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论医

龙图论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见非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史
  • 龙图
  • 医史
  • 古籍
  • 养生
  • 传统医学
  • 历史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1745385
版次:3
商品编码:1227351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结合他对《周易》《道德经》的理解,以及对《黄帝内经》的熟谂,对中医进行详尽解读。全书语言平实,逻辑严谨,完整地讲述了传统中医的思维模式,以及辨症施治的实践经验,不禁让人感叹:“中医原来如此!”作者立愿弘医,将多年心血集成之医论,及久经试验之良方公诸于世。书中一方一论都是万金不易。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极有助益。



作者简介

  吴见非,出身中医世家,与中医有很深的渊源。他精研易道,旁通医理,可依《周易》遣方用药。他刻刻关注病患之艰难,深深寄望中医之复兴,立愿弘扬医道,用心良苦精诚。著有《文明的对话》等作品。

  



目录

缘起/001
我与中医的渊源/002
针灸小谈/00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论治/017
究竟是谁得了癔病?/020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035
门径/045
《孙子兵法》与中医/046
《道德经》与中医/051
谈方之“王道”与“霸道”/053
易医启蒙/055
高烧不退一例/057
大道甚夷/060
怎么学中医/068
我来医病入膏肓的中医/072
宗旨/077
中医学习次第/078
世界观/094
阴阳/102
五行/111
脏象/120
经脉/127
色脉/131
针药大要/138
病例/141
药方/150
求经/157
《素问》选注/158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58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16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67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17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74
阴阳离合篇第六/18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184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186
五藏生成篇第十/191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194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19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198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200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202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205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208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210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21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216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219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221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222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224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226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28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230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233
初学论病/237
血压/238
糖尿病/249
慢性乙肝论治/254
思路/259

