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康复医学:重症监护后的遗留问题及康复治疗

重症康复医学:重症监护后的遗留问题及康复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伯特 D.史蒂文斯 等 著,陈真 译
图书标签:
  • 重症医学
  • 重症康复
  • ICU康复
  • 后遗症
  • 康复治疗
  • 呼吸康复
  • 神经康复
  • 肌肉康复
  • 功能障碍
  • 康复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54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2
字数:6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ICU及重症康复领域的医务人员
  近几年,重症康复医学在国际上逐渐发展,而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广大的临床医务工作者迫切希望可以学习和借鉴到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治疗。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连续多年是美国综合医院排名领先,其重症医学和重症康复在美国名列前茅,是重症康复的带领者,已经在本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本书由他们重症医学的Robert教授主编,从临床实践出发,就重症遗留问题给予了充分和实用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教育,而且可为临床康复工作和临床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重症监护后的遗留问题,包括慢性器官功能障碍、认知和行为障碍、神经肌肉和肌肉骨骼疾病,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治疗与康复策略,同时分析了损伤和修复的机制,强调家庭在疾病治疗中的特殊地位。
  本书不仅为重症康复从业者提供了国际上先进的治疗与康复经验,也为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工作和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作者简介

  Robert D. Steven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重症医学与神经学教授。

  陈真,上海市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医学副主任医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学科专长为神经康复、重症康复。

目录

第1篇离开ICU后的生活1
第1章引言3
第2章全球危重症及其长期结局5
第3章危重症后的死亡率16
第4章支持长期机械通气的医院的作用36
第5章缓和医疗和危重症的重叠46
第6章危重症后的恢复模式58
第7章危重症后的生活质量72
第8章长期危重症的成本和资源利用86
第9章ICU幸存者的护理: 家庭照顾者的负担94
第10章幸存与康复: 一位患者的角度107
第11章从家庭的角度看待危重症后遗症114
第2篇危重症后的慢性器官功能障碍117
第12章引言119
第13章慢性多器官功能障碍120
第14章ICU相关长期呼吸衰竭和呼吸机依赖131
第15章急性肾损伤的长期结局141
第16章严重烧伤及其长期意义150
第17章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的后果162
第3篇危重症后认知和行为障碍175
第18章引言177
第19章危重症后认知障碍178
第20章危重症后的抑郁情绪状态189
第21章危重症的创伤后应激障碍204
第22章危重症的睡眠障碍与康复212
第4篇危重症后的神经肌肉和肌肉骨骼疾病223
第23章引言225
第24章ICU获得性肌无力的长期影响229
第25章危重症后骨关节疾病239
第5篇损伤和修复的生物学机制257
第26章引言259
第27章脓毒症预后的遗传因素261
第28章危重症的生理储备和衰弱270
第29章认知储备282
第30章急性肾损伤、修复和再生的病理生理学292
第31章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307
第32章脓毒性脑病316
第33章危重症神经病变、肌病和钠离子通道病328
第34章危重症对骨骼肌结构的影响334
第35章危重症的骨骼肌质量调节346
第36章危重症中的营养不良: 影响、原因和治疗方法356
第6篇ICU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策略369
第37章引言371
第38章肾脏替代治疗的选择和肾功能恢复373
第39章脱机策略380
第40章ICU内镇静药物使用的再思考393
第41章睡眠促进策略412
第42章胰岛素和血糖管理对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422
第43章ICU的物理治疗疗法和作业治疗432
第44章神经肌肉电刺激: 一种新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在ICU中的应用440
第45章ICU的运动与早期康复451
第7篇ICU后的治疗和康复策略463
第46章引言465
第47章ICU中呼吸肌肌力和外周肌力评估470
第48章持续康复的临床路径484
第49章延迟脱机495
第50章危重症后康复护理模式506
第51章转出ICU后的康复516
第52章ICU后疾病与康复的叙述528
第53章ICU随访诊所534

