延傷真。又如我治那個腎病患者,立足於其陰陽締造之生,不治水而水服。乃至於濟生腎氣湯也在此含義上略加導水,平平淡淡,反而是治水之利器。若日思猛藥奇兵以治之,則非正法。陰平陽秘,使陽守陰,為陰之正,為之敷演生化,就是道之常。知常曰明,妄作者凶。故治病必察道德之得失。例如今人之病,濕中有火之病多。幾種最大疾病都與此大有乾係。
  人們物欲無窮,耗其靜順之水德,水不足則濕氣盛火動。就天氣而言,全球變暖冰山融化,水德不足意味著濕氣之昌、火氣宣布,因此洪水肆虐、地震火山爆發。就飲食而言,碘鹽是罪魁禍首,碘為艮卦,應濕氣,再加常服催肥之食品、含氯之自來水,濕能不昌麼?大氣汙染,溫室氣體應火氣,火能不作麼?


《龍圖論醫》——一本探索古老智慧與現代醫學融閤的著作,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健康與生命的全新視角。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疾病的治療手冊,也不是對某個醫療流派的片麵闡釋,而是著眼於宏觀層麵,從哲學的、文化的、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人類在麵對疾病、追求健康過程中所積纍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洞見。 一、 貫穿古今,重塑健康觀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科學技術和醫療手段所包圍,仿佛健康已經完全掌握在實驗室和醫院的手中。然而,《龍圖論醫》試圖引導讀者迴溯,去審視那些在科技尚未普及時期,人類是如何理解疾病、如何與之抗爭、如何維係身心和諧的。書中將追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天人閤一”、“形神統一”等核心理念,探討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影響瞭人們對健康的定義,以及如何指導著古代的醫者去認識和調理身體。 本書不會簡單地將古代醫學奉為圭臬,而是以批判性的思維,辨析其中精華與糟粕。我們看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類對於生命的理解經曆瞭多次迭代與演變。從對鬼神災禍的敬畏,到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再到如今對基因、細胞的微觀解析,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獨特的印記。 《龍圖論醫》將著重分析,在這些不同的曆史語境下,人們是如何構建他們的健康模型,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草藥、針灸、導引、飲食、情誌調養等)來實踐他們的健康理念。我們並非鼓吹復古,而是力圖從這些曆史的沉澱中,提煉齣那些超越時代、具有普遍意義的健康哲學,並審視它們與現代科學在哪些方麵可以互補,又在哪些方麵存在著挑戰。 二、 跨越學科,對話智慧之光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學科的視角。它並非孤立地從醫學角度齣發,而是將醫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哲學、曆史、甚至社會學的框架下進行審視。 哲學之維: 《龍圖論醫》將深入探討“健康”本身的哲學意涵。健康究竟是生命的常態,還是需要不斷爭取的狀態?身體的健康與精神的安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係?書中將引導讀者思考,在不同的哲學思想體係中,對於“善生”、“養生”、“壽考”等概念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塑造瞭人們的健康行為。我們將觸及存在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等不同視角下對生命本質和健康意義的探討,為讀者提供更深層次的思考。 文化之根: 不同的文化孕育瞭不同的醫學傳統和健康觀念。《龍圖論醫》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切入點,但也會適時地與其他文明的智慧進行對話,例如古希臘的體液學說、印度的阿育吠陀等。通過比較和對照,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類文明在追求健康道路上的殊途同歸與異彩紛呈,從而拓寬讀者的視野,培養一種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健康觀。 曆史之鑒: 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都貫穿於曆史之中。《龍圖論醫》將梳理曆史上重大的醫學變革和思想流派的興衰,分析每一次進步背後的驅動力,以及曾經被忽視或遺忘的智慧。《龍圖論醫》也會探討,曆史上的瘟疫、疾病爆發等事件,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社會結構、文化習俗,以及人們對生命脆弱性的認知。 社會之影: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環境變化等因素,都對健康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影響。《龍圖論醫》將審視這些社會因素如何作用於個體,以及個體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尋找健康的齣路。本書會探討健康的不平等問題,以及社會政策、經濟發展、生活方式選擇等如何共同塑造著群體的健康狀況。 三、 深度挖掘,探尋生命本質 《龍圖論醫》並非是一本堆砌知識的書,而是旨在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它鼓勵讀者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變為主動探索者。 關於“病”的理解: 在許多傳統觀念中,“病”並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失衡,它可能與外界環境、情緒波動、甚至道德倫理等因素息息相關。《龍圖論醫》將探討“病”的多維度成因,鼓勵讀者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態,而不是僅僅將注意力局限於癥狀本身。 關於“治”的智慧: 傳統的“治”不僅僅是“治療”,更包含瞭“調養”、“預防”、“固本培元”等。《龍圖論醫》將迴顧那些強調“治未病”、“上醫治國”、“醫食同源”的理念,探討如何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情誌的疏導、環境的和諧來達到長久的健康狀態。 關於“醫”的邊界: 現代醫學在很多領域取得瞭輝煌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著某些難以解決的難題。《龍圖論醫》將溫和地探討,在某些睏境麵前,人類是否可以從更廣闊的智慧體係中汲取靈感?它並非是要否定現代醫學的科學性,而是鼓勵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整閤不同時代的智慧,為人類的健康事業開闢新的可能。 四、 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龍圖論醫》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理論的深度,更在於它如何能轉化為讀者的實踐。本書不會提供具體的藥方或治療方案,而是通過對生命規律、健康哲學的闡釋,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更加科學、理性、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健康觀。 啓發個體覺察: 書中將鼓勵讀者去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去理解身體的信號,去認識到情緒、環境、飲食等因素對身心健康的長期影響。 引導生活方式的調整: 通過對古今智慧的梳理,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並學會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找到適閤自己的養生之道。 促進跨界閤作的可能: 對於醫學從業者、研究者、以及對健康生活有追求的普通讀者,《龍圖論醫》都將提供一個共同對話的平颱,激發跨學科的思考與閤作,共同探索人類健康的美好未來。 《龍圖論醫》是一次關於健康、生命、以及智慧的深度探索。它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旅程,重新審視我們與生命的關係,發現潛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寶藏,為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和諧的生命狀態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是為瞭那些渴望超越錶麵,探尋生命深層智慧的人們而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龍圖論醫》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這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韻味的書。我喜歡作者在探討問題時,那種不落俗套的視角,他總是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然後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條理清晰。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每一個概念的提齣,每一個觀點的闡述,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做到精準無誤。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每一步的攀登,都能讓我收獲不一樣的風景。我也會經常迴過頭去,重新閱讀一些章節,每一次的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和不斷的積纍。它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好奇的種子,讓我對醫學,乃至對生命的理解,都有瞭更深的探索欲望。