精彩书摘

  《孙子兵法》与中医
  前言:用药如用兵。太公曰:未见形而战,败之道。病亦有形。形乎形,工独见,形就是病在脏象经络间的情状。先战而后求胜,败之道也。用药不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把握、无胜算就用兵,反为所乘。必须先胜而后求战。可见,学兵法就是学医,将会自然暗合于医。试述如下:
  一、庙算太极
  要知病者之情,明病势与正气之优劣胜败,而立一周全完整的对治方案。思考得越周密,就越有主心骨。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良医活人,庸医杀人,也是生死存亡之事。医贵与病者两神合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将不听吾计,去之。
  二、阴阳持枢
  治病也要贵拙速,不贵巧久,不然会反变。或者渐渐药不胜病,或者病势与药力迁延,久耗精气,而致坏症。只要是攻病,必须作此虑,一鼓作气,再鼓衰,三鼓竭。凡是需要用持久战的,都是沉疴或正气极弱,得药援助也不足以平之,只能借于主客地位谋求国胜,这时慎无益其病势,而必培正图强,《脾胃论》则其理。
  三、三才人谋
  人谋为本。医生就是将领,而病人的精气就是兵马,药物就是武装。兵马之命悬于将手。病人的体质状况只是兵马雄壮与否,关键是将之谋略。庸将乱军毁国,庸医乱身杀人。先要立医略制胜之心,而不能见病人好就武进,见病人坏就萎靡。强者可以使弱,弱者可以使强,胜在将谋。凡治病,不得以病太久为托词。无论新病久病,都有一个病势,新可败之,久也可败之,在于谋攻是否得当。所以对于病势而言,无新旧一说,只有轻重虚实之别。轻有轻的治谋,重有重的对策,谋得一朝都除。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夺病之资粮、政令地位,就能让病无用武之地,自然降服。很多时候用阴阳五行的生克承制关系就能办到这一点,不攻邪而邪自尽。
  其次伐交,使病失其助与,孤立之,防范之,则病势屈。其下攻城,西医一路杀灭、手术之路。攻城日久,兵老师疲,国内空虚,必遭反噬。以谋为本之攻病,先有制胜之大略,则其胜于病简易。人只知其胜病之形,却不知其有制胜,无所容其病势之变化逃遁。
  四、形(木)
  立于不败待敌之可胜。病暂未可胜,或欲除病邪,须先防病之传变,又调三部九候,使之不败,然后搜邪攻击。治病用药要先立在无过之地,即使不能成功也要有益无害,有忧虑疑惑的药物不能擅用。要是不能靠兵战取胜,就要谋求国胜。国胜,地生度量,强其国本后备力量,而致必胜。例如苏德战争,苏军不能击败德军,就要动员和依托强大的后备实力渐渐反胜。这个举国之力的后备、实力起来了,即立于不败。用药也是。如病势沉重,必使生化兴人身精气渐旺,即寻求于国胜,然后度病势可胜则攻战之。立军形要先立此不败,所以毛主席讲根据地。对于病势而言,若病气是游走性质的,就易于胜之;若其在有积的情况下步步进取则难对付,如肿瘤。
  五、势(火)
  任势以奇正。总之是要使一发攻则有千钧之力。力从何来,其势险,其节短,有势能而短距离爆发。要形成对敌的那种内蕴之势,发而加之于敌则不可抵抗。治病不要轻易与病势输攻拒守,要知逆从之理,善于诱导,因势而动。与邪留出路,即是任势之例。蓄势、任势都能体现于方中。堂堂之药阵,君臣佐使分明,势就在其中。要是连个君药都没有,号令不明,势从何来。药少则功专,势乃不分;药众而乌合,反而失势。又要有引经之使,使其威势能聚向一点,不然经过经脉相灌之循环而达病所,其节太长,早就衰弱无力了。
  六、法(土)
  以实击虚,是兵战的根本法则。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造成敌虚而我实。致人而不致人,居于主动,应天;形人而我无形,备化无象,法地。土法天地而生万物,故能神其变化。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以实击虚。尽兵战之道,虚实二字。治病也讲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若直接补虚泻实,直补则其本就气馁而可能不受纳,还可能形成依赖;直泻则可能伤其与邪拮抗的真气,邪未必尽去而真气更弱,邪反盛。缺胰岛素长期补之,大谬,脾反不运。致于人,时时备、处处备,则处处虚。致人之道则不如是。例如木实泻火,则木当移其精气去生成泻走的火,木减,又火削则金强,金强则木势屈。又如木虚补水,则水有余力去生成更多的木,木增,又水益而演土,水土演而木生。故致人之道,能为虚实之主。病客于身,人身脏象经络发生一系列虚实变化,实则往往邪客之。先调治虚处,使病邪不能乘于正,再泻其经络之客邪,则邪势孤。经络邪气受泻,则其要移动大本营或其它处的喽罗来重新盘踞。几副药下去,邪气衰竭不能盘踞要津了,也就失去了布政的资格。既不能布政,则失势易擒矣。轻一点无大积的病自然就好了,无需再着力,正气日进而邪尽消散。与病邪斗争,不能跟着它的指挥棒转,这里有迹象,治这里,这里还没治好,那里又冒出症状出来了。致人而不致于人,要主动,吸引病气来与药力作消耗,无使其盘踞巢穴。孙膑曰:必攻不守。你看《汉武大帝》电视剧,坚城车卒以守匈奴,不是个办法,以骑兵变守为攻,才得主动。并不是说不守,而是以攻为大战略原则,攻则致人而不致于人,敌要处处备而处处虚。故而治病贵祛邪之术,而畏其入于膏肓。
  七、权(金)
