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十一輯--現象學與天道(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十一輯--現象學與天道(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倪梁康 等 著
圖書標籤:
  • 現象學
  • 中國哲學
  • 天道
  • 哲學評論
  • 中國現象學
  • 形而上學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宗教哲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764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34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現象學的哲學與方法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它以“麵對實事”的思維態度和“工作哲學”的解析風格在哲學史上獨樹一幟。以鬍塞爾、捨勒、海德格爾等人所代錶的現象學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發揮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與影響。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是中國(兩岸三地)現象學和哲學研究界首次閤作努力的成果。它緻力於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麵來進行現象學的探討。它要迴答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什麼是現象學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與中國人文精神相結閤?

作者簡介

  倪梁康,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現象學研究所所長。

目錄

時暈與幾微
——現象學時間與《周易》象數時間的原結構
比較張祥龍(3)
氣化、吊詭與自由: 《周易?係辭傳》尚象製器章
讀解柯小剛(32)
迴到“貞”的現象學經驗方嚮紅(41)
《周易》“天尊地卑”說探賾
——朝嚮一種現象學的解釋李俊(55)
“現”象與道體楊婉儀(84)
鬍塞爾現象學的視域概念
——兼論對老子之道認識的啓發邢乃華(99)
論海德格爾的“最後的上帝”及其與佛教思想的
契閤梁寶珊(117)
意義的意嚮性構成與性的日生日成
——試論鬍塞爾與王船山思想之間的一種
同構性趙炎(140)
�饗窒笱г�典��
[當代德國現象學]遺稿附錄馬剋斯?捨勒(181)
亞裏士多德的此在與為真
——對《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捲的詮釋
馬丁?海德格爾(189)
現象學的世界觀意義(1930/1931)
埃迪特?施泰因(223)
�饗窒笱а芯駿�
以哲學的眼光看數學基礎的現代發展(*1961/?)
庫爾特?哥德爾(253)
認識與思義(一個生命的迴顧)赫爾曼?外爾(262)
世界圖像: 邊界現象學的要素
漢斯?萊納?塞普(285)
鬍塞爾關於感受之意嚮性理論梁傢榮(302)
鬍塞爾與薩特論意識的自身性趙猛(323)
�魎妒�/博士論文精要��
鬍塞爾先驗現象學中的主體性悖論張俊國(345)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中的他人問題
——以愛德華?哈特曼與亞瑟?叔本華為例
張晉一(368)
�髯柿膝�
2016年中國現象學研究論文與著作統計
鬍文迪整理(387)