前言/序言

  康复医学作为“四位一体”医学新概念组成部分的学科内涵,表明它们并不是医疗程序上“时间的延续”,而应当是与医疗程序“叠加”的。也就是说,不是“没有疾病或损伤时是保健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事,有病或损伤时是治疗医学的事,治疗后的功能障碍或残疾是康复医学的事”。特别是对于重症、疑难、复杂和少见疾病或损伤的急性期,甚至在重症监护时,康复医学要不要介入、能不能介入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观点认为康复医学应当是“与后遗症或残疾相关的医学”,似乎与关注疾病急性期重症医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从20世纪80~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医学的新模式为: 医学并不是单纯的“治病的科学”,而应当是“维护健康的科学”,并且为此特别在2001年发布了与“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平行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要求整个“医疗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围绕着“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这三项“功能”的提高来运作,即使是涉及急性期的重症、疑难、复杂和少见的疾病或损伤。这就是说: 从疾病或损伤一开始,只要不影响急性期的治疗工作,就要考虑功能后果并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才有可能真正确保功能的恢复。在发达国家,早期(甚至超早期)的康复处理早在20世纪末期,就以不同方式深入到医院各科室的临床工作中了。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经过1~2周的临床和康复处理即出院,4~6周大部分患者即恢复日常生活自理甚至恢复职业性活动;脑卒中患者绝大多数在3~5天内即开始接受康复处理,即使还是处于昏迷或植物状态。而康复处理深入到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中也基本成为“常规”。这样的医学处理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这种极早开始的重症、疑难、复杂和少见疾病或损伤的康复介入在我国也开始得到认可和重视。康复处理早期深入临床科室,或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中设立重症康复处理单元(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care unit, IRCU),或至少是请康复医学科专科医师会诊、请康复治疗师进行床边康复处理等形式都很常见了。但是,作为大型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大型康复医院,如何将康复医学的工作与传统临床医学ICU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仍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而这不仅可能大大缩短临床科室的平均住院日,节约医疗资源,还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速度和水平。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康复医学科的学科水平和学术水平。这里不是不要基层一般层次上的康复处理,毕竟那是康复医学的重要阵地。但是如果不在大型医院中承担急性期、重症、疑难、复杂和少见疾病或损伤的临床康复工作,不能与相应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那么就很难满足医院临床工作的需求,难以使患者获得最大的功能后果和最高的生活质量,也很难提高现代康复医学的水平,也就无法说“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健康”。但是,无疑这对于专科康复医师来说,学术上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就逐步完成了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化,并且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医疗体系建设。例如,美国早已形成了由急性期医院(acute care hospital)、长期急性期医院(long term acute care hospital)、住院康复机构(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facility)、高水平的护理机构(skilled nursing facility)和家庭健康照顾(home health agency)组成的完整体系,而且康复医疗自始至终都进行了介入。那么我们要不要也进行类似的医疗体系建设呢?即能不能来个“弯道超车”呢?显然我们不可能照搬: 我们没有“长期急性期医院”,也不可能再建一批“长期急性期医院”,而一般的“二级综合医院”又很难承担急性期、重症、疑难、复杂和少见疾病或损伤的临床康复工作。所以,我们需要考虑: 能否在三级综合医院中设置“康复医学科”或在大型康复医院建立IRCU,使之能够承担“长期急性期医院”的职责,来个“变道超车”?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医联体”建设的探索,在这个形式下,怎样解决急性期、重症、疑难、复杂、少见疾病和损伤的临床康复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有用吗?至少我们得了解他们现在是怎样做的。
  这本由在国外学习康复医学多年的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筹)神经康复中心陈真主任领衔翻译的Textbook of PostICU Medicine: The Legacy of Critical Care,向我们展示了发达国家传统临床医学专家的想法和做法,我想这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本书前五篇重点介绍在ICU的患者中常见的医学问题和主要的功能障碍问题,“第6篇ICU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及“第7篇ICU后的治疗和康复策略”着重讲述了重症监护中与监护后的康复处理问题,介绍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具体的康复方法。相信这对我们来说很有参考价值。
  现在,我国在医疗改革中,许多大型康复医疗机构(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大型康复医院)已经或正在开展急性期重症临床康复工作,中国康复医学会和许多省市康复医学会先后成立了“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一大批能够从事重症临床康复工作的、技术比较过硬的专科康复医师队伍正在形成;一些传统临床科室的专家开始重视早期的、重症的康复医疗工作;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医学概念和医学模式正在形成……
  在“防治康三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大方针指导下,让我们抓住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努力把我国的现代康复医学推向新的台阶!
  王茂斌2017年9月25日