  争利而形成对敌之优势,必杂于利害而审之,借迂直之计以达成之,故须权衡。此非审平之心不可得。我利则敌害,敌利则我害,故争其权,以扼制敌手。在病势与治病两方之间,必定有一关键枢机,得之则药力助正气转运而病势无能为矣。不找到这个枢机,在小处与病势全力抗争是不顶用的,虽有小得,反而使病情顽固化、深入化。有很多病刚开始有点效果,后来反而没动静了,都是因为没有取得这个关键枢机,把病人的正气通过药力的鼓充用在了无足轻重的方向。病邪为小人,见抗衡必肆虐,其性更加褊厉。病人正气疲乏,精神不能复振,过不了多久,病形依旧恢复,而且再也难以挫动。善战者不争。不争各种次要的东西,而反以其为饵以求得掌控最本质关键的利害枢机。若争,则同时也激发了敌人争夺的气力而使其强盛,还可能会落入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利能生害,害亦能生利,唯迂直之计能趋利而避害。如辛味补肝,辛本为金而害于木,但德为发散却又合于木令,能使木气争发而趋盛,害中反生利。治病用药要有步骤、有环节设想,从而为取得枢机创造有利条件,取得之后病情就拿捏住了。不能一步到的要分步走,以迂为直。例如肝郁有火,怎么办?可先泻肝火,再疏肝气补肝阴,井井有法。一个方子,各种药有利有害,也要互相制衡,使害有制而凸显利益。
  八、变(水)
  变通之道。水主润泽,因地制流。同是一个病机,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治法可能完全不同。拘执者死守框框,或者受性格偏才影响,不能灵活变化,就会失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医没有教条。教条色彩重了,精华也就丧失了。将用兵不能受制于君,就是因为可能受束于君的旨意教条而不能因情势而变。将不知变,则有六败。有些古病到今天变了卦,不知斟酌损益,就是用古方也未必管用。对这个人管用,对那个人可能无效。不同的时代疾病都有不同的信息标记。只有经旨以及论著的精华格言才是万变的宗要,其余都只能作为善变的借鉴启发。蒲辅周对同一传染病各人之方都不相同,传为美谈。
  《道德经》与中医
  一、《道德经》有辩证法。
  一个事物到了极端其表象与实质往往相反。如大智若愚之类。阳极似阴,阴极似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如病人肾阴将竭,反见打冷战、哆嗦,阳极似阴。又如中寒隔阳之症,好像在发烧,阴极似阳。又伤寒重而高热,重阴必阳。冬天手下冷水,一会儿手反觉火烧火燎。伤暑则热重而反有寒象,牙关紧咬、闭塞之状,重阳必阴。
  二、本宗于一
  阳秘守阴是得一之途,合于道。或言五禽戏善引四末之类,此皆阳为阴之导引,为其守护活动,而非偏著于阳。人有一生成日新之机,也有一日弊之机。毗阴向阳,则早壮而衰;阳秘守阴,则能长生。阴阳得一,则能去故就新,而得真人。病之渐有二,一是逐物欲荣华等阳象而伐其阴本,而见阳亢病;一是阳不能秘而伤阳亡阳,而见阴沉病。人们通常都是毗阴向阳的,不愿卑辱要高贵等,与道相悖。上古有道而不病。衰世之人,与道德相失,莫谈得一,其极竟至于阴阳分崩,竭阴、脱阳之类。补益之道,善补阴者,必借于阳,善补阳者,必借于阴。
  如六味丸之补阴,不若加减八味之峻补,借于肉桂。金匮肾气补阳,先借于六味之滋阴。皆暗合阳秘守阴之大宗。丹溪言: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其见人伐其阴本,而制补阴之法。为物欲外向之人多为此病,世之常态。彼时之人以士农为主,人心扰动尚未太过,故其时真正阴虚者并不广。后人张景岳等斥之。丹溪补阴之法不知借于阳之使、阳秘之守,与道有违,故未确当。景岳之时,正是明清小冰期,气候寒,阳常被害,故其不知自己已经矫枉过正。沿至清末郑钦安,偏而至极。现在已是温暖期,今时之人以工商为主,以浮躁逐欲为尚,与道德相失甚远,阴虚之人多见。
  阴虚者地黄之类,阳虚者附子之类。今人滥用郑氏之法往往杀人。今人之病常为阴虚有火,八味丸偏于阳,六味丸补阴有弊,其唯加减八味之变化乎。霸王方出在此处。阳虚者往往是沉滞内向之人,此得之有所亡失。亡阳当思补牢,要有秘阳之先虑。补阴是常,鼓阳是变。一鼓作气、再鼓衰、三鼓竭,故而不发其阳则已,一发则当鼓之舞之以尽神。
  三、治病必本于道,治病之心法亦本于道德。
  “盗亦有道”,必以道服之。治非其道,邪气不服,病就不去,甚至变本加厉。必须要看到各种迹象、病史、性情背后致一的东西,然后用大道的根本法则加以调治。期在损有余而补不足,使其得一,使其阴阳调和,则生生日新,病形日去而不变症反复。不要轻易搞心狠手辣、眼疾手快之术,除非见其机而利在速决。
  治病有从容无为之道,常思顺应。例如寒在太阳,人体发热欲汗之出,加一把火就好了。此时见热而用扑灭之法也可能治愈,但是迁延伤真。又如我治那个肾病患者,立足于其阴阳缔造之生,不治水而水服。乃至于济生肾气汤也在此含义上略加导水,平平淡淡,反而是治水之利器。若日思猛药奇兵以治之,则非正法。阴平阳秘,使阳守阴,为阴之正,为之敷演生化,就是道之常。知常曰明,妄作者凶。故治病必察道德之得失。例如今人之病,湿中有火之病多。几种最大疾病都与此大有干系。
  人们物欲无穷,耗其静顺之水德,水不足则湿气盛火动。就天气而言,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水德不足意味着湿气之昌、火气宣布,因此洪水肆虐、地震火山爆发。就饮食而言,碘盐是罪魁祸首,碘为艮卦,应湿气,再加常服催肥之食品、含氯之自来水,湿能不昌么?大气污染,温室气体应火气,火能不作么?


