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锡桢 著
图书标签:
  • 乡愁
  • 北京
  • 台北
  • 文化
  • 回忆
  • 游记
  • 散文
  • 两岸
  • 城市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5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33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老兵的回忆录,在回忆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中,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以及为了国家的统一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作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真诚地告诫世人,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中华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简介

常锡桢(1928年7月31日—2015年2月26日),字梅宇,号福慧居士。曾任香山慈幼院旅台校友会会长,中国台北电影戏剧宣传广告制作人联谊会会长,以及多家报社、杂志社记者,是资深电影戏剧宣传广告制作人。

他是一位国民党老兵,1949年随军辗转几千里,出生入死,历尽艰险,漂落台湾岛。自此家族离散,两岸相隔,寒窗吊影,长夜难眠……直到1991年才第*次回家探亲,最终未能见到自己的至亲爹娘。


目录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话从当兵说起 几度死里求生

要说,也从当兵说起吧 2

独立辎重汽车第十四营 3

东北盐警总队 6

志愿出差 押运冬装到营口 9

回程周折 旷野萧瑟 空村寂寂 13

夜宿甜水井 月色暗 风声紧 人瑟缩 17

胡家惊魂记 车倒 人倾 马翻 20

再访沟帮子 绕过双羊店 行军回锦州 21

葛师傅情深义厚 罗宋汤齿颊留香 23

出差当勤务 护送曹帮办到北平 25

请短假回乡探母病 火车宪兵放我一马 29

天津海光寺进陆军 团部书记室当上士 33

驻防通州 李荣相密云县短假探亲 35

部队开拔 卫军需开导话 铭记在心 39

刘安庄鱼腥虾臭 睡热炕下暖上凉 41

本团扩编为三一八师 溯河西上探葛沽 45

塘沽旧事 1948年短暂造访葛沽镇 46

天津失守有人开小差 塘沽撤退登上北盐轮 48

渤海湾风云变色 北盐号触礁惊魂 49

安抵青岛进退失据 灵山战役伤亡惨重 59

“赤脚”大夫土法医疮 劈石据险 山村救人 66

青岛撤退到基隆 误认琼岛是天堂 71

丁佩玉荣升营长 莱阳老乡称英雄 75

天涯海角风情雨意 蛇虫果蔬不识鲜奇 76

海南风风雨雨 回忆点点滴滴 79

为助女友持枪抢劫 海南岛老广殉情毙命 81

长坡—烟墩之行 85

水土不服英雄无力 兄弟相会宛如隔世 90

银元太重带不走 海口机场办移交 93

琼岛撤离不知归期 故乡亲人思念无尽 94

第二章 家世出身成长 故都旧事乡情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闷葫芦罐(胡同) 96