《重症康复医学:重症监护后的遗留问题及康复治疗》 引言 重症监护(ICU)曾被视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挽救危重症患者的关键场所。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在ICU中度过危险期,重获生命。但生存的喜悦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成为他们重返社会、恢复正常功能的巨大阻碍。本书正是基于这一深刻的医学和社会现实,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重症监护后患者可能面临的各类遗留问题,并提供一套科学、规范、个体化的康复治疗策略。 本书的出版,是对当前医学实践中一个重要但常被低估环节的有力补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提升临床医务人员、康复治疗师、患者家属乃至社会各界对重症康复医学的认识,共同为重症监护后的患者提供更完整、更人性化的医疗照护。 第一部分:重症监护后遗留问题(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PICS)的全面解析 重症监护后遗留问题(PICS)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综合征,它涵盖了患者在离开ICU后可能经历的身体、认知和心理上的各种功能障碍。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深刻地改变着患者的生活。 一、 身体功能障碍: 肌少症与肌无力(Muscle Wasting and Weakness): 这是ICU患者最常见的身体后遗症之一。长时间的卧床、炎症反应、营养不良以及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的使用,都会导致肌肉量和肌力的快速下降。这种肌无力可能表现为四肢乏力、呼吸肌无力、吞咽困难、活动能力受限(如站立、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呼吸系统后遗症: 机械通气是许多ICU患者的生命支持手段,但长期机械通气可能导致气道损伤、肺部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纤维化、肺不张等。患者可能遗留咳嗽、咳痰困难、呼吸急促、活动耐力下降,甚至需要长期氧疗或肺康复。 神经系统后遗症: 脑病(ICU-acquired brain dysfunction, ICUAUD)在ICU患者中发生率很高,表现为意识障碍、谵妄、认知功能下降、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即使在ICU离开后,部分患者可能仍有持续的认知问题,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卒中样表现。 心血管系统后遗症: 脓毒症、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是ICU常见情况。即使病情稳定,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 消化系统后遗症: 肠道是重要的免疫屏障和营养吸收器官。ICU期间的禁食、肠道动力减弱、菌群失调以及应激性溃疡等,可能导致腹胀、腹泻、便秘、营养吸收不良,影响患者的整体恢复。 其他系统后遗症: 肾功能不全、皮肤压疮、关节僵硬、疼痛持续存在等也是ICU患者可能面临的身体挑战。 二、 认知功能障碍: ICU谵妄(ICU-induced delirium): 谵妄是ICU患者常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其特点是意识水平和注意力的波动,常伴有思维混乱、幻觉、妄想。即使谵妄消退,部分患者仍可能存在长期的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执行功能(如计划、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减退。 学习与记忆障碍: 患者可能发现学习新事物变得困难,或难以回忆近期事件。 执行功能缺陷: 计划、组织、管理时间和任务的能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注意力与信息处理速度减慢: 难以集中注意力,处理信息的速度变慢。 三、 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与抑郁: 漫长的ICU住院经历、对疾病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身体功能的限制,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显著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性的ICU经历,如濒死体验、痛苦的治疗过程、幻觉等,可能触发PTSD,表现为闪回、噩梦、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过度警觉等。 睡眠障碍: ICU嘈杂的环境、频繁的监测和干预、昼夜节律紊乱,以及术后疼痛等,都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睡眠困难,影响身体和精神的恢复。 躯体形象改变与社会适应困难: 疾病或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出现永久性改变,如疤痕、截肢,影响其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重返社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社会歧视、家庭角色改变等挑战。 第二部分:重症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重症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医学领域,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系统、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帮助ICU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新融入社会。 一、 重症康复的早期介入原则: “尽早活动”的理念: 挑战了传统的“卧床休息”观念。研究表明,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安全地进行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直至主动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肌少症、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ABCDE”bundle: 这是一个由ICU多学科团队共同实施的综合性干预策略,包括:Awakening and breathing trials(唤醒和呼吸试验),Bdeliriu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谵妄评估与管理),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谵妄),Dmobility and exercise(活动与运动),Efamily engagement and empowerment(家庭参与与赋能)。这一策略强调了早期活动和谵妄管理的重要性。 二、 多学科合作的康复团队: 重症康复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由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康复科医生、内科医生等)、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营养师、药师、社工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 医生: 负责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制定康复计划,处理并发症。 护士: 负责日常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教育、执行康复指令。 物理治疗师: 专注于运动功能、肌力、耐力、平衡、步态的训练。 作业治疗师: 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s),如穿衣、进食、洗漱,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s),如购物、烹饪、使用交通工具。 言语治疗师: 评估和治疗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沟通障碍。 心理治疗师: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处理焦虑、抑郁、PTSD等问题。 营养师: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促进肌肉恢复和整体康复。 社工: 协助患者处理社会、经济、家庭等问题,提供支持服务。 三、 康复治疗策略与技术: 早期床边康复: 在ICU内,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进行被动运动、体位管理、简单的转移训练。 进阶运动训练: 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包括坐起、站立、床边运动、助行器行走、室内行走、室外行走等。 呼吸康复: 呼吸肌训练、咳嗽训练、体位排痰、支气管扩张剂应用、膈肌训练、呼吸模式调整等,以改善通气功能和清除气道分泌物。 吞咽与言语训练: 吞咽功能评估(如VFSS、FEES),针对性训练(如口部肌肉运动、吞咽手法),改善食物性状、进食姿势。 认知康复: 认知训练游戏、记忆策略、注意力训练、问题解决能力训练、执行功能训练等。 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疗法、家庭支持、社会技能训练。 营养支持: 充足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必要时进行补充。 疼痛管理: 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疼痛对康复的干扰。 出院后随访与居家康复: 制定详细的出院计划,指导患者及家属居家康复注意事项,定期随访,监测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第三部分:特定人群与特殊情况的康复 重症康复的对象并非千篇一律,不同基础疾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其康复需求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一、 呼吸机依赖患者的康复: 重点在于呼吸肌训练、撤机策略、评估和管理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二、 脓毒症后遗症患者的康复: 除了普遍性的康复需求,还需特别关注脓毒症引起的器官损伤(如肾脏、肝脏)的恢复,以及免疫功能的重建。 三、 创伤患者的康复: 多系统损伤,康复计划需根据具体创伤部位和程度进行个体化制定,包括骨科康复、神经外科康复等。 四、 老年ICU患者的康复: 老年患者通常基础疾病多、生理储备低,康复目标应更加现实,强调功能维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特别关注跌倒风险管理。 五、 儿科ICU患者的康复: 儿科康复强调游戏的趣味性和发展性,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 第四部分:重症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一、 个体化与精准康复: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差异,制定更精准的康复方案。 借助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患者康复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智能指导。 二、 预防与二级预防: 从ICU建立之初就融入康复理念,预防PICS的发生,降低PICS的严重程度。 关注出院后的长期管理,防止康复效果的倒退。 三、 患者与家属赋能: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度。 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四、 政策与支持体系的完善: 将重症康复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增加康复服务的可及性。 加强重症康复医学的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 结语 重症监护的成功,标志着生命得以延续;而重症康复的意义,则在于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本书希望成为连接ICU与正常生活之间的桥梁,为每一个在与死亡搏斗后,重新获得机会的生命,提供科学的指导、专业的帮助和人文的关怀。通过对重症监护后遗留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对康复治疗策略的系统阐述,我们致力于提升每一个ICU患者的生命质量,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重拾尊严,回归生活。这不仅是对医学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ICU的护士,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复杂的病情打交道,也深知ICU的风险。但说实话,很多时候,病人一转出ICU,我们关注的重心就转移到了其他急诊患者身上,对于他们出ICU后的恢复情况,我们往往只能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指导,难以做到持续和深入的关注。这本书则系统地梳理了ICU患者出院后可能面临的各种长远问题,从生理到心理,从运动到认知,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书中对各种康复技术的讲解非常详细,包括如何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如何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及如何使用各种辅助设备。这对于我们提升ICU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多学科协作的部分,强调了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配合,这正是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理念。