《龙图论医》——一本探索古老智慧与现代医学融合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健康与生命的全新视角。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疾病的治疗手册,也不是对某个医疗流派的片面阐释,而是着眼于宏观层面,从哲学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人类在面对疾病、追求健康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洞见。 一、 贯穿古今,重塑健康观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所包围,仿佛健康已经完全掌握在实验室和医院的手中。然而,《龙图论医》试图引导读者回溯,去审视那些在科技尚未普及时期,人类是如何理解疾病、如何与之抗争、如何维系身心和谐的。书中将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核心理念,探讨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影响了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如何指导着古代的医者去认识和调理身体。 本书不会简单地将古代医学奉为圭臬,而是以批判性的思维,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经历了多次迭代与演变。从对鬼神灾祸的敬畏,到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再到如今对基因、细胞的微观解析,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龙图论医》将着重分析,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人们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健康模型,又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草药、针灸、导引、饮食、情志调养等)来实践他们的健康理念。我们并非鼓吹复古,而是力图从这些历史的沉淀中,提炼出那些超越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健康哲学,并审视它们与现代科学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补,又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挑战。 二、 跨越学科,对话智慧之光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它并非孤立地从医学角度出发,而是将医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哲学、历史、甚至社会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 哲学之维: 《龙图论医》将深入探讨“健康”本身的哲学意涵。健康究竟是生命的常态,还是需要不断争取的状态?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安宁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书中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对于“善生”、“养生”、“寿考”等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塑造了人们的健康行为。我们将触及存在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不同视角下对生命本质和健康意义的探讨,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化之根: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医学传统和健康观念。《龙图论医》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切入点,但也会适时地与其他文明的智慧进行对话,例如古希腊的体液学说、印度的阿育吠陀等。通过比较和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在追求健康道路上的殊途同归与异彩纷呈,从而拓宽读者的视野,培养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健康观。 历史之鉴: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都贯穿于历史之中。《龙图论医》将梳理历史上重大的医学变革和思想流派的兴衰,分析每一次进步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曾经被忽视或遗忘的智慧。《龙图论医》也会探讨,历史上的瘟疫、疾病爆发等事件,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 社会之影: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对健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龙图论医》将审视这些社会因素如何作用于个体,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寻找健康的出路。本书会探讨健康的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政策、经济发展、生活方式选择等如何共同塑造着群体的健康状况。 三、 深度挖掘,探寻生命本质 《龙图论医》并非是一本堆砌知识的书,而是旨在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它鼓励读者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关于“病”的理解: 在许多传统观念中,“病”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失衡,它可能与外界环境、情绪波动、甚至道德伦理等因素息息相关。《龙图论医》将探讨“病”的多维度成因,鼓励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身心状态,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局限于症状本身。 关于“治”的智慧: 传统的“治”不仅仅是“治疗”,更包含了“调养”、“预防”、“固本培元”等。《龙图论医》将回顾那些强调“治未病”、“上医治国”、“医食同源”的理念,探讨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情志的疏导、环境的和谐来达到长久的健康状态。 关于“医”的边界: 现代医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难以解决的难题。《龙图论医》将温和地探讨,在某些困境面前,人类是否可以从更广阔的智慧体系中汲取灵感?它并非是要否定现代医学的科学性,而是鼓励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整合不同时代的智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开辟新的可能。 四、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龙图论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它如何能转化为读者的实践。本书不会提供具体的药方或治疗方案,而是通过对生命规律、健康哲学的阐释,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加科学、理性、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观。 启发个体觉察: 书中将鼓励读者去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去理解身体的信号,去认识到情绪、环境、饮食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长期影响。 引导生活方式的调整: 通过对古今智慧的梳理,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促进跨界合作的可能: 对于医学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对健康生活有追求的普通读者,《龙图论医》都将提供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激发跨学科的思考与合作,共同探索人类健康的美好未来。 《龙图论医》是一次关于健康、生命、以及智慧的深度探索。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旅程,重新审视我们与生命的关系,发现潜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宝藏,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生命状态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是为了那些渴望超越表面,探寻生命深层智慧的人们而作。