編後記(438)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十一輯——現象學與天道》 捲首語:探尋“天道”之象,重構存在之意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天道”一詞,承載著古老智慧的深邃與宇宙秩序的神秘。它既是道傢哲學中至高無上的自然法則,也是儒傢思想中道德實踐的最終歸宿,更是中華文明對世界萬物本源與運行規律的根本追問。然而,當古老的“天道”概念遭遇二十世紀以降席捲全球的現象學思潮,當沉思的個體經驗與對終極實在的探求在思想的疆域交匯,一場意義深遠的哲學對話便由此展開。《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十一輯,正是聚焦於這一引人入勝的議題——“現象學與天道”,力圖通過多角度、深層次的審視,揭示兩者之間潛在的連接、張力與創造性張力,為當代中國哲學思考注入新的活力。 本輯論文集,匯聚瞭國內外眾多緻力於現象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者,他們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學術功底,從不同層麵切入,對“天道”與現象學的相遇進行瞭多方位的解讀。我們不將“天道”僅僅視為一個靜態的哲學概念,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動態的、蘊含豐富經驗層麵的存在論與認識論問題。現象學作為一種強調“迴到事物本身”、關注意識經驗的哲學方法,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理解“天道”的內涵。 第一部分:現象學方法論視域下的“天道” 在這一部分,學者們著力探討如何運用現象學的核心方法,如懸置(epoché)、意嚮性(intentionality)、生活世界(Lebenswelt)等,來深入理解“天道”。這裏,“天道”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被置於經驗的維度中予以考察。 “懸置”與“天道”的祛魅: 現象學的“懸置”旨在暫時擱置我們關於世界存在的先設性信念,從而直接呈現事物本身。當我們將此方法應用於“天道”概念時,便能夠剝離掉圍繞“天道”的諸多形而上學預設與文化包袱,去探尋其作為一種個體經驗或集體意識體驗的原始形態。例如,學者們可能分析古人對自然規律的直觀體認,對道德秩序的內心遵循,以及在這種體認和遵循中所顯露齣的某種超越個體經驗的普遍性。這並非否定“天道”的超越性,而是強調其超越性恰恰是通過個體經驗的澄明纔能得以顯現。 意嚮性與“天道”的指嚮性: 意嚮性是意識的根本屬性,即意識總是指嚮某個對象。那麼,“天道”作為一種被感知、被遵循、被體悟的存在,它指嚮的是什麼?是自然界的規律?是道德的準則?是宇宙的終極原理?本輯的論文可能探討,當我們指嚮“天道”時,我們的意識活動發生瞭什麼?“天道”本身作為被指嚮的對象,又如何塑造和規定著我們的意識?例如,通過對《道德經》中“道”的描述的現象學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道”如何通過否定性的語言和類比,指嚮一種難以言說的、但卻能被個體感知的根本實在。 生活世界與“天道”的根植性: 生活世界是現象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指代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經驗世界。學者們在此部分嘗試將“天道”的概念置於具體的中國古代生活世界之中進行考察。例如,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宗法社會、祭祀禮儀等,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人們對“天道”的理解和實踐?“天道”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並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模式與價值取嚮。從“天人閤一”的理念到“順天而行”的勸誡,都體現瞭“天道”在生活世界中的現實意義。 第二部分:東西方哲學對話:“天道”的跨文化解讀 本輯的另一重要維度在於,將“天道”置於東西方哲學對話的語境中進行審視,特彆是與西方現象學大師們如鬍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等的思想進行比較與互鑒。 “天道”與海德格爾的“存在”: 海德格爾對“存在”(Sein)的追問,對“此在”(Dasein)的存在方式的分析,為理解“天道”提供瞭新的理論工具。學者們可能探討,“天道”是否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中國式的“存在”?“天道”作為一種超越性力量,與“此在”在世界中的處境、存在嚮度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例如,中國哲學強調“天人閤一”,這是否可以從現象學角度理解為“此在”與“天道”之間一種更根本的、更彌散的“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 “天道”與梅洛-龐蒂的“身體”: 梅洛-龐蒂對身體現象學的深入研究,強調瞭身體在經驗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對於“天道”的體悟,是否也離不開身體的感知與實踐?中國哲學中強調“格物緻知”,強調通過身體的勞作、感官的體驗來認識世界。學者們可能分析,“天道”並非僅僅是抽象的理性認知,更是通過身體的在場、身體的活動而被感知的。例如,“觀滄海”、“登高望遠”等行為,都可能包含著對“天道”的直觀體驗。 “天道”與鬍塞爾的“意識現象”: 鬍塞爾對意識結構、意嚮性以及生活世界的分析,為我們理解“天道”的經驗性奠定瞭基礎。本輯論文可能關注,中國古代關於“天道”的論述,其背後是否存在著一種獨特的意識結構或經驗模式?如何通過現象學的分析,揭示齣這些論述所指嚮的、作為意識現象的“天道”?例如,對“聖人”通過“靜觀”體悟“天道”的分析,可以運用現象學方法來解析其內在的意識過程。 第三部分:實踐與倫理視域下的“天道” “天道”不僅是理論的建構,更是實踐的指導與倫理的基石。本部分側重於“天道”在道德實踐、社會建構以及個體安頓中的現象學解讀。 “天道”與道德實踐的“應然”: 儒傢思想中的“天道”與“人道”緊密相連,強調“天命”與“仁義”。學者們可能運用現象學方法,來考察“天道”如何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內在根據和外在指引。當個體感受到“天道”的召喚時,其內心體驗是怎樣的?“仁”、“義”等道德範疇,如何在現象學意義上被理解為個體自覺遵循“天道”的體現?“良知”的顯現,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天道”在個體意識中的直接呈現? “天道”與社會秩序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道”與社會政治秩序的統一,如“天子受命於天”、“協和萬邦”。本輯論文可能從現象學角度,分析“天道”如何通過人們對社會規範的遵循、對社會和諧的追求,而得以在社會層麵得到體現。這種“天道”的體現,是否是一種集體性的、超越個體意誌的、但又被個體積極認同的“生活世界”建構? “天道”與個體安頓的“自在”: 在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天道”作為一種永恒的、內在的秩序,是否能夠為個體提供心靈的安頓與存在的意義?學者們可能探討,如何在現象學意義上理解“順應天道”所帶來的“自在”之感。這種“自在”,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在對內在規律的把握中,獲得一種寜靜與力量。例如,對道傢“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現象學解讀,可以揭示個體如何在遵循“天道”的節奏中,實現自我與世界的和諧統一。 結語:麵嚮未來的哲學探索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二十一輯,以“現象學與天道”為主題,不僅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現代性激活,更是對西方哲學方法的創造性轉化。我們希望通過本輯的探討,能夠引發更廣泛的哲學界對“天道”這一古老命題的重新關注,並為其注入新的思想活力。通過現象學這一精密的思想工具,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天道”在我們意識中的顯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迴響,在我們實踐中的指引。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中國哲學研究提供一個開放的、對話的平颱,鼓勵更多學者參與到這一激動人心的哲學探索之中。我們相信,在現象學的照耀下,“天道”的深邃意蘊將得到更充分的展現,並為我們理解人類自身、理解世界,提供更深層次的洞見。我們期待,通過這次深入的思考,能夠為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乃至人類思想的進步,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哲學領域的讀者來說,能夠看到國內學界對特定議題進行如此深入和多角度的集中探討,無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這本集子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平颱,讓不同學派、不同研究方嚮的學者們得以匯聚一堂,展開跨越藩籬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一種蓬勃的學術生命力在其中湧動,這不僅關乎理論的建構,更關乎培養一種健康、多元的學術生態。閱讀這樣的刊物,就像是參與瞭一場高水平的智力沙龍,即便有些論述的結論我尚未完全認同,但其提齣的問題和研究方法本身,已經為我接下來的學習指明瞭新的方嚮。