闷葫芦罐的地理位置 98

闷葫芦罐人文凋敝 100

军阀、财阀之外 北京还有粪阀 102

从一段往事怀念父亲常玉峰公 103

祖传中医 重良心 轻财富 家境清贫 106

父亲常说的一段军中故事 108

我降生一年两个多月时曾遭劫难 111

幼年就读香山慈幼院二校 116

慈幼院五校设在我家附近—窦家坑 117

父亲送我到香山念书的那一天 117

曾在香山地区见过的文物和特产 118

沦陷期间的香山慈幼院二校 122

我曾参加熊希龄院长逝世追悼会 123

邻居种大哥是个好警察 125

闷葫芦罐里的赵柱子 130

闷葫芦罐里焊洋铁壶的老崔 137

忘不了北平那些拉洋车的爷们儿 138

北平的电车 146

天桥八大怪中的“大兵黄” 148

补漏如新手艺高—锢炉锅的 152

三丈高棚平地起—棚匠 153

横竹竖线遮窗门—织竹帘子的 154

串街敲鼓收旧货—打鼓儿的 155

阴丹士林大五幅—卖花洋布的 158

代马输卒自奋力—拉排子车的 159

千斤重物一肩扛—窝脖儿 161

千里长征我先行—拉骆驼的 161

敬德李逵赛张飞—煤黑子 162

白纸坊印刷局与北京印钞厂 163

在闷葫芦罐里成家立业 165

第三章 海峡两岸相望 家庭旧梦难圆

戒严体制下的生活 168

兄弟聚短离长 171

家父乘鹤归西 174

家庭支离破碎 182

第四章 兄长往事历历 明志传继家风

恩泽家族 感念良多 兄弟情深 聚少离多 184

运金之说 姑妄言之 大有公司 责任无限 186

同事相煎 遭受排挤 不是好来 不会好去 188  

重读旧信 恍然一梦 善良宽厚 深感不值 189

染红不至于 信中表心声 祖国一样情 190

金德璋“外交部”探密 友联是大陆外围组织 192

常友石1965年曾秘密赴沙捞越工作一年 192

历经白色恐怖、警察骚扰与友联相关? 195

第五章 情义交织台湾 艰苦岁月谋生

1951年侧身踏入电影圈 202

大有多金开戏院 影剧生涯第一步 204

久华公司开张歇业 中山堂街边摆烟摊 206

写作、校对、记者与新闻界 209

我的朋友萧铜—《京华探访录》作者 212

台北京戏名伶胡少安 218

台北京戏名伶哈元章和梅葆玖第二次访台 220

《银河画报》《中外电影》和《影剧天地》 223

生活煎熬兼差多 224

捞过界 拍剧照 说相声 当演员 226

写过电视单元剧本 在台视八点档演出 228

代办友联“星马书报发行公司”图书采购 229

重回电影广告生涯 230

文华电影老板赵积德这个人 230

“中国育乐公司”与“中华影业公司” 233

万邦董事长上官业传为人正直 234

联亚公司兴衰史 怀念老东家吴 236

感念香港嘉禾制片公司周庆韶先生 238

筹组台北市电影戏剧宣传制作人联谊会 241

专制时代电影广告工作者的压力与痛苦 242

捐赠毕生搜集的电影资料 244

经营《大成报》黑白电影全版广告经验 245

台风吹到竹篱笆外—眷村生活 246

南机场的老郭 251

漂流过海的贾师长 256

老连长罗刚 275

真情难忘 288

第六章 重入香慈怀抱 纪念回顾英灵

北平香山慈幼院旅台校友会 292

熊毛彦文院长的二三事 293

青年作家蔡登山先生来访 300

吴振汉探询“毛院长日记”下落 301

怀念毛彦文院长与香慈校友会的往事 304

敬告编写《熊希龄年谱》的学者慎重定夺 311

北平香山慈幼院在台校友的“回家节” 312

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出版经过与意义 315

再说《北平香山慈幼院历史汇编》 318

雷洁琼先生与香山慈幼院 320

第七章 服务社会小区 守望相助真诚

永和智光里守望相助委员会 326

担任洪秀柱女士顾问 331

陈情信中阅读到的两则老兵故事 334

参加河北(平津)同乡会 337

第八章 八十感怀补述 两岸和平共赢

“台独”是一条死胡同 340

补述两位影视名人 341

盛竹如主演第一部电影预告片是我导演的 343

2010年迎春晚会说相声 344

办公室不可或缺的长辈 347

由“识正书简”所想到的 349

附录

一、毛彦文院长致作者的信函

二、周汝昌先生为《北京土话》撰写推介文章手稿影印件

三、常友石先生1950~1952年间的信件

四、常友石先生的履历表

五、常友石先生任《银河画报》督印人

六、乃麟作《读〈鼎沸沙鸣〉》抒怀

后记

跋 常乃麟


精彩书摘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
  要说,也从当兵说起吧
  人若生不逢时,必定影响时运!
  我出生那年,即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北京后,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于6月28日更名为北平市,并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接着战乱来临。军阀割据,倭寇入侵,战火燎原,民不聊生。