評分

《龍圖論醫》這本書,我覺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整體觀”。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習慣於將問題割裂開來,孤立地看待。然而,這本書卻反復強調,人是一個整體,身體、心靈、環境,乃至更宏觀的宇宙,都息息相關,相互影響。作者通過對諸多概念的闡述,讓我逐漸意識到,很多看似獨立的現象,其實都可能源於一個更深層次的失衡。我喜歡書中那種不急不躁的敘事風格,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充滿煽動性,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滋潤著讀者的心田。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論述,這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作者用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能直觀地感受到其中的聯係。讀完之後,我開始更加留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細微之處,嘗試著去理解它們與身體健康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種由內而外的審視,讓我對“養生”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僅僅局限於飲食和運動,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廣闊的層麵。

評分

《龍圖論醫》這本書,我最近剛看完,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個名字吸引的。那種大氣磅礴的“龍圖”加上古老而神秘的“論醫”,總讓人覺得裏麵藏著什麼驚天動地的醫學秘辛,或者是什麼失傳已久的養生絕技。拿到書的時候,我甚至想象著打開扉頁,就會看到泛黃的古籍,上麵龍飛鳳舞地寫著各種古樸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我確實被作者那種嚴謹的考據精神所摺服,也對其中描繪的許多概念和理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雖然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但書中那種循循善誘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慢慢領會其中精髓。它並沒有直接給我一些“照著做就能好”的簡單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理解事物背後的邏輯和原理。有時候,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話,嘗試著將它與我生活中所見的某些現象聯係起來。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探索。它打開瞭我對醫學世界更廣闊的認知,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健康與疾病。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道”與“術”的辯證討論,那是一種超越具體方藥的宏觀視野,讓我覺得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一種哲學。

評分

說實話,讀《龍圖論醫》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思維的洗禮。我一直以為醫學就是關於疾病的治療,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和深刻的醫學圖景。它並沒有直接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究事物發生的根本原因。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因”與“果”的論述,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錶麵的癥狀隻是結果,真正的問題往往隱藏在更深處。作者運用瞭大量我從未接觸過的概念和理論,一開始有些吃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沉浸其中,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喜歡它那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錶達方式,讓我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我也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嘗試著將書中的理論運用到我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去驗證和思考。這種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的過程,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陪伴我一起成長。

評分

讀完《龍圖論醫》,我腦子裏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種“溫故而知新”的感覺。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流行的養生讀物,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堆新概念、新名詞,反而像是一位飽學之士,拉著你坐下來,娓娓道來一些古老而又常新的道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能力,對於一些看似復雜的問題,他總能找到最核心的脈絡,然後一步步地將其剖析清楚。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學堂,聽著夫子講授,時不時地還會被提問,引發深入的思考。書中並沒有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靈丹妙藥”,但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辨證”,如何去“審時度勢”。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方法,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找到一個神奇的“答案”,而在於掌握一套正確的方法論。我會在生活中嘗試著去運用書中學到的思考模式,去分析身邊的健康問題,去理解一些習以為常的養生習慣背後可能蘊含的道理。這種啓迪性的閱讀體驗,遠比直接灌輸知識來得更有價值,也更令人迴味無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