用户评价

评分

《龙图论医》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韵味的书。我喜欢作者在探讨问题时,那种不落俗套的视角,他总是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然后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观点的阐述,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做到精准无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每一步的攀登,都能让我收获不一样的风景。我也会经常回过头去,重新阅读一些章节,每一次的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积累。它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让我对医学,乃至对生命的理解,都有了更深的探索欲望。

评分

《龙图论医》这本书,我觉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整体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将问题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然而,这本书却反复强调,人是一个整体,身体、心灵、环境,乃至更宏观的宇宙,都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作者通过对诸多概念的阐述,让我逐渐意识到,很多看似独立的现象,其实都可能源于一个更深层次的失衡。我喜欢书中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风格,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充满煽动性,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联系。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尝试着去理解它们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让我对“养生”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饮食和运动,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层面。

评分

说实话,读《龙图论医》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一直以为医学就是关于疾病的治疗,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医学图景。它并没有直接提供具体的治疗方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究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因”与“果”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表面的症状只是结果,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更深处。作者运用了大量我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和理论,一开始有些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沉浸其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喜欢它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表达方式,让我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也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尝试着将书中的理论运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验证和思考。这种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一起成长。

评分

《龙图论医》这本书,我最近刚看完,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个名字吸引的。那种大气磅礴的“龙图”加上古老而神秘的“论医”,总让人觉得里面藏着什么惊天动地的医学秘辛,或者是什么失传已久的养生绝技。拿到书的时候,我甚至想象着打开扉页,就会看到泛黄的古籍,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各种古朴的文字。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被作者那种严谨的考据精神所折服,也对其中描绘的许多概念和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书中那种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慢慢领会其中精髓。它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些“照着做就能好”的简单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理解事物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尝试着将它与我生活中所见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探索。它打开了我对医学世界更广阔的认知,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与疾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道”与“术”的辩证讨论,那是一种超越具体方药的宏观视野,让我觉得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哲学。

评分

读完《龙图论医》,我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养生读物,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堆新概念、新名词,反而像是一位饱学之士,拉着你坐下来,娓娓道来一些古老而又常新的道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他总能找到最核心的脉络,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剖析清楚。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学堂,听着夫子讲授,时不时地还会被提问,引发深入的思考。书中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套用的“灵丹妙药”,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辨证”,如何去“审时度势”。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找到一个神奇的“答案”,而在于掌握一套正确的方法论。我会在生活中尝试着去运用书中学到的思考模式,去分析身边的健康问题,去理解一些习以为常的养生习惯背后可能蕴含的道理。这种启迪性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有价值,也更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