評分

坦率地說,哲學刊物的質量往往取決於其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捕捉能力。從整體閱讀感受來看,這本集子展現齣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姿態,它並未滿足於對既有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積極地在現有思想光譜中開闢新的視角和討論空間。這種“敢於發問”的態度,是任何一個有生命力的學術共同體所必需的。我尤其欣賞那些看似離經叛道、但論證嚴密的觀點,它們如同思想界的催化劑,能夠激發我們從不同的維度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假設。這種學術上的“不安分”,恰恰是推動領域進步的內在動力。

評分

當我開始瀏覽這本集子的目錄時,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宏大而又充滿張力的主題詞。那些標題本身就像是思想的火花,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探究背後的論證過程。哲學研究的魅力就在於它總是在追問那些最基本的問題,而這個輯子所涵蓋的議題,顯然觸及瞭當代思辨的前沿地帶。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涉及方法論和本體論的篇章,因為它們往往決定瞭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從目錄的編排來看,編輯團隊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來組織這些論文的先後次序,力求形成一個邏輯清晰的閱讀脈絡,而不是簡單的堆砌。這種精心策劃的感覺,讓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智力上的探索。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們的文字功底都非常紮實,遣詞造句之間透露齣深厚的學術素養。很多句子結構復雜,邏輯鏈條環環相扣,這對於習慣瞭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或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性,纔讓最終理解一個復雜概念時産生的滿足感更加強烈。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關鍵的定義和論證步驟,甚至會藉助其他輔助材料來加深理解。這種需要“慢讀”和“精讀”的文本,纔是真正能沉澱為自己知識體係的養分。它要求讀者拿齣足夠的時間和專注力,去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度的思想對話,而不是走馬觀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古典氣息的排版風格,簡直是知識分子書架上的標配。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厚重的學術分量。我個人非常偏愛這種紙質書籍帶來的觸感和翻閱體驗,比起電子設備上的冰冷文字,紙張特有的紋理和油墨的氣味,更能讓人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之中。尤其是在閱讀哲學著作時,這種實體書的陪伴感是無可替代的。每一次翻到重要的論述部分,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其思想大廈時的那種嚴謹與耐心。當然,封麵和內頁的設計也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質量的尊重,沒有使用花哨的元素,而是選擇瞭簡潔、大氣的處理方式,這對於一本嚴肅的哲學刊物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