  中国军民坚持十四年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原想能过几年太平日子;但国共和谈破裂,不幸内战又起,再次把中国的老百姓卷入一场浩劫与灾难之中。
  打仗需要兵源,于是国民政府开始征兵!中国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何况那时候战争频仍,死伤很重,所以没人愿意当兵。政府只好实行征兵政策,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开始全面抽壮丁,满18岁的男子都必须要参加抽签,决定入伍时间的早晚序次。
  那时候有钱人家可以花钱买壮丁代替从军。我家属于平民阶级,家境虽然穷苦,托天大幸,生活勉强过得去,不曾遭受大饥荒,父母还犯不上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壮丁卖。
  征召新兵多数送进战斗部队,上前线当炮灰,伤亡几率偏高,老百姓普遍认为“当兵就是送死”。所以有人在抽签之前自找门路,先选个后勤军事机关去当兵,在服役单位或部队请领一张《在营服役或任职证明》,寄交当地县市政府,就可不必参加抽签了。这样当兵总比在野战部队安全多了。于是我在1946年北平征兵抽签之前自动加入非战斗部队,以保安全。
  独立辎重汽车第十四营
  我大哥是军人,比我大11岁,他少年得志,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四二师中校军需主任(注:按常友石先生履历表所记,1942年至1944年曾任国民党军队一四二师中校军需主任)。驻在北平的第五总监部有他的老同事,就托人介绍我进了独立辎重汽车第十四营汽车修理厂(简称“独汽十四营”)当了一名上等兵,时在1946年腊月。
  一般汽车营都配属一个保养连,而独立汽车营保养单位叫“修理厂”,编制比较大,有厂(连)长少校、副厂长少校、技术员少校一人,上尉二人,副官中尉还有补给官等姓名已不复记忆。
  独汽十四营成立之初,修理厂原设在北平东安市场后身儿、金鱼胡同里边第一条胡同(煤渣胡同)。这里原为中国大学工学院新建院址,可惜始终未曾开办,所以被军方征用,大约一个月后工厂就迁到宽街。宽街这条街实际上不宽,而且很短。西通鼓楼,东街口跟铁狮子胡同相对。厂里的大兵们闲着没事儿出营闲逛,上北海、景山最为近便。
  1997年我返乡探亲,台湾旅行社介绍我预订宽街的一家宾馆,说是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四合院,经过整修后室内设施稍稍现代化。原来我对这个住处很感兴趣,也很期待回溯一下旧时生活环境;但是下飞机来到这家宾馆时,发现宽街变成单行道,进出都要绕道非常不便。街口大马路正在拓宽路面,整天暴土飞扬,让人感到不舒服。由于家人有意见,只好另在天桥找了一家宾馆落脚。
  独汽十四营的军服符号为“永平”,故简称为“永平部队”。北平还有一个汽车第二十二团,符号为“思予”。
  我们独汽十四营营部真像个“大衙门”,居然设在天安门里边的签押房。第一连设在北海东面的陟山门外。第二连的军车都停放在东皇城根和两边胡同里。第三连设在石驸马大街西头、南河沿的城墙脚下。我们修理工厂先设在煤渣胡同,后迁宽街。因此每周一早上,我们全营都集合在天安门内广场营部出操训练。
  因汽车营任务在于运输,不在作战,武器配备极为有限。我们修理工厂只配备10支步枪,在出操时队伍里只有前头9名士兵持枪,另外一支必须留给工厂大门卫兵持用。
  ……

前言/序言

前言

最近翻阅两部时下名人回忆录,作者不是战功彪炳,便是身世显赫,生活经历多姿多彩。这些书所记载的事迹与个人的才、德、言、行,都堪为历史脚注或为他人鉴镜,他们当然有资格写回忆录。而我这样的一个小小人物,犹如恒河之沙、过江之鲫。《金刚经》里有“微尘众”经句,说一沙、一尘都有一微世界;既有一世界,就该有可说的故事和真理。我亦犹如恒河之沙,虽毕生不堪回首,仍愿不揣浅陋试说前尘往事作一忠实回忆录,想给关心这一代苦难小人物实际生活者提供一个真实事例。给近代史学者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作为研究参考资料,也给后代子孙们留下家族历史和作为长远纪念。

? 这书名定为《鼎沸沙鸣》意义在此。

我于1997年近70岁时完全退休,身心都轻松下来,但时间很难排遣,尝到无事可做的苦味,每天都到住家附近的一个老人公园去聊天。这个小小公园设有很多水泥塑造的石桌、石凳、石椅,供人下棋、玩纸牌、闲坐、聊天,大约每天午后都有上百人聚集在此。我是个新加入的插班生,认识的人很少,常常肯聚在一起“拉管儿、摆龙门阵”的不过一二十人而已。这些朋友当中有士官长退下来的,也有混到中校阶级才退役的,但大家共同之处是都没念过几年书,和有着极为类似的坎坷人生历程。人人各有一套大道理或对时事的精辟见解,以及各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数说不尽!虽人声鼎沸、声嘶力竭,可惜传到外界的声音终似沙砾相撞般微弱,引不起别人的关注!因此触动我写作的欲望,同时也可借此消磨一些时间。