评分

这本书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重症监护的看法。我一直以为,病人一旦脱离了ICU,就意味着闯过了最危险的难关,可以松一口气了。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ICU的“后遗症”如此普遍且复杂。那些曾经在鬼门关前走一遭的生命,在离开ICU后,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书中详细描述了ICU经历可能带来的肌肉无力、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甚至还有心理上的创伤,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更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呈现,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如何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从早期介入的体能训练,到后期的认知训练和心理支持,都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对于那些家有重症康复期亲人的读者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指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的康复之路。书中穿插的一些真实案例,更是让冰冷的医学知识变得有温度,让我看到了生命顽强的力量和科学康复的奇迹。

评分

我是一名对医学知识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迪。我一直认为,重症监护室是生命的终点站,一旦进入,就意味着九死一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康复”的真正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恢复,更是功能上的重建,是生活质量的提升,甚至是精神上的重生。书中对重症监护后遗留问题的剖析,细致入微,让我了解到原来那些看似“好转”的病人,背后还隐藏着如此多的挑战。从肌肉萎缩到肺部纤维化,从认知功能下降到睡眠障碍,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其发生机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非只是陈述问题,而是着重于“解决”问题。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职业疗法,甚至还提到了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这些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现代医学的进步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医学视野,更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感恩。

评分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身边有亲人经历了漫长的ICU治疗。当时,看着他从生死线上被拉回来,我们都以为万事大吉,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了。但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他变得非常虚弱,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记忆力也明显下降,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唉声叹气。我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盲目地鼓励他,但收效甚微。翻开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些都是“重症监护后的遗留问题”,而且是非常普遍的。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描述,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精准地刻画了我们家人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有办法”。书中关于康复治疗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训练方法,比如呼吸训练、肌力训练、吞咽训练,甚至还有如何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和处理心理创伤。虽然很多内容听起来专业性很强,但作者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很多地方都配有图示,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明白。这本书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知道,即使经历过重症,人生依然可以重新开始。

评分

我曾经是一名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ICU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虽然身体上逐渐恢复,但精神上的创伤却如同阴影般笼罩着我。我时常感到莫名的恐惧、焦虑,甚至会做噩梦。最让我困扰的是,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变差了,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这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曾经试图寻找相关的资料,但总是难以找到系统、全面的解答。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救星。书中关于ICU后遗症的描述,让我感到被理解,也让我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康复治疗的方法,其中很多都与我正在经历的困扰息息相关。例如,书中关于认知康复的部分,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训练技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练习,真的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有所改善。此外,书中关于心理支持的内容,也让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找到了应对焦虑和恐惧的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陪伴我走出阴霾,重拾信心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