最近我又重读了《代马输卒手记》一书,作者张拓芜先生是一位有名诗人,很巧合,我与张拓芜同为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生,同是没有高学历的行伍军人,但他到台湾以后成为诗人、作家,能在文坛成名,可见他对文学下过一番苦功夫。《代马输卒手记》大部分写他在军队里的生活经历,他当过炮兵连的下士副班长、文书上士与军中文官。我也当过辎重汽车兵、盐警和陆军团里的文书上士以及中尉书记。同样的阶级、同样的职务,不过我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张先生笔力深厚,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台湾女作家三毛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情生意动的书评意见,赞赏这本书“好看极了”!一时间,洛阳纸贵,竟使这本军人生活故事畅销宝岛。在迟了二十多年后,如今我才有胆写我自己和一些朋友的故事,当属后知后觉之作。

经过两岸开放三十余年后,好像以前很多禁忌的话现在也可以畅所

欲言了。因此我于2012年冬重新校定书稿,并增补部分当年军中的经历见

闻,充实内容,还原真相。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星辰遗落:科考队员的极地秘境探险》 图书简介 本书详尽记录了一支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伍,深入南极大陆腹地,进行为期两年极端环境研究的史诗性旅程。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学考察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智慧与自然伟力相互作用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冰封的召唤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平凡的早春,然而,内陆冰盖深处的一系列异常地磁波动,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警觉。一支代号“奥德赛”的跨学科考察队应运而生,其任务是前往此前从未有人类常驻的“寂静之脊”区域,部署先进的监测设备,探究这些异常现象的根源。 主角是地质学家林博士,一位以冷静和近乎偏执的严谨著称的学者,以及气象学家艾琳,她对极地气候模型的直觉判断往往超越了冰冷的数据。他们面对的挑战,远超想象。从出发前的严格训练,到物资的精细规划,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生死。作者细致描绘了后勤保障的艰辛——如何将数吨重的钻探设备和生命维持系统运抵数千公里外的内陆基地,如何与时间赛跑,赶在南极冬季的“黑暗之月”到来之前完成核心建筑的搭建。 书中特别收录了大量初次进入极地深处的视觉描写。白茫茫一片的纯净,压倒性的寂静,以及偶尔被冰层爆裂声打破的空旷,营造出一种令人屏息的氛围。作者通过队员的日记片段,揭示了他们面对这种极端孤独时,内心如何挣扎与重塑的过程。 第二部分:深渊之下的秘密 考察队建立的基地名为“黎明站”,它被设计成一个半地下结构,以抵御时速超过三百公里的暴风雪。随着钻探工作深入冰下数千米,真正的谜团开始浮现。 林博士的团队发现,地磁异常的源头并非简单的构造运动,而是一种极其古老、似乎被冰层封存的微生物群落释放的独特能量信号。这些信号具有复杂的周期性,暗示着某种尚未被人类理解的生命活动规律。书中详细阐述了低温生物学、极地微生物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如何交叉碰撞,共同解读这些来自远古的“低语”。 艾琳的气象团队则捕捉到了“寂静之脊”特有的极端天气现象——“蓝冰涡旋”。这是一种罕见的、由特定气流与冰面摩擦产生的强力气旋,它不仅能轻易摧毁设备,还似乎与地下的能量波动产生了某种共振。队员们必须在每次涡旋来临前,完成关键的实验步骤,这使得他们的工作充满了倒计时的紧张感。 其中一个章节聚焦于一次意外的发现:在一次冰芯钻探中,他们取出了一段晶莹剔透的冰块,其中冻结着一些形态奇异的矿物质结构。经过初步分析,这些结构展现出远超已知地球材料的晶格稳定性和导电性。这部分内容充满了科学推理的魅力,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运用排除法、类比和大胆假设,来拼凑出这个冰下世界的完整图景。 第三部分:生存的考验与人性的光辉 极地环境对人性的考验是无情的。随着南极夜的降临,昼夜颠倒、与外界通信中断(仅通过卫星延迟发送的简短报告),对队员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书中毫不避讳地描写了队员间的摩擦、恐惧的蔓延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一次至关重要的无人机勘测任务中,由于设备故障,一名年轻的工程师被迫进行一次超出安全预案的冰面维修。作者通过对时间流逝的精确描绘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救援场景。这次事件不仅考验了团队的专业技能,更凸显了在绝对的冷酷面前,人类互助精神的宝贵。 在漫长的黑暗中,团队通过集体阅读、分享各自领域的知识(从古代哲学到现代艺术),维持了精神的活力。林博士本人也放下了一贯的疏离感,开始与团队分享他早年对地质学的痴迷,以及他认为科学探索的终极意义——并非征服,而是理解。 第四部分:回归与启示 两年期满,当“奥德赛”队员们终于在极昼的阳光中,乘坐返程飞机离开“寂静之脊”时,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海量的数据和样本,更是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深刻认知。 结尾部分,作者将焦点转向了这些发现对现代科学的深远影响:这些极地微生物可能揭示了地球生命起源的另一种可能,那些奇异的矿物质结构正在被应用于新一代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 《星辰遗落》以一种既充满科学的严谨性,又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在地球上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寻求知识、挑战极限的故事。它提醒读者,在追求宏大科学目标的同时,对同伴的信任与对自然界无声力量的敬畏,才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坚实基础。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探险家、科学家以及所有渴望了解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深层奥秘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了一场跨越两岸的漫长旅程。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细腻而又深沉的乡愁。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而是在平实的叙述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出来,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在描写北京的老胡同、四合院时,那种对过往岁月的眷恋,对童年记忆的追溯,都写得格外生动。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尘土味,听到孩童在巷子里嬉戏打闹的声音,看到夕阳洒在红墙上的温暖光晕。而当笔锋一转,转向台北的街景,那种现代化都市的喧嚣与古早气息的交织,也同样触动人心。书中对台湾小吃、夜市的描绘,让人垂涎欲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家”的理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归属,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即使身在异乡,即使时空变迁,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根,依然在悄悄地生长,在不经意间,便会伸出枝丫,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乡愁,原来它并非只有一种面貌,它可以是北京的砖瓦,也可以是台北的夜市,更可以是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情怀。

评分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游记或者回忆录,不如将其视为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两座城市,抑或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微妙张力与融合。初读时,我曾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政治隐喻或者历史考据的书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它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细腻体察,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情感的流动。书中对“离散”与“回归”的探讨,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和人物,展现了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如何在生活中无声无息地展开。尤其是在描写与亲人之间的互动时,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那种跨越时空的思念,都写得入木三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长辈,他们的眼神里,总是有着那么一丝挥之不去的,对故土的眺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乡愁”的苦涩,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比如一杯咖啡的香气,一阵海风的吹拂,一个老友的问候,都能勾起那份淡淡的愁绪,却又在其中品味到温暖与力量。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非常巧妙,时空跳跃自然,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个人的渺小与真实。它让我意识到,乡愁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是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回响。

评分

在阅读《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字所能承载的巨大能量。作者用一种非常“慢”的节奏,带领读者去感受,去思考。他对于北京街巷的描绘,不是简单地堆砌地名和建筑,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比如早市的喧闹、老人在公园里的下棋、孩子们追逐的风筝,将这座城市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这些场景,仿佛拥有了温度和气味,让我身临其境。而到了台北,作者的笔触又转向了另一种风格,他捕捉到了这座城市在快节奏发展中的独特韵味,比如深夜的便利店,熙攘的夜市,以及隐藏在巷弄中的独立书店。这些地方,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也承载着作者对于“家”的追寻。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北京和台北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联系。他笔下的乡愁,是一种流动的,多层次的情感,它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关于“根”的认知,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无法割舍与那片土地的情感联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乡愁”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探索。

评分

拿到《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这本书,我并没有急于翻开,而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这种充满意象的组合,预示着一场充满情感的阅读之旅。读完之后,我必须说,这本书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甚至远远超出。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是按照时间线索一本正经地讲述,而是通过一种碎片化、却又充满逻辑性的方式,将北京和台北的生活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深情,他对北京的描写,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老北京生活方式的眷恋。那些曾经的场景,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我眼前鲜活起来。而当他描写台北时,又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魅力,那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那种包容与开放,都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故事。书中关于“乡愁”的探讨,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处。作者并没有将乡愁描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与故土、与家人、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他通过对食物、对风景、对人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乡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乡愁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在流动与变化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和理解的。它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情感,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完全摆脱,却又在不断地丰富和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评分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阅读享受。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恰到好处,读起来既有韵律感,又不失真挚。他对于两地风土人情的描绘,信手拈来,却又细节丰富,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旅行者,用眼睛和心去记录。我特别喜欢他描写北京的“烟火气”,那种市井生活中的热闹与亲切,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书中对“胡同”的描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而当他笔锋转向台北时,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湿润的海风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活力。书中对台湾传统小吃的描绘,如同一场味蕾的盛宴,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仿佛闻到了食物的香气。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探讨的“乡愁”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情绪,而是多种情感的交织。它包含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往的追忆,以及在异乡生活中的迷茫与适应。他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了这种情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滋生,又如何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乡愁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它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个体的温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